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迁后裔探秘
 一个普通而神秘的小村,一个因避司马迁之祸而改姓“冯、同”的两姓族裔,两千年来遵奉“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 的遗训;两姓族裔如何会“同进一座祠堂,共祭一位祖先”;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悲痛、哀伤日子里,却要年年举办比春节还要喜庆的盛大节日庆典;古老的“跑台子戏”藏匿着怎样的秘密;带着这些无法解答的疑问,清明前夕,我走进了这个神秘而独特的小村。
 
司马迁后裔探秘 
撰文 / 谢炎午  曹志峰 
 
 
在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的渭北平原上的韩城市,素有“文史之乡”的美誉。这里民风淳厚、人们喜文尚礼,城市乡村古建栉比、传统民居院落散布各处。

走在韩城的大街小巷,太史大道、司马迁广场、史圣街等等,不经意间就会随着脚步游走,蓦然闪现眼前。
置身韩城,当地人会随口给你报上一些让你惊叹的地名,或者人名,比如象“鲤鱼跃龙门”的黄河龙门、“史圣”司马迁、扳倒和珅的宰相王杰、《保卫延安》的韩城籍作者杜鹏程、等等;其实,传说的大禹凿龙门、平水患,当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坐上金銮殿,李渊兵渡黄河定都长安拉开盛唐的辉煌,朱德、邓小平、任弼时、左权率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乃至于因巍山藏孤而流传千古的赵氏孤儿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韩塬的黄土地上。

别的不说,单说忍辱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祖居韩城的司马迁,就足以让韩城人骄傲了。可是在诺大的韩城市,却寻找不到一户姓司马的人家。

揣着疑问,在清明节来临的前夕,经人指点,我来到韩城市南塬的巍东乡徐村一探究竟。
 
高门原上神秘的徐村
 
韩城市南部高门原一带,坡沟峁塬遍布。南依沆水河,距巍东乡西2里许,隔沟相望有一座普通的村子,依坡临沟,被苹果树与驰名的“韩城大红袍”花椒树林子围绕着。

徐村现有300余户,约一千二百口人,一个看起来与黄土地上其他的普通小村庄一样,

从巍东乡西,沿一条土路,穿过一座村子,过一巨沟,即到徐村的村北。

走进徐村,村口路右一座“法王行宫”的砂岩石牌坊静静伫立坡下,牌坊高约近五米,四柱三联式结构,正面中间匾额题行书“法王行宫”。

据78岁的同永灵老先生介绍,此牌坊建于清嘉靖十三年,名义上是为纪念宋神宗封赐的法王房寅而建,实际却是为了纪念和怀念他们的祖先,《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而建,“法王行宫”实际上隐喻着“宫刑枉法”的意思,是说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正确的,而汉武帝判司马迁死刑,最终以宫刑执行,是为了发泄私人恩怨,是“枉法”的。

至今,司马迁真骨墓一侧的法王庙两侧还题有“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错隐错隐错错隐错隐辩不明”的楹联。

司马迁不畏权势、敢于秉笔直书,为以后的修史者树立了“实录”的准则,这一准则被后来的史学家奉为圭臬,成了历代史学家的一个优良传统。

正因了这个历史的原因,司马迁在民间倍受尊崇,却成了历代统治者最不愿提及的人物。因此,冯同两族后人对司马迁的怀念始终保持着隐晦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徐村流行着“暗八景”的说法。

村中有座冯、同两姓合建的老祠堂,大门匾额上刻着“汉太史遗祠”。祠堂牌楼的楹联上铭刻着“史笔壮山河英灵万代,拳忠光日月俎豆千秋”,横额为“德垂后裔”。徐村人说,若是有官家追问,则说是为了祭祀汉太史令司马谈,实际上却是为司马迁而建,因为司马迁与父亲司马谈都曾担任过汉代的太史令一职。这就是徐村暗八景之一的“司马双峰”。意为司马迁父子是司马家族的两位杰出的人物,就像高山一样巍然而立,令人景仰。
村里有个排洪漕,围绕着祠堂,绕村过巷曲折婉转犹如蛟龙一般,徐村人给它取名“远水蛟龙”,“远”取“冤”的谐音,人们以此为先祖鸣冤申屈。排洪漕与一个大的“涝池”   相连,在连接处有座碑楼,一面题词是“浩荡难名”,同永灵老先生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研究解开了一语双关的谜底,它是指司马迁耗尽心血撰写《史记》的浩荡业绩,却得不到好名分。另一面题词是“细流不择”,意思是司马迁在行万里路,考察史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来补充纠正官家正史的缺漏与不足,以实现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

在村里,还保存着一轴一位叫杰的同姓先祖打头的,村里人称作“七爷八婆”的家谱画像,逢年过节同姓的后人就会把它悬挂起来,焚香供奉。

原来因避祸乱,而徙居巍山之野牛坡,也改名“老牛坡”,暗喻“老牛力尽刀尖死,自古忠臣无下场”。
 
“冯同一家”,“冯同不婚”的来历
 
虽然名为徐村,却没有一户姓徐的,全村仅冯、同二姓。

原来,在汉武帝天汉四年,司马迁因为大将李陵北上抗击匈奴被围,而投降一事辩护,致汉武帝降罪,打入蚕室。因怕祸连九族,即派府中下人郭解通知家人,改名换姓,逃离家园,躲避灾祸。其家人商量,将司马两字拆分,司字加一竖为“同”,马字加两点改为“冯”,司马迁的两个儿子,长子姓冯,二子姓同,远逃他乡。同时,司马家族的其他人也易姓埋名,从此,司马一姓在韩城不复存在。

冯同两姓出于一门,冯同两族之间互不通婚的历史也由此开始。

到了元代,因为金兵入侵,韩城一带成了金兵的占领区。据《韩城县志》记载,到了元末,金人败退时,裹挟韩城一带的所有民众迁移西去,司马迁的后人,冯同两族也未能幸免。而冯同两族人的一切有关家世的族系、家谱资料也荡然无存。

后来,到了局势有所好转,司马迁的后代冯钊、同茂,才又带领族人,携司马迁的遗骨,在家乡西北附近的野牛坡重新立户定居,起村名“徐村”,暗示“余有双人”,意为司马迁有两个儿子司马临、司马观;同时也有取谐音“徐”为“续”的意思,表明徐村为司马迁故乡高门原之“高门之续”,暗喻司马迁家族后续有人。

今天在村中,还能看到这样一副对联,“续先祖香火,徐者,续也;追司马遗风,追者,脉也。”

同永灵老先生介绍,因元代的战乱,此前的家族资料已无处可寻,回到徐村的人们,只好从他们可以追溯的先祖冯钊、同茂开始,续记家谱,并传袭至今。

至今,徐村的“汉太史遗祠”门外的砖墙上,还有一块儿清嘉庆年间,同姓族人同化鹏为同姓祖祠立的石碑,详细记载了自元代以后司马迁后裔的情况。其碑文:“史通(子)因避莽乱,隐居嵩阳。徽为长门嫡孙,改姓同氏,返归故里,徙居徐村。坟墓先茔不能悉志。自(同)茂至杰,略表所知。”

“冯同一家”,“冯同不婚”的规矩一直保持了千年,直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才被打破。1963年6月19日,司马迁后人同茂的第十九世孙同有旺,与本村一位姓冯的姑娘喜结连理,破了“冯同一家”、“冯同不婚”的规矩。从此,同姓之间,冯同两姓之间开始有了亲上加亲的婚姻往来。

回忆当时的情况,同有旺说,家里的老人力阻这门亲事,认为自古没有这个先例,害怕别人议论。其实,他本人当时也有些担心,怕以后对后代有影响,有了几个子女后,看到孩子们个个都很健康,这才放下心。如今,他的儿女中也有和他一样,找了本村的成了家,小日子过的蛮不错。
 
喜庆的清明,隆重的祭典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中国人来说,清明是与哀思、念祖结合在一起的,庄严、肃穆、感伤是这一天的

在清明祭祖的庄重、肃穆的日子,徐村冯同两姓族人却以一种比过春节更为喜庆、欢乐的方式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清明节的前一天,我来到徐村。刚一进村,只见一座六米多高用柏枝搭建的彩门矗立村口,村里的男女正在忙活着装饰高高的彩门,彩门两侧写着“自周入晋自晋入秦祖聚韩塬三千载,高祖为将先祖为史辉耀中华亿万年”,“否极泰来史记文章终面世,乐生悲中清明佳节胜过年”  的白底黑字巨幅楹联赫然入目。村里家家门前悬挂大红灯笼,户户门楼张贴大红对联。

四乡八邻的亲戚、嫁出去的女儿,也在这一天三两结伴儿,回到村中走亲访友,回娘家看爹娘。

家住村东的同养增大夫家里,一群妇女在当院摆开了桌案,围坐在方桌前,有说有笑得忙活着做面花,

在韩城,婚丧嫁娶、添丁、祝寿、四时八节,都离不开用小麦面做的面花,当地人统称“蒸食”。仅在清明节用的蒸食就有,子福馍、三层枣糕、鸡蛋糕子、上坟的滚蛋蛋馍(俗称“秃食子”)等等。清明节用的蒸食也叫“献馍”。

这些制作精美、寓意深刻的面食工艺品,就出自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的一双双巧手。她们凭着简单的工具,剪子、梳子、钢笔筒、筷子、擀面杖等等简陋的器材,一个个精美的祭祀面食工艺品就已做成,最后上笼蒸熟,静待祭祀的时刻。一般来说,考究的面花祭品从制作到完成需要几天的时间。

临近清明节的前几天,村里杀猪宰羊、贴对联、蒸献馍、做纸幡、折柳枝祭扫祖墓的活动已经红红火火的开始了。

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全村人在天还未亮的时候,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率领,扶老携幼,在民间唢呐乐队的吹奏下,带着香烛、纸钱、供食、枣糕、列队走上村西的高坡,来到法王庙后面的司马迁的真骨墓前,祭扫先祖。同时,还在墓地搭起戏台,请来最好的戏班子,唱跑台子大戏。徐村流传的民谚“明为五社把神敬,实为子孙祭祖宗。”正是说的这件事。

徐村祭祖的礼仪现在仍保持着传统的形式,即:人们从村里抬着供桌、带着祭品献馍登司马祠。祭祖开始、点蜡、敬香、念祭文,然后行三拜九叩礼。祭礼完成后,再绕祖墓祭扫一番,随后,跑台子戏开始,演员们不卸装、不换戏服,人们扶老携幼,跟随演员向村里的“汉太史遗祠”狂奔,跑到地方直接登台,接着在墓地的唱词继续唱下去。

在这里,清明扫墓一直保持着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在祭扫之后,人们总是把供品献馍从坟头儿上滚下来让孩子们抢接,然后分食,据说,吃了这个献馍便会受到祖先灵气传导,孩子们会更聪明。

到了村里的“汉太史遗祠”,冯、同两姓族人仍在长者的带领下,向祖祠中供奉的司马谈与司马迁的灵位敬香、念祭文,行三拜九叩礼。

清明节这一天,最热闹、隆重的还是在位于黄河西岸,夏阳古渡附近,芝川镇高岗上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建在韩城市南的芝川镇南高岗上,“东临黄河,西枕高岗,凭高俯下”,形成“孤冢压黄河”的独特景观。据记载它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整座司马迁祠用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块砖建成城堡式的建筑,象征司马迁用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个汉字铸成了千古不朽的辉煌巨著《史记》。

每年清明节这一天的上午,司马后裔的徐村、华池及周边的同、冯、马姓人,倾村出动,齐聚芝秀桥头。

在民间唢呐乐队吹奏下,抬着供桌祭品、花圈、打着印有“徐村太史后裔祭扫先祖陵”的红字白底儿横幅与五彩旌旗、肩扛招魂幡的柳枝,依次列队从芝秀桥经过题刻有“汉太史司马迁祠墓”的牌坊大门,缓步走上司马坡,经过“高山仰止”牌坊,登上陡峭的九十九级台阶来到司马迁祠的献殿前,举行祭扫司马迁祠墓的仪式。

献殿前,摩肩接踵的人们按长幼秩序分排站立,由族中长辈献供品、花圈,族中公推有名望的耆宿宣读悼文,“今天,我们在这里悼念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先祖。司马迁字文长,……”。念完悼词,敬香、烧纸钱、行三跪九拜大礼。

悼念仪式结束,众人依次瞻仰祠堂,父母则领着孩子,再一次阅读献殿里众多的,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颂扬司马迁丰功伟绩的碑文。而后绕到祠堂后面的八卦形司马迁坟前扫墓,最后,将柳树枝插上坟头,把带来的祭品“子福”献馍从坟顶滚下来,让孩子们抢着接住,分而食之,据说,这样会把先祖的灵气带给每个人,孩子长大后会变得聪明。

最后,芝川镇各社也一齐上祠祭祀。这一天也会有各地的学子、文人前来祭扫,缅怀司马迁的业绩。

北宋以来,民间庙会兴起。人们在农历二月初九,司马迁的生日这天,设立了“太史庙会”,会期从八日至十日三天。

特别是明、清两朝代,韩城文风盛行,“太史庙会”十分红火,周围十村八社的人们,纷纷前来赶会,人们敲锣打鼓来到庙上,祭祀、悼念司马迁。那时候,芝川镇司马迁祠的高岗上下人山人海,场面甚为壮观。可惜,现在这样的盛景已难得一见。
 
 独特的“跑台子戏”
 
在徐村最独特的当属唱“跑台子戏”。

当地传说,当年司马迁因为给李陵辩护而获罪,其后人为避株连,改姓冯、同,举族迁居高门原一处叫老牛坡的地方。

每年在清明节的当天晚上,冯同两姓的司马迁后裔,偷偷的到老牛坡司马迁的真骨坟前,以祭法王的名义,暗中祭祀司马迁、并以唱戏来寄托哀思。

有一年的晚上,全村人正在唱戏的时候,忽然听说有人带着官兵正向徐村奔来。大家以为是被官府发觉,派人前来问罪。于是,演员们来不及卸装,随同大家向村里仓皇逃跑,待来的一干人进村,将朝廷为司马迁平反,准许《太史公书》(即《史记》)公开发行的消息告诉村民后,大家才明白是虚惊一场,于是,就在跑到的地方,村中的“九郎庙”里重新搭戏台子,庆祝这个迟到的喜讯。

原来,汉宣帝继位后,批准了司马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的奏折,准许《史记》公布于世。杨恽与母亲随众人一同回来报喜,这才引出一场虚惊。人们闻听此事后,就在九郎庙重新搭戏台,接着唱起了前面的戏,庆贺这个喜讯。

后来徐村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流传下每年在清明节唱跑台子戏的独特风俗。“跑台子戏”也就成为了中国戏剧剧种里独一无二的一种表演形式。

据说,原先在徐村,共有五个唱社,其中同姓有四个唱社,冯姓有一个唱社,即:清平社、清太社、崇德社、崇义社、太和社。

每年的清明祭祖前,徐村都要雇请戏班子,唱三天大戏。据村里的同永灵、同丙午、同德来介绍,清明的前一天,村里人就在村西的司马迁真骨墓旁边搭好了东、西两座临时戏台子。到了午夜时分,冯、同两姓族人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穿礼服、戴礼帽,抬着香案、带着供品,经过村西的“法王行宫”石牌坊,走上一个土坡,来到法王庙后面的司马迁真骨墓前敬神祭祖。届时,五社人员到齐,开始鸣炮祭拜。这时,墓前香烟缭绕,冯、同两族男性成员随老者向司马迁的坟墓行跪拜礼;随着鞭炮声,戏台上,鼓乐齐鸣,演员登台开唱,《苏武牧羊》那苍凉悲壮、慷慨激昂的秦腔穿透沉沉的夜幕,在这片黄土塬上飘荡。

在徐村唱对台戏时,讲究“东起西落”。即东边的戏台总是要首先开戏,而西边的戏台,演职人员早已准备妥当,单等对面开戏。

当敬神的炮声响起,戏台子上也立即点燃油灯,所谓“猛发油灯”,演员在锣鼓点儿的伴奏下登台开唱。敬神结束后,各社指派供台人员手持勾镰,立于两座戏台下,演出用的灯具、戏箱等物件也由专人负责。东西两边的戏台往往互相窥视,不知不觉间,天已大亮。

这时东边戏台的人紧盯西边的戏台,只要西边的戏台有“落”的趋势,东边的人就做好跑的准备,而西边的人却努力不让对面看出自己要跑的迹象。西边戏台上的油灯忽然间全部灭掉,看到这个信号,演员也不卸装,立即向村中的九郎庙狂奔,供台人员则拆台搬东西,将所有的东西一件不剩的全部带走。演员若有跑不动的,有时则有唱生角的背着旦角女演员奔跑。当时有邻村土地与徐村连畔的邻村人讲:“我们明明看见法王庙方向灯火通明,锣鼓喧天,对台戏唱得正欢,可等我们走到那里,竟然空无一人。”

从村西司马迁真骨墓的法王庙跑到村里的九郎庙,在奔跑期间,按规矩,鞋子掉了不能拣,帽子掉了不能拾。九郎庙已早有布置,另一班奏乐人员早已做好准备,一听到大巷里的嘈杂人声,便奏响乐器,单等演员一到,便登台继续接着剧情唱。

九郎庙司马迁祖祠一侧,村里和四乡八邻的老年人们早已占好了位置,单等演员们跑上台,接着唱大戏。
与别的地方风俗不同的是,在徐村唱戏,对台戏的胜负是以哪个戏台的演员唱错了戏文,漏演了剧情,便判哪个唱社输,输社家不输戏班子。还有一个不同是,村子里请来了戏班子,一般来讲,戏价比别的村要高出一倍,其主要原因是演员们要跑台。

同永灵老人回忆:徐村最后一次唱跑台子戏,是在民国二十九年,距今已有七十多年了。“村里六、七十岁以下的人都没见过,我那时候还是个娃娃”。 
 
今天的司马迁后裔
 
徐村至今保持着浓浓的耕读文化的遗风,迥异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追求。村内大巷搭建的彩门上“读书明理永记先祖遗训;耕读传家不忘黄熊伟业。”的楹联,时刻提醒着司马迁的后裔们,和任何一位走进这里的人们,男耕女织、读书识字只为明理而非做官谋取仕进的先祖遗训,

走在徐村的大街小巷,高大气派的建筑走马楼大门上的门额,家家题写着或“诗书第”、或“清白第”、或“耕读第”、或“言物行恒”、或“斯陋德馨”等等明示着主人家的兴趣爱好、处世之道或理想追求的格言警句,这些门额的题写一般都是请当地或有名望、或学识渊博之士所为。

徐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墨村”,明清时期声名尤著。在这一时期,韩城共出过110位文举人,仅徐村就出了11位。

但是,所有这些中举的徐村举人,没有一位按照当时的风气,去谋求一官半职,最后都是回到乡间田舍,恪守着祖先的遗训,读书不为追求升官发财,只为明白事理,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做人。至今,在徐村仍延续着耕读传家、修身养德的远古遗风。韩城一带至今流传着一句俚语“上了老牛坡,秀才比驴多”。反映了人们对徐村司马迁后人们重视文化、崇尚道德操守的尊敬。

由于祖训遗韵的影响,村里谁家人的文墨好、人品正直、刚正不阿而备受村中男女老幼的尊敬。耕读传家、家声益振、厚德载福、和为贵、勤和家兴、斯陋德馨、言物行恒、仁以聚之等等的传统美德是他们日常处事、立身的准则。

今年78岁备受村里尊敬的同永灵老人,年轻时候参加过多次战役,解放后,担任过当时的韩城团县委副书记、人武部副部长等职务,但是多年来,他一直遵奉父亲的遗训,“做无品官,行有品事。读万卷书,成一家言。”离开行政岗位多年,老人一直自食其力,过着清贫自足的日子。40多年来,老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研究司马迁文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多年的一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研究司马迁专家的首肯。95年又将家传的宋版《史记》无偿捐献给国家。在同老的陋舍,除了书籍和桌凳,可以说是“家无长物”,清贫的生活,耿直的人品,让人联想颇多。

随便走进徐村的一户人家的院子,整洁朴实的四合小院中,必有一块儿菜圃,许多家的堂屋中还摆放着正在使用的纺机,主妇们正扳机飞梭,织着城里人已难得一见的粗布单。
 
韩城有两处“太史祠”
 
今天到韩城来的人,大多只知道芝川镇东南高岗上的司马迁祠与墓,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知名度颇高。其实在韩城,了解司马迁家族历史的当地人,大都知道在巍东乡的徐村还有一处“汉太史遗祠”。

徐村,司马迁后裔冯、同两族世代聚居地,有300余户人家,一千多口人。

在村中的九郎庙旧址上,现如今有一所“徐村小学”,徐村的孩子们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紧挨教室的南侧,就是韩城的另一处太史祠的所在,冯、同两姓的总祠堂。红漆廊柱两侧的砖壁上镌刻着“耕读传世继太史山颠之高,绍业雅训续万古尚德遗风。”的楹联,大门正中上方蓝底黄字“汉太史遗祠”,走入大门,内侧明柱悬挂 “族聚韩塬枕山带河一片气脉光先业,姓分司马绍开永德万卷书香启后昆”的楹联,告诉了来到这里的人们,司马家族世居此地、被迫隐姓的真相。

院内一座三门四廊柱的司马迁祠堂,堂内神龛塑一大一小两人,大的即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小的即为这座祠堂的主人司马迁,两边悬挂“史笔壮山河英灵万代,拳忠光日月俎豆千秋”的楹联,既是对先祖司马迁的怀念,也是对史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由衷肯定。

经过元代末的动乱,回到徐村的冯、同两姓,在能安居乐业以后,举族兴建了这座祖先祠堂,以年年祭祀的方式,教育着后人不忘先祖的业绩与屈辱。

离开徐村,我又来到芝川韩奕古道一侧的司马迁祠。

这座司马迁祠据说,是在西晋时,汉阳太守殷济因敬仰司马迁,在回村为母守丧时,瞻仰司马迁的文章,深受感动,于是,请求为司马迁修墓立祠。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

从芝川镇向东,过芝秀桥,穿过“汉太史司马祠”的木牌坊,踏上韩奕古道的青石坡路,信步而上,经过树有“高山仰止”的砖砌牌坊,走上九十九级的砖铺神道,就进入高岗之上的司马迁祠的大院。站在院门口,东望黄河滔滔向南流去,南面残破蜿蜒的魏长城逶迤于田野,一沟之隔的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高耸云天。

祠院儿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献殿内碑石林立,最有名气的当属当代文豪郭沫若题写的《题司马迁墓》:“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做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寝殿内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殿内的司马迁坐像,方脸长髯,两眉及鬃。站立在寝殿前,不禁令人肃然。据说,细心的人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塑像面稍向北顾盼,人们说这是司马迁在向北遥望他所敬慕的苏武,在司马迁祠北二十多里处有一座当地修建的苏武庙。

    绕过寝殿,在其背后便是司马迁的墓。蒙古包形的八卦墓冢,据说是,因为忽必烈特别敬重司马迁,而敕命修建的。墓虽不大,顶上却长着一株分叉为五枝的古柏,枝繁叶茂、虬枝盘曲,状若五指,人称“五子登科”。

假如从空中俯视,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整个司马迁祠与墓的建筑群格局,恰似一个巨大的问号,而司马迁的墓,则是这个问号的最后那个点儿。两千年来,由于司马迁著史“不虚美,不隐恶”,为统治者所忌讳,所以,主要是靠地方人士与群众自发修建起来的。每年的忌日与清明也是群众自发前来祭奠。

对于徐村与芝川镇的司马迁祠墓的种种,有人说,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解开了这个谜,也就解开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之谜。但愿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再遭遇像司马迁那样的境遇。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人。其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移家长安。在随父到长安后,他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 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遗命司马迁完成撰写《史记》。

三年后,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太初历》工作,这就是民间沿用至今的农历。此后,开始正式写作《史记》。这年司马迁四十二岁。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罪,在天汉三年,被汉武帝处以死刑,下“蚕室”,受“腐刑”。后来出狱后,司马迁被升为中书令。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基本完成。此后,他的事迹就无从考证,约卒于汉武帝末年。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中华民族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祠的文史知识 (八)| 司马后裔的来龙去脉
解密司马迁的后裔“冯”“同”两姓之谜
韩城司马迁祠墓
《车友驾500余辆车摆成史记二字祭祀司马迁》中国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编号2011032803
2014自驾晋陕25司马迁祠墓
话说河东)司马迁是山西运城市河津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