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下不整冠

成语有“投桃报李”,出典于《诗经·大雅·抑》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看来,中国有李树的栽培已有数千年历史了。

“李”字见于甲骨文,与今日之“李”字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上面为“木”,下面为“子”,这可能是古人以为李树是果实繁多的果树而创造的字。李树对气候、土质的要求不高,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它也成为人们最熟悉的果树和果品,于是关于李的故事也很多。

“瓜田李下”是常见的成语,比喻容易引起别人生疑,猜忌。曹丕与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是长子,是法定继承者、接班人。公元220年曹操逝世,他如愿继承了曹操的大业,登基做了皇帝,就是魏文帝。次子曹植很有才华,也一直受到哥哥曹丕的妒嫉和排挤,甚至遭杀身之祸。曹丕曾要曹植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否则将遭不测,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七步诗》,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以豆作比喻:豆是植物的种子、果实,萁是植物的茎,人们收了豆作为食品,又用豆萁作燃料,豆萁和豆子是同一根所生,你曹丕与我曹植也是同胞兄弟,何必死死相逼呢。 

▲ 曹植作《洛神赋》,东晋顾恺之据此作《洛神赋图》,图为曹植
曹植还有一首名诗,那就是《君子行》,这首诗一度失传,后被辑录于《艺文类聚》,曰: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曹植受到曹丕的排挤,随时可能遭遇不测,所以他一生谨慎,处处当心。诗歌表达,君子要防患于未然,不要卷入任何被人猜疑的事件之中;即使走过瓜田,不要在田边弯腰去提鞋子,免得人家怀疑你想偷瓜;路过李树也下千万不要放慢脚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你想偷摘李子。于是“瓜田李下”就成了成语,譬喻做事小心谨慎,免得引起人家的猜忌和怀疑。曹植的《君子行》后又被元代左克明收入《古乐府》,流传就更广了。
成语还有“李代桃僵”,这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

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

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古人的植物学知识不多,无法理解虫子明明啃咬的是桃树的根,为什么枯萎的却是李树,于是才有“李代桃僵”之类的“发明”,但作为成语,“李代桃僵”就比喻代人受过。我以前读过一则属于现代笑话类的文章,大意讲一大学中文系的女生与一生物系的男生在恋爱中,女生写信给男生,以唐人诗李商隐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那读生物的男生是一个“书毒头”,不知道这是一首古代名诗,反认为女生缺乏常识,回信讲,蚕是一种昆虫,昆虫成长分四个阶段,即卵孵化后为幼虫,幼虫吐丝后变成蛹,而蛹出壳才成为蛾,也即成虫,蛾子交配后产卵,春蚕吐丝并不是蚕死了,而是从幼虫变成了蛹。结果由于二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去争论一个问题而闹得不欢而散。今人千万不要学这一对青年,去追究——桃树根被虫咬了,而死的为啥是李树。
▲ 宝钗李代桃僵,冒充林黛玉嫁给贾宝玉
古人咏李的诗不少,其中明代才子徐渭(文长)作《李》诗引用了较多关于李的典故,诗曰:

闽中夫人异,燕枝嘉庆同。

蹊堪为李广,核可付王戎。

碎玉当唇绿,飞饧绕臂红。

归来忆滋味,能得几时醲。
作者自注:“闽有夫人李,洛下有嘉庆县李,并佳。”“夫人李”是福建李子的一个优良品种,不见于其他古籍的记录,倒是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二十九·李》中讲:
江南建宁一种为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有擘李,熟则自裂,有糕李,肥粘如糕。皆李之嘉美者也。
看来,南方的李子确实以福建产者为佳。
“嘉庆子”也是李的别称。宋程大昌《演繁露·嘉庆李》中释:
韦述《两京记》:“东都嘉庆坊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城之美,故称'嘉庆李’。”今人但言“嘉庆子”,岂称谓既熟,不加“李”亦可记也。
原来洛阳地方有个“嘉庆坊”,这里产的李子味道特佳,于是人们把李子叫做“嘉庆李”,后来又叫做“嘉庆子”了。

▲ 莫奈约1882-85年作 《李子与杏子》,图片来自雅昌
我童年时祖母常讲“桃饱李伤”一词,大意即桃子可以吃到饱而不至于伤害身体,而李子不能多吃,否则对身体不利。实际上桃子含水量高,口感甜,会引人贪食,而李子大多味酸而涩,一个人也吃不了几粒,所以,所产的李子除少量作为鲜果上市,大量腌制为果脯。李时珍也讲:“李味甘酸,其苦涩者不可食;不沉水者有毒,不可食。多食令人胪胀,发虚热。”

▲ 凉拌李子
古代洛阳嘉庆坊(徐渭误为“嘉庆县”)产的李子最好吃,最有名气,于是各地均称自己的李为“嘉庆子”,后来以李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蜜饯也被叫做“嘉庆子”,此也见于《本草纲目》的记录,说:“今人呼干李为'嘉庆子’。”又据清人《土风录》中的记录,到了清嘉庆年间,为了避讳,人们又把“嘉庆子”改呼为“嘉应子”,今天一种著名的蜜饯叫做“嘉应子”,实际上就是以李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的蜜饯。

成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桃和李不会讲话,不会自我宣传,但它们开的花十分美丽动人,人们会主动结伴观赏,时间长了,凡有桃树、李树的地方就会被踩出一条条小路,人们纷纷前往观瞻。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实至名归。
又据《新唐书·狄仁杰传》中讲:狄仁杰门生众多,许多人在武则天朝当大官,有人恭维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今以“桃李”喻学生、门人即出典于此。
黄岳渊(1880—1950年),号剡曲、灌叟,浙江奉化仁湖剡源乡人。1897年赴日本攻读农学,加入同盟会,三年后回国,在上海任水陆厘金局(相当于税务局)总巡,上海光复时任沪军都督府税务局长。1909年在嘉定县真如镇西桃浦三千里村购地创建种植园,时人称之“黄家花园”。他与儿子黄德邻合著《花经》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园艺的著作,该书中讲:

槜李。树性最强,枝粗而短,叶大而繁,果形最大,味甘似蜜,核小而浆多,皮甚薄。成熟时,破其皮,用口吸之,能将果中之甘汁吸尽,仅余果皮与核而已;又因形略带扁平,蒂深,底有爪痕,相传谓西施指甲所化,故有芳香之味云。果色初呈绿色,后由黄而鲜红,成熟时,变成黄质红斑;市上常有以赝鼎充真种,但辨别之法,以实扁、底平滑,而有指爪纹者为真品,否则系为鱼目混珠之伪种也。

看来,一直到几十年前,槜李作为一种优良的李子品种仍在上市。槜李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李子优良品种,我想,一个品种的培育非常艰难,优良品种长期延续更属不易,而仅几十年后,这个称之“槜李”的李子品种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看来,任何一种商品不能单靠“酒香不怕巷子深”,也不能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还得有“王婆卖瓜”的精神,靠吆喝、靠广告、靠宣传,槜李再次成为果品中的王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间瓜果(九):李子
每日一成语:形影相吊
成语故事会--第六期【七步之才】
李代桃僵
文字引申义182:投桃报李
大唐水果排行揭秘,第一竟是毫无道“李”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