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大伟:尊重 责任 爱——从师生关系看教师道德修养进阶

师生关系是教师专业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最为经常和最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如何认识、理解和处理师生关系,是教师专业生活和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回应的一个问题。从师生关系看教师道德修养进阶,笔者认为,有这样三个关键词需要注意:尊重,责任和爱。

一、关于尊重

(一)尊重的缺失

把尊重放在第一的位置讨论,不仅因为尊重是教育产生影响的基础,而且因为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大量缺失。缺失的原因就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师生之间的年龄和角色差异很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一方面,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存在成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差异,而且相对学生而言,教师“闻道在先”,属于有知者(或者多知者),老师处于教者、授业者、社会要求代言人的地位。这使很多老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失去了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之心;老师可能对学生、孩子以外的他人表现出更多的尊重,而对学生却常常不够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加上要求尊重的意识不强,学生对教师不尊重自己的现象并不敏感,也缺乏有效的应对。平常我们常说“尊师爱生”,其实际现状是:教师对学生是热爱有余,尊重不足,因为尊重不足而导致的对学生的伤害不时发生;而学生对教师是尊重有余,热爱不足,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

其次,老师的责任和使命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很容易使教师忽略接受和尊重。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学生从农村来,不会普通话,老师多说了几次,学生很不耐烦,对老师的指责冲口而出:“你只会说要用普通话读,我讨厌你,我鄙视你。”这位刚走上讲台的老师落荒而逃……我们是做教师的,你可以想一想,对你的学生,你是先想着“教育”和“帮助”,还是先想着“尊重”和“接纳”?这样一想,你就明白为什么要把尊重作为首要的问题讨论了。

由于缺乏尊重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出于爱的教育行为并不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其结果轻一点是教师的努力看不到效果,重一点是师生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对艰辛的付出没有好的结果,很多老师感到委屈,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缺乏尊重的基础,学生产生了抵触和逆反心理。

(二)以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尊重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如何理解孩子?马克斯.范梅南说:“‘你应该理解他的情境’,这种表达方法并不只是指我们必须要考虑与一个人的位置相关的所有事实与因素(位置、条件和环境)——这尤其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从另外一个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理解情境。”1站在被理解者、被接受者的角度将心比心是一种有效的理解方式。在理解孩子时,不妨想一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我在他的处境”,然后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强加于人”。

换位到孩子的位置不仅要想一想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而且还要看到今天的孩子已经不是昨天的孩子,我们生活过的童年时代已经被今天的时代超越,今天的孩子已经超越了孩子时的我们(尽管这种超越未必全是积极的东西)。因此,不能用我们当初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要求今天的孩子,“当年勇”未必对今天的“好汉”管用。这样,我们需要蹲下身子重新认识和了解今天的孩子,需要再当孩子。在理解和教育孩子时,教师需要成为大孩子。

理解有利于接纳。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说:“爱世界、爱他人、爱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与他们保持这样一种交往关系: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种方式接受——接受我们对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达到共享的真理。教育学关怀应在以下动态系统中表达出来:既拥抱世界,又放任世界,在这种拥抱世界和放任世界的状态中重新发现自我,这样,师生之间相互引导,臻于成熟,相互贡献各自的才干,而绝对不能预先设定一个‘永久’的结构。”2定位于接纳,这要求我们做出一种教育学的转向:施教者不要先“预先设定一个‘永久’的结构”准备教育和改造,而是先定位于接纳、容忍和共处,接纳彼此的局限,接纳不成熟的现状,接纳多样性的表现,接纳发展变化的差异性,接纳现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用“教育学关怀”拥抱眼前这“不完满的世界”。


二、关于责任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仅有尊重还不是教育。对只有尊重的老师,我们可以说:“你只是学生的好朋友,但不是学生的好老师。”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有哪些呢?笔者以为一是保护,二是教育。

(一)教师对学生的保护之责

首先是生命安全的保护。保护后代,为下一代开辟生存道路是种群繁衍的一种选择。而对弱小者实施保护,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具体体现,《儿童权利公约》告诉我们:“儿童应该是人类一切成就的第一个受益者,也应该是人类失败的最后一个蒙难者。”这是文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相对而言,学生(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相对而言是弱小者,他们需要教师的保护。2008年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的要求,作为规范,保护学生安全已经成为教师履行职责的硬性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在灾难和危险面前帮助学生先行脱险,而且要制止有害于学生健康和安全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其次是保护学生的做人尊严。保护做人尊严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人格尊严平等对待和小心呵护,另一方面是提供具有挑战性而又能够胜任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有成就的学校生活中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人格尊严。

再次是保护学生的上进心,以及认识世界、展示自己等美好愿望。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说法,想一想,当学生刚走进学校的时候,他怀着怎样的渴望和梦想?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反而对学习索然无趣了。所以,如何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保护好了,激发就不会那么辛苦和徒劳了。

第四是保护儿童的童心和天性。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有“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观点,儿童之心发乎天性,他们好奇,他们天真,他们纯洁,他们善良,他们富有想象力,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成人社会中最为需要的。在《皇帝的新装》里,正是小孩子的童心和天性为拯救说谎的成人社会留下希望。可以说,在教育中保护童心就是保护希望,就是保护美好,就是保护未来。

(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之责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承担引导之责,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之责通过教育来实现。现在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对学生实施教育?

我们遗憾地看到,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把学生看成了工作对象,花了很大的力气对学生进行“塑造”和“加工”,教师加班加点,学生不堪重负,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我们认为,教师把力量用在学生身上,把学生(或者是学生的分数、学生的成才)当成教育的产品和教师的劳动成果,这是诸多教育问题难以根本解决的一个内在原因。

教育的产品是什么?教师通过什么中介物实现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目的呢?我们认为,是教师创造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在影响学生成长,能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就是课程。加工和创造课程,以更高质量的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和变化,这才是教师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教师的教育之责在于创造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课程),对此,古今中外早有实践和论述。孔子在《论语》里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荀子在《劝学》中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孟母三迁中的孟母最终寻找到了临近学校的环境,使孟子开始了读书的活动。从国外教育大家的认识看,杜威曾说:“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因而也在这个环境中思考和感觉。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3维果茨基认为:“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真正的杠杆,而教师的全部作用则可归结为对这一杠杆的管理。”4佐藤学指出:“教师要在课堂里,把课堂环境设计成活动性、合作性学习的场所,设计具备了教育内容的意义和魅力的学习经验,促进活动性、自立性、合作性的对话性实践。”[1]

把课程看成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对象,需要教师把工作的着力点从学生身上转移到课程上,用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的课程促进学生成长和变化。我想,只有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这样的转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关于爱


这是一个师范学生的实习日记:

我在学校的实习生活平平淡淡,但就在这平淡中,我不时看到让自己内心隐隐作痛的情景:每天,办公室的所有老师几乎都会收到小孩子亲手做的小礼物,如画、剪纸、自制小风车、卡片等等,看到这些小礼物,老师们脸上都洋溢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可奇怪的是,我都教他们三个星期了,却从来没有收到他们的只言片语。我曾经反反复复地检讨自己,我自己上课从不骂人,从不惩罚人,也不给他们布置任何作业,按理说他们肯定会更喜欢我这类老师才对呀?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想不出原因。

今天上课,我照常死气沉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下课时,一个小女孩,很可爱的,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站起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你每次上完课就走了,怎么你不和我们一起玩,也不和我们交流,不给我们布置作业,上课同学讲话耍小东西你都不提醒他们。”

在这里,学生给老师送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表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爱,对老师劳动的接受和尊重。因为自己的付出和劳动被理解和被尊重,所以老师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

对每一个善良而追求成功的教师来说,不被天真无邪的孩子接纳和欢迎,可能都是痛苦的。孩子们为什么不接纳?答案就在这位可爱的小女孩的问题中:“老师,为什么你每次上完课就走了?……”——你只是在完成任务,我们没有看到你真心关心我们,我们就不会喜欢你。

教师需要履行教师的职责,但仅仅把工作看成履行职责,这样的教师最多只能算合格教师。爱是什么?爱是在履行职责的基础上更加自觉的更多付出——更多地付出关怀,更多地付出智慧,更多地付出时间和精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付出爱了,教师才能成为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为什么教师的爱如此重要?我们可以说,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们有理性更有感情,作为感情性的存在(特别是低龄学生),他们是否跟随教师的依据首先是情感性的——“老师是不是爱我”。当学生认定你爱他时,“亲其师,信其道”,你的批评可能被学生理解成关心和帮助,你的表扬可能被认可为肯定和鼓励;相反当学生认为你不爱他时,你的批评可能被学生理解成歧视和“挑刺”,而你的表扬则会被认为是讨好和利用。想一下,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你怎么成功?又怎么能享受教育活动的愉悦?

再从身教重于言教的角度看,多萝茜.洛.诺尔特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友爱之中,他就知道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2]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爱育爱,让爱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传递和光大。

在三个关键词中,我认为存在实践的进阶关系。首先需要尊重,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教师的要求,有了尊重,可以减少冲突,增进理解,这是履行责任和施爱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是承担好责任,承担保护和教育的责任是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作为聘约合同背景下履行职责的教师,这是一种应尽的义务。更高层次是施爱,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在自我修养过程中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当然,三者间也相辅相成,比如爱可以强化对责任的理解和履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心理健康六项修炼》的读后感(三篇)
《让学生看见你的爱》读后感-朱宏娇
这位老师喝醉酒爆粗口被举报丢了饭碗!老师,你该怎么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 | 特别关注
老师给学生鞠躬怎可解读为“作秀”
听学生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
远晴聊教育(二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