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曙光和石涛《巢湖图》

一幅画图半生缘

——董曙光和石涛《巢湖图》

合 肥|方 晗
 

石涛画像
 

那天去董曙光府上,他的画案上堆满了书籍,他正在查找什么,我问他:'又在找石涛吗?'他笑笑说:'找张见阳,他是石涛《巢湖图》的受赠者,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他在北京与石涛同游八里庄赏杏花,一见如故,结下深厚友谊。他任庐州太守时,和相国李容斋(合肥人)一起邀请石涛游庐州,今天的我们才有幸看到300多年前的《巢湖图》。'一说起石涛和《巢湖图》,董曙光便滔滔不绝,连石涛交结往来的朋友,他都如数家珍,好像石涛的朋友也是他的朋友。

董曙光出生于干部家庭,自幼酷爱读书和绘画,他家藏书众多,近200平米的复式楼,空间多半被书籍占领,连楼梯也要匀出一半给书籍,2017年,安徽全民阅读组委会授予他'书香之家'称号。读书、绘画是董曙光生命中的两大主基调,在相互氤氲中丰富着他的艺术人生。董曙光在绘画上主攻中国画,1985年进安师大艺术系学习,曾得到过郭公达、张建中、李可染、亚明等绘画大师悉心指导,使他受益终身。在中国古代绘画大师中,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最令他着迷。

石涛(1642-1707),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笔下尽显大千世界的千情万态,画面自然生动,布局精巧,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书法、诗文皆精,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清湘书画稿》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齐白石称石涛'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董曙光研读、临摹过很多石涛的画作,却不知道石涛还画过《巢湖图》,也未曾听说过《巢湖图》。1981年,董曙光等一行代表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去天津艺术博物馆考察,看画展时,无意中看到了石涛的《巢湖图》,他惊呆了,疑为天作。心目中最崇拜的大画家石涛,竟然还画过自己的家乡巢湖,这是真的吗?董曙光简直不敢相信,他揉揉眼睛,眼前的画面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波浪起伏的湖面,临湖而立的中庙(也称'圣妃庙'、又名'太姥庙')、白衣庵,岩石、古松、芦草、木舟……一下把董曙光带回家乡巢湖。他的心狂跳不已,在《巢湖图》前久久伫立,相见恨晚。自这一天起,石涛《巢湖图》便深深刻进董曙光的脑海,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天津看到石涛《巢湖图》真迹后,就再没见到过这幅画的印刷品。一直到1983年,董曙光才在《中国画》杂志上再次与石涛《巢湖图》相会,还有一篇介绍文章。他如获至宝,观图、读文,查文献。之后,他又陆陆续续在《中国书画报》《迎春花》《文物》等多种报刊杂志上读到研究、评论石涛《巢湖图》的文章。对于每篇文章,董曙光都要反复研读、认真思考,通过阅读别人的文章,加深自己对石涛和《巢湖图》的认知、理解。《巢湖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画家画巢湖风景的画作,也是石涛的经典作品之一。2009年,中国邮政发了一组石涛绘画邮票,第一张就是这件《巢湖图》。

读过大量有关对石涛及《巢湖图》研究的文章后,董曙光对这幅作品及作者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发现石涛《巢湖图》研究者们撰写的文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董曙光很着急。他已将《巢湖图》当做他灵魂之家,谁误读了他的家,他义不容辞要站出来讲话。于是,他就把这那些文章中出现的问题,一条条摘录下来,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论据,逐条加以说明校正,不知不觉写成了长长一篇文章,时间是1998年。
 

一次,董曙光在黄山遇到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冯今松,他拿出了这篇文章请冯院长指正。冯院长看后,肯定了他在研究石涛《巢湖图》上所下的功夫,同时向他提出建议:你不要指责人家的错,应该写你自己认为的对。你必须写一篇你自己对石涛《巢湖图》研究的文章,来表达你对这幅画的理解,阐明你的观点,让别人从你的文章中得到启发和受益。这也是一种方式方法。一语惊醒梦中人,董曙光觉得冯院长的意见非常重要,他开始从新的角度重新撰写石涛《巢湖图》,这一写就写了十余年。2012年董曙光洋洋万字的研究文章——《读石涛的<巢湖图>》在《新安画派论坛》杂志上与读者见面。对于董曙光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此后他又陆续在《美术报》《新安画派论坛》等刊物发表考证、研究石涛和《巢湖图》的文章。

为了研究石涛和《巢湖图》,董曙光做了充分准备,他广泛搜集和阅读资料,不断拓宽自己知识面,做到厚积薄发。在他的书架上,与石涛有关的书籍、资料、画册不下百本,另外还剪辑、复印了众多相关资料。翻开董曙光阅读过的书籍资料,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批注,有的批注字数甚至超过原文的字数。董曙光一贯做事不张扬,做人极低调,人们只知道他是画家,是原巢湖国画院院长,他几十年痴心不改研究石涛和《巢湖图》,却鲜为人知。

董曙光对石涛和《巢湖图》的研究,方式与众不同,进行的是立体研究。在他眼里,《巢湖图》不只是一幅画,而是文化艺术的综合体,也是一段社会历史的浓缩。《巢湖图》画、诗、书、印集于一卷,都表现到极致,达到完整的统一,必须进行整体研究。这项研究,无疑是对研究者知识储备和艺术素养的严峻考验。好在董曙光本身就是画家,画家研究画家,笔墨、心灵的沟通相比外行要方便得多。石涛在《巢湖图》上用不同书体题写了三组四首诗:两首七律,一首七古、一首七绝。为研究这四首诗,董曙光爱上了古诗词,不但大量学习古人诗词歌赋,还加入了巢湖诗词学会,写诗填词,俨然成了诗词行家。他评价石涛的书法:'书法尤精,少年时便浸游于颜、董之间,隶稳如砖,行飞若云。糅篆行于汉隶之中,夹篆、隶于行草之内,独具风貌,乃板桥道人先师'等等。《巢湖图》上共盖有十三方印章,八方石涛本人印,五方收藏、鉴定印,每一方印章以及印章上的每个字,都是董曙光要研究的课题。
 

董曙光先生近照
 

在研究《巢湖图》的过程中,还涉及到石涛的另一幅作品《舟泊芜城图》,董曙光敏锐地发现《巢湖图》与《舟泊芜城图》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有专家认定,《舟泊芜城图》画的是扬州,扬州是石涛居住之城,又名'芜城'。董曙光却有不同看法,他通过对石涛行踪的追寻考证,和对《舟泊芜城图》画面的分析,认为石涛画的'芜城'不是扬州,应该是安徽芜湖。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董曙光专程跑去扬州、芜湖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了《石涛<舟泊芜城图>考》一文,发表于2005年10月29日《美术报》第6版。不知那位专家是否读到了董曙光的考证文章,后来再版中也认同了董曙光的观点。如此一来,董曙光研究石涛《巢湖图》的脉络就更清晰了:乙亥年(1695)夏,石涛应相国李容斋和庐州太守张见阳邀请,自扬州乘船经大运河至长江到庐州,途中路过芜湖,顺道上岸访友,不料老友'十无一在'。访友不遇,物是人非,石涛心情沉重,回到船上夜不能寐,感慨万千,洒泪创作《舟泊芜城图》以作纪念,然后乘船渡江北上,经濡须河进入巢湖,由南淝河至庐州,与好友李容斋、张见阳相聚。石涛在合肥逗留月余,婉拒了好友挽留,沿原水路返回,李容斋、张见阳亲自为他送行。船到巢湖,遇大风浪,只好将船停泊于中庙附近白衣庵边的避风塘,停留五七日,作《巢湖图》赠予前来送行的太守张见阳。

董曙光因一幅画走进明末清初时代,对那段历史时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因一个人(石涛),认识了很多人,因很多人又认识了一大群人,多么热闹啊!董曙光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一系列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个人物董曙光都感兴趣,都想与他们结识交往,拿他们当师长、当兄弟、作朋友,直至对每个人物的生平爱好、先辈后人都尽力追寻。列如《巢湖图》上画了两只船,一只是官船,一只是民船。在官船甲板上坐着的三人,董曙光经过分析考证,正面那位留着小须的人是作者石涛,另二位分别是前来为他送行的相国李容斋和庐州太守张见阳。李容斋(1635-1699),字湘北,名天馥,号容斋,合肥人,曾任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三十一年拜英武殿大学士,康熙对他评价极高,是一位做事能让皇帝放心的人。张见阳,名纯修,号见阳,字子敏,河北丰润人,癸酉(1693)年冬赴任庐州太守,诗书画无所不精,常与纳兰性德、朱彝尊、曹寅、姜兆熊等好友交往唱和。纳兰性德死后,张见阳为他的遗稿付梓刻印《饮水词》并撰序,曹寅感慨张见阳对纳兰的深厚情谊,写诗'家家争唱饮水词',还在张见阳所画兰草上题词'见阳每兰必书容若词';姜兆熊题画称'今日文人不爱钱,无如庐阳刺史贤'。可见张太守不但是儒官,更是清官。当时相国李容斋在老家庐州丁忧(为过世的父母守孝),太守张见阳与这位上级领导常往来,两人同为朝廷官员,品级不同,志趣相投,一起商量邀请好友石涛来庐州游玩论艺。
 

石涛画黄山(局部)
 

石涛在《巢湖图》题跋中写道:'以昔时芝麓先生稻香楼施予为挂笠处。予性懒,不能受,相谢而归',这位'昔时芝麓先生'是谁?董曙光又是一番考证:龚鼎孳(1616-1673),字孝升,号芝麓,合肥人。康熙初任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合肥龚家为名门望族,稻香楼确是龚家的产业,但不是龚鼎孳本人所建,是他弟弟龚鼎孠所造。龚鼎孳在外为官,回乡时就住在稻香楼。石涛来庐州时,龚鼎孳已故去多年。那么问题就来了,李容斋和张见阳有何权利要将龚家的房产稻香楼赠予石涛挂笠?这是个谜,董曙光至今还未全部解开。不过董曙光对这位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经历曲折传奇的龚鼎孳非常感兴趣,还专门为龚大才子撰写了一篇长文——《千古一叹》。

董曙光是个爱追根究底的人,当年石涛将《巢湖图》赠与庐州太守张见阳之,之后这幅画落到何处?最后被谁收藏?为何那么晚才出现在观众面前?董曙光开始从《巢湖图》上五方收藏、鉴定印上下功夫,寻找线索。有一方白文印'左田氏心赏',左田,名黄钺,当涂人,嘉庆、道光朝的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著有《壹斋集》,参加编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全唐文》馆总裁,是为皇帝鉴定字画的重臣。左田对艺术有自己精到见解,心高气傲,视'四王'为画道正宗,对八大山人不屑一顾,清初'四僧'有三僧入不了他法眼,唯独对石涛另眼相待,他在题石涛的《摹仇英百美争艳图》中写到:'石涛盘礡向有士夫气,乃亦妩媚为传神',这是对石涛画的高度评价,这张《巢湖图》在黄左田眼里是能让他'心赏'的佳作。还有一方朱文印:'弢翁珍玩'。'弢翁'是谁?原来这位'弢翁',名周叔弢(1891-1984),原名明扬,字叔弢,晚年自号弢翁,16岁开始收藏书画,乃近代实业家、藏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天津副市长,原籍安徽建德(今东至县),其祖父周馥曾任山东巡抚,两江、两广总督,其父周学海前清进士,著书立说。董曙光从周弢叔藏书日记中了解到,他于1940年以1800元从孙多钰处收得石涛《巢湖图》,1973年他将珍藏的上万件文物、书画(包括石涛《巢湖图》)捐给了国家,受到天津市人民政府的表彰。
 

董曙光对这位捐献《巢湖图》的'弢翁'充满敬意。
 

除了一群精英人物,《巢湖图》上还提到了普通小人物——巢湖田家农人,正是这些农民,最让董曙光感到可亲可敬。石涛在《巢湖图》上题写了四首诗,其中最长的一首是赞美巢湖田家农人的诗。石涛泊舟巢湖中庙避风塘,巢湖岸边的田家农人为了表示对他的敬仰,特地从荷花田采来含苞待放的荷花送到船上,石涛很受感动,欲以金钱作酬报,农民执意不受,反而求之以诗。石涛慨然应允,即兴作七言古诗一首,赞美巢湖田家农人的文明、贤德、淳朴、儒雅。三百多年前,巢湖农民就具有如此高的情怀和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历史悠久的巢湖,不愧为文化之乡、礼仪之邦。董曙光深为家乡巢湖自豪,为巢湖田家农人骄傲!

董曙光用了近四十年时光,在历史与现实、艺术与实践、人物与故事中穿梭往返。他孜孜不怠研究石涛《巢湖图》,是对艺术的探求、对文明的回望。探求是为了灵魂境界的丰阔,回望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董曙光很辛苦,也很快乐。

2019年11月12日 巢湖
 

作家近照

责任编辑:adm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孝峰:李天馥与茶亭、稻香楼
清·石涛《巢湖图》.jpg
石涛《巢湖图》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清 石涛 《巢湖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427L 清 石涛《巢湖图》
小城故事(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