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4)熊厚英《阴符经》第七讲第四节自然之道静,天地之道浸

熊厚英《阴符经》第七讲 第四节 自然之道静 天地之道浸

作者:熊厚音

 

《四维奇藏——阴符经讲解录》第七讲 第四节 自然之道静天地之道浸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1、清静为天下正。万物在静悄悄中生长,慢慢又被剥夺,先有阴而成,阳而生;后有阴的去阳的死。不离负阴抱阳之式。
  自然的道理就是清静无为,天地万物方能生化。天地间的道理是从量变到质变逐渐变化的,所以万物万事都是由静到动,由阴至阳产生变化。这个顺序不能在修炼意识上有所改变。由阴及阳的推动原理,来自于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之理,由此产生的变化过程才会顺应天道的发展意图。我们修行中的变化过程也要阴阳顺序而生。

  2、阴阳顺而万物生,人心之清静而智慧成。
  这个道它太安静了,万物就由这静中产生出来,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动,这个就叫阴阳之道顺。然后:“天地之道浸”,浸是什么意思啊?逐渐逐渐地渗透叫浸。“天地之道浸”这个道的到来,它是慢慢地到来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有的草已经发芽了,有的草还没有发芽,有的叶子都长出来了,有的叶子还没看见。是不是就能说春天还没有来呢?春天已经来了,只不过到来的这个界线人分不清楚。所以二十四节气中“立春”那一天有时候可能要下雪,也有可能下雨,也可能要起风,但是春天来了没有?春天的气息已经来了,这里有不可抗拒的变化信息。所以“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因为道它来得太缓慢了,它在推进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用某种暴力,或者没有用显态的某种力量,所以使人感觉不到。这个感觉不到正好是阳性事物的生长基础。所有阳性的存在,只要在这种慢慢的生化过程中,才有可能成其正果。
  修炼也是这样,很多的修炼过程,要从内心上知道这个道理,成功不是一朝两夕,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历,需要长时间的比较,需要在痛苦和欢乐中慢慢去认识人世,慢慢从摧枯拉朽和春暖花开中比较出道性的自然。这样阴阳相推,变化自然就在人心中有了一种规律性的认识,这个规律性的认识就叫“见性”。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明心见性过程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深,总觉得古人提得太深奥了,实际上在我们现实中,它再简单不过了,很简单。简单不过是指这个事物无非是一个阴一个阳而已,为什么不把它想得简单一些呢?下面这句话就是结果。
  接下来看:“昭昭乎进乎象矣。”
  这个事物它已经再明白不过了,可以清清楚楚地昭然于天下。天下的事情,由于有了太阳普照,这些东西它才显得非常清晰。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的视线也要看得远一些。这句话与《道德经》似乎有点不同。在此说的是昭昭乎,而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的是:“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一句话是象,第二句话是物,第三句话是精,第四句话是信。物、象、精、信,那么这儿说的象(“昭昭乎进乎象矣”)和现在所看到的这个象(象物精信),是不是一回事啊?我认为它们是一回事,但是为什么《阴符经》说昭昭乎呢?因为他知道这个变化的道理以后,才能昭昭乎。变化的道理是什么呢?是先阴后阳才能顺。而《道德经》是劝诫人们,要认识道,要知道是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道是由阴性一面的变化在前面,阳性的一面跟随在后面,然后才产生这个世界的。
  当人知道了这个规律,然后照着这个规律去实践的时候,那就昭昭乎进乎象矣!这个象被你看到了之后,实际上就见到了大家都共有的一个存在,这个就叫明心见性的性。这个事物是天地的本源,也是宇宙的本源,在规律上它是这样。
  回过头再来看看这句话:“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阴阳相推,它才变化顺。那么我们就问:要想养小鸡的话,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前一段时间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是先有蛋。这个蛋如果它的内在没有受精的话,这个蛋能够被孵出鸡来吗?肯定孵不出来,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事物内在的成分是决定这个事物变化的基本内因,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本质,我们对这个本质的一面要了解。
  今天的头一句话(“我以时物文理哲”)也是这个意思。从圣人那个地方得到了一种理论也好,理念也好,经验也好,无论是什么,你不能把它当作是内因。这个内因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人自己心里,就在你本来的心灵中,心中有一个天然的冲动这才是内因。
  就像修炼一样,我们之所以走到修炼的道路中来,在这个地方讨论《阴符经》,说明我们和修炼还是有缘分的。有缘分,我们就进入到了这个感觉中,顺着这个感觉,顺着这个阴性的这一面去探索。当然是从阴性的一面开始探索的,而不是从阳性的一面开始探索。所以有人修炼中书看多了,进步就慢,书看的少,进步相反的快。为什么呢?因为他重视了实践,重视了自己灵性和实践共同的作用产生出来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叫做“朴素”。
  朴素的理念是最好的一种精神粮食。不要把那些高深的说教当基本养料。就像过去说那个“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样,不要把“阳春白雪”那么复杂的高雅曲调拿来反复地吟唱,然后就以为自己懂得音乐了。实际上根本不懂,为什么?因为那个东西太复杂了,它没有代表老百姓的心声。老百姓的心声尽管很简单,但是它能够反应天道的变化。这是“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一种基本要求。
  人要想变化顺利或者事业顺当,就要知道阴阳相推的整个理念,这个理念也只有以“时物文理哲”,你才能做得全面。如果说“以天地文理圣”,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就会被人家的思维所牵制。牵制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跑了,被动了。你的主动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你的内因就起不到作用,就被外因所推动,那么这个推动出来的事物,不是你自己的正果。
  所以说,大家一定要从这样几句话中反反复复地在前后之间联想,再讲这些道理的运用。“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是说人言之理论根本也概括不了至静之道。

  3、炼气颠倒生命转,存神去心道何难?
  圣人、神仙也没办法把至静之道全部展示在人的面前。不可言状的一个存在,这就像前一段讲过的,现代科学中数学的一个分支“模糊数学”。所谓的模糊是说人的思维它是模糊的判断方式,有时候在选择中它并不明确。就像开汽车一样,方式盘往左打多少度,往右打多少度,根本没办法准确地去计量它,但是司机能把车开得非常平稳。因为他的感觉在其中起作用。感觉的作用和认识的作用其状态不一样。认识往往习惯于从数量上去把握,感觉往往容易从模糊上去把握。模糊的意思就是说人放松了主观意识的操控,这个就叫模糊。所以说,以后要习惯于模糊地去处理生存中的事,就是从感性上发挥生命的特长,再辅之以理性的总结,这个也是阴阳相推,这样才能保证万事顺利,立于不败。
  思维太明确了,就阻碍了生存的发展;太明确就很容易丧失提高自己的某种机遇。因为人的机遇它不容易碰到。就像有时候碰到师父的不言之教一样,碰到师父以后,机遇就那么两句话,说的不对点,想的问题跟师父的信号根本对不上去的话,师父就离你而去了。你以后只有从信号上跟他打交道了。
  人在现实中他都明白不过来,跟信号打交道,他何时又能够觉悟啊!所以说要想觉悟,还是要在现实中间保持着很淳朴的心理,去和自然交换。交换习惯了,有时候碰到一些高人点化一下,就能成倍地去接受它。成倍地接受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圣人一句话就可以导致人潜在的积累成百倍地显现出来,这个就叫激发先天的智慧,它不是后天的智慧。作为人有时候自我的能量不足以激发这种智慧的再现,就需要众人为师这样一种心境和环境来推动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符经》:智慧名言10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深悟万物变化皆有其时之理——分享学习《阴符经》中的人生智慧
修行之路|阴符经(五)
皇 帝 阴 符 经---下 篇 注 释
谈阴符续
黄帝阴符经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