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
师爷陈发科(1

 

    杨露禅在陈长兴那里学了许多年,才学到太极拳的真功夫。

    却说这陈长兴,其父亲陈秉旺也是非常出名的太极拳家,自幼习练太极拳,后就以保镖为业,经常来往河南、山东一带,山东的强盗非常怕他。

    晚年的陈长兴回到村里开办起了武馆,在陈家子弟中遍传太极拳艺,陈耕耘自幼跟陈长兴学拳,学成后也曾以保镖为业,一次保镖至山东莱州府,降服了当地的大盗田尔旺,莱州的百姓出钱立碑纪念他。时在山东省任官的袁世凯看到这碑,就请了陈耕耘的儿子陈延熙去教他的儿子们练拳,共教了六年。

    这陈延熙就是陈发科的父亲,教袁世凯的儿子几年后回家,陈延熙看到陈发科的太极拳功夫大有进步,就身着皮袍马褂,两手笼在袖子里,叫他的子侄齐齐上来围攻。子侄辈数人一齐上前,陈延熙略一转身,众人都纷纷跌地。陈发科后来就跟他的弟子洪钧生感叹说,自己比父亲差远了,因为父亲打人根本就不用手。

    陈发科是陈延熙晚年所生,自幼身体虚弱,又加之受到过度溺爱,到十四岁时还没有练出什么功夫,后来因为一位堂兄感叹陈延熙这一支估计到陈发科这一辈就完了,陈发科羞愧交加,从此偷偷苦练,三年后肚上的痞块消了,个头长高了,功夫大进。

    1928年左右,温县县城受到类似于邪教组织的红枪会攻击,陈发科带学生参加县城保卫战。其时只留一个城门,陈发科手拿去了枪头的白蜡杆站立桥上。红枪会当然都是手持红缨枪了,一个首领带队冲锋,陈发科用白蜡杆向他的枪一抖,对手的枪就脱手飞了,陈发科趁势向前一扎,当即洞穿了首领胸膛。

 

 师爷陈发科(2

 

    陈发科的功夫有多种传闻,一震脚,屋顶的沙土簌簌下落,发劲处灯烛恍动有声,随手一发人就飞到墙上。我现在当然知道这一定都是真的。我还听很多人讲过,从陈长兴到陈发科,他们这一支代代功夫都非常好,人品也有口皆碑!

    功夫是不比不知道的,当时也有著名的太极名家请陈发科表演。人们一般都知道太极拳功夫练得越慢越好,谁知道陈发科练了两趟拳才花了十几分钟,行动处翻飞跳跃,拳带风声,观者无不瞠目。于是,有内行就看出了门道,说陈发科虽然“动作迅捷,却是圆的旋转,虽然发劲多,却是松的,从手臂看,肌肉也不是鼓成块的,应属上乘的内功”。更有当时的顶级太极拳名家试着和陈发科推手,刚一接触,差距立分,而且简直如三岁孩子,被随意前引后仰,颠来倒去,身法腰劲步法全都乱了。

    陈小旺师兄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父亲陈照旭——也即陈发科的儿子——当年练拳练得很不错后,就放松了,喜欢上了书法和中国音乐,每天花许多时间练习。陈发科很不满意,有一次和几位陈家沟的亲人在家中闲谈,陈发科就批评陈照旭不应该分心练别的东西,要继续练好拳。亲人们忙打圆场,说照旭的功夫已经很好了。陈发科听后站起来,叫照旭和他推手,一搭手就把他打起几尺高。照旭知道父亲的苦心,也知道自己的境界仍差很远,就把乐器、纸笔等东西烧了,专心练拳,功夫又长进了许多。

    陈发科因其“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受到北平武术界的叹服,从而在北平站住了脚,开始在北平传拳,使得有300多年历史、只流传在陈家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的陈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所以说,陈发科是陈氏太极拳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陈发科因其武功卓绝,从学者甚众,当时的京剧著名武生杨小楼也曾是其学员,只可惜的是,杨小楼学拳的时候年龄已偏大了些。但后世响当当的太极大师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冯志强等,无不是均出于陈发科门下。
 
恩师陈照奎(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发科的小儿子陈照奎,也就是我的师父,当时只有几岁大,家中还住有一个十六岁女孩子,因身体不好跟陈发科练拳,一练就好了,相处久了,感情很深,就称陈发科为爸爸,一直留在北京。

    某一天,这一家三口都同时悲伤不已,陈发科坐在椅子上流眼泪,陈照奎背靠着墙大哭,女孩子站在他旁边也在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女孩子教陈照奎读书,陈照奎不认真,几岁的孩子嘛,学不会,她就打了陈照奎一巴掌,陈照奎当即哭了,女孩一见也哭,此情此景,陈发科忍不住也哭了。

    这就是家学的传承,练武不忘习文。陈长兴这一支为什么一直太极拳传得很好呢?就因为他们一直注重文化,太极拳其实就是个“文化拳”。算起来,陈家历代贡献最大的传人,大都是文化素养较高的。能做长短句的创拳人陈王廷不用说了,第六代传人陈长兴留下了《十大要论》等拳理论著,第八代传人陈鑫留下了《陈氏太极拳图说》,到第十代,也就是我的师父陈照奎,他的文化水平如何,我当然最有发言权了。简单说,练武的人中很少有他看那么多书的,而且不限于古书,也包括现代武术典籍及现代科学、人体力学等书籍,我一步步地走向想从科学的道理上把太极拳弄清楚,可以说正是从他那里启蒙。他的一手好字,每每总在我脑海里回味,那每一个笔划都像是一趟行云流水的拳法。

    如果单从教学艺术上讲,陈照奎老师是我终身难以再觅的太极“明”师。因为陈老师不仅拳艺精湛,且善于总结条理,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将玄妙的理论科学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说:“我父亲的功夫比我好,是一个好的拳师,但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老师所讲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听得明白,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如果学生不明白你讲的道理,又怎能学好拳呢?……教拳我还是有办法的!”

    恩师讲拳时,讲究以理入手。他上课分为三步:第一步他讲大家听、看,可以记笔记;第二步他带领大家一招一式地练习;第三步让每一个学员在他面前单独做动作,他来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小班教学。学员们听得清,看得明,搞得懂。尽管那时候学员收费到每人每月50元,已经是非常高了,但是大家热情不减。马虹师兄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到他为了学好太极拳,在郑州学拳时交了双份学费,这一方面可见师兄学拳之心热切,也说明了陈老师的魅力之大。

 

 恩师陈照奎(2

 

    陈老师讲拳的第二个特点是分解细腻。每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分解为七、八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对身体的各个部位头、眼、肩、肘、手、腰、胯、脚等都有细致的要求,在讲第二遍拳即拆拳时,对每一个哪怕是极微小的动作都要将其实战用法讲解清清楚楚。陈老师常说:“你们学的这趟拳没有任何边角废料,任何一个过渡动作都有它的含义,要求大家留心注意。”这和陈家沟老拳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有很大区别。记得我七下陈家沟学拳,拳师们讲得少,领练的多;他们提倡的原则是练拳不练招,拳到精时自会用,拳练万遍神灵自显。

    陈老师对学员的要求很严,他要求学拳就要学得规规矩矩。学员有时偷懒,但是老师从不放松要求。无论学员的那一个动作达不到位,你就得几十遍的再去练,他也会不厌其烦地为你示范讲解。有时候还会言辞激烈,责骂相加。由于陈小旺是陈老师的亲侄儿,自家人也就比较容易享受这种“特殊待遇”了。记得1975年到北京老师家里改拳,我一个”翻花舞袖”做得不好,老师一个礼拜没有给我往下接拳。这是他独有的教学风格。

    陈老师教的虽然是“私塾”,但有一种“院校风范”,他还有那么一点“师道尊严”。他讲课精心,也要求学员听课认真,不懂即问。他不喜欢学员拿上课没听懂的问题下课问他:“你上课认真听了吗?认真听了,那你为什么不会!”如果你回答“没有认真听”,他肯定会说:“那你来干什么?”

   总之,如果把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分作四个发展阶段应该是这样的: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长兴是整理为头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传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师,陈发科是走向沟外,把家传正宗太极拳拳架传至北京的一代宗师,而我的师父陈照奎则是将家传正宗拳架传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师。
 
五大流派(1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在陈式太极拳之后,还发展出了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

    杨式太极拳就是以杨露禅的名字命名的。杨露禅经武禹襄的哥哥武汝清介绍到北京一户姓张的家里教拳时,小宴之后的杨露禅就演了一趟太极拳。这张姓家中另有武师,见杨露禅的拳如捕鱼摸虾,就不屑地问杨露禅练的是哪路功夫?杨露禅说:“沾绵拳。”武师又挑衅性地问:“能不能打人?”杨露禅答:“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凡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躯,都可以打。”遂在院中摆开阵势来,张家武师一个个怒目金刚似的上来,但一触之下即被杨露禅抛出丈外。从此杨露禅名声大张。后又任旗营教练,晚年进入王府。杨露禅大子早丧,于是叫次子班侯,三子健侯一起进京辅助自己授拳。

    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在历史上是个声望很高的人物,性情刚烈,好与人斗,其技被传神乎其神,各类传奇故事不胫而走。如拳击雄县刘,擂打万斤力,智胜飞刀张,白腊杆救火,以及班侯办案,班侯训马,等等。

    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但杨班侯因性格原因并没有多少相随弟子,倒是为人谦逊内敛的杨建侯从学者甚众。建侯又有三子,长子兆熊,次子兆元,三子兆清,字澄甫。杨澄甫大有乃祖乃父遗风,兢兢业业,温和笃实。继北平传拳之后,传艺遍及武汉、南京、广州、沪杭,桃李满天下。他又集杨氏三代之经验,将杨氏太极逐步定型。

 

 五大流派(2

 

    武式太极拳武禹襄,河北永年人,初学于同乡杨露禅大架套路,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陈长兴教拳。陈长兴介绍他向十五世陈清萍学拳,陈清萍的架小而紧凑合,加圈缠丝,是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襄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现代的武式太极拳。后传其甥李亦畲,李再传郝为真,郝为真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开始外传。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吴式太极创始人为吴全佑,杨露禅在京授拳时,全佑受益最佳,长于柔化。后全佑又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孝,学习笃诚,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据说某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的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无不大惊失色,原来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但全佑拱手还礼的瞬间,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吴全佑后传子鉴泉,吴鉴泉即为吴式太极拳集大成者。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天资聪颖,先习少林,13岁时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学习形意拳。李魁元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父郭云深继续深造。但并不满足的孙禄堂后又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封掌的精髓。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遍访少林、武当、峨眉,较技从未遇对手。1912年机缘巧合,孙禄堂访到了吴式太极名家郝为真,尽得其真传,后经数年历练,终于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合于一炉,融会贯通,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孙禄堂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综上可以看出,太极拳历代得以发扬光大,除了这些开宗立派者个人的智慧与修为,以及种种的机缘巧合之外,其传承的源头哪一个不是名门大家,哪一个不是千年百世始出的宗师呢!
 
三、悟拳

 

    从师父那里回来以后,再和那个练杨氏的人推手,甚至包括和任何人推手,我就开始反客为主了,所有人再也跟不上我的速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跟上我的速度,只要跟我走,我只要一下变速,对方就得垮掉。


   
顺逆缠(1)

 

    陈照奎老师到了郑州就住在我家里,随后开班教拳,一期学费每人50元。陈老师在我家里一住就是半个月,这时我才算是正式拜在了陈照奎老师的门下。拜师嘛主要是立一些文字性的东西,按个手印。那是74年。那时候仪式也相对简单些,端杯茶就完了。其实老师在我们家住几年我从来都把他当我父亲般对待,晚上把洗脚水端进去,早上起来尿盆端出来,然后再把洗脸水端进去。只要住在一起都是如此,心里边他就是父亲。现在回想在那个动乱年代,陈老师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教拳,作为我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来习拳,这无异于是人生一大幸事。

    我跟老师学的时候很认真,我知道自己白费了好些年的光阴,所以心里有股想往回找时间的狠劲儿。那时候我虽然跟陈照奎老师学习,但是我也开始带学生了,我那几个学生听说陈老师住在我家,也想见见,就找到了我,问能不能见见陈老师?我想也是好事,就答应了我的学生。于是我就跟陈老师说:“老师,我有一帮学生很仰慕您,想来看看您可以吗?”老师说:“可以,约个时间吧,今天是礼拜六,就明天礼拜天吧。下午四点。”我就这样回去告诉学生们。学生们就说:“我们给陈老师买点什么东西呢?”我说:“这样吧,别买东西了,哪那么多东西,不好带也不实惠,不如一人拿五块钱。”

    礼拜日下午四点以后我带着学生到了我家,老师午觉起来了,正在看着报纸。我把钱往桌子上一放说:“老师,学生们想给您买点东西但又不知道该买什么,索性给您拿了点钱,您看着买点儿需要的吧。”陈老师放下报纸,知道学生们在等什么,随口就说:“好,那我们开始吧。今天我们学的是太极拳的基本功‘顺逆缠’,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逐步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这叫顺缠。”然后做了几次示范,说:“大家一块跟我来。”带着大家练了一会儿,然后说:“下边学逆缠,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步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然后他带着大家练了几遍之后,说了一句让我十分不愉快、觉得像是听错了的话,他说:“好,今天我们就学到这了。”就这样下课了。我当时感到非常尴尬,这堂课的时间太短了,也就不超过十分钟吧。学生们也一样尴尬,都看着我。陈老师根本不理我,拿起报纸接着看了起来。我只好跟学生们说:“我们先出去吧。”


 
顺逆缠(2

 

    到了我家另外的房间以后,我一想还得打个圆场,就说:“老师把太极拳最精妙的东西都教给了你们,谁要能领会谁就得到了真东西,你们回去练去吧。”学生们也没说什么就走了,不过我想学生们心里肯定不舒服,只不过你是老师人家不好说罢了。

 

    等学生走后我还在想这个事,其实七四年的时候五块钱对一个家庭来说很管用了,那时候一瓶茅台酒也就三块六毛钱。学生们每人拿了五块钱,十个人凑了五十块钱,这笔钱我觉得不少了,能给避难的师父解决不少问题了,可是就教了这么几分钟就完了,我总觉得分量不足。但是我作为学生,又把老师当父亲看待这话怎么说得出口呢?心里觉得非常别扭,脾气不敢对着老师发,更不能跟学生发,但是脾气发不出怎么办?于是我就跟“顺逆缠”发脾气了,想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

    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

    上肢(起于稍节):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

    下肢(起于稍节):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注意“递个”二字,一个一个地,不是一下递定,要各指梢节领劲,从启动到结束,递个进行,而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我就每天练这个“顺逆缠”,去啥地方都练,练着练着就觉得动作不好看,于是就改变动作自己加了一个“8字圈”,然后继续练一直练。

    从七四年中一直练到七五年下半年,整整一年多,我都斗着气跟顺逆缠和8字圈干上了。没想到一年以后,也就是七五年十月份,我跟我师兄弟交手,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赢他们还要几个周旋。但是一和外人交手,那几乎是差几个层次,就感觉跟我动手的人不堪一击,接手非常顺,击打也非常利落。师兄弟们感觉十分奇怪,就问我说:“志俊,是不是你吃肉我们喝的是汤啊?”这意思就是说师父肯定偷偷教了我什么。


  
顺逆缠(3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也不明白,我就想我到底比他们多学了什么?没多学什么啊!哦,我突然想起来了,我比他们多练了一个“顺逆缠”。那时候我这双手已经非常灵活了,打击的力量和他们不同了,力量和他们不同了,那就是有很多不同。结果,从那以后,我那些师兄弟再也没撵上我。这时候我回想一年前我跟学生们说的“这是太极拳最精妙的东西”我没说错,至今回想往事,我都觉得我很幸运,我是因为对师父不满,为了发泄才练这个“顺逆缠”的,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恍然大悟了“顺逆缠”的无穷威力,因此我更加努力地练,有时一天能练十几个小时,甚至也连续几个通宵地练。在家也练,出门也练,有时在路上走着走着,就碰到了电杆上。

    缠丝定义是以稍节领劲为指导原理的,但并非只是稍节在缠,其余部位不动,而是稍节领劲,中节随、跟节催,重心稳、里外均在缠,手指是最明显的缠丝运动,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配合,肌肉韧带、骨骼跟着走缠丝运动,内脏特别是腰肾上下抽缠激荡一起进行缠丝支持力点的运动,这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技术,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

    “顺逆缠”无论顺逆,无论大小,无论左右,无论前后,它只是个圈。大圈小圈,圈套圈,这就是太极的精粹。这种圈的感觉是要感受的东西,要得到这种感觉只有通过练习才能体会,练习还不是一般的练习,是下苦功,是把手练到和身体一家,练成你本能的一部分。就好像你只要还会动,你的手就该那么本能地去动。这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变化,老话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就是这种感觉。我总结的经验是,感觉不能靠言传而是要靠练习才能得到!这令我更加感佩我的恩师陈照奎先生的智慧,这些东西他虽然不能用口讲出,但是他知道怎么得到它,他又知道怎么强调也许我们都听不进去,就用了轻描淡写的方法来激怒我。


  
顺逆缠(4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而且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脏六腑,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有些人在走太极拳的四正劲:棚、捋、挤、按的时候会用螺旋缠丝劲,但是在走太极拳的四偶劲:采、列、肘、靠的时候,亦即进攻打击对方的时候,却不会走螺旋缠丝劲了,这样你打出劲点还是缺少了太极拳的味道。

    顺逆缠是个基本功,是强调太极拳中手的重要。曾经无数的学生问过我相同的一个问题,说你的手指力量难道比我的腰力还大吗(这是指“以腰催肩”而问)?我想这是因为腰比手指粗,谁都一目了然的原因。于是我就反问:谁能用腰拿起一粒花生米?或者用腰画幅画?再或者用腰写幅字?我想没人能够用腰做得到。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工作必须要用他的手来完成,也只能用他的手才能完成。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腰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要分清腰的具体作用罢了,在运动中,腰的作用实际上是把人体上层的力量和下层的力量合并在一起,使力量集中,然后再统一分配。比如,不管散打还是拳击,一拳打过去,无论是什么样的速度和质量都是一种力量。这些力量是靠上肢和下肢结合起来统一之后发出的,试想如果没有腰恐怕什么样的力量也会发不出的。因此人体腰的位置和腰的功能,只是在运动中起到平衡分配作用的调节器。没有它的调节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夸张它的功能也会使人体运作失度行为失调。

    太极拳一动先要走手,这是硬性的,打击如此,练习当然也是如此。我因为从顺逆缠里已经尝到了甜头,从此更不敢小看了这个手上功夫,仍旧有事没事都在顺逆缠。这当然已经不是个简单的“缠”了,还有圆,从手上开始的圆,从手上开始的“领劲”,我不断地从手上得到各种感悟,我悟到一个东西的时候都像是从乱麻一团中抽出了一根明晰的线条,我知道,我在顺着真正的太极殿堂一点一点地往里走了。但是,好些感觉我还说不清楚,我也很难给外人传达,但我迷迷糊糊中知道,一些奇特的事情将要在我身上发生了。

    这是一种跟自信、灵性一起生长而出的“向心力”,它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迷人的欲望。

 

 顺逆缠(5

 

    我的经历也算是奇遇了,这也难怪师兄弟们不相信。其实,这个“顺逆缠”我那些师兄弟也学过的,只是他们没有把它重视起来,也可能平时做了几个罢了,但是我机缘巧合对这个“顺逆缠”是下了大功夫的。一年多的时间,走路手都不闲着。坐公车的时候也一样,车上人看着以为我是神经病呢。我随时都把手动着,动着动着就情不自禁了,着魔了,一天大概要做两三千个。慢慢地,我手上的各个关节和韧带,都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我管这叫做“手指分家”,就是说一般人抓东西时是五个手指一把抓,而我可以做到每个手指独立抓握的程度。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自我感觉,但是外人看起来你仍然是一把抓。但我知道我的手已完全不一样了。也因为我自身有了这种奇妙的变化,反过来再看老师做示范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眼光也跟着变化了。

    经过初级阶段练习,结合推手训练,练者自身感觉与前不同,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时与其它同道练习会遇到很多难解的技术问题,甚至认为自己的拳艺有不如前的感觉。对劲路运行的路线、方向运用尚不能得手应心,这就进入了渐悟阶段。

    渐悟阶段过程相当漫长,这一阶段由于已经解决了套路问题,即“拳架定形”,开始了对劲路进行研究,希望在各种手法中找出化劲和发劲的规律。这阶段应懂“以手领劲”、“两头卷曲”、“气由内生”、“劲从外借”的道理。所谓以手领劲就是在往来折叠,进退转换中做到“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所谓“两头卷曲”,就是手脚同时运动,做到节节贯串,周身合一,达到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所谓“气由内生,劲从外借”就是气、意念从心而生,从丹田而出,劲从外借,通过螺旋运动,造就对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运动,而通过我的离心运动,将对方抛将出去。

 

 顺逆缠(6

 

    这一阶段,在似通非通之间,启动之时,无不合拍,运行之中处处脱节,诗家有言“功夫在诗外”。因此,练习方法,道路以重复套路,基本功为主,说明套路中还有未明之道理,未规范之动作。

    以前看老师示范动作时,觉得那就是一个见惯不惊的动作而已,但是现在我发现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不同,甚至每一次重复的动作都包含着层出不穷的新变化。我一下有了灵感,就是我自以为入了太极之门,其实还差得远哩。这又是一种思想上的变化,就是你的最终成就取决于什么呢?就是你的认知力。这种认知力不在于你猛塞硬灌了多少东西给自己,而是,在于你看到了一个更大的空白世界。你学了一点东西,就看见了那么点东西,就把那点东西直接塞进了你的眼睛,当然就看不到更远的,更多方位的东西了。

    我今天的弟子们会说,太极是个阴阳,是个哲学思想,就是这一概念。虚实也是个阴阳。实的是什么呢?就是眼前看到的,但实是没有虚重要的。只有你能看到虚,你才能拥有一个更广大无边的世界,而且,你所拥有的那点实也才有个根。

    只要练着太极,你每天的思想都会是鲜活的,它像阴阳鱼一样不停地运动着。

    我在试图讲我的秘笈——如果真有什么秘笈的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手3(转发)
陈式太极普及者 纪念陈照奎先生逝世30周年(图)
沈家桢、顾留馨合编《陈式太极拳》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清明缅怀太极先师——唯有传承,才是最好的纪念!
《高手》(节选)--张志俊
陈照奎老师轶事(完整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