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14执笔

  114执笔

  基本概念

  一、单色还是双钩?

  手指弯曲,就成了一个“钩”。单用一个食指钩,就是单钩。食指、中指一起钩,就是双钩。

  二、五个指头怎样分组?

  “钩”是拉过来,还要有一个推出去的力量来抵住。一拉一抵就是一组。

  拇指和食指是第一组。中指和无名指是第二组。小指通常就贴在无名指后面。

  三、笔杆倾斜好还是竖直好?

 
  

  毛笔形态:笔头是一个圆锥形,笔心就是它的中轴。笔管是一个圆柱形,也有一个中轴。当笔头装入笔管,两个中轴就连在一起了。所以,抓住笔管就是抓住笔心;运动笔管就是运动笔心。

  唐代欧阳询《付善奴(善奴是一个人)传授诀》说:“每秉笔(执笔)必在圆正。……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具备。”一个字要好看,就要顾及它的四面八边的安排。既然有四面八边,就必然有一个中心。所以执笔准备姿势,就是把笔锋放在这个中收地位上。另一篇传为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欧阳询说“圆正”,张旭说“圆畅”,两人都强调一个“圆”字。“圆”是执笔的基本要求。“圆”的特性就是从任何方向看过去,都是一样的。

  正锋:当我们执住笔管,要使前后左右,任何方向看过来都一样,这就是“圆”了。

 
  

  从数学上讲,也就是中轴线(或者说笔心)四面对称。相对于纸面,就是垂直于纸面。这样,笔心身四面八边任何方向运动,就都是一样了。这个中心位置就是正。这是第一个定义。

  正锋,就是毛笔中轴垂直于纸面。正锋时,笔心四面对称。务必注意,正锋是笔锋的中心位置,或者说是根本位置。执笔是用笔的准备姿势,执笔就是要把笔心处于这一位置上。

不管纸张处于什么位置,譬如纸张斜过来,执笔也要跟着斜过来,以保持垂直。

 
  

  这张新疆七个星石窟壁画《修行图》,很多信徒在抄经,他们一手执笔,一手执纸(这个纸看起来有点像抄经用的贝叶),笔和纸还是垂直的。

  另一张是西晋永宁二年的对书俑,是1958年长沙出土的西晋青瓷俑,反映古代的校雠,就是校对书本。右面这一个拿书册读,左边这一个拿笔写。可以看到他的执笔姿势,还是垂直于纸面。汉代刘向《别录》说:“雠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

  不圆正,是错误的执笔方法。很多人习惯了拿铅笔、钢笔的姿势,往往把笔尖向前伸出,造成四面不对称。改正方法,请别人过来看看,你的笔管是否垂直于纸面,做到四面对称。

  四、什么是执笔“深浅长短”?

  “深浅”,原指下水的幅度,是垂直方向的分寸;“长短”,指横向伸出的长度。

 
 
 

  (一)深浅

  通俗地说,执笔深浅就是高低,长短就是远近。

  孙过庭《书谱》说:“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

  执笔深浅,就是抓住笔杆位置的高低。

  托名卫夫人的《笔阵图》说:“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是说毛笔总长六寸。“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唐代虞世南《书髓论》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执笔)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照虞世南所言本意来看,是从笔头开始。现多理解是从笔管下端开始。解释不同,差别不是很大。

  简言之,写真书,执笔要低一点,容易控制笔锋。写行草书,执笔要高一点,运动幅度较大。执笔最高不超过毛笔长度一半,这是虞世南说的。

  (二)长短

  长短,是横向问题,也就是远近。

  有些人执笔,手指全部伸直,不弯曲,毛笔离掌心远。另外有些人执笔,手指都是弯曲的,毛笔离掌心近。其实,太远太近都不好,适当、舒服就可以。

  五、什么是“虚掌”?

 

  掌心必须是空的,掌心空才能伸缩。掌心实了,就抓死了,不能动了。

  理论根据:

  1、韩方明《授笔要说》。王羲之的笔法,传授给智永、虞世南,张旭,崔邈,最后同韩方明记录下来了。韩方明《授笔要说》是最重要的理论文献。“夫把笔有五种。大凡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执笔最重要的就是方便实用。违反这一原则,都是错的。

五执笔:

第一执(zhí)管,夫书之妙在热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

  “双指苞管”,就是用两个手指包住笔管,亦即“双钩”。

  “五指共执”,就是两组手指执笔。

  “实指虚掌”,就是手指有力,掌心虚空。

  “钩擫讦送”,待后再说。

 
 
 
 
 
  

  韩方明又说:“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批评单苞法力不足,不宜用;称赞双苞法。

  “第二扌族zhuó)管,亦名拙管。谓五指共其扌族管末,吊笔急疾,无体之书,或起稿草用之。”既不单钩,也不双钩,手指不分组,执笔位置太高,缺点很多。用于无体草稿,当然不是书法家所用。韩方明又说:“今世俗多用三指扌族管书,则全无筋骨,慎不可效也。”今有些人图省事,用三个手指吊笔,全无筋骨,警告大家千万不要学。

  “第三撮(cuō)管。谓之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变与拙管同也。”“撮”是聚结的意思,五个手指聚在一起。这和前面拙管差不多,但不是吊笔,而是五指聚结抓住管末。

  “第四握()管,谓撚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或云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握管书,非书家流所用也。”“撚”,捻也,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这个方法是一把抓,捏个拳头,用手臂的力量帮助写字。不是书法家所用的方法,已被判了死刑。韩方明接着说:“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王僧虔是王羲之的族孙,大书法家,当时孝武帝也喜欢书法,自认第一,老是想谋害王僧虔。王僧虔只好用握管法来写字,当然字书不好了,以此避祸。韩方明又说:“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世笑也。”张从申,用此法写字,结果被人嘲笑。如果你到韩国参观乐安邑城民族村,可以看到这个场面,一个当官的口授,一个书法跪在地上纪录,他用的就是握管法。

第五搦(nuò)管。谓从头指至小指,以管于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效握管,小异所为。有好异之辈,窃为流俗书图幛用之,或以示凡浅,时提转,甚为怪异,此又非书家之事也。”唐人对手指的称法与今人不同。唐人叫法:大指、头指、中指(又称拇指、将指)、无名指、小指。《说文解字》说,搦就是按。韩方明说,搦管与握管差不多,只是没有握成拳头,把毛笔放在后面四个手指的第一、第二节的中间,用拇指按住。

总结:

执管,是最好的执笔方法。

要点:双钩,五指两组,实指虚掌。

正锋:笔与纸面垂直,是毛笔的中心位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01-10课
毛笔制作过程图解(毛笔制作工艺详解)
“锋”专题之二:锋从何处来?——黄简讲书法
毛笔别再傻傻那样清洗了!教你个妙招,省钱还如刚买的一样
第14课笔记:执笔
毛笔的种类与制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