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讲 韦庄

第三讲 韦庄

 

我所选择的“小山重叠金明灭”和“水精帘里颇黎枕”这两首词,是我个人自以为可以代表温庭筠词特色的。因为词开始时原只是歌筵酒席之间的歌曲,本来都是写美女和爱情的。因此,在讲解和评赏时,我们就要分别每一个作者有什么不同的特色。我的重点要放在两点:
  第一点,就是每一个作者个人风格的特色。第二点,就是这一个作者在词的发展历史之中,他所起的作用,他所占的地位。我们着重这两点。因为如果不然,那所有的词都是写美女和爱情,所讲的千篇一律,有什么分别呢?
  温庭的特色,一个是他自己个人风格上的特色。就是上一讲我们提出过的两点。一个是他所使用的语言符号,不是像一般人只提供给我们一个认知上的意义。比如说屏风,你说小屏,那小屏这两个字的语言符号,就指向一个认知的意义。他没有用屏”字,而用了小山”。说小山”,这就是一个感官的印象。他没有说明,所以有人就批评,说他的词常常模糊、不通、晦涩,读不懂,不知所云。而这种感官印象的语言,我上次引了西方的符号学家的理论,他们认为这在诗歌里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诗歌是一种唯美的感性作品,它所给我们读者的,不应该只是理性上的知识和了解,还应该有感性上的直觉。这是温庭词的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特色,是因为温庭是在中国教育传统背景之中成长起来的,当他写作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常带着我中国的民族社会文化传统的很浓厚的色彩,如同“画蛾眉”之类。
  由于这两点特色,一个是美感的直觉,一个是语码的联想。带着这两点作用,就使得歌筵酒席之间本来没有深义的小词,有了比较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使得词这种文学体式提高了它的地位。
  所以,不但《花间集》里边把温庭筠选作第一个作者,而且历来评词的人都以为温庭筠在词里边是一个开山的人物。不但如此,虽然中晚唐以来有些诗人因为喜爱这流行的歌曲,也尝试着写作,但都没有像温庭筠这样投注上较大的精力。像刘禹锡、白居易、张志和,虽然都留下了一两首所谓词的作品,但是却没有留下来像温庭筠这么多的作品。而且他们所写的多半都是比较常见的词调,《长相思》了,《忆江南》了,《渔歌子》了,没有像温庭筠尝试了二十个左右不同的牌调。这是温庭筠在词的创作历史上的重要性,他是使词离开一般的没有深义的歌曲而有了深刻意义的一位重要作者。
  可是,早期的词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诗化的过程。是把本来没有深义的香艳的歌曲,转向诗歌化的一个过程。温庭筠提高了词的地位,使读者能够联想到风雅,想像到屈骚,这已经是诗化了。因为他所用的语言符码,是带着中国诗歌悠久传统的。
  温庭筠以后的第二个作者,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韦庄。大家也许觉得上一次我对温庭筠的第二首词还没有讲得很清楚,我因为想快一点讲,所以就没有仔细地分析。但是,在讲韦庄之前,我想对温庭筠的第二首词加以简单的说明。
  在前一讲,我们虽然已经提到过这首词在形象和声音方面给人的直觉的美感。可是,一般人常不满足于这样的说法,因为我们习惯于用理性来追求,要给它一个意义。如果我们不肯停止在只是直觉美感的欣赏,我们一定要给它推寻出来一个意义的话,那么在美感之中,它所提供出来的是什么意思呢?“江上柳如烟”,那柳丝的绵长,那柳丝的细软,那烟霭的迷蒙,这种感觉结合了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从柳树所联想起来的是什么?是别离。古人说折柳送别,灞桥杨柳,是折柳,是带着离别的感情的。而柳条的绵长是代表我们离别之后的怀念相思的。所以“江上柳如烟”,有一种绵长的离别情意。“雁飞残月天”,也提供我们一个联想的意义。因为我们一般人认为雁是可以传书的。《汉书·苏武传》里说,苏武沦落在匈奴十九年,后来汉朝的使者说,接到了苏武在雁脚上的帛书。所以,雁是可以传书的,这是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传统背景一直有这样的一个联想的语码作用。而“雁飞残月”,这就代表了他对远人的怀念。李清照的词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说在碧云之上,有谁寄给我一封相思怀念的书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当鸿雁结成人字、结成一字飞回来的季节,我长夜无眠,看到楼边沉下去的月亮,自然就怀念起远人。“但愿人长久,里共娟”。因此对这两句词,如果你结合着中国对于柳、对于雁、对于月亮的种种传统来联想,你就知道它所暗示,它所透露的是一份思怀念的感情。
  下半首他说:“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人胜是什么呢?有很多年轻的同学们说他们不能欣赏古典诗词,因为他们距离传统太遥远了。他们对于中国古人所使用的那些个优美的语言,我们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它们所代表的传统社会的文化,他们不能够体会了,不能够理解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我们有这么一个美好文学中的世界,而我们居然不能够欣赏,这是一件可惜的事情。人胜是什么呢?有一本书叫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撰,里边记载着说,中国有一个风俗,“人日剪采为胜”。我不知道在座的年轻朋友知不知道我们中国的风俗。我们刚刚过完了我们的春节,正是正月初几的时候。我们中国古代对新正开始的几天有这样计算的一种方法,从正月初一开始,说:

 

初一  

初二  

初三  猪日

初四  羊日

初五  牛日

初六  马日

初七  人日

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中国传统有一种迷信的风俗,以为正月初一天气好,今年家里的鸡就养得好。初二天气好,狗就养得好。依此类推,初七的天气好,全家的人就平安幸福美好,所以初七是人日。而正月初七这一既然是人日,所以是一个怀念远人的日子。杜甫诗集中曾有一首诗,题为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引高适诗,有“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的诗句。所以温庭这一首词整个暗示的都是相思怀念的感情,可是他都没有说,他只是说:“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每当人日的时候,荆楚的风俗,妇女就把五彩的丝帛、丝绸之类的材料剪彩,做成一个胜。是有一片东西垂下来可以随风飞扬的,像寺庙之中的风之类。胜是女子在人日剪了五彩的一些花样,插戴在头上,而且有一种竞赛斗胜的意思,所以叫胜。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温庭筠所写的都是美感的直觉,藕丝是材料,秋色浅是颜色,人胜是一个名词的形象。参差剪还不是说剪的动作,是说形状参差的剪出来的人胜,是形容那个人胜的美丽的形状。我如果很笨,剪个方块戴在头上,那有什么好看?人家要剪出参差曲折的花样来,才可以争奇斗胜。而人胜参差剪”,暗示的也是对远人的怀念。
  六朝时有一个诗人叫薛道衡,曾有诗句说:“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诗的题目是《人日思归》就正是正月初七怀念远方家人的诗篇。说天上的鸿雁已经飞回去了,远方的人还没有回去,人的归去比鸿雁落后了。可是我的思念的发生,是在花没有开以前,不是等到花开了,我才想家要回去的。
  所以,温庭搞这首小词,你外表上看起来虽然像是不通,怎么从这里跳到那里呢?但是,你如果熟悉我们的文化,熟悉我们的文学,熟悉我们诗歌的传统,你就可以找到它里边所蕴蓄的那种深远的含义了。
  后边说”双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香红是什么?香红是花朵。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这正是温庭的一个持色。他所提供的语言的符号,不是一个认知的符号,而是一个感官的印象。不说花,而说香红。而“双鬓隔香红”,这个句法,我上次讲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来,语言做为一个符号,传达它的义,有两个主要的结合的作用:一个横面的语序轴,就是这一句语言它在文法上排列的次序,它组成的语序轴。一个是直的联想轴。我们刚才所讲的这些语码给我们的联想,都是在联想轴上产生的作用,而“双鬓隔香红”这一句的问题、好处或者是缺点,都出现在语序轴上。什么叫双鬓隔香红?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叙述不十分明白的句子。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的中间,双鬓被中间的花朵隔开了。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是两边的花被中间的头发隔开了,而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这一句话本身,在语序轴上,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我们中国旧日的传统,常常是喜欢追求一个理性上的意义。所以,我们对于这样的句子不喜欢,认为它不通。可是,根据西方的诗歌理论,就以为诗歌有的时候有这种模棱两可的现象,反而提供给我们更多的联想,多的解释的可能。“双鬓隔香红”,你可以想成花朵在中间,也可以想成花朵在两边。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可以给我们更丰富的意思。你虽然没有理性的解释,但它可以给你更丰富的内涵。
  而下句“玉钗头上风”,这句简直是太笨了,几乎不通。什么叫“玉钗头上风”呢?你要知道,就是这风”字,使这整个形象活动起来了。不然的话,这是一个呆板的、不动的画面。“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翼隔香红”,是个死板的画。而现在玉钗头上有风丝的撩动,也活起来了,花也活起来了。我们马上要讲韦庄的词了,韦庄词有句: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卷帘直出画堂前。-《浣溪沙》

 

他说一个女子早晨梳妆好,正是春天的寒食节,她从画堂里边走到外边来了。一阵风吹过,把那柳球-结成球的柳絮,斜斜地吹过来,在她头上所戴的那种花的饰物中袅动,这句词正是写那柳絮在她花之上飞舞撩动的样子。所以,美人妆成了双鬓隔香红”、“卷帘直出画堂前”,那“玉钗”就“头上风”了。
不但是韦庄写过这样的句子,南宋爱国的英雄豪杰词人辛弃疾也写过: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汉·立春

 

说春天回来了,虽然花还没有开,但是我知道春天回来了。我怎么知道?我看到的不是花开,看到的是美人头上的袅袅春。春天,她们就剪彩为胜了。就是说春天节日的时候,女孩子喜欢在头上插一些彩色的胜。辛弃疾说春已归来,你看看美人头上的袅袅春,是动的、活动的。当她行走的时候,当风吹动的时候,美人头上的春就随风袅动了。
  我们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之中,一定要载道,一定要给它讲出来什么样的道德伦理上的意义和价值。你要知道,一个人哀莫大子心死”,只要你有活泼的心灵,你有一个善感的充满了对宇宙万物赏爱和关心的心灵,处处就都是生活的情趣,处处都是你生活的理想。要养成这样一个心情,不然的话、你满口的道德仁义,把它都变成了死板的教条,那是不成的,那反而是使人心死去的,不是使人心活起来的。不要否定那些个单纯的只是美感的文学,不要只认定能够说口号教条的才是有社会道德伦理价值的文学。美的文学,让你对宇宙万物有这种关心,有这种喜爱。凡是伟大的诗人,他们都是有伟大爱心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杜甫不只写了朱门酒肉奥,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关心人民的诗歌,他写的咏物的诗,一条鱼、一只鸟、一匹马、一头鹰,都把他的感情投注上去。辛弃疾,英雄豪杰的爱国词人,他也写过: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

 

每一松树,每一竿竹子,我觉得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山间的一只歌唱的鸟,一朵开放的花,那都是我的弟兄一样亲近的朋友。就因为他们有这种多情关怀的心。不但“民吾同胞,且与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正因如此,才使他们成为伟大的诗人,成为英雄豪杰,才有那样的理想和志意。所以,我们不要否定只有美感的文学。正是美感,提高了人的一种修养。像温庭的这类词,有些人以为是它的缺点,认为它是不通的,我们现在是把它加以一个理论上的解释。
  我所讲的这两首词,是能够代表温庭的特色的。当然,温庭筠也有与一般人差不多的风格、性质比较接近的词,我们没有时间,就只好不讲了。

 

  下面我们要讲韦庄的词了。
  我们在讲温庭筠的词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温庭筠的词比较是客观的,他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他说这个女子“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这个女子是悲哀,是欢喜?是相思,是怀念?他说了吗?没有说呀!就是我们讲的第一首,“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双双金鹧鸪”,所呈现给我们的也只是一幅图画,没有强烈的鲜明的主观的感情的叙述和说明。这正是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歌筵酒席之间写给美丽的女子去歌唱的歌词,诗人在写词的时候没有像作诗的时候有一个言志的意思,说我要表达某一种感情和心意。“言志”,就是说我自已的志意。歌词的作者没有这一种意识存在。他客观地写一个美丽的女子,不表达自己主观的感情。可是作品的美感却给我们一种感受,它的语言符号,它的语码给我们一种联想,把它的意义加深了,这是词第一步的进展。但是,它还保留了没有主观思想和感情的特质,它只是写美丽女子香艳的歌词
  到了韦庄的时候,词的发展就有了一点的进步。韦庄的词有了什么呢?有了主观的抒情。温庭筠他在语码里所透露的,有没有他在生活上仕宦方面、政治方而被迫害或者不得意的托喻?我们上一次介绍温庭筠的生平,他的词也许有这种托喻的可能、但是他没有直接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张惠言话的缘故。因为作者自己没有主观的感情的表现,而屈原是有的,我们相信屈原有托意,因为屈原曾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骚》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

 

他把他对于国家的忠爱,做了主观的表现和说明。他不是只用美女的形象,可是温庭筠只有美女的形象,没有表现主观的感情。因此,我们不能够肯定说温庭筠那些个词里边果然是有一种喻托。这就是大家不完全相信张惠言解说的缘故。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就是所写的情,只以爱情为主,跟他所写的诗有一种士大夫读书人的理想和志意是不相同的。只是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他写的爱情歌曲是有主人公的。温庭筠所写的歌词都站在女子的身份上说话,韦庄则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爱情,主观的感情。且看韦庄的两首词: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女冠子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他说的“分明”,直接,跟温庭筠的作风迥然不相同。温庭筠是那样的客观,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感情。而韦庄所写的,你看他多么样的直接,多么样的真率。“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我跟这个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温庭从来没有说过这祥直接的话、韦庄说了:“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梦见什么?梦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谈话。“语多时”,谈了很长的时候。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的美丽,“依旧桃花面”。而且说话时的表情,古代女子都比较含羞、羞怯,说话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频低柳叶眉”。说“半羞还半喜”,中国过去的女子都是如此的。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是一方面她又很羞怯,“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梦中也梦到又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别的样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不能忍受的悲哀。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
  不但这一首词,还有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荷叶杯

 

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他说“记得那年花下”,这是韦庄和温庭筠非常明显的差别,这么主观,这么直接,这么真率,这么明显。他说我记得在一花树之下,一个深沉的安静的夜深人的夜晚。在什么地点?是“水堂西面画帘垂”。是深夜,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的(这是中国古代常常把欢爱的女子用“谢娘”当一个代称,也不一定韦庄所爱的女子真的姓谢。从唐朝以来,谢娘、杜娘都当做一般美丽女子的代称了)。见面的地点是在四面有水池环绕的一个厅堂,在这个水堂的西边,“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我们两个人双手相携,互相定了一个期。期,是一个约期,一个应许。一个承诺,一个约言。我们两个人订了这样坚定的不改的约言。可是结果呢?人间的事,常常跟你内心的理想是相违背的。正如冯延的词所说:“天教心愿与身违。”(《溪沙)他说执掌命运机会的上天,常使我内心的愿望与我们本身的现实生活相违背。我们是携手暗相期”,是海山盟,可是,我们分别了,“惆怅晓莺残月”。调怅是一种悲衰,一种失落,一种无可挽回的消逝。在破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这样的情景之中,我们就相别了。“从此隔音尘”,我们就消息隔绝了。音,是音信;尘,是踪迹,连信都收不到了,踪迹形影更看不到了“如今俱是异乡人”,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如果是我走了,你没有走,我有一会回来,我们就又相见了。如果你走了,我没有走,再见的希望也有一半存在,你可能回来。可是,如今俱是异乡人”,我离开了这个地方,你也离开了这个地方,书信都没有,我不知你涯海角,身在何方?“相见更无因”,再想见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因,是一个因缘,一个机会、一个可能。更无”,再也没有了。因为我也无从寻找你,你也无从寻找我了。
  你看韦庄所写的歌词,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虽然他写的不是诗里的言志,但是,我们知道他所写的是主观的抒情这已经是把歌筵酒席之的没有个性的歌词推进了一步了,是不是?它不再是写给一般歌女唱的歌词了。他可以拿这个形式写自己的感情了,这已经是词的诗化的一个进展了。而韦庄的另一个特色,不只是拿歌词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已,而且韦庄这个人的个性,他用情的态度,那种真率,那种直接,他那种表现,不但在写自已男子对女子的怀念的时候是这样写,就是他像温庭筠一样,也站在女子的地位来写女子的爱,他这种真挚的直接的真率的表现,也没有改变。下的一首词,我们就可作证明: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

 

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爱情的歌词。他说“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我在前两讲已经提到了,我们说一首诗歌、一篇完整的作品,它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语言,它的每一字句的结构,都要传达出来一种作用。你不能够浪费,不能够散乱,一定要集中传达一种作用。这首词是写一个女子,春天出去郊游,她要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值得她许身的。怎样写呢?本来都是写一个女子的爱情,但每一个诗人他用情和用笔的态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只能够说仁义道德,就不能写男女的感情了。男女的感情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感情,我们应该承认它,不能否定它。只是男女的感情,也有感情的品格,也有感情的境界。正是如果你把男女的感情的境界提高了,你做人的品格的境界才能够提高。我看到一个电视连续剧钟鼓楼,那个女子说,你要给我买个金表我就嫁给你,你要是不能给我买个金表,我就不嫁给你了。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呢?人的堕落莫此为甚如果把人的最原始的、人的最真挚的这样一份感情的品格都降低了,那真的人的品格是降低了。
  所以,写爱情的,我们应该看他写的是什么样的品格,是什么样的境界。韦庄说了,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我们说在诗歌里每个字都要有作用的。你说“春日游”有什么作用呢?所以,有些人说词是很难讲的。这我怎么讲,那一念就完了,一念就都懂了!不能讲,有什么好讲的。但是,你要知道,我在开始的第一节课就说了,王国维特别提出来说:“词之为体,要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是说词的情意都是委曲的,都是婉转的,都要你有一种丰富的美好的联想,才能够体会人的心灵感情之中的那种最精致的最纤细的最深曲的一份情意。所以,它是更婉转的更深曲的更能引起读者联想的,才说“词之言长”。长,不是句子长,不是篇幅长,是它带给我的想像丰富,余味悠长。”
  “春日游”,正是一个背景、一种气氛的培养,是全篇整个词所写的这种爱情,这种奉献,这种许身的感情气氛的培养。先说“春日”,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万物草木都开始生长萌发,人的感情的生命也就随着春日而有一种萌生。经过了寒冬的闭塞,感情有一种萌生。李商隐有一首诗说: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少,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当飒飒的春风吹来的时候,冰雪融化了;当春雨飘下来的时候,在一个种满了荷花的池塘那边,隐隐地听到有轻微的雷声响起了。中国的季节说雷声可以惊眠起蛰,就是把那些冬眠的昆虫都从它们的沉睡之中唤醒了,是使得你的感情你的生命萌发、复苏、醒过来的季节。这是春天。所以这诗的后边才说:“贾氏窥帘韩少,妃留枕魏王才。”那是什么?是相思和爱情。而他的相思和爱情,正是接着头两句“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来的。全诗是一个整体,就是由万物复苏和萌生引起了人的爱情。贾氏,就是贾充的女儿贾午,韩,就是韩寿。贾氏因韩年少,从帘子里偷窥,所以就发生爱恋了。妃,传说是曹的甄后,说她跟曹植有一段爱情的故事,她后来留下一个枕头,是为了魏王(就是曹植)的才华。这两句你先不要去管典故的故事,也不要用伦理道德去衡量它是不是合理。他所写的是什么?是爱情的萌发,而且爱情的萌发是为什么?他说贾氏的窥帘是因为韩的年少,妃的留枕是因为魏王就是陈思王曹植的才华。有这祥年少的人,有这样才学的人是值得这个女子许身而且钟情的。你不要管那些故事,也不要管那些伦理道德,你要看他的精神所写的是说飒飒东风这个时候,当春雷起蛰的时候,正是人的爱情萌发的时候。
  但是,李商隐是悲观的,后面的结尾说春心莫共花争”。春的时候,不让你春天的那种寻找爱情的心与春天一同萌发,因为一寸相思一寸灰”,你每一个追求都是失落,每一个追求都是落空。我们今天不是讲诗,不能多介绍李商隐李商隐是个很了不起的诗人,他为什么悲观?有他的社会,有他的历史,有他的身世,有当时唐朝的种种的政治背景。李商隐是个有政治理想的诗人。不要只看他爱情的诗篇,且看他那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里所写的:

 

  ……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儿孙生未孩,弃之无惨。不复议所适,但欲死山。……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沱污紫。九重黯已隔,涕空沾唇。……

 

他所表现的对民生疾苦是何等真挚深切的关怀。他的诗里边有很多都是关怀朝廷政治的诗歌。我们今天没有时间介绍李商隐,我只是引他的一首诗来说明春是一个使人的爱情萌发的季节。
  我们说,只有诗人,只有多情的妇女,才在春天有这样生命感情萌发的感受吗?我在讲温庭笃的时候,常常引一些论语上孔子的话。孔子有一次和他的学生在一起谈话,他们的志向,子路一下子就说我怎样怎徉。曾誓师一直坐在那里不言语,还在弹瑟。孔子说:“点,尔何如?”曾皙说:“铿尔,舍瑟而作”。铿,形容终止时的瑟声,曾皙弹了收尾的一声瑟,就站起来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等,咏而归。”夫子然叹:“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别的学生说了一大堆政治上的怀抱理想,可是最后孔老夫子所赞成的是什么?是曾所说的春之游。当暮春三月,草长花开,春服既成,把冬天笨重的衣服都脱了,穿轻松的颜色鲜明的春装,有成年以上的五六人,小孩子六七人,到沂水边去玩一玩水,到舞的台上乘一乘凉,傍晚黄昏,我们扶老携幼,唱着歌回来了。孔子说:“吾与点也。说曾点(曾名点)你这个理想是好的,我是赞同像你这徉的理想的。
  这是什么理想?刚才我说了,不要老说那死板的道德的教条,而是你要培养一个人对于万物赏爱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我还要跑一个野马-我在加拿大温哥华,有一天看电视,电视上介绍的是日本的徘句。听说在座有日本朋友,日本这个国家其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模仿的地方。人家一方面在工艺科学方面有非常先进的成就,一方面,日本对于古老的传统的文化非常重视。那电视演的就是春者,春服既成的季节,初中的高小的老师们带着学生们,冠者五六人,童子就不只六七人了,就在那风和日丽的季节,一起来到山水涯,看花了,看鱼了,做什么都可以。然后每个学生回来,写一首徘句的短诗。然后老师选出好的作品,念给大家听,还给他们奖品。因为在加拿大,那是英文的广播,它是用英文说的。有一个小孩,他刚才看了半天金鱼,写了一首徘句,他说:

 

  These golden fishes,They are having a hqppy party.

 

他说这些金鱼,它们正在举行一个欢乐的聚会。好像我们中国诗经所说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这种境界,你看多么美好。我们作为一个有这么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这么珍贵美好的东西否定掉呢?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现在我们来看韦庄的这首小词思帝乡,我们是从春日游”这三个字讲起来的。我刚才说了,一篇诗歌,它主要的是全篇结合在一起,能够产生一种兴发感动的作用。所以一句话,还不只是你说的是什么,而是说你是怎样去说的。说我要许身给你,这说起来多笨哪,是不是?所以你是怎样说的是重要的你说的使读者能够感动,能够相信,能够呼唤起读者的共鸣,这才是成功的作品。在前面说的“春日游”有什么好讲的?可这正是春日里的这种生命和爱情萌发生长的背景。“杏花吹满头”,那又有什么好讲的?很多人对于文学只是用一个框框、一个条文来看它,说这都是没有用的,没有意义的。就跟我讲课一样,有的时候好像是废话很多。可是有的时候这是没有办法的,不是只把文言成白话,那就都变成死板的了,那是最笨的一件事情,我们是要把诗歌里的生命引发出来。
  “春日游”是整个大背景的一个总写,一个生命萌发的季节。而且说到游,是一种向外的,是一种寻觅。“春日游这三个宇已隐约地推向了他全词的一个指向。现象学说,当你的主体的客观的现象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带着一种指向的。英文说那是一种意向(intentionality)。一首诗歌里边你一定要做到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文字,都要有一个指向,指向你通篇的一个感发的作用。“春日”有作用,”游”有作用,“杏花吹满头”,是把整个的春天的萌发,使它引近到更接近自身了。也许万紫千红还都在我的身外,但是现在就是那空中飞落的花花瓣就吹在我的头上了。李后主有诗句,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惟有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柳枝

 

他说春天像从前一样的美丽,但是我衰老了。我怎么面对春天?春天的年轻人欢寻乐,都离我而去了,哪个年轻人愿意和我们年老的人一起游春呢!现在只有那柳树的长条它似乎还认识我,它故意的用力垂下它那个烟笼罩带着柳花烟的枝条拂在我的头上。多么亲近的这种感觉!
  所以,“春日游,还是一个泛泛的背景,杏花吹满头”这种感发的力就真的我这么接近,肌肤相亲了。还有,你要了解到,他说的“杏花吹满头”,也不一定说是所有的花都零落了,都开谢了。你要知道花、桃花这种纤小的花瓣的花朵,就是它盛开的时侯,满树繁花的时候,一阵风过,那花片就会飞落。我曾经有一次在日本的九州大学讲,正是春天的樱花季节,九州大学的朋友带我出去游春赏花。日本保留了我们中国唐朝的游春赏花饮酒歌咏的风俗,那是我亲眼看到的。满树花,可是一阵风过,那花片飞舞下来。那“杏花”就“吹满头了。我在讲温庭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时,我也引了杜甫的诗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精力饱满。所以“杏花吹”,是“吹满头”。“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正是这两句饱满的笔力,这两句的生发,表现了人赏花游春的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所以,这女子就说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我当春心荫发的时候,我愿找一个理想的对象。当我在游春的路上走的时候,我就想看一看那陌上有那一家的年轻人“足风流”,真是多情的,真是有才学的。如果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我在讲温庭筠时也说了,诗歌是诉之于人的感觉的,不是说教的,不是诉之于人的理性知识的。所以,它不但是形象,它整个的声音都结合了他所要传达的这种感情。而你看韦庄的这一个长句,“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你注意到这标点,“妾拟将身嫁与”后边是一个顿点,其实这是九个字的一个长句,是“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而且妾”、“将”、“嫁”,都是舌头跟牙齿的声音,是很有力量发出来的,给人很有决心的感觉。它的声音代表了一种坚决的意念-“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所以我如果寻找到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值得许身的对象,我就要将身嫁与。这有多么好,这是一个许身,把我整个的一生都交付了。许身,你要知道只有女子才许身吗?只有女子对一个风流的男子才许身吗?杜甫有诗说:

 

杜陵有布衣,老夫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契,音谢(xiè,是个人的名字。每个人各有自己的理想。史记·伯夷列传》说,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凭生。”又说:予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卫灵公)每个人都应有许身的理想,你许身给什么了?你许身给一架彩色电视机了吗?你许身给谁了?杜甫说我的许身,在别人看来是愚蠢的,是这么傻的一种理想:他是希望做到像与契一样。是后民稼穑,天下有一个人没吃饱,那是我的责任。契是舜时的司徒,下有一个人生活得不安乐,那是我的责任。范仲淹说:

 

先天下之忧而忱,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可是,就是范仲淹有这么高的理想,曾经带兵戍边,西夏人畏之,称“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宋史纪事本末》卷三○)的人物,写过什么样的小词?

 

  碧云,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

 

正是这样多情的人,才有这样对国家民族许身的感情。杜甫说的“许身一何愚,窃比与契”。所以,你不要把许身看得那么狭窄,只是一个女子对一个漂亮男子的许身。当然韦庄很可能写的就是一个漂亮的女子对一个漂亮的男子的许身。可是,中国词的奇妙,便使得张惠言从韦庄的词里也看到了比兴寄托,不过韦庄所表现的跟温庭还不一样。温庭筠使张惠言引起深远的比兴的联想,是他语言文字符号的语码,如“蛾眉”、“画蛾眉”、“懒起画蛾眉”这些个语言文字引起人的联想。而韦庄是什么?韦庄引起我联想的不是一个语言文字的符号,是他感情的本质,是这种许身的精神。屈原也说过:“亦余心之所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个女子所表现的许身感情,正是这样一种感情。我只要找到一个我愿意交付的理想的人,我就交付上去了。我不计较利害、成败,因为那是我愿意做的,我心甘情愿去奉献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她说“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你追求的都成功了吗?我在台湾的时候正是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博士得到诺贝尔奖金的时候。于是,台湾那时候很多年轻人都想,将来我们要和杨宁、李政道一样。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可是,每个学物理的人,都能够拿回来诺贝尔奖金吗?你拿不回来诺贝尔奖金又当如何呢?真正有理想的人,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利害的。我愿意为理想而奉献,我就这样做,将来就是拿不回来诺贝尔奖金,我也心甘情愿地这样做了。“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弃、不能羞。”所以韦庄的词我们现在可以说,他与温庭是不同的,韦庄表达的是直接的真率的感情,是主观的抒情。这是把词从客观的没有个性的歌词,推进了一步。他引起读者的这种感动和联想,跟温飞卿的那种以美感的直觉,以语言符号的符码引起人的联想是不同。它是一种真正的感情的精神的本质。这已经是韦庄的一个成就的值得注意的地方了。然而,还有几首好词。因时间的关系,我只能简单地说明,但是我们一定要看的。因为那是韦庄更有名的作品,那就是五首一组的《菩萨蛮》,我先念一遍,让大家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其实,温庭所写的《菩萨蛮》的调子,一共有十五首之多。除去最后的第十五首是专门写女子哭流泪这件事情以外,其他那十四首《菩萨蛮)的风格,都是与刚才我们讲过的“小山重金明灭”、水精帘里颇黎枕”相近似的。有人传说,这十几首菩萨蛮,温庭当年作的时候,是替人作的歌词,那里边不见得有他主观的感情。而且这十四首之间,没有明显章法结构的关系。张惠言以为有,但其他词论家以为没有。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再讨论这个问题了。总之,那十四首《菩萨蛮》没有明显的相关的迹象。
  在中国的诗作品之中,有不少这种所谓成组的作品。陶明的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杜甫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都是一组一组的诗。这种成组的诗,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一组诗,每一首都可以是独立的,像杜甫的《咏怀古迹》,每首诗咏一个古迹,可以分开,可以不相干。你选的时候,可以随便从五首里挑一首出来。可是杜甫的秋兴八首,是不可以的。他这八首诗整体是一个结构。他每一首诗不但不能够单独挑选出来,而且次序也不可以颇倒。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每首的次序都是固定的,你不可以倒。
  词里边也有组词,像欧阳修的一组词,我们选的采桑子十首,这十首歌词,除了最后一首(“平生为爱西)以外,其他的那几首都是写西湖的景物-欧阳修所写的西湖不是杭州的西湖,是州的西湖-总而言之,是写一个美丽地方的山水景色。你把它们不全选,只选一首也可以,把它次序倒也没有很大的关系。可是韦庄这五首《菩萨蛮》词,一首跟一首之间的结合是有一定次序的,五首是一个整体。里边所写的是什么呢?表而上是一段爱情故事,但却结合了他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也流露了对子故国的一种哀悼怀念的比兴寄托。
  在念这五首词之前,我想把韦庄的生平简单地说一下。韦庄是晚唐五代时前蜀的诗人、词人,京兆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他晚年做到前蜀的宰相,死在四川的成都可是他早年呢?唐朝还没有灭亡的时侯呢?他是唐朝人,乾宁之间考中的进士。乾宁是唐昭宗的年号。我想年轻人读中国的古典文学。除了对语言文字文化背景应该有一些了解以外,对于中国的历史也应该熟悉。唐朝的皇帝,我们来不及仔细说了,就唐明皇以后吧;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宗、宗、昭宗、哀帝。昭宗最后是被朱温杀死的,朱温称帝,是为后梁。乾宁就是昭宗的年号。韦庄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参加考进士,考了许多次没有考上。他中间还有一次在长安参加考试的时候,赶上了黄巢的变乱。他曾从长安逃到洛阳,写了很长的长诗秦妇吟》,头两句是“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中和是宗的年号,癸卯是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就在这次战乱之中,韦庄生了一场大病,后来病好了就到江南去了。他在《秦妇吟》中,也曾有过这样对江南向往的话:“传闻有客金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他流寓江南很久,黄巢失败以后,再回到长安参加考试,那已经是昭宗的乾宁年间了。此时韦庄已经是五十九岁了。考中进士以后,有一次他跟随一个出使的使者到了西川,认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王建很欣赏他的才能,后来就聘请他入蜀,为掌书记。他六十六岁就又来到了现在的成都。四年以后,昭宗被朱温胁逼从长安迁都到洛阳。在迁都路上,昭宗左右的人都被杀害了。昭宗只带了很少几个人来到洛阳。不久,朱温杀死昭宗,立了一个傀皇帝,就是昭宣帝。不久朱温自己就作了皇帝了,是五代后梁的第一个皇帝。
  朝已经灭亡了,于是西川节度使王建也就自立称帝了,是为前蜀。那是五代十国战乱的年代。王建称帝以后,就任命韦庄作他的宰相。他们说,前蜀立国之后,开国制度都是韦庄制订的。这时韦庄已七十二岁了,三年以后,七十五岁时他就死在成都了。
  我们要讲这一段历史背景,不是耽误时间跑野马,因为我们要想了解他这五首词真正的内容情意,就先要了解这位作者的生平、经,他的生活,他的感情。孟子说的:“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经过了几次的转变。六十年代初期,西方所谓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那一派,如艾略特(T.S.Eiiot)、卫姆塞特(Wimsatt)这些人,反对研究作者的生平,以为作品是独立的,作者的生平与作品的好坏没有关系。不过作者的生平和人格的高低,虽然不能作为评价作品高低的标准,但是作品里边传达的感情内容、思想意境,是一定与作者生平有密切关系的。所以七十年代以后,西方的现象学就提出来了,我们要追溯作者的时代。但当六十年代,西方反对研究作者,只是讲作品,所以当时台湾有些人便认为可以随便拿一首作品来,对时代和作者什么都不管,便评说分析。
  可是,到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西方有更新的理论兴起了,说要研究作者的生平了。他们是因为西方这样说才这样说,我们自已连这一点自信都没有吗?一定人家说了才算话吗?人家的好处我现在引用了很多。但是,你一定先要认识自己,才能接受别人。你没有自已你什么都接受不来的。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成体系的东西,总是跟着人家盲目地这祥转,今说东就说东,明说西就说西,不能够把它结合成一体,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现在要结合着韦庄的生平,来这五首词。
  张惠言说这五首词是韦庄“留蜀后寄意之作”(《词选》),是唐朝灭亡了,他留在前蜀以后,寄托他自已感慨的作品。我刚才说了,要讲了韦庄生平,再来看这五首词。但是,我也不赞成我们就用这种载道比兴的套子来套中国的诗歌。我们先有这么一个成见,就到处寻找比兴。有了比兴,韦庄的词就好了吗?没有比兴,韦庄的词就坏了吗?我也不赞成这样的看法。所以我们先要把韦庄的词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来看待,然后我们再看它在整个文学艺术的效果之中所传达出来的感发生命的情意是什么。
  我们现在把这五首菩萨蛮一气念下来,因为它是一个整体: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这五首所写的是一个悲哀的爱情故事,结合韦庄的生平来看,我以为韦庄是一个很多情的人。这五首词,第一首(红楼别夜堪惆怅)也可能果然有他从前所爱过的一个女子的身影在里面。从我们刚才所讲的“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女冠子)、“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如今俱是异乡人”《荷叶杯》)等词句来看,韦庄所写的正是经过了战乱以后,与他所爱的人分别了,再也没有见面。所以这个女子很可能是他真正的曾经爱过的一个美丽的女子。中国过去有一个比较窄狭的观点,总认为一把它说成家国比兴的寄托,就绝不可能是爱情了。其实爱情和家国比兴是可以联结起来的。洛阳是唐王朝所在.是他怀念的地方,洛阳如果有他一段爱情的往事,有他所爱的女子,他也是怀念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两个爱分开呢?祖国的爱就不能与男女的爱结合在一起吗?所以,我以为我们不必把它们分,我们可以就从男女的爱情看出来他对家国的爱情。
  “红楼别夜堪调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他说记得那一天晚上我们离别的时候,红楼别夜真是值得我们惆怅。这“惆怅两个字,我在西方教书的时候,总是找不出来合适的字翻译它。说它是悲哀,是忧愁,……都不对。这“惆怅”是很奇妙的两个字,是若有所追寻,若有所失落,内心无所寄托的一种感觉。他说那红楼别夜真是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你想在红楼,在深夜,如果不是离别的话那应该是何等的多情缠绵的夜晚。可是现在红楼是个离别夜,点着香灯。古人那时用油灯,如果在油里添上香料的话,一点就是香气芬芳的。这是香灯-你想,如果在红楼上,不是离别,那么伴着香灯该是何等缠绵的美好的夜晚!可是半卷流苏帐,那垂挂着流苏帐穗的帐没有放下来,他们不能够安眠在一起因为什么?因为是这个男子要走了。所以,有红楼,有香灯,可是半卷流苏帐”。流苏是帐上垂着的穗子。写帐的美好。这男子要走了,是“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行人的上路常常是在破晓的天明时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他说是残月,月亮西斜了。残月出门时,跟这个美人就和泪告辞了。美人和泪辞”这句在句法上是模糊的,是多义的。我们在讲温庭时讲过“双鬓隔香红”,花是在中间还是在两边?有两种可能,现在这句“美人和泪辞”也有多种解说的可能。一种是说美人带着泪和我告辞了;另一种可能是说对于那个美人,我带着满脸的泪痕,跟她告辞了。而这两个解释不相冲突,不相矛盾,我可以有泪痕,美人也可以有泪痕,更可能是双方都有泪痕。临别的时候,美人弹了一曲琵琶送别,“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金翠羽是琵琶上的美丽装饰,弦上弹出来的音乐声像黄莺的鸣一样动听。而同时,这又是多义的了。我们中国过去有一个传统习惯,就是认为一句只可以有一个意思,是此就不是彼,西方的文学理论可以提供我们参考。诗之多义就是说诗歌的特色,正在它可以提供多义的解释。英国有一个有名的学者,威廉·安普森(William Empson)提出了ambiguityambiguity就是模糊的、多义的。朱自清先生当年很早就介绍过这一本书,叫做《多义七式》。英文原名是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是William Empson的一本著作。他的理论是说诗歌是可以有多义的,多义的原因有很多种。像这句的情形,是一种语法上的模棱两可,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说是我和泪与美人辞,还是美人和泪与我辞,可以同时存在。至子“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这句的多义,则不是语法上的关系.而是联想上的关系。是弦上的琵琶的声音像黄莺,而黄莺的声音跟琵琶的声音都像这女子语言的声音。或者说是弦上传出来的琵琶的声音就代表这女子所要诉说的感情情意了。每一声的琵琶,就是她每一声的叮泞嘱咐。

每一声的叮吟嘱咐说的是什么?“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说你今天分别了,我希望你早早地回来。你要记得在这里,你的故乡,在绿窗之下,有一个人等待着你。那个等待的人是“人似花”“似花”这两个字有多种的暗示。一个是说美丽的女子像花,有这么美丽的人等你,你还不早早回来吗?“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是崔莺莺叮嘱张君瑞的话(见王实甫《西厢记》)。说有这么美丽的女孩予等你,这么美丽,你难道不回来?这是“似花的第一个含义。“似花”还有第二个含义,天下所有的生命都是短暂无常的而花给人的感觉最强烈。你眼看它含苞,眼看它开放,眼看它零落。如花的美人如果你不及时回来,等到你回来的时候,像元曲里边有两句话说的:“辛辛苦苦待得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纵然回来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子老太太了,你说这……又怎么样呢!多么可惜的韶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失落了!所以,这似花”是两层意思,一个是说因为女子的美,要你快回来;一个是说因为美丽的人像花一样的容易零落,你应该快赶回来。
  我们应该记住这第一首,一直到最后一首韦庄又返回来呼应了这第一首。
  这游人、客子、离人走了,就到了第二首,就来到江南了。他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你要注意到,一篇文学作品该怎样欣赏,没有这样一个教条,说第一条是怎样,第二条是怎样没有这样的事情。欣赏温庭的角度,和欣赏韦庄的角度是不同的。温庭筠词的好处跟韦庄词的好处是不同的。韦庄词的好处在哪里?韦庄词不是主观的吗?不是直接的吗?韦庄词的好处就在他写的时候,表现他自己主观的那一种口吻。温庭没有,他就是不写这个,他的好处在感官的形象,在声音的美好,在那个语言符号的语码给人的联想了,而韦庄不是。韦庄是从自己的主观说出来,他是怎样说的?那口吻好,就像这两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你要注意他的口吻-他来到了江南,是这个离开了美人的客子来到了江南就忘记了那个美人了吗?就以为江南果然是好吗?不是的。不是这个客子说江南好,是别人对他说:“人人尽说江南好。”大家都说江南是好的。而且大家都劝他,说你这个游人既然来到这么美好的江南,你就“只合”,应该在江南终老,再也不要想你的故乡了,你就留在这里终老吧。“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所以,这个“好”是别人说的,不是这个游子自己说的。而如果一个人敢对你说,我们这里比你们的故乡更好,那是什么样的情景?是因为韦庄的故乡京兆杜陵在战乱之中,长安、洛阳都在战乱之中。我们刚才不是引了他的《秦妇吟》,说传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他才来到江南的吗?江南现在是安乐的,是美好的,所以“人人”才敢劝他说“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还是一个概念的劝说,说江南好,你留在江南吧。江南怎么样好?韦庄所写的词,我们说他的口吻好,每一个字的文法组织的结构好,章法的结构好,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结构组织都好。前面的江南是一个概念,后面才对“江南好仔细地描述了。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的风景是多么美丽,春天的水,碧蓝的水、比天还要碧蓝、还要清澈的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怎见得江南好,“春水碧天”,风景好;“画船听雨眠”,生活也好啊!当时长安洛阳都在战乱之中,韦庄的秦妇吟写到当时的战乱,有这样的句子:“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皇帝的内库多少珍宝锦绣都在战火之中烧为灰烬了,长安的街道上,有多少公卿都在战乱之中死去了,哪里能有江南“画船听雨眠”这样逍遥自在的美好生活?江南的生活是安乐的
  你说你有一个美人要怀念那个美人,难道我们江南就没有美人?“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你看我们江南的女子,到处都是美人。,是卖酒的酒,一个高台,里边存着酒瓮的酒,像卓文君当卖酒的酒。他说那卖酒的酒旁边是人似月,那美丽的女子光彩照人。我们常说一个美丽的女子有光彩,光彩照人,像上的月亮一样的美。“边人似月,皓腕凝箱雪”,说这女子给你斟酒的时候,她一伸手,手腕好像霜雪一样的洁白。
  所以,江南的风景好,江南的人物、江南的女子更是美好。但你能忘记故乡的美人吗?所以下面又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要知道老来还乡是中国人的观念,狐死首丘,落叶归根。人老的时候,要回到自己的故乡。他说你现在何必急着回到故乡呢?你现在还年轻,你还可以在江南游赏玩乐!因为你现在若回到你的故乡,是“天街踏尽公卿骨”,“还乡须断肠”啊!
  这一首词都是人家劝他的话。风景好,生活好,人物好,女子也非常美丽,你“未老莫还乡”,因为“还乡须断肠”。韦庄的词写的不但是句法好,而且他的深意都是曲折隐藏在里面的。他说未老莫还乡,是说我终老的时候是要回去的,我是一定要回到故乡,一定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去的,只是因为未老暂时莫还乡罢了。
  可是到了第三首,你看他自己开始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了。刚才我们说江南好,是别人说,游子自己没有说江南好。可是等到我漂泊到更远,我从我原来的那个红楼,是长安,或者洛阳,来到了江南。现在我又离开江南,去到一个更远的地方。这更远的地方是哪里,等一下我们再找这个答案,现在没有说。贾岛有一首诗: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1]-桑干》

 

他说的是我作客州有十年之久,想要回去,我日夜怀念着咸阳。但现在我从州走的更远了,而今更渡了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我在并州时怀念咸阳,等我离开了并州以后,回头来一看,觉得并州我毕竟住了那么久,“却望并州是故乡”了。所以当我从红楼来到江南,我怀念着红楼,我在江南的时候,没有以为江南是好的。人人尽说江南好”,但我并没有说江南好,因为我所怀念的一直是那个红楼。可是,等到我连江南都不得不离开了,如今却忆江南乐”。我现在回想才觉得我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毕竟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
  “当时年少春衫薄”。人,你要知道,最难得的就是你自己生命之中那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的日子-你的青春,你的韶华。他说我那一段比较年轻的日子是在江南度过的所以“如今却忆江南乐”,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的时候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春衫”和“年少”结合起来,是表现一个有才华有风采的男子那一段美好的日子。如李商隐《春游》诗所说的:“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当郎年少的时候,连阶下的青草都忌妒他春袍的那种绿色的美丽。那春袍和年少结合在一起.是多少美好的光阴和日子。他说我“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还不只我自己当年是美好的华年,还有“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有多少美女是对我钟情的。当我骑着一匹马倚立在一个斜桥的时候,那楼上多少歌舞漂亮的女子,都展开她们的红袖向我招手。这一段美好的日子,一方面可能是真的,当时果然有一些美丽的女子。但是我们在讲温庭的时候就提到过了,在中国,“美人”一直有一个寄托的含义。因此也可能在江南的时候,有什么人曾经欣赏过他,或者要任用他,这个我们不可确考。总而言之,他是表现江南一段美好的日子。而且这一段美好的日子还不只是他自己的年华上的一段美好的日子,同时还有一段美好的遇合。我们不管他说的是欣赏他要任用他的人,或者是说果然是美丽的女子,总而言之,那是一段美好的遇合。遇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闻一多先生当年写过一篇文章,说当李白跟杜甫两个唐朝的伟大的诗人,当他们相见的那一天,他说就好像太阳和月亮走在一起了。我们要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来庆祝这一次的遇合(见《闻一多全集)第三册《杜甫一文)。天下如果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机会,能够让你有一个美好的遇合那是多么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正是一种美好的遇合。于是就“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他说那些个美丽的女子是住在很美丽的地方,有翡翠的屏风,黄金的屈曲。什么是屈曲哪?我不知道年轻的朋友们你们还说不说我小时候的北京儿歌?你听你外婆祖像念过这样的儿歌吗?

 

  门屈曲,钌铞儿,笤帚疙瘩,草花儿。

 

我小时候听我的母亲念过这个儿歌。这就是门屈曲,门扇中间的环钮,可以开关的那个门屈曲。“翠屏金屈曲”,翡翠的屏风,黄金折叠的环钮。醉入花丛宿”,他说那个时候有多少的女子对我钟情,我喝醉了的时候就在花丛之中睡眠。“花丛”也有两个含义。一个可能是真的在花丛之中饮酒。李白说的“花间一壶酒”(《月下独酌四首)。可是,也可能有另外的意思,因为中国古人常常把花比作女子,是说他遇到的那些多情的女子,跟她们生活在一起。
  可是,不管江南多么美好,“满楼红袖招”,“醉入花丛宿”,我毕竟没有留在江南。不是吗?我离开了江南。我现在是回忆那段日子曾有这么美好的年华,曾有这么美好的遇合但我毕竟没有留下来他说“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刚才我说他从红楼来到江南,现在他在哪里?他没有说,所以我打个问号。如果我今天在这个地方,也有我当年在江南一样的遇合,此度见花枝”,再碰见那满楼的红袖招我醉入花丛的美丽的遇合,就“白头誓不归”了。当年人家说未老莫还乡”.我不愿意留在江南,总想着那个红楼。可是,现在当我来到这里.我想江南也很不错,曾有那么好的遇合。这里如果再有这样美好的遇合.“此度见花枝”,不要说未老,我就是老了,满头白发、也不再回去了。“不归”,而且是誓不归”,立誓不再回去了。这都是韦庄词的妙处。他用这么决绝的语言,写他这么沉痛的悲哀。他何尝不想回去?但他不能回去了。你要结合他整个生平来看。昭宗已经被杀死了,唐朝已经灭亡了。他归向何方?所以他说“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他这几首词层层转折,层层深入,一首词比一首词写的更沉痛。他表面上说不归,不归,我誓不归。可是,他内心正是不能忘怀过去红楼的那一份深切的思念。
  他第四首就说:

 

劝君今夜须沉醉,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这首词你要注意,我说韦庄的词跟温庭的不一样,他是以这种句法章法的结构呼应转折取胜,他的吻好。你看开头他先说了劝君今夜须沉醉,前莫话明朝事”。后边下半首又说了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一首短短的小词之中,两次用“须”字,两次用“莫”字,而且“须”、莫”两个字总是前后相呼应的结合。所以写作诗词没有死板的教条,一般人说填小词不能重复。但你如果有深厚真挚的情意,必须要重复才能表达,你尽管重复,没有一个死板的教条,一切只是在你自己。第一,你有没有真切深挚的感情。第二你有没有能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传达你的美好深切真挚的感情。我曾经碰到一个朋友,其实也是教书的老师,而且是教中国古典诗歌的老师,书讲得很好。我就他,我说你讲诗讲得这么好,你一定作诗吧?他说我有作诗的感动,没有作诗的训练。所以,第一你要有感动,这是最重要的。不过,王国维说了,能感之”还要“能写之”。你光是能感之,那不成,而且这个写是没有死板的规章教条的。只是说,你要能选择最适当的语言文字,传达你最真挚的感情。这个“须”字跟“莫”字用的太好了。“须”字是说你一定要这样,“莫”字是说你一定不要那样。这么重复地说,你一定要这徉,你一定不要那样,这是多么深切的一种叮嘱咐。而在这种叮嘱咐之中,正是因为你不能做到这样。所以,他说“劝君今夜须沉醉,前莫话明朝事”,我劝你今天晚上有酒,你就要好好地饮酒沉醉,为什么?因为“前莫话明朝事”。还不是说明年,就是明的事,你也不要谈。可见这是多么悲哀和痛苦的一种环境啊!明该是多么悲哀,多么痛苦,多么使你不能清醒地去而对的这样惨痛悲哀的明天!“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因为昭宗被杀了,唐朝灭亡了朱温建立了后梁,他没有家国可归了。珍重主人心,酒探情亦。”所以,张惠言的推测,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张惠言说这五首词是他“留蜀后寄意之作”。这个主人.应该就是西蜀的王建。王建对他是看的,特别是把他从长安第二次请到西川,让他做掌书记。而且前蜀建国,请他做宰相,开国的制度都出于韦庄的手中,所以,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你要知道现在的主人对你是看重的,“劝君今夜须沉醉”,深杯的酒,正代表着他的深沉的情意。前半首都是从主人那方面说的。后边的两个“须”跟“莫”,则该是他自己的话了。“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说应该愁的是这春夜的短暂(漏是更漏),要珍重这美好短暂的时光。“莫诉金杯满”,不要再推辞说这酒己经很满了,不能够再喝了,不要推辞。杜甫曾写过两首伤春的诗,中间有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莫厌伤多酒入唇”,正是因为“且看欲尽花经眼”的缘故。因为外边是这么悲哀惨痛的现实,所以说你不要厌倦,不要推辞,你已经喝酒喝的很多了,莫厌伤多酒入唇”。韦庄的“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二句,也是说你不要推辞说我的酒杯已经满了,不要再斟酒了。何况我以为韦庄的“须愁春漏短”一句,还更可能暗中喻示了他自己的迟暮衰老,含意是极悲痛的。以下“遇酒且呵呵”一句,这是我年轻的时候读韦庄词所不喜欢的一句。这句写的一点也不美,写的这么笨。什么叫“遇酒且呵呵?我小时候没有什么欣赏能力,不喜欢这句词。现在我才知道,这是写的很了不起的一句词。呵呵是笑声,当年我说它不好,因为呵呵是空洞的笑声,没有真正欢笑的情感,可这正是他的好处。因为他本来在饮酒之中就没有真正的欢乐,他是强颜欢笑的。所以他说遇酒就且呵呵,说的非常好。不是说你对酒就果然的欢乐,而是说你暂且发出这一种空洞的笑声强颜欢笑。这两句写的非常好。“遇酒且呵呵,入生能几何”,说这么短暂的人生,能够有多久的生命啊,今有主对你好.你就留在这里吧。可是,留在这里,他果然就把当年的红楼忘记了吗?所以我们现在就把这个地点的疑问找到一个解答了。我从韦庄的生平来看,这应该是蜀。好,下面我们应该看他结尾的第五首了。
  他说:“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现在他的思绪回到洛阳去了。他说我记得洛阳城的春光是那样的美丽。他在秦妇吟》中曾说:“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所以洛阳城花是美丽的,一直到现在,洛阳的牡丹是出名的,洛阳的花是一直有名的。他说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的才子在他乡老。洛阳才子我以为指的就是韦庄他自己。韦庄在洛阳写了秦妇吟,传诵一时,人家称韦庄为秦妇吟》秀才。中国古代称有才学的年轻人都叫做秀才。洛阳城,他所怀念的那个红楼很可能就是在洛阳的一段遇合。当年红楼的女子,当年那个美人,当年洛阳城里的春光,可是当年洛阳的才子在他乡老了他没有办法再回到洛阳了,整个的长安洛阳都归了后梁了。
  “柳暗魏王堤”,魏王堤是洛阳城郊的一个有名的风景区,堤岸满种着杨柳。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花寒懒发鸟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魏王堤》)所以魏王堤上的杨柳是非常有名的。韦庄怀念到洛阳,洛阳城的春光是那么美好,现在正是春天,那魏王堤上的杨柳应该是长得这样的浓密茂盛了。暗,是因为柳阴的浓密茂盛。可是他这个洛阳才子在他乡老了。当他现在回想洛阳的美好的春光,回想到当年魏土堤上的杨柳,是“此时心转迷”,现在的内心是这样的凄迷,这样的悲哀,往事像一场梦境一样地过去了。
  后半首开端写“桃花春水,水上鸳鸯”。这首词里边“洛阳城里春光好”是春天,“柳暗魏王堤”当然也是洛阳的春天。现在下半首所写的“桃花春水,水上鸳鸯浴”',也是春了,但我以为这是不同地方的春天是前蜀成都的春天,是现在的春天了。诗词中的地点,不用你说我是从哪里到哪里,可以跳接,从当年的洛阳跳到了今日的成都。
  桃花春水”,我们从杜甫的诗来印证。成都的桃花春水是美丽的。杜甫曾说: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五)桃花春水是成都的桃花春水。桃花春水”,只是说水的绿颜色,也是说那个水的澄澈,那个水的清明。杜甫也有诗说“春流泯泯清”(漫成》二首之一》)。杜甫不是在成都住过很久吗他说那春天的水是这么澄清,泯泯是形容那江水澄清样子的。成都不仅“春水”,成都也有鸳鸯,水上鸯浴”。他说在成都的江水上,有一双一双的鸳鸯在水中游泳戏水。而成都的当年在江边是有鸳鸯的。杜甫的诗《绝句二首其一就曾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句子。他说当春天暖的时候,那沙岸上睡的是一对一对的鸳鸯。所以这两句所写应该是成都的春天。
  后边两句词:“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忽然折回到第一首那红楼的别夜,美人的和泪辞,劝我早归家,说绿窗人似花,而我今天再也没有希望回去了。所以,我凝聚着满心的悲恨,对着落日的残晖。我难道忘记了那红楼的美人?没有啊!“忆君”,我还是怀念你,但是我不能够回去。我怎么告诉你,怎么传达给你,怎么使你相信我对你的怀念?所以我只落得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了。
  张惠言说这是当唐朝灭亡,韦庄留蜀后的寄意之作我以为结合韦庄的生平来看,是可能的。韦庄的词不但表现了一种感情的品格跟境界,不管他写男子或女子的感情,都表现有一种深切真挚的感情的意境。而且他的章法句法所表现的结构口吻都传达出强大的感发的力量而且有的词中也是有深远的托意的。比如菩萨蛮》五首的最后一首,他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这二句就很可能是有托喻的。本来我们在讲温词的时候,我曾说温庭的词是用他纯美的感官的印象来给人以一个真切的感受。同时,他所用的语言文字的符号,有一种语码的作用,可以在语言学、符号学的联想轴上引起读者的丰富的联想。韦庄所写的是感情精神的本质,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某种相合的地方。像他写一个女子奉献的许身,他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便不但是有屈原所说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意,也有家的“择善而固执的精神。我们选择了我们的一个理想,我们就要固执地持守住我们的理想。我们不是为了将来一定有什么名利的成功,而只因为这是我们的理想。像我昨天说的,学物理学的不一定都像杨振宁、李政道那样得到诺贝尔奖金。可是,如果我喜欢了我选择了这一门学问和事业,我就奉献我的全身心为这一事业而努力。所以说“纵被无情弃”,也“不能羞”。就是说它能唤起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某一种品格和操守。
  再者.韦庄也不只在写男女感情之中有这种深切真挚的感情,而且他的《菩萨蛮五首,是果然可能有比喻寄托的意思的。引起我们托喻之想的,除了他的身世时代背景感情的本质以外也有一点点语码的作用。他最后两句“凝恨对残晖”,“残晖”就是黄昏日落的斜晖。而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中,那落日的斜晖,常常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到了它的危亡衰乱时期的意思。因为中国古代常常把太-日当作君主朝廷的象征。这是有一个语码的作用的。所以,“凝眼对残晖”,(有的本子是“斜晖”,因时间关系,我来不及作版本的考订。有的小词,因为都是流传众口的歌词,有的版本不完全一致。)无论是“斜晖”,是“残晖”,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这个古典文学的传统中,是有语码的作用的。它暗示一个君主、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衰亡。
  “忆君君不知”的“君”字,也有很微妙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通常说你我,我与君,“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君”就是“你”的意思。可是,另外呢,我们中国对于君主也称作“君”,所以这“君”字也有暗示作用。

 



[1]按此诗与贾岛之生平不尽合,而另据唐代令狐楚所编之御览诗亦收有此诗题为旅次朔方,文字小有不同,“已十”作三十箱”,“更渡”作隔”。作者为贞元时刘皂。仅提供读者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点时间看精品---叶嘉莹讲韦庄《菩萨蛮》_汉语言文学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三)
唐宋名家词赏析·叙论
常见词牌解释——050菩萨蛮
韦庄 菩萨蛮 五首(转帖)
韦庄《菩萨蛮》五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