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30裹束30-技法总结2

330:技法总结2

  一、术语的整理
  上次讲了课程的设计思想,两条路追踪王羲之笔法。今天讲讲术语的整理。
  这个术语表示一个概念,在我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晋唐人的术语现在不用了。这表明古代的一些基本概念缺失了。而现在发明了很多新的术语,古代是没有的。有些是很好的补充,但更多是不必要的。
  2.1用笔的术语
  以“用笔”术语为例,书法用笔究竟有多少个动作呢?就好像厨师那把菜刀究竟有几种方法呢,总可以穷尽的。一个动作当然应该有一个术语。我统计各种书论中的用笔术语,有六七十种之多。不要说学了,看上去就觉得眼花缭乱,这书法怎么学?

 

  笔锋的动作是否真有这么多?张旭所传授的用笔,只有九种。“九用”数量很少,但非常清晰而实用。
  一支毛笔两个锋,骨线用尖锋,肉线用侧锋。一根线条三部分,起笔、行笔和收笔,“九用”全想到了,连转弯踆锋都包括在内。所以说,“九用”的思路清晰明确。可惜如踆锋、衄锋这些术语,已经消失很久了。这种消失其实是概念缺失,这正是我们要找回来的。
 

  2.3识势的术语
  还有一些术语被误解了,如“顿笔”。流行的解释往往如清代蒋和《习字秘诀》所言:“顿:力注毫端,透入纸背,笔重按下。”他以为重重地按下就是“顿”,这解释误导了很多人。如果他所言的“毫端”指笔尖,笔尖下压是驭锋。如果侧锋下压,这是蹲锋,和“顿”都没有关系。“顿”的本意是叩头,《周礼·春官》贾公彦疏:“两种拜俱头至地:稽首至地多时,顿首至地则举。”稽首是头至地不动,顿首是头一下一上。《玉堂禁经》顿笔指“摧锋骤衄”,一去一回收笔。这术语用的是“顿”的本义。如果收笔一去不回,那是揭笔。“按”是“囊锋虚阔”,把铺开的笔锋收一下。这是笔锋横向的收拢,有点像你在砚台掭笔收锋。所以顿、揭、按、蹲、驭都有精确的定义。
  在笔势这里,概念又有混淆和缺失。我举个例子,章太炎解释说《说文解字序》:“东汉初石刻,笔势似篆,全无波磔。”这里“笔势”,意思是笔锋的走势。又如吕总《续书评》:“孙过庭丹崖绝壑,笔势坚劲。”这是文学形容,只是对于书法大家神采的赞美。

  而《玉堂禁经》中的笔势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单一笔势是的姿态,“永”字有基本的八势。复合笔势是指一些的固定搭配,如“五势”中的钩裹势、钩努势、衮笔势等等。又如“乙脚异势”中的外略势、虿毒势等等。这是实实在在的点画组合,这里的笔势不是动感。所谓“识势”,就是认识这些笔势。我整理的的笔势和化势九十九种,来源于《玉堂禁经》和后代的补充,希望各位重视。
  统一笔势术语,最大的好处是分析字形以利创作。如这个“然”,从书法角度看无非就是四个笔势:第一势向背,第二势两点铁铃,第三“犬”是戈法化势,第四是三往一覆势。你想,如果没有笔势概念,没有统一的术语,你怎么说这个字的构成呢?如果说“那个撇,这个点……”,没法说。笔势让我们看见笔锋的路线,所以又称大圈,或者说就是筋。
 

  大圈给书法创作极大的空间,如“义”字,《说文解字》“从我羊”,即上面是羊,下面是我。通常写法就如智永这样;欧阳询《虞恭公碑》“我”字下面照隶书取势,用了顾盼势。颜真卿照篆书“羊”取势,头上写成这样。篆书是不讲使转的,只是一笔一横加上去。
  除了参与篆书、隶书取势,“义”字还可以有什么写法?你看唐人写经中这个“义”字,第一势两点羊角势;第二势一连五横,奋笔势;第三势顾盼,第四势戈法,很有创意。如果没有取势这技法,所有的人只好写同一结构。一有大圈取势,立即给创作开放了一片天地。
 

  刚才“义”字的取势,其实现在还在用。王羲之的“羲”,就是“义”字下面加曲钩势。我们现在写“羲”,中间的“我”也用了顾盼势。

  讲到“羲”字,当然要看看王羲之的写法了。这是他的名字,你可以发现极多的变化,几乎次次都有些不同,王羲之的创作能力非常之强。所以欣赏王羲之的作品,常常是新面孔,常常有惊喜。只要笔势的术语统一,可以轻易地分析笔势。
  2.3裹束的术语
  书法的要素是什么,众说纷纭。一门学科,连基本的要素都没有能统一认识,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玉堂禁经》明确指出书法有三大要素:“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裹束”这个术语就是在这儿出现的。大圈加小圈,叫什么好呢?裹束是非常形象的一个词汇,好像打包裹,束柴火。正因为有这句话,所以我一级课程讲用笔,二级课程讲识势,三级课程讲裹束。现在还有没有人讲“裹束”?这个术语几乎听不到了。我查来查去,唐朝有好几篇文章中讲到“裹束”;唐之后只有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讲到一次。但他说“裹束”是张怀瓘《用笔十法》中的,这又记错了,应该是《玉堂禁经》中的。《玉堂禁经》三要素说是最明确、最科学的。所以非常有必要重新普及起来。

  《玉堂禁经》中还有一个小标题“结裹法”。从他的举例说明,笔势裹束以后还有一步叫“结”。“结”是笔势之间的位置调整,最后结成一个字。现在只讲“结字”,中间少了个裹束,结果变成一点一画的调整了,不是笔势的调整。
  简言之:
  一个术语,表示一个概念。
  学习书法,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
  “八法”“五势”“九用”最为重要。
 

  这是我小时候用过的字帖,五六十年了。你看上面也有一些笔势名称。放大点看,从右到左的名字,分别是二曲厥、三曲厥、四曲厥。这些名字是作者起的。接下来,戈法叫斜钩,然后是二曲钩、三曲钩、四曲钩。
 

  如果换用一本《中学生字帖》,放大点看,从右到左的名字是:古代的曲钩势新名字是圆弯钩,斸钩势叫竖右钩,玉钩现在叫弧弯钩,虿毒势新名字叫做竖弯钩。一个小学生到中学,名称全变了,你说行不行?所以术语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古代已经有的,就不要再起新名字。
  三、基本动作:用腕
  基本概念明确之后,实际练习要注意基本动作。书法的技巧很多,但基本动作就是用腕。
  用腕运笔历代论述中很多,如宋代姜夔《续书谱·用笔》这样说:“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这是明确了手指和手腕的分工。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强调说:“手指的任务是执笔。除了'执’以外,并无其他任务。换句话说,指头执了笔不许乱转。”有些人在角位上转笔,那不是八面出锋,只用一面锋。
  执笔是用手指把握住笔管,这时候需要的力量,是一左一右横向的两个力。这两个力方向是相对的,好像老虎钳夹住管子。这跟向下的力量没有关系。如果你一转手指,这夹持的力量就松了。

  沈尹默先生《书法论》指出:运笔的过程就是笔锋不断起倒来回,他说:“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
  手腕有三个位置:左中右。手腕一左一右,就是一个来回,或者叫一个起倒。这样造成尖锋和侧锋的转换,也造成笔锋下压和上升。用笔没有垂直上下的动作,全是因为摇腕而引起的变化。这些变化,随便你怎样转手指,都做不到。
 

  沈尹默先生《书法论》指出:“黄山谷《学书论》所说的'腕随己左右’,就是说运腕。”他用人走路来说明摇腕的动作:“笔毫在点画中移动,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样;人行路时,两脚必然一起一落,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把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你自己摸摸,手腕下面有两个骨尖,沈先生把它们比作人的两个脚。走路两个脚,一个提起,另一个必然放下。这样交叉来回,就可以向前进。运笔也是这样,两个骨尖一起一落,线条就写出来了。这是非常简单却又基本的动作,“九用”都是这样运腕的。颜真卿教怀素只讲了一句话:“屋漏痕”。“屋漏痕”是写线条,行大圈,而小圈结点也是这样摇腕摇出来的。
  简言之:
  任何科目,都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
  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
  然后基本技巧要练到娴熟,成为习惯。
  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就是狠抓“双基落实”,不是出难题、出怪题的那些老师。所谓“双基”,就是讲清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基本技巧。像书法这样的艺术,用毛笔要好像用筷子想也不用想,成为潜意识中的自然反应,那就成功了。谢谢。
  本节要点:
  整理术语以明确基本概念。
  摇腕是所有技巧的基本动作。
  学习书法要双基落实。
  复习思考:
  王羲之《孔侍中帖》中的这个“羲”字,怎样分笔势?
(羊角势、奋笔势、戈法化势、铁铃势)
  当笔心弯曲的时候,能否通过转手指使笔心直起来?(不能。写大字巨字,更不可能以指转笔。)试一试摇腕容易使笔心回到五号位,还是转手指容易?(摇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书法要落实双基,摇腕是所有技巧的基本动作
书法用笔技法术语略解
书法术语解释大全
书法初学者必看:书法技巧术语表
书法常识和用语大全(下)
文化 | 这么多的书法术语,真值得您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