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法
武术界常说的一句话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法可以视为素质练习。功法练习的内容很多,根据门派的不同,偏重不同,大体包括平衡功法、柔软功法、稳定性功法、灵活性功法、耐力功法、爆发力功法、臂力功法、掌力功法、指力功法、腿部支撑力量功法、弹跳力功法等。练功的方法很多,各个门派有各自的功法,例如站桩(扎马步)、打沙袋、挑石锁、掌切石头、指插豆子、头开砖等。据说少林寺有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 150 多套。
练拳就像磨刀,目的是把刀磨锋利,磨出锋利的刀刃,而不是把刀口上的钢磨掉。用不好的方法练拳,把身体练坏了,功夫拳技也没有长进,就像是鲁莽地磨刀,把刀口上的钢全磨掉了,也没有磨出刀刃来。所以,拳要慢慢练,要找对手法,在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之前,切忌拼命蛮干、下死力,硬练蛮练,那样只会毁掉自己的身体。
体能训练不能过度,技法训练是必要的,这正如刀要慢慢磨,要讲究方法一样。有些老师和教练教不得法,一味要求学生吃苦,误以为吃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只要能吃苦就能出功夫,这样的观点害人不浅。
招与功是不可割裂的,招式的使用要以一定的功力为基础。没有功力,很多招式是使不出的,勉强使出,也难以赢人,甚至反受其害,所以人们通常把没有功力,只会一些套路和招数称为“花拳绣腿”。功力越深,越能使用奇妙的招数,奇妙的招数对功力的要求也越高。招式的训练也有利于功力的提高,有利于练功的针对性,能够有目的地练功,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经具备的能力。
功与招儿,不可偏废,不可执其一端。过分强调功或者过分强调招,都是不对的。今天,中国武术传统门派教拳,仍然非常注重功力训练,强调以功赢人,认为功是根本。而西方拳击、现代散打,在训练方法上则更注重从技术、招数入手。
招式和功法是武术的两大支柱,武术可以简单划分为招式和功法两大部分。功法侧重于身体素质的训练,着重于自我的单人结构;招式侧重于搏击中的二人结构,甚至多人结构,侧重于应用。不同的招式包含不同的劲力结构,所以,练习招式同样可以增长功力。
不同的招式对功力的要求不同,有的招式非常灵巧,对功力的要求很小,譬如经典的女子防身术,就要求灵巧和狠辣,这样弱小的普通女子才好用。有的招式,则对功力的要求很高。整体而言,功力高的人,能够更好地运用招式,能够运用更多的招式。
招式和功法可以跨门派交流,可以跨门派比较。由于招式超越门派,各门派的招式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可以通过招式来统一武术比赛。
《中国武学》作者邱海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