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乐伏羲台—神婆表演(收集整理)

  新乐伏羲台庙会——神婆表演(照片),伏羲庙会见闻,充满神秘色彩的新乐伏羲庙会


       河北省新乐市,古称新市,地处华北平原。相传远古时期,人类始祖伏羲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新乐市区向北两公里,有一个何家庄,现存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伏羲台。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何家庄这座普普通通的北方乡村就会突然变得格外热闹起来。来自四邻八乡的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聚集到这里,参加为期四、五天的庙会,焚香祭祀,避祸托福。这个习俗在当地由来已久。


      这究竟是个什么日子呢?

  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是伏羲的诞辰日,所以在每年的这一天,村里就会举办庙会和各种庆祝活动,向伏羲表达敬意,祈求幸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的传统节日-三月十八庙会,据说这个传统已经保持了上千年。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座古代的高台建筑在节日的喧闹中默默伫立,这就是新乐伏羲台。如果把三月十八的庙会比喻成一出真实生动,朴实欢快的民间戏曲,那么伏羲台便是这出戏曲的中心和高潮。庙会就像是一个大集市,人来人往,商贾云集,但是最重要的内容是人们走上伏羲台,虔诚地朝拜祭祀。

  在新乐的城市乡村,自古以来就一直流传着关于伏羲的种种传说。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伏羲不只是人们所敬仰的人类始祖,更是生动、熟悉的传奇。

  相传古代洪水滔天,惟有伏羲和女娲得以幸存,他们乘坐一只大葫芦随波逐流,漂到一处土岗前停了下来,他们便在这里弃舟登岸,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处土岗因此叫做葫芦头,而土岗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新乐。

  洪水退去之后,大地一片荒芜。为了人类的繁衍生存,伏羲和女娲在这里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传说刚出生的婴儿被裹在一个肉团里,伏羲用“剌孩草”的叶子划开包裹婴儿的肉团,这些小生命才呱呱坠地。随之,“剌孩草”的叶子一半变成了红色。伏羲又把孩子们放在一个池塘里,用清水洗去身上的污迹,使他们健康成长。池塘的池水也随之变成了红色。

  今天,我们在新乐依然能够看到一些传说中的遗迹。何家庄东北方向的这处土岗,据说就是传说中伏羲和女娲从水中登岸的葫芦头,现在建有凉亭供人们遐想。而位于伏羲台旁的这个水池,传说是伏羲清洗孩子的地方,人们叫它“浴儿池”。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植物就是“剌孩草”。据当地的老百姓说,每年到了秋天,“剌孩草”就会呈现出一半鲜红一半嫩绿的颜色,非常好看。其实这就是一种禾本科植物,学名叫做黄背草,也被俗称为菅草,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各个地区。它真的会变成一半红色、一半绿色吗?现在已经是新乐的九月了,秋风渐起,但至少在我们的镜头里,“剌孩草”依然翠绿。

  这些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在新乐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除了这些传说故事之外,在新乐人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实际存在的历史遗迹,当地人坚定的认为,它们与伏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证明了伏羲在这里的生活轨迹。  

  2006年的一天,在距离何家庄二十多公里的新乐县城旧址,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县承安镇中学操场北面的一座清代庙宇建筑遗存中,发掘出一块石碑,清理了表面的泥土之后,人们发现石碑上刻着两个字:景羲。

  相振稳,当年是新乐文物管理所的所长。他对这块石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景羲”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接下来的发掘工作中,相振稳一直在寻找答案。

  原新乐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相振稳介绍:在那个院里同志们可以看到有好多古碑刻、古石构件,这些石构件,有这个大柱子的柱础,这个柱础非常大,还有两块加在一块儿。还有好多碑文,碑文曾经有一个碑书,是景羲书院,并且还有一块残碑,就专门记载了景羲书院这个命名的来历。命名的来历也就是说为尊崇伏羲氏。

    原来,这处清代建筑遗址原先是一座学校,景羲就是它的校名,而这个名字,既表达了清代的新乐人对伏羲的思慕和敬仰,更显示出他们继承伏羲文化传统的良苦用心。

    新乐的旧县志里还保存有当年书院及文庙建筑群落的手绘平面图,以供后人发思古之幽情。朗朗的读书声如今仍然响彻文庙遗址,古老的伏羲文化依然在这里传承。

  不只是学校如此,就连新乐县城中的一些古老的地名,也带有伏羲的影响。根据地方志记载,新乐县城的南城门,叫做“景羲门”,寓意出门十多里便是伏羲台。而“羲台晓日”、“浴池流红”都被列为古代的新市八景。对于新乐人来说,伏羲,不仅仅活跃在民间的传说记忆里,它早已是一种深深根植于这片乡土的文化传承。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自古流传的、许多传统曲目的开篇。“三皇五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今天,通过“夏、商、周断代工程”,我们已经确切地了解到中国四千年的文明历史顺序。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三皇五帝之中的黄帝和炎帝早已被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开启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加遥远朦胧的历史深处,伏羲,这个传说中的三皇中的一人,他真的存在过吗?他所代表的伏羲时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学勤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  

  围绕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怎么研究、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源的问题。这个问题呢,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那么有关这个问题呢,我们首先要说明的是伏羲是一个非常远古的一个传说。

  相振稳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乐人,他一直为家乡的伏羲文化传统感到自豪,然而作为一位文物工作者,他更感到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什么新乐与伏羲之间会有着如此独特而强烈的关联呢?这些难道仅仅是个传说吗?新乐的伏羲台究竟始于何时?人们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在这里对伏羲顶礼膜拜了呢?

  相振稳把目光投向了何家庄旁的伏羲台。如果弄清楚它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也许就能够解答出人们长久以来的疑惑。这座默默矗立的高台之下,会隐藏着答案吗?

  今天的伏羲台,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又叫做“人祖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上的所有建筑,都建在高五米左右的夯土台上,并且一层层地逐渐加高,形成高低错落,重点突出的平面布局。

  伏羲台从南至北,依次为六佐殿、龙师殿和寝宫。在历史上,新乐多次遭遇战乱,伏羲台原始的建筑大多被毁,历朝历代都曾经重修多次。今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庙宇和殿堂,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新修建的。但是有一处建筑,却是一个例外。

  伏羲庙中的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在一根柱子的顶端,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瓦刘三”的字样。据此人们判断,十王殿是伏羲台现存建筑中最古老的部分。现存的梁架大部分是元代的遗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正脊的花饰突破了一般的北方建筑特色,其表现手法突破了官方所规定的式样,带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古朴大方,非常罕见。这座建筑的梁架大木为自然型材,不加斧凿,四根金檐柱用当地黄山石制造,形状为不等边的八角形状,坚固耐久、古朴壮观,同样体现出元代粗犷大气的时代风格。

  在相振稳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伏羲台周围还留存有比较完整的人工夯土城墙的痕迹。它高四米;上宽三米;下宽八米;总长度达到了一千二百米。可惜,现在城墙已经荡然无存。在伏羲台的北侧,仅存一块夯土层城墙的痕迹依稀可辨。

  通过调查人们发现,伏羲台共分为上下三层台,用当地的夹砂黄土罗叠堆集而成。第三层台呈不等边的八角形,又称八卦台,传说伏羲“始画八卦”于此。伏羲台总高约二十七米,主体建筑在方圆十几公里清晰可见。

  相振稳介绍:  有一个特殊明显的特征,在第一层台的东北角,又上入第二层的一个缓慢斜坡,也就是当时在建设庙宇的时候,一下到二层台、三层台就比较困难了,所以产生了第一层台,第一层台有些建筑物件,大的构件,比如说车辆,或者是人推,一步登到三层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东层,又建了第一层台,第一层台从东北角推着上去,省劲、省力气,也便于运输,这样产生了三层台。

    残留的城墙和夯土层遗迹,显示出伏羲台昔日庞大的规模;保留至今的元代建筑,又暗示着扑朔迷离的历史线索。

    据伏羲台残存的古代碑刻记载,历史上伏羲台曾经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 “虽创始不知自何代,重修不知凡几次,而历代相演,承承继继。”这充分说明了伏羲文化在新乐的源远流长。

  历史上,伏羲台曾被称为羲台城、伏羲城、古野台和义台。《括地志》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记载:“野台,一名义台,在定州新乐县西南六十三里。” 相振稳认为这里所记载的,正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伏羲台。继续翻阅史书,在《史记·赵世家》中,相振稳又找到了这么一句记载:“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这句话说的是, 公元前309年,赵国国君赵武灵王穿过九门,登上野台,远望齐国和中山国的方向,运筹帷幄的情景。如果这里的“野台”指的也是伏羲台,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早在战国中期,伏羲台就已经存在了。新乐本土的专家、学者也都持有同样的观点。因此,在今天的伏羲台东北角,立起了一块野台的石碑。

  但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宫长为对“野台”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赵武灵王所登的野台,决不会是今天新乐的伏羲台。因为新乐本身就位于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境内,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天河北石家庄一带的一个小诸侯国,也是当时赵武灵王一心想要征伐的对象。从情理上来说,赵武灵王应该在赵国国都邯郸的郊外,才可能远望中山国的方向。

  也许这块碑上所记载的野台之说,还是一种牵强的附会。在研究者的眼中,没有证据能够支持这种说法。

  在古代的典籍中,关于新乐伏羲台最早,也最可靠的记载还是《魏书·地形志》里的文字: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塚,羲台城,新市城”。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伏羲台目前最早的文字出生证明-汉代。

  但是这个答案并不能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汉代,离传说中的伏羲时代仍然相隔了几千年的时光。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详细记载了黄帝和炎帝的事迹,但是对于伏羲,他却语焉不详。其中原因,我们已无从得知。也许在两千年之前,对于伏羲,人们就已经有了和我们一样的困惑。

  伏羲台上,依然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他们的脚下,沉睡着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院子里的这残存的十块明清碑刻,上面记载着伏羲台的历代变迁,记载着伏羲氏的功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碑刻上的刻文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这块立于清朝嘉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19年的“重修伏羲庙记”石碑上,当年的修缮者同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创建者不知始于何时,鼎新者不知历更几代”。

  2001年的一个清晨,几位何家庄的村民正在伏羲台围墙以南的空地上挖坑植树。突然,一位村民手中的铲子好像碰到了什么,他跳下土坑,用手小心刨开泥土,一件陶器显露了出来。很快,一同植树的村民也陆续挖出了一些陶器残片和建筑构件,他们将这一发现立刻报告给了新乐文管所。得知了这个消息,相振稳立即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相振稳介绍:近些年来,经过文物管理工作的考古发掘,或者是农民在耕种,或者是植树、挖坑的时候,发现了好多文物遗迹,这些文物遗迹都有生活器具,还有建筑构件。这些陶器残片,大多是商、周时期的,也就是可以看到,在商、周时期,伏羲台周边的建筑的数目、数量之大。

  经过整理发掘,人们发现在伏羲台台基周围及周边地带一米多的浅表地层到处都有商周、战国、汉代早期灰陶、夹砂灰陶,除此之外,还发掘出不少带有云纹、回纹等纹式瓦当等建筑构件。在这其中,大量带有粗细绳纹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它们的材质和花纹代表了典型的商周时期文化特征。直到今天,这样的粗陶残片在这里的地面上仍然随处可见。

  2001年的这次发掘,将伏羲台的年代上推到了商周时期。这个结果令相振稳兴奋不已。从地下出土的陶片和建筑构件说明,在商周时期,伏羲台一带就已经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区和大型建筑物。借助着黄土之下的这些发现,伏羲台的时间脉络正在被一步步地还原。

  在伏羲台不远处,横亘着一条宽十米左右的人工引水渠,这是酝酿论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引水渠道石家庄段。来自遥远长江水系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流入华北平原,最终来到供水形势日益紧张的北京和天津。

  正是这条水渠的修建,使新乐伏羲台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新乐所在的地区,古代隶属于冀州,战国时期,这里位于中山国的境内。曾经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和连年不断的战乱,在新乐境内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石家庄市文物保护所副所长张献中介绍:在战国时期,新乐属于战国中山国的疆域,它是地处中山国的南部,距中山国的国都、也就是中山灵寿故城不足百华里,距离非常近,也是战略要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所以说,新乐不仅历史丰厚,而且出土的文物也是非常丰富的。

    和当年的三峡工程一样,南水北调工程也催生出一场文物大抢救。 2006年初,当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道工程石家庄段,即将开工之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许永杰带领的文物抢救发掘小组来到了这里。考虑到伏羲台的悠久历史和曾经的考古发现,许永杰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伏羲台所在的何家庄一带。2006年4月,考古队正式开始了发掘工作。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许永杰介绍:去考察遗址的那一天,正好是阴历的三月十八,传说中的伏羲庙会,那一天何家庄是车马辐辏、万人拥塞的,以至于我们的考察车在何家庄走不了,是绕道北边的中同村才进的遗址。

  在许永杰的带领下,队员和当地的村民沿着何家庄村北一条南北向的土路两侧挖出了许多方块形状的格子,在考古学的术语中,这种方格叫做探方。考古队的钻探工作面积一共是一万五千平方米左右。

  在何家庄的考古发掘现场,相振稳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他对这次的发掘抱着很大的期望,在与许永杰的交流中,相振稳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许永杰介绍:我们考古队进入何家庄以后,每一次相所长他们到我们工地上来,都跟我讲说,许所长,你把我们的伏羲倒是挖出来呀。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许永杰他们很快有了收获。许永杰和他的同事发现了大量夹砂灰陶和灰褐陶,陶器的表面多装饰有细绳纹,这些发现和2001年的发掘相互印证,经过考古类型学的判断,这都是属于商周时期的文物遗存。

  许永杰介绍: 伏羲台现在的地面建筑是一处元代建筑,保存的建筑,现在我们见到的房子也是元代以后的建筑。伏羲台这个地点,我发掘期间,也多次到伏羲台去看的,在伏羲台的地表,可以捡到大量的瓦、陶片等等,这些东西,年代基本上都是战国的,商代的考古遗存实际上在我们何家庄遗址也挖到了。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许永杰在大量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当中发现了一些异样,一些零散出现的泥制橙红色陶片引起了他的主意,这些陶片也装饰有细绳纹,有的表面上还呈现出紫红彩,它们与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和灰褐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比对,它们被认定是双耳小口尖底陶瓶,彩陶钵和夹砂绳纹陶罐的残片,这些彩陶片的出现令许永杰眼前一亮。

  许永杰介绍:一直到工作结束的时候,相所长到我们工地来,我才跟他说,我说相所长,你的伏羲我给你挖出来了。然后老相跟我讲,哪呢?伏羲在哪里?我指着我们地边上的陶片筐里的陶片,我说这就是你的伏羲了。

  许永杰和相振稳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一块小小的陶片,怎么会引起他们如此的兴奋呢?这些不起眼的陶片,难道就代表着伏羲和他的那个时代吗?

  许永杰发现的陶片,在考古学中被称为“彩陶”,它是指古人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描绘花纹和图案,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陶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制陶技术。

  今天,彩陶成为人们研究那段远古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彩陶质地,图案,花纹和造型的变化,可以推断出考古遗迹的时代早晚和原始生活生产面貌。

  1921年,考古学者最早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彩陶,从此之后,对于那段没有文字可考的中国远古历史,人们找到了一个新的时间坐标-仰韶文化。它的时间跨度为距今六千到五千年之间。彩陶就是就仰韶文化的标志。

  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彩陶,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大地湾,从1978年到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彩陶,它们制作工艺非常原始,表面绘有简单的几何与动物图案,通过研究,学者们判定大地湾遗址最早的年代为距今大约七千八百年。换句话说,如果以彩陶作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大地湾就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同时也是传说中伏羲诞生的地方。而在传说中伏羲生长的河北新乐,同样发现了代表史前文明的彩陶,这两者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按照新乐当地的“东迁说”,伏羲是因为气候和生存问题从甘肃东迁来到河北的。从天水大地湾到新乐,直线距离为一千公里。在那个混沌、蛮荒的远古时代,伏羲经过了什么样的漫漫旅途?又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生活的足迹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伏羲文化的产生与传播及继承与发展
题河北新乐伏羲台楹联
散文||新乐 新乐
寻根怀古——新乐伏羲台
医易系列谈之十
大地湾F9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