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脉辨证法
张译文的QQ空间 [http://1023575058.qzone.qq.com]
平脉辨证法
2014-12-13 22:20
上一篇 |下一篇:脉势升降
平脉辨证法
原文地址:主讲平脉辨证法<徐汝奇>作者:医忠百家
主讲平脉辨证法
1、平脉阴阳辨证纲要
脉位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关前属阳、关后属阴。
故寸脉见阳脉,左寸属太阳、右寸属阳明;寸脉见阴脉,左寸属少阴、右寸属太阴;左关前见阳脉,属阳明;关后见阳脉,属少阳;关前见阴脉,属太阴;关后见阴脉,属厥阴;左尺见阳脉,为太阳;尺见阴脉,为少阴。
脉形脉势分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为阳脉类 ;凡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类。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阴脉阳脉皆相类,阴证阳证自分明。
故太阳病主脉浮,阳明病主脉长(等同于脉洪大)、少阳病主脉弦、太阴病主脉沉细、少阴病主脉沉、厥阴病主脉微缓,谓之脉证相符。
阳脉当见阳脉、阴病当见阴脉;阴阳合病则阴阳兼见并存。凡阴病见阳脉者主病出,为向愈之兆;阳病见阴脉者主病进,为恶化之象。
2、杂病平脉辨证纲要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左为心、右为肺;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左为肝脾,右为胆胃;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双尺皆为肾。
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肝胆脾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督为阳,任为阴,命门三焦源于肾。识得太过与不及,病位病机指下明。
3、外感内伤平脉辨证纲要
六淫致病脉共见,脏腑杂病辨三关。表里同病重独脉,阴阳虚实分部看。
在《伤寒论》中,辨脉法、平脉法置于全篇之首,可见其为全书之总论。其后,又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字真诀为其辨治之大法,由此可知“脉证”的情况是经方使用的准则。
病应于脉、见脉知病。
类证别病、病以证分。
平脉知证、以证测脉。
病可专治,治有专方。
从脉论治,平脉定方。
从证论治、主证主方。
“三焦别焉”置于《平脉法》之篇首,可见对其之重视和推崇。而其中的道理,应该与脉气之生发、流注有关,最直接的就是寸、关、尺三部分候上、中、下三焦。
徐师提出:“平脉辨证法从表里三焦立论”,“凡脏腑气血的病机变化,皆可从三焦分定”,而三阴三阳之病形“也可从三焦区别”。这是极大的创见。
“平脉辨证”是经方医学之本源,脉证是经方使用之准绳,而脉又是水火阴阳相乘之所生,那么经方自然是水火之剂、阴阳之剂了。
“病、脉、证、治”中的“证”,徐师认为就是“与脉象对应的某个病症的系列症状”,并且指出:“证的概念提出,是法的对应”。而法,就是经方的使用的一个方向
脉证同参,平脉辨证;因证立法,法出方随。这是中医临床不变的灵魂,也是仲景经方医学体系的框架。我们现在谈“方证对应”,以为就是有什么证用什么方,常常忽视了法则的驾驭,那我们在面对复杂疑难大病奇病之时,就会失去方向。因为,“证”和“方”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法!
即使病机复杂,然通过平脉辨证,可以确定一个治疗的方向,这就是法的确立。在这个法则的统领下,即使处方不完全切中,也相去不远,自可根据服药的情况再稍作改动。否则就是在拿病人作实验而不断地试方试药
《伤寒杂病论》之精髓——方法
方,即经方;法,即平脉辨证之法。
仲景四诊合参,而独重脉诊。而平脉辨证,又以阴阳为纲;阴阳者,又以三阴三阳为目。
(一)脉从阴阳。《伤寒论》全书开篇之《辨脉法》,第1条就是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故徐师指出:“阴阳脉法提纲是仲景脉法的灵魂。”
(二)证辨阴阳。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证之阴阳的总领。
(三)六经病提纲。
六经提纲中,只有太阳、少阳论及脉象,其内中深意已在前文述及。但若将《伤寒例》中的条文与六经提纲相结合,对六经之主脉就当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了。其谓:
太阳受病,脉“尺寸俱浮”,证“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受病,脉“尺寸俱长”,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少阳受病,脉“尺寸俱弦”,证“胸胁痛而耳聋”。
太阴受病,脉“尺寸俱沉细”,证“腹满而嗌干”。
少阴受病,脉“尺寸俱沉”,证“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受病,脉“尺寸俱微缓”,证“烦满而囊缩”。
如此,与六经提纲相结合,那六经脉证之眼目就可了然了。当然,很多情况下还要视情况而定,虽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这也是建立在把握病机的基础之上的。而三阴三阳各篇之中,脉象内容又有不同,自然不可能都与提纲相似。
六经脉象之提纲,更重要的在于提示病机的大要,即当前的气化趋势。如太阳之“浮”,自是正气外出与表邪。相争的结果;阳明之“长”,当是燥气弥散的反应;少阳之“弦”,又是相火不疏、枢机不利而木气郁滞的表现。
(四)脉法提纲
仲景脉法之提纲,就是《平脉法》第1条。徐师强调的,是寸口脉法中左右寸、关、尺三部之独脉表现。其理论基础就是本条中所说的:“脉有三部,阴阳相乘”,阴阳之气相乘而为脉气,并以荣卫之气流行的形式现于寸关尺,即“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诠”;“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阴阳之气逆乱,发为疾病,三部之象即现出异端,而其大要总在大过和不及二者,即《金匮要略》所说的“夫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太过与不及,即一阴一阳也。
五)经方
经方的定义如下:“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应,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徐师总结经方特点如下:
归属:水火之剂
组成:寒热并行,补泻相参
功能:通才解结,反之于平
应用特色:对病真方有神验
运用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至理名言“经方自有规范在”这个规范是什么?应该就是平脉辨证之法!
原文地址:主讲平脉辨证法<徐汝奇>作者:医忠百家
主讲平脉辨证法
1、平脉阴阳辨证纲要
脉位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关前属阳、关后属阴。
故寸脉见阳脉,左寸属太阳、右寸属阳明;寸脉见阴脉,左寸属少阴、右寸属太阴;左关前见阳脉,属阳明;关后见阳脉,属少阳;关前见阴脉,属太阴;关后见阴脉,属厥阴;左尺见阳脉,为太阳;尺见阴脉,为少阴。
脉形脉势分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为阳脉类 ;凡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类。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阴脉阳脉皆相类,阴证阳证自分明。
故太阳病主脉浮,阳明病主脉长(等同于脉洪大)、少阳病主脉弦、太阴病主脉沉细、少阴病主脉沉、厥阴病主脉微缓,谓之脉证相符。
阳脉当见阳脉、阴病当见阴脉;阴阳合病则阴阳兼见并存。凡阴病见阳脉者主病出,为向愈之兆;阳病见阴脉者主病进,为恶化之象。
原文地址:主讲平脉辨证法<徐汝奇>作者:医忠百家
主讲平脉辨证法
1、平脉阴阳辨证纲要
脉位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关前属阳、关后属阴。
故寸脉见阳脉,左寸属太阳、右寸属阳明;寸脉见阴脉,左寸属少阴、右寸属太阴;左关前见阳脉,属阳明;关后见阳脉,属少阳;关前见阴脉,属太阴;关后见阴脉,属厥阴;左尺见阳脉,为太阳;尺见阴脉,为少阴。
脉形脉势分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为阳脉类 ;凡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类。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阴脉阳脉皆相类,阴证阳证自分明。
故太阳病主脉浮,阳明病主脉长(等同于脉洪大)、少阳病主脉弦、太阴病主脉沉细、少阴病主脉沉、厥阴病主脉微缓,谓之脉证相符。
阳脉当见阳脉、阴病当见阴脉;阴阳合病则阴阳兼见并存。凡阴病见阳脉者主病出,为向愈之兆;阳病见阴脉者主病进,为恶化之象。
2、杂病平脉辨证纲要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左为心、右为肺;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左为肝脾,右为胆胃;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双尺皆为肾。
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肝胆脾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督为阳,任为阴,命门三焦源于肾。识得太过与不及,病位病机指下明。
3、外感内伤平脉辨证纲要
六淫致病脉共见,脏腑杂病辨三关。表里同病重独脉,阴阳虚实分部看。
在《伤寒论》中,辨脉法、平脉法置于全篇之首,可见其为全书之总论。其后,又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字真诀为其辨治之大法,由此可知“脉证”的情况是经方使用的准则。
病应于脉、见脉知病。
类证别病、病以证分。
平脉知证、以证测脉。
病可专治,治有专方。
从脉论治,平脉定方。
从证论治、主证主方。
“三焦别焉”置于《平脉法》之篇首,可见对其之重视和推崇。而其中的道理,应该与脉气之生发、流注有关,最直接的就是寸、关、尺三部分候上、中、下三焦。
徐师提出:“平脉辨证法从表里三焦立论”,“凡脏腑气血的病机变化,皆可从三焦分定”,而三阴三阳之病形“也可从三焦区别”。这是极大的创见。
“平脉辨证”是经方医学之本源,脉证是经方使用之准绳,而脉又是水火阴阳相乘之所生,那么经方自然是水火之剂、阴阳之剂了。
“病、脉、证、治”中的“证”,徐师认为就是“与脉象对应的某个病症的系列症状”,并且指出:“证的概念提出,是法的对应”。而法,就是经方的使用的一个方向
脉证同参,平脉辨证;因证立法,法出方随。这是中医临床不变的灵魂,也是仲景经方医学体系的框架。我们现在谈“方证对应”,以为就是有什么证用什么方,常常忽视了法则的驾驭,那我们在面对复杂疑难大病奇病之时,就会失去方向。因为,“证”和“方”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法!
即使病机复杂,然通过平脉辨证,可以确定一个治疗的方向,这就是法的确立。在这个法则的统领下,即使处方不完全切中,也相去不远,自可根据服药的情况再稍作改动。否则就是在拿病人作实验而不断地试方试药
《伤寒杂病论》之精髓——方法
方,即经方;法,即平脉辨证之法。
仲景四诊合参,而独重脉诊。而平脉辨证,又以阴阳为纲;阴阳者,又以三阴三阳为目。
(一)脉从阴阳。《伤寒论》全书开篇之《辨脉法》,第1条就是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故徐师指出:“阴阳脉法提纲是仲景脉法的灵魂。”
(二)证辨阴阳。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证之阴阳的总领。
(三)六经病提纲。
六经提纲中,只有太阳、少阳论及脉象,其内中深意已在前文述及。但若将《伤寒例》中的条文与六经提纲相结合,对六经之主脉就当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了。其谓:
太阳受病,脉“尺寸俱浮”,证“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受病,脉“尺寸俱长”,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少阳受病,脉“尺寸俱弦”,证“胸胁痛而耳聋”。
太阴受病,脉“尺寸俱沉细”,证“腹满而嗌干”。
少阴受病,脉“尺寸俱沉”,证“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受病,脉“尺寸俱微缓”,证“烦满而囊缩”。
如此,与六经提纲相结合,那六经脉证之眼目就可了然了。当然,很多情况下还要视情况而定,虽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这也是建立在把握病机的基础之上的。而三阴三阳各篇之中,脉象内容又有不同,自然不可能都与提纲相似。
六经脉象之提纲,更重要的在于提示病机的大要,即当前的气化趋势。如太阳之“浮”,自是正气外出与表邪。相争的结果;阳明之“长”,当是燥气弥散的反应;少阳之“弦”,又是相火不疏、枢机不利而木气郁滞的表现。
(四)脉法提纲
仲景脉法之提纲,就是《平脉法》第1条。徐师强调的,是寸口脉法中左右寸、关、尺三部之独脉表现。其理论基础就是本条中所说的:“脉有三部,阴阳相乘”,阴阳之气相乘而为脉气,并以荣卫之气流行的形式现于寸关尺,即“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诠”;“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阴阳之气逆乱,发为疾病,三部之象即现出异端,而其大要总在大过和不及二者,即《金匮要略》所说的“夫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太过与不及,即一阴一阳也。
五)经方
经方的定义如下:“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应,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徐师总结经方特点如下:
归属:水火之剂
组成:寒热并行,补泻相参
功能:通才解结,反之于平
应用特色:对病真方有神验
运用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至理名言“经方自有规范在”这个规范是什么?应该就是平脉辨证之法!
2、杂病平脉辨证纲要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左为心、右为肺;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左为肝脾,右为胆胃;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双尺皆为肾。
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肝胆脾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督为阳,任为阴,命门三焦源于肾。识得太过与不及,病位病机指下明。
3、外感内伤平脉辨证纲要
六淫致病脉共见,脏腑杂病辨三关。表里同病重独脉,阴阳虚实分部看。
在《伤寒论》中,辨脉法、平脉法置于全篇之首,可见其为全书之总论。其后,又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字真诀为其辨治之大法,由此可知“脉证”的情况是经方使用的准则。
病应于脉、见脉知病。
类证别病、病以证分。
平脉知证、以证测脉。
病可专治,治有专方。
从脉论治,平脉定方。
从证论治、主证主方。
“三焦别焉”置于《平脉法》之篇首,可见对其之重视和推崇。而其中的道理,应该与脉气之生发、流注有关,最直接的就是寸、关、尺三部分候上、中、下三焦。
徐师提出:“平脉辨证法从表里三焦立论”,“凡脏腑气血的病机变化,皆可从三焦分定”,而三阴三阳之病形“也可从三焦区别”。这是极大的创见。
“平脉辨证”是经方医学之本源,脉证是经方使用之准绳,而脉又是水火阴阳相乘之所生,那么经方自然是水火之剂、阴阳之剂了。
“病、脉、证、治”中的“证”,徐师认为就是“与脉象对应的某个病症的系列症状”,并且指出:“证的概念提出,是法的对应”。而法,就是经方的使用的一个方向
脉证同参,平脉辨证;因证立法,法出方随。这是中医临床不变的灵魂,也是仲景经方医学体系的框架。我们现在谈“方证对应”,以为就是有什么证用什么方,常常忽视了法则的驾驭,那我们在面对复杂疑难大病奇病之时,就会失去方向。因为,“证”和“方”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法!
即使病机复杂,然通过平脉辨证,可以确定一个治疗的方向,这就是法的确立。在这个法则的统领下,即使处方不完全切中,也相去不远,自可根据服药的情况再稍作改动。否则就是在拿病人作实验而不断地试方试药
《伤寒杂病论》之精髓——方法
方,即经方;法,即平脉辨证之法。
仲景四诊合参,而独重脉诊。而平脉辨证,又以阴阳为纲;阴阳者,又以三阴三阳为目。
(一)脉从阴阳。《伤寒论》全书开篇之《辨脉法》,第1条就是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故徐师指出:“阴阳脉法提纲是仲景脉法的灵魂。”
(二)证辨阴阳。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证之阴阳的总领。
(三)六经病提纲。
六经提纲中,只有太阳、少阳论及脉象,其内中深意已在前文述及。但若将《伤寒例》中的条文与六经提纲相结合,对六经之主脉就当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了。其谓:
太阳受病,脉“尺寸俱浮”,证“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受病,脉“尺寸俱长”,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少阳受病,脉“尺寸俱弦”,证“胸胁痛而耳聋”。
太阴受病,脉“尺寸俱沉细”,证“腹满而嗌干”。
少阴受病,脉“尺寸俱沉”,证“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受病,脉“尺寸俱微缓”,证“烦满而囊缩”。
如此,与六经提纲相结合,那六经脉证之眼目就可了然了。当然,很多情况下还要视情况而定,虽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这也是建立在把握病机的基础之上的。而三阴三阳各篇之中,脉象内容又有不同,自然不可能都与提纲相似。
六经脉象之提纲,更重要的在于提示病机的大要,即当前的气化趋势。如太阳之“浮”,自是正气外出与表邪。相争的结果;阳明之“长”,当是燥气弥散的反应;少阳之“弦”,又是相火不疏、枢机不利而木气郁滞的表现。
(四)脉法提纲
仲景脉法之提纲,就是《平脉法》第1条。徐师强调的,是寸口脉法中左右寸、关、尺三部之独脉表现。其理论基础就是本条中所说的:“脉有三部,阴阳相乘”,阴阳之气相乘而为脉气,并以荣卫之气流行的形式现于寸关尺,即“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诠”;“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阴阳之气逆乱,发为疾病,三部之象即现出异端,而其大要总在大过和不及二者,即《金匮要略》所说的“夫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太过与不及,即一阴一阳也。
五)经方
经方的定义如下:“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应,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徐师总结经方特点如下:
归属:水火之剂
组成:寒热并行,补泻相参
功能:通才解结,反之于平
应用特色:对病真方有神验
运用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至理名言“经方自有规范在”这个规范是什么?应该就是平脉辨证之法!
上一篇 下一篇:脉势升降
| 原创:张译文
主人的热评日志
合阳穴:治肩背痛如闪电2014-12-17 23:13
中医五运六气:从出生年尾数看自己的一生2014-12-04 22:00
中医教学视频2014-10-25 00:2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湖医侠 悟道张仲景之平脉辨证法应用纲要
第11期经方班随想之(6)
危柏亘《平脉辨证法》绪论 | 山海精舍
论伤寒大法
新中医人的成才之路
中医启蒙经典:濒湖脉学之四言举要全文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