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编剧圈生存状态调查:赚的没保姆多,压力比老板大

近日,51岁的编剧莎漠(本名王冰)突发脑溢血去世,圈内再次哗然。

 

作家王佩沉痛缅怀这位“为写作痴狂一生”的好友,提及他在创作某部电视剧时“白天开剧本批斗会,夜里改剧本,一个月后瘦了16斤”,并被资方克扣30万,险些被剥夺了署名权。“这都是用编剧升高的血压,失去弹性的血管换来的呀!”王佩不忿。


▲编剧莎漠

 

业内常有“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编剧作为“一剧之本”的创造者,是一部影视作品故事、人物和思想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现实中98%的编剧似乎都没有得到与此相匹配的待遇。

 

熬夜创作,透支体力赶工,健康无保障;精神压力过大,焦虑、孤独和抑郁相伴;署名权被剥夺,海报宣传被隐身;话语权太小,“阴阳剧本”常有,收入不稳……各种乱相频出,各种压力不减,编剧生存状态,令人堪忧。


扎心之问:编剧不就是瞎编吗?


作为影视剧的核心和灵魂,相较于主演、导演们逐渐放光的招牌,在幕后承担最重要、构建故事整体作用的编剧,名声却一直没有传到圈外。除了金字塔顶尖的“超级编剧”,大部分创作者都是寂寞、无人知晓的。

 

在“编剧帮”的一份街头采访中,80%的观众第一反应不知道编剧是做什么的,更有甚者给出了“编剧不就是瞎编吗?”的扎心之问,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这种现状一方面与国内近年某些创作生态分不开。2014年开始,“IP经济”下的“唯IP论”甚嚣尘上,随着IP的飞速盛行,市面上广为流传的只是哪些大神级原著作者的IP又被改编成了影视剧,而具体并不知道这些影视剧是由哪位编剧改编的。同时,传统编剧创作的原创剧本在强光对比下渐渐失了色彩。


 

2015年,在《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原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声称“阿里影业不会再请专业编剧来写剧本”,将IP、明星的概念及逆袭的可能性放在了电影前期筹划的重要位置。

 

尽管把一部IP成功改编为影视剧仍需要优秀、成熟编剧付出大量心血,但行业风向所至,大部分以IP为导向的影视作品还是偏向找年轻、便宜、经验浅的编剧。他们认为,已经有了受欢迎的小说,就不需要在编剧上浪费更多的成本,新手编剧的“优势”在于,他们在署名、报酬、执行层上更好“操作”,而那些贵的编剧就“不太好控制”。

 

制片公司这种“不纯目的”正是看中行业里,大部分新手编剧基于生存紧要的现实都会选择用不多的报酬代替署名权,乃不知两者都是编剧本身应享有的权利。稿酬、署名、宣传机会,这些听上去理所当然的东西,对编剧圈很多新人来说显得尤为艰难。



这几年,行业中也渐渐兴起一股“去编剧化”风气,除了导演、出品公司与演员,编剧在海报宣传中也被隐身。业内更爆出某导演的编剧流程:先找人聊天,谈一个创意出来,再请网络写手或新人写出几版故事;再把其中可用的亮点提炼出来,交给一帮编剧写初稿;再把初稿交给另一批编剧改二稿;再换一批编剧写三稿……最后成型了,再自己改一稿,片头只给自己署名编剧。参与创作的编剧们都不享有版权,对部分实在撇不开的编剧,才在片尾署名联合编剧或剧本统筹。

 

攒一个团队,完事儿后“单个击破”,最后制片人、导演或者责编代替编剧自己署名,这种事情在行业中已频繁发生。其实,除了新人编剧的不受重视,一批处于当打之年的专业和职业编剧也失去了不少创作阵地。


编剧窘境:半年写稿,半年讨薪


在从走出校门/入行到成为一名真正的编剧之间,每个人都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无人知晓本已不易,对于大部分初级编剧来说,获得稳定收入比署名还要更难。

 

当编剧处在摸索行业的初级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业需求尚无准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判断,也没有稳定长久的合作对象,四处给人写剧本,写大纲便成为家常便饭。为了确保收入和保证“即使一个项目黄了,手里也仍有戏可写”的状态,常常要同时接下多个剧本,甚至会出现几个编剧互相“串活儿、救场”的情况。


 

在这种势单力薄单打独斗的境遇下,不少新人整天埋头机械写作,沦为廉价的创作机器在底层苦熬。他们为“黄了”的项目失落,在一次次被压价、扣稿费、反复修改无果下,身心、精神遭受重创。

 

而作为无名之辈稍稍进阶,跟到一个有活儿的大编剧做“学徒”就算是幸运的。但是,行业内“枪手”和主笔的酬劳差异很大,撰写故事大纲和框架的主笔编剧一般能拿到20—30万一集的薪酬,而负责给大纲丰富细枝末节,填情节写故事的枪手却只能拿到约5000元一集,二者酬劳相差60倍。并且,由于编剧行业整体拖欠尾款,项目被悬置难结稿酬成为常态,这些微薄的收入也不能有稳定保障,半年写稿、半年讨薪的窘境时时都在发生。

 

除了个人的“荣辱兴衰”,隐没在镜头之后,收入并不光鲜的编剧们抵御行业风险的能力无疑更弱。今年5月份,由崔永元事件引发的演员限薪令、税收监管等一系列政策像蝴蝶效应一样,让上游的资本由争相进入变为消极观望、退出。资本萎缩,剧组开机数量断崖式下跌。



这样一来,大多数本来“赚的还没保姆多”的初级编剧,如今面临着IP降温、工作机会减少,收入下滑、补税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身处寒冬中的焦虑尤其更甚。他们表示,现在不仅没有稳定收入,每个月还要自己交社保,这次补税就是雪上加霜,“一朝回到十年前”。

 

本就不够健壮的编剧行业,大批新人将倒在这新一道门槛面前,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署名与否:编剧都不该成为背锅侠


现今,国内大多数编剧的创作模式为“委约制”,片方往往本着“市场先行”的原则,要求剧本按照某种特定的路线进行操作,编剧接受“命题作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剧本。

 

而当剧本创作沦为写“命题作文”,就意味着编剧的原创力、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作话语权小很多,剧本动辄大修是常态,署名随意且不规范,到最后,还要由编剧来背负剧作不佳的骂名。

 

今年夏天,热播剧《香蜜沉沉烬如霜》引无数“香蜜女孩”原著粉追捧,但后半部分男一女一戏份锐减,“润玉传”剧情遭连番吐槽,观众的质疑也牵出了编剧与制片方的口水大战。执笔编剧张鸢盎称,片方启用责编团队对剧本进行“加戏注水”的大量修改,揭开了行业“阴阳剧本”、“剧本注水”等内幕。

 


不仅张鸢盎,有《花千骨》、《战斗吧,阿部!》等多部代表作在手的知名编剧饶俊也在项目临开机遭遇了“阴阳剧本”事件。他称,自己已经向项目主投方递交了全部的剧本初稿,在与导演商定好剧本修改稿的进度之后,导演组还是“明修栈道——让我继续修改剧本,暗度陈仓——继续创作他们跟我和原著小说完全不一样版本的剧本”。饶俊说,整个过程,自己一无所知。

 

导演组、片方的“阴阳剧本”行为让创作者得不到基本的尊重,而演员随意更改编剧创作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双宋之争”犹在眼前。2014年,宋方金发文爆料宋丹丹在拍戏时随意改动台词,不尊重编剧创作,随后宋丹丹回应修改台词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剧本里的台词并不适合她的角色,此事孰是孰非到今天还没有定论。

 

对于这桩演员动编剧“奶酪”事件,宋方金总结到:每个人都有一把尺,拿自己的尺去衡量别人,肯定会有不正确的地方。都不容易的编剧与演员,为何不能相互了解与尊重呢?


▲“双宋之争”掀起圈内创作权热议

 

编剧汪海林同样面临着大牌演员带私人导演、编剧进组给自己修改戏份的情况,他编剧的某部剧中秦朝人读三字经、汉武帝以后才有的欢呼语“吾皇万岁万万岁”、三国时期才有的典故“刮目相看”都过早出现,遭网友疯狂吐槽。汪海林表示冤有头债有主,拒绝替剧组背黑锅,“网友骂哪段,我就贴哪段原剧本”。他还透露,演员因背不下台词要求编剧重写更是见怪不怪的行业顽疾。

 

而本是术业有专攻的工种,放眼“编剧为大”的日韩、北美,整个制作团队对于编剧的尊重和推崇是毋庸置疑的,编剧们有决定和否定演员的权利,金牌编剧片酬甚至比演员还高。


对于中国编剧而言,未来之路,道阻且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编剧就是做所有人的盾牌
编剧余飞:资本退潮IP遇冷,那些编剧最终怎么样了
垃圾都分类了,影视分级就这么难吗?
王蓓蓓:网络影视剧本的变化及现阶段编剧生存状态与自我提升(1587期)
《顺风妇产科》编剧申东益:电影成功的“三行法则”
文华奖取消编剧类奖引热议 媒体:不重编剧乃短视逐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