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影华西坝,沧桑百年楼(二)

2019.01.12 信心 阅读 56音乐

 

  参观了华西坝西区后,原打算即到学校东区去。一位老者告诉我:现在的华西口腔医院,里面还有老建筑,而且就在附近。于是我便来到了口腔医院。

  华西口腔医院坐落在锦江南岸附近,人民南路三段西侧。医院全为豪华气派的现代化高楼所覆盖,但进入医院后沿小道往里面走,却有一片林荫处,一栋民国时期的楼房建筑便掩藏在里面。洋楼不大,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显得十分精致。

  小楼大门建造很有特色,为牌楼式结构,山墙高耸,重檐翘角,上面有表现和平祥瑞的彩绘和浮雕。该楼始建于1932年,图纸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荣杜易设计。过去长期作为华西口腔医院综合办公使用,俗称“老行政楼”,2006年经维修后辟为“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

  博物馆馆藏文物3000余件,从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国人对龋病的象形记载,到21世纪口腔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展厅详细介绍了中国和世界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丰富的医学文物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交相辉映,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博物馆内设世界厅、华夏厅、林则厅、华西厅和教学厅等,将文物收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结合,展现了华西口腔医院的发展历史与成就。作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华西口腔医院以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医学界公认,在《全国医院排名》中,华西口腔科长期名列同类专业第一。

  华西口腔医院始建于1907年,是中国第一个专业口腔医院,创始人为加拿大牙医学博士林则。医院最初位于成都四圣祠街,1923年迁址华西坝,先后名为仁济牙科诊所、牙症医院、华西协合大学口腔病院、四川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等,现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在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北边不到200米处(医院外面临街处),还有一栋民国两层阁楼式建筑,上下两层均有廊柱半绕,地上铺砌红木地板,窗明几净,显得古香古色。

  据载,该阁楼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初,曾为“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办公场地(研究所总部设在华西广益大学舍内)。著名学者专家陈寅恪、吕叔湘、韩儒林、闻宥,江晴芬,杨佑之和李约瑟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  2014年此建筑已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名录。

  在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旁边,另有一栋两层别墅式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该楼造型精美,中西合璧,颇具民国建筑风韵。很多人误以为此楼也是民国建筑遗存,其实,这座楼房是近些年才新建的,是仿民国风格的当代建筑,修建目的主要是与周边的华西坝旧址相适应,形成相通的历史文化气场。此楼名为“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

  在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门外,伫立着一尊男士青铜人物雕像。这位男士便是华西口腔医院的创始人--------林则博士。  爱希里.渥华德.林则(1884-1968)系加拿大人,牙科博士、教授和医学教育家。1907年,林则得到批准,成为第一名前往中国的牙科医学传教士。1907年在成都首创牙科诊所,1911年扩建为牙症医院。1917年创办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科,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1928年,建立华西协和大学口腔医(学)院。历任华西协和大学校务长、牙医学院院长等职。1950年,林则离开四川成都回到了加拿大,1968年病故。

  林则在成都创办牙科医院时,曾遇到难以想像的困难和阻力,如社会偏见、同事嘲讽、民众非议和患者不信任,再加上经费时常不足等。刚去那年,由于上述原因,林则差点被教会遣返回国。但是,林则却热爱自己的事业,他尽心尽责,坚守岗位,最终以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医术,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民众的信任。他在华服务时间长达40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  1968年,国际口腔医学界颇有名望的安大略牙医协会在年会上授予林则终身会员资格,并在致词中表彰道:“他为事业工作、为同仁工作、为职业工作、为他生活的世界工作。”1999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特别为林则铸造了一尊铜像,以纪念他对中国现代口腔医院的创立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参观了华西坝西区旧址后,我步行又来到了校园东区,继续寻索华西坝民国老建筑的踪迹。 (图为华西学校东区大门)

  华西学校东区是华西坝校园主体部分,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建筑多集中在这里,目前尚存的主要有懋德堂、怀德堂、嘉德堂、万德堂、钟楼、赫斐楼、懿德堂、育德堂、稚德堂和八号楼等,这些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均有不同的称谓。它们散落在校园各处,形成现成都地区规模最大的民国建筑旧址群,称得上为“民国建筑博物馆”。 翻开老地图可知,过去华西坝是以钟楼为原点,南北之间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与东西走向的校中路组成十字造型,华西坝的老建筑呈对称形多集中在中轴线两边,另外还有部分建筑分布在校园其它地方。  进入学校后,我首先来到了懋德堂游览。 (图为懋德堂外景)

  懋德堂位于华西东校区正北方向,又名图书馆及博物馆,1916年设计筹建,1926年竣工,由美国赖孟德夫妇为纪念其子所捐建。该建筑落成后即为华大图书馆。1932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成立,懋德堂的二楼随即变成了博物馆。 (图为懋德堂外景)

   民国时期的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曾以设备最完备、藏书最多而著称于世,号称“西部第一”,懋德堂也因此而出名,每天来这里借阅书的人很多,可谓川流不息。 教会对华西坝图书馆建设花了不少心血。早在1905年华西协合大学筹备期间便开始购置图书。1910年图书馆正式成立。创业伊始,经费有限,故华大成立6年后,图书馆还没有固定场所,曾先后搬迁三次。于是教会多方筹资,四处摹捐,1916年11月,美国赖孟德夫妇向大学图书馆捐赠了15000美元,专用于修建图书馆大楼。从购买土地、设计到修建,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一栋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米的现代图书馆大楼终于落成了。 (资料图:1926年落成的懋德堂)

  图书馆建立不久,广东罗氏“好一斋”便捐赠私家藏书25000余卷。唐棣之先生捐赠中文书8100余册,丰富了馆藏。1931,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学校基金30万美元,规定每年息金的一部分作为购置图书设备之用。1935年华大图书馆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首笔专门图书补助费。抗战期间华西坝五大联合办学,图书馆藏书增加,借阅人数激增,图书馆始在化学楼和仁济医院等设立分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49年华西坝图书馆藏书量已达23万余册,其中外文图书有8万余册,四川142县的地方志共260余种,2200多卷。所订的中外文杂志多达500余种,收藏成都市地方日报,从1922年起至1949年止均完整无缺。

  华西坝的博物馆也为时人称道,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历史文物类博物馆,被誉为“古来华西第一馆”。 一所大学图书馆藏书的多少反应了该大学的办学实力,而一所大学的博物馆却反应了学校的人文历史底蕴。华西坝建校初期,其博物馆由理学院负责筹建,1931年,已有文物标本六千余件。1932年博物馆正式迁入懋德堂二楼,与一楼图书馆为邻。馆长为美国人类学家葛维汉,他在1934年曾组织对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发掘到的几百件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均收藏在博物馆内,由此揭开了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序幕。至1947年,懋德堂馆藏文物已达3万余件,包括新旧石器、瓷器、铜器、玉器、古泉、珠翠和汉俑等。分中国石器与雕刻、中国金属器、四川陶瓷器、华东,华北陶瓷器、西藏文物、西南民族用具和其它艺术品七个部分陈列。

  解放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西大学改建成“四川医学院”,其博物馆的全部标本、文物资料和人员设备等均拨归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 此后,懋德堂就一直行使大学图书馆职能。1982年学校在距懋德堂不到50米的地方新建了一栋图书馆大楼。新馆投入使用后,懋德堂变成了学校诸多行政办公场地。现主楼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展览馆。2013年懋德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懋德堂是一组气势恢宏的大型公共类建筑,楼高两层,四道入口,平面呈“山”字型,歇山屋顶,红柱绿窗,布局稳重,造型精美,是华西坝老建筑的精典之作。 当初英国建筑师荣度易在设计和规划华西坝各类建筑时,均采用中西合璧方式,大楼全是中国歇山式屋顶,立柱上方皆用斗拱。青砖黛瓦,门楼飞檐,雕梁画栋,饰飞禽走兽;同时其建筑主体如楼基、墙柱和门窗等,又无不带有西式风采。虽然校园建筑风格相同,但荣氏设计的每栋大楼,其具体样式和形状又各有不同的风貌,形成风格统一但又富于变化的多彩建筑画面。

弗雷德·荣杜易(1860-1927)出生于英国北方的一个名门望族,他从小便对建筑有浓厚兴趣;不到30岁就考取了建筑师执照。1910年华西坝建筑设计中标之后,他便把整个身心全部投入到华西坝的建筑设计、规划和建造当中。荣氏设计方案时,善于将西方建筑原理与东方房屋样式有机融合,大胆构思,勇于突破,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独特的华西建筑样式。这种建筑样式最初也曾遭到不少人非议,认为“中不中,西不西,不伦不类”。但是,经过若干年后,华西坝建筑逐渐为社会公众接受,并成为民国时期成都最亮丽风景线之一。虽然荣杜易1927年便已去世,但他所设计的华西坝建筑风格,为后来华西坝校园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格局。  (资料图:荣杜易肖像)

  我身上带有一张当年荣杜易设计绘制的懋德堂草图(影印件),取出这张草图,我便沿着懋德堂建筑四周认真转了一圈,仔细品賞大楼的布局造型和外观装饰,并与图纸相互对照,查看大楼外观有哪些变化和差异,试图从这些变化差异中寻找到大楼乃至于华西坝的历史变化轨迹。 (资料图:荣杜易所设计绘制的懋德堂草图)

  懋德堂门楼很有特色,牌楼正脊饰有蜥蜴类望兽与宝瓶图,两蜥蜴躯体伸展于屋脊之上。该兽头上生鳍,间以花纹装饰,舌猩红细长并侧伸出口外,四肢健壮,背鳍连至尾部,张牙舞爪,神采奕奕。门廊垂脊末端与戗脊末端下有绿叶装饰,屋檐下方角梁头部以猪首雕绘,长鼻露牙俏皮可爱;红柱雀替中部有彩绘鹰做展翅欲飞状,色彩鲜明,刻画入微。门廊石柱为八棱形,棱上有突起的镶边装饰。 (图为懋德堂房檐及斗拱装饰)


   主楼正脊中部雕绘有二龙喷水戏宝瓶图案,棕须金甲,身卷祥云,中式味很浓。这和荣杜易本人曾考察过中国宫殿式建筑是有密切联系的。然而龙首却无触角,其形状与国人雕绘的龙还是有差别!由此或可推测,其时荣氏对中国古典元素的运用尚在进一步学习阶段。屋脊宝瓶绕以三层莲花,显得神采奕奕,是华西坝建筑群雕塑装饰中不多见的纯中国元素。二龙吐水,寓意避火,宝瓶基座绘有彩带环绕的书籍,又正好呼应懋德堂作为图书馆学术功能,可见荣杜易是完全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脊兽的作用,即镇宅避邪,佑护平安。

  尽管荣杜易设计的华西坝建筑全是中西合璧风格,如屋顶全部采用歇山式,四周翘角飞檐,屋脊有瑞兽装饰,初看中国味很浓,但若仔细观察细部,却和传统的中式建筑还是有明显差异的。比如屋脊装饰,中式对屋脊装饰十分讲究,其装饰物均有一定的形制和格式,如房屋正脊两端只能安装吻兽,有鸱吻、龙吻等,但懋德堂正脊两侧装饰的却是蜥蜴类动物,头生卷鳍,口露獠牙,形态风格与传统中国的鸱吻大相径庭。再如斗拱装饰,传统斗拱讲究纵横交错,逐层叠加,做工十分精致,而荣氏设计的斗拱,却大大简化了这种工序,仅用数根木拱向外挑出,过于简略和粗犷。 当然,这仅是局部缺陷,从总体上看,荣氏创造的这种中西交融建筑风格还是相当成功的。

  懋德堂设计精美,虽然不乏生涩和幼稚,但充满了荣氏对中西合璧理念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以懋德堂为代表的华西坝建筑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外国建筑师对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理解,以及在建筑设计实践上的独特尝试,其成功经验对民国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

  懋德堂现紧邻华西校东区北门,但我查看了老地图,民国时期华西坝的地盘还要往北,一直延伸到锦江南岸,只是解放后这片区域便不再是华西校园的组成部分了。听说那一带现还有华西坝老建筑,好像广益学舍旧址便在里面。于是我便决定到那里去看一下。  (图为华西东区北校门)

  走出北校门,穿过大学路,沿着一条小巷往里走,在一个很背静的地方,我终于见到了广益大学舍旧址真容。旧址位于幼儿园内,铁栏大门紧锁,我没能进去,只好站在外面观看。  (图为华西广益学舍旧址外景)

  华西广益学舍大楼旧址位于大学路12号院内,这座藏于小巷深院内的老建筑又名稚德堂,1925年竣工,由英国公谊会亚兴氏所捐建。该学舍大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入口为中式木牌坊门楼,从大楼气势不凡、巍峨壮观的布局上看,就完全可以想像出它当年的风采。 稚德堂原为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学楼及学生宿舍,1910年,华大创办之初就开设了文科和理科,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外国传教士们不但给自己取一个中国名字,以此拉近与中国人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聘请中国学者来大学从事中国文化教学。

  1939年华大筹建中国文化研究所,专门研究中国的宗教、考古、史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研究所最初便设于稚德堂内。1940年著名教育家闻宥被聘为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任教授兼中国文学系主任。他聘请了国内不少著名学者,甚至还有德国汉学家傅吾康、法国藏学专家石泰安等来研究所从事学术工作。他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就是后来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的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博士。 当时的华西中国文化研究所,可谓泰斗云集,名声斐然。 (上图:1925年落成的广益大学舍。下图:现在的华西幼儿园)

  然而时过境迁, 1952年院系调整,华大的文、理学科被调整到其他院校,闻宥也调整至四川大学,而中国文化研究所也在调整中随之消失了,该所的学术刊物也随之停刊。之后,稚德堂(广益大学舍)相继作为大学附属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校舍,继续延续它的教学功能,一直使用到现在。(未完待续)

阅读 5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0年,川大老建筑中凝固的事与情
川大·华西全貌
四川:成都华西坝
【华西村】故宫式的博物馆
给细节跪了!川大华西建筑设计手稿惊艳百年时光!
川大又火了,又给成都长脸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