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采访李云

《雅歌诗人》
名家访谈
  2017年6月10日,由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组委会和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雅歌诗书酒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雅歌书院成功举行。本刊自即日起推出活动期间的名家访谈专栏,敬请关注。
  
  
  
  李云:著名作家、诗人、安徽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
  

文化节目热播,是因为人们向往经典
  
  6月10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雅歌诗书酒会在合肥崔岗艺术村雅歌书院举行,安徽的百余名诗人、作家、书法家共同饮酒赋诗,挥毫泼墨,切磋文艺。浓香国酒国窖1573为本次活动提供大力支持。著名作家、诗人、安徽省作协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李云出席了本次活动。
  李云先生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从事过煤矿行业、报业、电视业,做过律师、新闻官、广播电视台台长、文学刊物主编、文联主席、作家、诗人。他说,自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萌生文学梦,半生兜兜转转,50岁时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文学始终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Q: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A:李云
  能坚持文学,一般的工作都能胜任
  Q:您是如何走上文学这条路的?现在在作协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A:我对文学事业的痴爱、钟情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初,全民都喜欢文学,那时候大家都抱着一种文学梦,想当作家、诗人。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写诗,后来也做过很多其他工作,到了50岁又重返文学领域。
  2015年,我从安徽铜陵文联主席调到省作家协会当秘书长,一年多来,我投入很大精力想把工作做好。对于这份工作,我个人理解主要遵循两个宗旨,一是当好管家,按照省文联党组给我的职责,做好整个安徽省作家群体的内部管理工作;二是为安徽广大作家做好“仆人”,为大家的创作服务,为安徽文学服务。
  其实,这一路走来,不管在哪个岗位,支撑我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都是文学的力量。其实创作是一件艰难的事,要去构思、搜集素材、研究某一方面的学问、真正一个字一个字去爬格子。文学比其他工作更难,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在文学上坚持下来,一般的工作都能胜任。
  Q: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了,您觉得这期间中国文学界有什么变化?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A:中国文学界变化很大,但不能用好坏来区分。在80年代的中国文坛,作者可能会“一文鸣天下”,凭借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一夜之间成名,那个时候,文学包含了娱乐、政治说教、宣传等功能。到了90年代以后,社会物质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文学也更走向它的本位,只担负传播真善美的功能。发展到今天,文学又有了一些新的领域划分,比如类型化写作,包括网络写作、侦探、悬疑、玄幻等等,纯文学阅读在流失,但全民阅读在扩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需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喜欢现实主义或者先锋派,就觉得应该让大家都去读这些东西,这样的要求太狭隘,这样的时代也过去了。
  网络写手也是人才,存在即合理
  Q:以前的小说创作,作者要先有一个故事架构、设计好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然后才落笔,但现在的互联网写作,作者可能是想到哪写到哪,这是不是文学创作的倒退?
  A:不能说我们八九十年代的写作方式就是完美的,目前的网络写作就是完全不对的。我们把现在的网络创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划入类型化写作,其实类型化写作在中国并不是新东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了,当时有一批人在报纸上开连载栏目,有的作家一天在五六家报纸连载小说,比如梁羽生、金庸,比如曾经风行一时的鸳鸯蝴蝶派,比如后来我们熟悉的席慕容、琼瑶,他们都是类型化写作。很多作家都要同时写几个故事,就像现在的网络作者一样,这是市场、读者对他们的需求。
  以目前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一批90后、00后网络写手创作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得丰厚的物质,而不是为了用文学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我觉得这很可怕。网络写作确实会出现很多“毁三观”的低俗作品,需要正确引导和管理。但中国的网络写作毕竟才起步十来年,还要有个慢慢完善、发展的过程。而且,网络的优势我们不能忽视:一是打破了门槛,每个人都能发声;二是能够发现一批写作人才,比如秦明、唐家三少等等,他们写现实主义的作品可能很难如此从容,也未必会取得像现在这样的影响力,但是投入类型化写作以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受众群和市场。存在即合理,我认为对于网络写作的管理,需要正本清源,剔除糟粕,把好的作者、作品留下来。
  对优秀的文学,要像国宝一样保护起来
  Q: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热播,您觉得电视节目是适合当今时代的文学传播方式吗?
  A:这样的节目是从前年开始涌现的,我觉得是很好的现象,也说明了传播对文学的作用。过去,文学都是以文本的形式经由出版社推出,文学作品的扩散一直没有脱离过新闻媒体或媒介传播,不管是三四十年代的报纸还是六七十年代的广播、小说、评书,或者九十年代的电视剧、现在的《朗读者》,它们都是在传播文学。
  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学艺术的传播需要一个过程。为什么现在这些电视节目火起来了?一是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二是人们已经本能地对泛娱乐化反感;第三是人们向往经典,毕竟经典的魅力摆在那里。但是,中国的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严重,媒体正在不断失去它的阵地作用,有很多娱乐节目虽然收视率很高,但它的教育、美学、传播等功能在丧失,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Q:通过电视节目兴起的文学热、红楼热、三国热,能够持续下去吗?
  A:电视节目只能引导观众去关注文学,在某一个时期把人们的注意力和视线拉过来,但文学要想影响大人,不能仅靠短暂的“抓眼球”,不管是红楼也好、三国也好,热起来就都免不了有冷的时候,无法依靠电视达到持续传播的目的。
  要想让文学在社会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几个层面的工作要做:一是要加大家庭阅读,在家庭中,母亲是影响孩子阅读最重要的因素。欧洲的一些国家,一个家庭每年的阅读数量是50本书,而在中国,这一数据只有1.5本到2本,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差距;二是要加大社会阅读,安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每个市县都设立了公共阅读场所;三是要加强社会引导,比如纯文学作品是小众的,读的人没那么多怎么办?政府就一定要给出版社、作家提供扶持资金。好的东西,我们要当国宝一样保护起来。
  精力有限,不要沉迷于功利化写作
  Q: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系列活动中包括一项“诗意浓香”大赛,正面向全社会征集诗歌、朗诵、书法、标志设计等作品,也收到了大量投稿。对于这些年轻的作者,您有什么建议?
  A:首先我不主张青年作者抱着功利的、投机取巧的心态,“赶庙会”似地参加各种征文类活动,但同时,我又赞同年轻作者参与一些文学类的比赛,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
  现在社会上的各种文学大赛比较多,如果今天有个诗酒文化主题的你来参加,明天有个茶叶主题的、后天有个丝绸主题的,你都要参加,那么很可能哪一种文化你都没能深入了解,只是为了获奖而参赛。相反,如果你能通过参加这次比赛,深入了解中国几千年的诗酒文化,了解中国诗歌与酒文化的关系,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从其他作者身上学到东西,想一想为什么人家会这么写、你为什么找不到这个角度,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那么参赛就是有意义的。总之,我反对功利性创作,同时鼓励年轻人抱着学习的态度参与。
  我想对年轻作者说的是,如果你想做一个真正的作家,归根到底你要写严肃的、对社会负责任的东西。陈忠实曾经说过:我这辈子要写一部死的时候能够当枕头的书。他用十年的时间写成了《白鹿原》,实现了他最初对自己的承诺,进入了文学家的殿堂。《白鹿原》影响到很多很多人。我们每个作者,年轻时可以对每种体裁进行无限的尝试,但是每个人精力有限,不能沉迷于功利化的写作,必须要确定自己的主题和创作方向,才能慢慢磨炼成一个真正对社会有影响的作家。
  
  附:李云在雅歌诗书酒会上的朗诵诗歌
  ∩∩  沉醉其中
  
  

  作者:李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精短文学北京分会专刊(2020•5):诗十九首(作者:李云/张志民/梅雨竹/柳絮/雪颖)
王敬平 || 诗酒趁年华(外一首)
这样的“好诗”,发一遍怎么够?要两遍,有错别字也行
【诗一组】/ 李云珠​
安清欢丨诗写婵娟,歌咏青莲。杯中酒、谁与同干
米灵子酒(二)| 高廷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