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儒、佛、道三教同山的文化、奇秀甲东南的碧水丹山以及馥郁甘醇的岩茶共同绘就了绵延百里的武夷画卷。在这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中蕴藏着一处佛光普照、禅茶飘香的人间净土——天心永乐禅寺。天心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天心永乐禅寺位居武夷山景区方圆百里的中心位置,不但坐拥“五象朝圣”、“千叶莲心”之胜,而且佛教文化渊源流长,高僧辈出,名流荟萃,屡沐皇恩,同时还是茶中之王“大红袍”的故乡,也是中国乌龙茶和工夫茶的发祥地。唐以来,寺院的自养和修缮除了少量的香资与布施外,主要靠自耕自耘的田园禅修。尤其是百丈怀海推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之后,寺院自养生活得到了保障。随后,各地寺院根据自身特点推行了农禅并举的优良传统。天心永乐禅寺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僧人们在这里结草为庵的同时就开始勤修种植茶叶,从此,“茶佛一家”在这里找到了最真实的写照,“茶禅一味”在这里也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但在那个时候,人们定然没有料到,僧人种茶养生竟成为武夷茶名扬天下的发端。
天心禅茶的出典
根据《瑞岩实录》等有关史料记载,唐末诗僧贯休禅月大师曾三次访武夷,在天心寺挂单,并在那里巧遇扣冰藻光禅师,二人以茶论禅、参禅悟道,使“闲云野鹤”的贯休,在品茶中顿入色空不二、法界一如的境界,瞬时,扣冰古佛的禅茶公案在话头里得到解密。天心禅茶不但承担了弘法中以茶为媒的功能,而且成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明代徐柳不但崇佛而且嗜茶,游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时,茶过七巡而意犹未尽,诗心大发,万千感慨跃然纸上,以洋洋洒洒的《天心禅茶疏》盛赞天心扣冰古佛和禅月大师援禅如茶、融茶于禅的茶禅之缘。天心禅茶始见于经传。
引茶入禅,援佛入儒
南宋绍兴二十年,朱熹在天心寺问禅于来访的径山大慧宗杲禅师,二人在焚香沦茗中悠然吐纳。大慧禅师言如云廓天布,致使朱熹一朝省悟,为他日后创立朱子理学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茶可通神,更可养性,天心茶再次以禅茶的角色,为朱子问禅营造亦佛亦儒的平和氛围,从而完成了援佛入儒的神圣使命。
举子报恩大红袍的传说
明洪武以降,朝廷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为贡茶所花费的时间,改龙团为散茶,天心岩(山北)一带的茶叶开始代替御茶园(溪南)的茶进入贡茶行列。这时的天心寺已有研制出了一整套制茶工艺,而且还发现了茶的入药功能。明初举子丁显进京赶考,路经天心寺,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寺僧所救,以茶药之,遂得救,后高中榜首,以状元大红袍披茶树以示感恩。从此“大红袍”之名不胫而走。
茶因寺名,寺以茶荣
永乐初年,明成祖命礼部尚书胡潆踏遍名山大川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寻建文帝的下落。永乐17年,胡潆率小队兵马到武夷山,遍访各寺院宫观,。因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传说,又目睹了僧人制茶的全过程,被浓浓的茶香所陶醉,在天心寺恋栈月余,把天心禅茶带回进贡皇上。品了天心贡茶后,明成祖龙颜大悦,并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降旨天心寺“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至今犹保留在禅寺内,见证了天心永乐禅寺茶因寺名、寺以茶荣的辉煌历史。“大红袍”由此位居万茶之尊,并无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词。
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摇篮
乌龙茶源于武夷山已经是不争之事实。而“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见陆廷灿《续茶经·随见录》)。明末隆庆年间,崇安县令殷应寅从安徽请黄山僧入住天心永乐禅寺,专事制茶。黄山僧引入松萝制法,以炒代蒸,做出来的茶叶色香味俱佳,“叶色经旬月仍紫赤如故”。随着岁月更迭,松罗制作工艺被不断的改良,渐渐成为乌龙茶的惯用制法。无论是安溪茶还是武夷岩茶,至今仍然沿用这种工艺。由此可见,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是天心茶僧结合“松萝制法”而创制的,所以,乌龙制作工艺的进程,天心永乐禅寺曾为之摇篮。作为乌龙茶中的珍品,武夷岩茶也从此声名鹊起。
明末布衣,曾文忠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门人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日锡,同安(厦门市同安县)人,师事曾樱传性理学,患难与共,性嗜茶,幼习茶书,随师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工艺。明亡,师尽节,弃家行遁,身怀工夫茶艺而奔走四方。遍览名山大川,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之名,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入武夷天心禅寺为茶僧。与天心方丈超位、铁华以及天成禅院方丈超煌等人交好,常在寺院共赴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释经,还有“毁家从军抗清,明亡隐居茶洞”的李卷相好,传习茶艺。在天心常住时释超全写下了著名的《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为武夷山天心禅茶谱写辉煌的一页篇章。
台湾冻顶茶的故乡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台南人林凤池,来闽考试,中举后,乘兴游览武夷山。林凤池对武夷岩茶钦羡不已,向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表达了想引种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茶苗 36株,嘱咐说:“此为武夷乌龙茶佳种,希细心培育,如能分栽广植,则子孙享用不尽。”林凤池携苗而归后,引种成功,并逐渐被移苗广植,成为今日的冻顶名茶。天心禅茶不但是台湾名茶冻顶乌龙的鼻祖,也是海峡两岸血肉一家的见证。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
1990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莅临天心永乐禅寺,为禅寺题写匾额之余,为天心禅茶浑厚的文化底蕴所陶醉,不忘挥毫泼墨,书下“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这一富含禅理茶趣的偈语。
今天,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人们继承农禅并举的传统,秉承“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以茶静心,心净则国土净”的宗旨,发扬造福十方茶农,利乐有情的理念,广辟茶园,以永乐茶坊为手工制茶基地,以天心禅茶居为禅茶文化交流窗口,以茶会友,广结善缘,以禅洗心,百姓安居乐业。为了弘扬正法,发挥正能量,天心永乐禅茶制作了“棒喝”、“扣冰”、“无我”、“三乎”等禅茶,愿十方有缘之士同饮甘露,共沾法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心寺和大红袍的绝世奇缘(二)
茶禅一味的由来
大红袍发源地 武夷山最大寺院天心禅寺(图) |天心永乐禅寺|武夷山
【茶文化】岩茶与儒释道的关系
图说|武夷茶聚儒释道之「佛家」
武夷山大红袍景区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