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宝五经的精髓

灵宝五经的精髓

(2011-08-16 19:09:05)
 
 
浩瀚的灵宝经典中,少说也有数百篇之多,然而在宋朝时期,有一位不知名的高道,却特意写了一篇文章,称《灵宝五经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纲者,总要也,可见在作者心目中,此《灵宝五经》乃是道教灵宝派至关重要的经文。这五经分别是:《洞玄九天生神章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太上洞玄救苦拔罪妙经》、《太上生天得道真经》。常诵《五经》,就能“趋正道而出迷途”、“度苦海而登彼岸”。

一、《洞玄九天生神章经》以自然九天,一炁生人、阐释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此经全称“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洞玄灵宝这四个字,洞是虚通无我的意思,玄是玄妙不测的意思。“灵宝”,道书中言“神之降为灵,炁之聚为宝”。故灵宝即指性命。
三洞经典,三宝本原,虽年代不同,名称有异,本来是同一“道”。究其本真,则“三炁为天地万化之原,而人则与天地同根合德”。这就是道教“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提纲》中说:“大抵人之生也,皆受九天之炁,以为胞胎魂魄,至于五脏六腑,七窍八景,三万六千神,莫不由其融结而后生”,就是说人由一炁而生,天人之间有一种自然的感通。其实,一炁也好,三清也好,都是物质的自然之炁,是天地造化、生命形成的科学定义。《九天生神章经》以“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炁(玄、元、始)展开演说,分辩仪象,立奠三才,乃至天地万化至天地之极,人之受生至终不生以及人之本真,力赞劝修,都在劝说世人珍爱生命。
对于生命的存在形式,《提纲》中云:“夫九天之炁,顺而委之,则结凡胎而为人,逆而修之,则结圣胎而为仙”。这也是道教修真的理论基础。天下万物,阴阳消长,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夺天地之造化,以养自身的生气,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达,它有一个“逆修”的过程,所谓“纯阳者仙,纯阴者鬼”,透露出修真之不易。
对于亡者,灵宝练度亦予普遍的关怀,或许有的人觉得难以理解。其实,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关爱生命。《神章》经文以救亡拔度,使之与“九炁合德”重返“阳明之域”,就是关爱一切生灵,同时济度一切亡魂。

二、《清静经》以大道心法,万物所宗,阐释修心养性之道
《清静经》对于道教徒来说,可谓早晚诵咏,倒背如流。但真正理解经文大义者,了无几人。这并不是讲《清静经》如何深奥难懂,关键是诵经者能否躬身实践。所以《提纲》中说:“天地万物所宗者,一道也;经书万卷所明者,一心也。道有太常,心有真妄,修道必修于大道,论心先论于真心”。
《清静经》中有“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又:“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这里说的“心”,是相对于“物”而言,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物质与精神本是一对矛盾却又混而为一,人生活在红尘中,不可能完全地“绝欲”。道家思想历来倡导人应该清心寡欲,即节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观”、“顿悟”。《清静经》主要是讲心性修炼的,教人“澄其心”,“消三毒”,就是回归人性的本原。所谓抱朴还淳,即此义。其“澄”者,与“清”同义,如静水之不荡;“三毒”指贪、嗔、痴,又指“三尸”的神名,其实仍为分善恶、戒贪妄。在《提纲》中,撰者提出自身见解,“非心无以见道之全体,非道无以见心之妙用,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告诫人们修道先修其身,修心但求清静,清静则要“忘形、忘物,以其其虚,积成之众,自然一点灵光通天彻地”。

三、《心印经》以人身至宝,得丹则灵,阐述金丹之道
金丹之道体现的是道教中人对性命本体的不懈探究,追求的是长寿成仙,超越生死,而《玉皇心印妙经》则是修炼之人必修的功课。《提纲》撰者本着正宗、正统、简要、明白的宗旨,高度概括地阐释了内外丹修炼的理论。首先他说:“人身至宝,不过有三,神也,气也,精也,修炼者以此为丹基”,又说:“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以我之炁,合天地万物之炁,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故能隐显自然,与太虚同其寿量,是为得道也”。

四、《救苦经》以一炁化光明,大圣大德,度人无量
元始一炁,分判天地,运化阴阳,为万物之本。阴阳既立,则人受中和之气以生。人道立,分善恶,别正邪,善便是光明,恶便是黑暗。
我们理解《救苦经》,关键是要理解这个“苦”字,一切的“苦”,皆由邪恶孽缘而化生。人在生之日,修正道,结善缘,亡魂自有光明接引。反之,冥府森罗,荒野孤魂,诸般刑罚,其实是人间社会的写照。人生观的确立是需要教化的,人伦的建立,忠、孝、仁、义,既是一种观念,又有一定的形式体现,拔亡超度便是形式之一,通过这种形式,使亡者脱离苦海,生者内心也得到教化。
《救苦经》不仅关爱活着的生命,也关爱死去的亡魂,所谓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普度众生。囚者立出,众苦消释,度一切亡灵出地狱之门。

五、《天生得道经》以有言致无言,显示修行之捷径
《天生得道经》乃元始天尊为一切天人显示修行捷径的经文,该经之妙,在于依凭斋戒,好结善根,引太和真炁注润身田,身田者,即人身之内丹田也。然后五脏六腑,心目内观,真炁所有,清静光明。第一,入道之初,先持斋戒,以坚信心。第二,广建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杂缘。第三,常持正念,存神坐忘,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烦恼业障。第四,保养真炁,原神不溢,内外光明。第五,起居有节,减节饮食,以养真元,遣鬼尸而绝嗜欲。此中,鬼尸是指致病之毒,嗜欲即不良饮食习惯。第六,要求六根清净,六根之说,以见,闻,臭,言,触,知为六根。又云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修行之人,能做到以上六点,则可游行太虚,纵观万化,体道之全真。心之妙始于有为,而终于无为。至此,则“便是天生得道人”。

道教灵宝经典中最核心的教义思想和宗旨——即性命之学。“灵宝”二字,按唐代高道李少微的解释:“变化无方为灵,钦崇贵爱为宝”。灵宝又指性命,“万神常凝谓之灵,一气不散谓之宝”。《五经》之中,从生命的形成,生命的形态,性与命的关系,性命修炼的真谛,仙道与鬼道,直到对亡者的关怀,无不关系到性命的主题。故尔,学道之士,自当很好地领会灵宝的精髓,从而达到修真的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灵宝五经提纲--
道教常用咒语
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
儒道释三家的文化精髓
养气、炼气解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长寿的法门——心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