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疗带下病、月经过多,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小编导读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而精血又是维持女性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女性的生理活动与脏腑功能关系紧密,妇科疾病与脏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对于带下病、阴挺及月经过多等的治疗,妇科专家韩冰教授认为,还可通过温脾渗湿、束约带脉法的方式来搞定,一起来看看吧!


温脾渗湿,束约带脉法是通过温补脾阳,渗利水湿使带脉复约,从而调摄诸脉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治疗带脉失约而致的带下病、阴挺及月经过多等。


一、病因病机


湿邪为致带脉病变的主要病理因素,有外感湿邪、内生湿邪之别。外感湿邪,湿为阴邪,黏滞重浊,且湿性趋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带脉绕腰腹一周居下之阴位,故湿邪易侵犯带脉,又带脉与诸经脉均相通,尤与生湿主要脏腑脾所主经脉直接相会,湿邪极易循带脉留滞于脾经,导致内生湿邪。此外,湿邪内生,多由脾、肝、肾功能失调所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于腰腹部与带脉相会,故有遗湿于带脉之虞。内外湿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形成湿邪缠绵的病机。

脾气素虚,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伤脾,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损伤任带,失于固约,发生带下病。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带脉失约,致月经过多;素体脾虚,中气不足,分娩损伤,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或产后调养不及,耗伤脾气,或久居湿秽之地,寒湿袭于胞络,损伤冲任带脉而失于固摄,致阴挺的发生。


二、疾病及其辨证


脾虚湿滞带脉引起的带下过多,分为脾气虚证及脾阳虚证,辨证时应根据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异常及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辨证分析。若带下过多,色白,质稀薄,无臭味,脘腹满闷,泄泻,面目浮肿,舌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气虚弱、湿滞带脉、带脉失约之证。若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面色不荣而呈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腹中冷痛,喜热喜按,腰部酸楚,舌苔白滑,脉沉无力,为脾阳虚弱、湿滞带脉、带脉失约之证。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抑制脾运化水湿的能力,大凡脾虚湿停,易损伤脾阳,致脾阳虚损,进一步影响脾之运化功能。

脾虚湿滞带脉引起的阴挺,症见阴中有物下脱,甚则挺出阴户之外,劳倦伤气后症状加重,带下增多,色白质稀,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滑。脾虚湿滞带脉引起的月经过多,症见月经量多,色淡红,质稀,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红,脉薄白,脉细弱。


三、用药经验


韩冰教授认为,脾虚湿滞,带脉失约所致疾病的治疗,当温脾渗湿,束约带脉,注意顾护脾阳,调和诸脉。内服汤药注重引经药的应用,常用药物如:升麻、当归、苍术、甘草,引诸药直达病所。针对脾虚湿滞,带脉失约所致带下病,常用方剂组成:黄芪、白果、白术、茯苓、干姜、苍术、薏米、山药、黑芥穗、车前子、木通、甘草等。方中茯苓温化渗湿;白术、白果补益脾气,助茯苓运化水湿;干姜温阳化气;苍术、薏米健脾利湿,同时加甘草调和,引诸药入带脉。针对脾虚湿滞,带脉失约所致阴挺及月经过多,因病机均为脾气虚弱,湿邪壅滞带脉,故可异病同治,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陈皮、茯苓、苍术、柴胡、升麻、地黄。方中黄芪、白术、升麻、柴胡补气提升,固冲摄血;茯苓、苍术健脾利湿;陈皮理气健脾,使诸药补而不滞。阴挺重者,重用黄芪、党参,以补气固脱;月经过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收敛固涩止血;若带下量多,质稀者,加黑荆芥、车前子祛风利湿,以令邪出;腰酸重冷痛者,加狗脊、杜仲、巴戟天温补脾肾,祛风湿;质稠有味者,加川柏、蚤休,清热燥湿止带。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厌食
脾虚痰湿之中医理念
二术
【白术】的功效
10道有效方,将帮你调治有脾气虚弱,脾湿困阻症状的糖尿病患者
【岐黄论坛】辨健脾、运脾、醒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