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贴《书法内涵初探》何首旺
书法内涵初探

                                             何首旺


  书法作为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之一,在绵延上下五千年历史进程中,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这是由书法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决定的,笔者认为,它至少包括文化内涵、哲学内涵、传统内涵和独特的审美内涵。
  一、文化内涵
  书法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围绕文化这个核心运行,所以对书法的真正理解,如果仅从书法技法和线条来认识,只是一种肤浅的体悟,应该是隐藏在汉字书法里一种超乎笔画之外的玄妙,是一个幽深无尽的文化世界。
  诗为书之魂。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诗(包括文学形式)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看到,书家不管是自己写的,别人写的,总爱“写”诗,而且还得是中国的诗,诗主宰着一幅书法的意境,书法家立意全从诗来,诗不同,书亦不同。如苏轼的《梅花帖》写到结尾,忽做狂草,那是奔放的诗所决定的。纵观历代大书法家,无一例外不是大诗人、大学问家,最起码也是一个有建树的文化人。书家如果没有浓厚的文学修养,没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书法是上不去的,所以“书到深处是文化,书到极至靠修养”。书法技巧通过磨练可以逐步接近,而心灵的丰富程度是无穷无尽的,精神品性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比起技巧的学习更显艰难和缓慢。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时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他人之不及的就是苏轼高雅的文气。
  文人对于书法既是必备的条件,又是先天的优势,只有文人与书法的结合,才能使书法步入艺术的殿堂。历代文人无论是“得意”抑或“失意”都情系书法。米芾,是一个内心风云际会之人,不如意后,一方面研习古人书迹,一方面率性任意的挥洒,终成宋四大家。唐虞世南,平生顺利,又与唐太宗神交过往,既谨于政治,又忘情书法,成为一代大家,由此可见,书法既可以成为失意者的天使,也可以成为得意者精神疲累的慰藉。在书法艺术中影响最大的王羲之也是地道的文人,所谓“东床坦腹食”的放浪,“性爱鹅”的习性、“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的情趣等等,显出一种真正的魏晋风度,这些崇尚畅意、自在平和的精神气质在《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至于其他书家如蔡邕、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黄庭坚、苏轼、赵孟俯、祝允明、文征明、傅山、郑燮、何绍基等,他们无一不是文人,有的还是大文人,再看看笔者身边常德本土的几位书家,胡安民先生熟读诗书逾千卷,常以诗词直抒胸意,书写自作诗烂熟于心,加之扎实的书法功底,时有抒情达意之妙品,让人爱不释手。吴捷先生博闻强记,精于文史,通音律,写出来的书法作品书卷意气,爽爽有神。田绍登先生的书法,饱含名士风采,自成一家,这与他具备坚实的国画功力是分不开的。
  二、哲理内涵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书法之妙,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这是说书法要想达到妙境,不能仅仅从“形”的方面去寻求。“神会”就是物我两方面的契合,达到“物我一如”的境界。“形神”乃中国书法核心范畴之一,“形”与“神”的关系,在哲学思想中是指人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和神对形的有无依赖性,以至形神的统一性。“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苏轼更是注重舍形求神。强调精神的重要,是受道家“形本生于精”的影响,从形神观来看,便是以“神”为质,以“形”为用,“神”是存在于“形”的内在精神,它是要靠书法家去认识、感受和捕捉的。
  中国书法除“神”之外还注重“气”与“韵”。“气”本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哲学概念,古代用“气”来说明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和人的生存及其精神现象,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道德修养的精神。我国文学艺术很注重“气”和“精神”的联系,认为“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文心雕龙》),强调在创作中应顺乎自然,不能勉强,保持心平气和,精神舒畅。这对于书家感受体察生活,进行创作十分重要。具体在笔墨上,主要表现在从创作冲动、章法布局直到落笔的整个过程。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有这样的描述:“兴之所至,毫端必达,其万千气象,都出于初时意料之外”。气和精神的统一,正是书法家自身生命力、创作力的表现。“韵”既是审美境界又是艺术方法,韵是书法审美本质所要求达到的艺术境界,书法中的“韵”如果与“诗”和“乐”比较,很有些共同之处。如果说诗中之“韵”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乐中之“韵”是“无声之弦”,“声在音外”,那书法中之“韵”则是“黑白旋律”,飘逸纵横,妙在笔墨之外。
  三、传统内涵
  书法有法,这个法就是几千年先贤的创作积累,书法法则,因而学习中国书法的最大特点,自古以来就是临摹,就是今人照着古人的方法写,正是这样才保持了上千年中国书法的传统关系。历代书家无不在学习、临摹前人优秀传统方面花费大量精力,甚至退笔成冢,池水尽墨,可以说书法未有不学而成名成家者。
  作为汉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所赖以生存的对象是文字符号,而文字的符号由六书而隶变,由隶变而楷则,基本上定型化,它给书家所留下的创造性余地是非常之小的,所以对于书法继承传统的主要方式是临摹,虽然临摹、模仿不一定能出名家,但名字的个性独创,正是从临摹、模仿的传统继承而来,临摹不要怕重复,其实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新生,艺术有一句话叫做重复就是力量,贝多芬的命运,九个乐章一直在重复一个旋律。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些传世法贴,可由“法”的角度切入,通过临摹,不断掌握,如“二王、颜、柳、欧、虞、赵”。而有些书家的作品只能以“意”的角度学习其思想、胆识,继而领略其以笔墨为载体的心灵和人格之美,如张旭、苏轼、八大、徐渭、傅山等,学这种法贴如依样画葫芦,终将不得要领,难寻法迹。这类似李杜两大诗人。“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
  临帖学古未有不变者,不同的人临同一本帖,因习者不同个性而结果个个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临同一本帖,当临习者着眼点不同,或取其势,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体,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当其有所取,则精神往往专注某一端,结果不仅与原帖不会完全相同,而且也肯定个个不同。
  关于书法创新问题,有人建议,要想创新,千万不要急,厚积薄发,六十岁以后再说。
  四、审美内涵
  前面已经说到过,中国书法是哲理,而不是推理,如果套用西方审美标准来衡量中国书法,那必将走入死胡同。中国人在儒道互补的文化环境里,天生就有诗性思维和艺术态度,在“似与不似之间”获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概括说来包括简约美、气韵美、中和美。
  书法简单到只有黑白、只有点线,但是能够点画生精,形外有意,风流韵致。唐朝张怀灌在《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关于气韵为美,在一些书论中,气常指形势、气格、气骨、气象,指的都是作品具有活跃的精神姿致,王羲之说过,书法“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韵用于书法,指制品的点画、字、行搭配恰当,布置停韵,形成和谐、美观、有力感、韵律感的整体,书法之美是气韵二者的化合物。清朝刘熙载十分推崇书法气韵之美,“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中和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在书法创造方面中和之美的一般含义是抒发感情要有所节制,和谐适度的处理情意与物境、情境的关系。中和不是平淡,书法是人的心境流露,反对“粗、野、狂、俗”。书法中的奔放是率意的放纵,但是能纵能收,是求奇履险,但又能化险为夷。郑板桥的书法,有如“乱石铺街”,书中行书、隶书、草书杂出,但杂而不乱,变化而不突兀,寓不整齐于和谐之妙趣中。
  简言之,书法创作的最佳状态应是,寓古寓新,不古不新,见古见新,亦古亦新,始终与传统保持一种一脉相承、难割难舍的因缘关系,同时又产生一种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天然境界,方能够愈积而愈精,气弥炼而弥粹,酝酿已久,炉火纯青,不期然而适然得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
黄庭坚“自成一家始逼真”,墨本《上苑诗》
中国历代名家【启功】书法作品选集
书法的灵魂(一)
略论书法的气韵美
苏轼对书法风格的形态范畴的认识“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