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000年前的义乌是怎样的?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环壕聚落

金华晚报 2018-12-30 12:52

以下为正文

最早最完整的太阳纹

义乌小商品市场举世闻名,你知道吗?9000年前的义乌,一样以令人惊叹的神奇写下了“世界之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是公认的上山文化专家。他的微信名很特别,桥头远望,望的就是“世界之最”——东亚大陆最早的环壕聚落。

桥头是村名,也是东亚大陆最早的环壕聚落遗址所在,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桥头遗址是义乌最早、也是唯一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浙江省发现的早期1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属上山文化中晚期。

环壕遗址全景

桥头地貌

桥头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写入其著作《先秦城邑考古》:“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环壕聚落,见于浙江义乌桥头遗址的上山文化遗存,约当公元前7000年(也就是距今9000年)。”

在上山文化遗址群中,第一次发现

桥头遗址紧挨03省道,到桥头村沿东夏线往南开百来米就到了。

遗址被钢筋大棚遮得严严实实,如果不是蒋乐平带路,谁都不会想到,眼前这片和周围几乎没有二致的建筑物,竟“捂”着9000年的厚重历史。

遗址现场

现场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你看,这里有个转角,9000年前人们就住在这个村庄里。那边有水的地方,是当时的古河道边缘。”蒋乐平带记者走在两米多高的断崖上,指着断崖的截面说。“现在看起来,这个断崖是古河道冲刷出来的,把遗址的一半给冲掉了。幸运的是,环壕的内沿基本完整,眼前看到的大斜坡就是环壕的内沿。”

记者看到,环壕呈正方形,1500平方米,边长40米左右,宽十来米,深度约1.5-2.5米。外沿大部分破坏了,但南部和西北角基本保存完好。

遗址原为菜园。2012年,义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野外文物普查,在这片菜园上发现了夹炭陶片、红衣夹炭等“可疑”陶片。当时,浦江上山遗址已经名气很大了,而夹炭陶片、红衣夹炭就是上山标志性的器物。

蒋乐平得知赶来,一看就知道这地方有戏。

遗址西侧断面

2014年9月,桥头遗址正式发掘,发现了厚达2米的文化层堆积,并出土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圈足盘等数量丰富的陶(片)器和石器。陶衣鲜亮,外面红色,内呈乳白色,体现出陶器装饰的高超手艺。

“原以为挖个半年一年差不多了,没想到挖到现在都没完。”蒋乐平说。

当时,考古队员在几个探方的角落里,发现土的颜色不一样,经验丰富的蒋乐平猜测可能是个土台,周围是凹下去的。他引导考古人员继续往外挖,意外发现了东、南、北三面的人工环壕,西面连接自然河道。

环壕就这样穿越9000年的历史风沙,惊现在眼前。

“这是环壕第一次作为完整单元的遗址进行发掘,在上山文化遗址群中,第一次发现。对环壕的整体概念,就是从桥头遗址开始的。”蒋乐平告诉记者,桥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相对最完整的环壕遗迹,也是东亚大陆最古老的环壕聚落。

发现中国境内迄今的最早的彩陶

丰富的出土陶器

丰富的出土陶器

丰富的出土陶器

作为上山文化分布最为密集的金华,蒋乐平这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都“耗”在了金华,频繁在金华市区青阳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两地奔跑。

继10月17日,青阳山遗址考古调查和针对性试掘获重大突破,青阳山遗址由之前宣布的9000年,往前再推1000年,距今一万年后,蒋乐平对已经开挖了四年多的桥头遗址也寄寓了厚望。“桥头遗址在2013年被列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未来还可以申请省级、国家级文保。”

桥头遗址考古工作人员这么多年一直跟着蒋乐平,参加过浦江上山遗址、萧山跨湖桥遗址等重大发现的考古工作。其中,来自陕西临潼的王书逊、李佑生甚至还参加过举世闻名的西安兵马俑考古工作。

“西安兵马俑是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的,我当时主要负责兵马俑的修复工作。”王书逊回忆,当年,随着考古范围的扩大,出土的兵马俑越来越多,光一号坑就有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工作,他就是其中之一。

“兵马俑残破程度不一样,一个兵马俑往往由100-200块残片修复而成。我前前后后修了三年,修复兵马俑近千件。”

本世纪初,随着浦江上山遗址、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现,考古人才紧缺,蒋乐平向远在西安的同学求援,同学推荐了王书逊、李佑生。他们由此转战浙江,跟着蒋乐平至今。

“浦江上山遗址距今一万年,想不到浙江的历史这么悠久,自己能参与其中,亲眼见证,感到非常高兴。”李佑生说,西安也有新时器时代的遗址,但最早的是半坡遗址,距今6000年以上。

丰富的出土陶器

丰富的出土陶器

考古是慢工出细活。采访时,看到他们带着村民在土台上,一点点刨土、浮选,来不得半点马虎。记者试着体验了一番,拿着刨子坐在小凳子,刨了十来分钟就感觉腰酸背痛。也就在这十来分钟,记者在李佑生指点下,刨出了两片红衣夹炭陶片,可以想见遗址陶(片)器、石器数量之丰富。

最让考古人员欣喜的是,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分乳白彩和红彩两种,以条带纹为主,彩纹中出现了太阳纹和神秘图案。这些彩陶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其中,太阳纹为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

“这些彩陶与跨湖桥遗址中的太阳纹图案一脉相承,充分说明上山文化是跨湖桥文化的重要源头。”蒋乐平兴奋地说。

为以后建遗址公园打下基础

环壕内侧坡面的烧土堆积

柱洞

环壕是古代先人的一种居住方式,早期村落中心,它能起到防护作用,防止野兽侵入,防止外族侵略。

“中期是不是上山文化发展的转折点?我们在中期发现的环壕,说明村落定居已经处于常态化、规模化,可能村落在中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就是桥头遗址的意义,但这个谜还没有完全解开。”缠绕在蒋乐平心中的问号一个接一个。

最吸引蒋乐平的, 是完整的中心土台。中心土台做什么用的?蒋乐平推断,中心土台有两种可能:一是中心居住区。但是,他更倾向第二种,“会不会是早期的村落中心,用来进行祭祠、开会等公共活动的地方”。

“桥头遗址为什么进展这么慢,说实话,就是奔着中心土台这个大工程。”今天中午,蒋乐平告诉记者,桥头遗址的发掘没像想象中这么顺利,大房子、大广场等大遗址至今没有发现。不过,却出土了之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器物,“一个坑里就挖出40多件,很完整,很陌生,很有特殊含义”。

“如果环壕不是特殊功能区,那么挖建环壕是在什么时候?是环壕建成后再搬进去居住,还是定居后再挖环壕?环壕外面有没有同时期的遗址?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问题。”蒋乐平浮想联翩。

目前,环壕的发掘基本结束,正在发掘中心土台,陆续发现埋有柱石的零星柱洞,证明古代先人确实存在居住迹象。

“比上山文化年代更早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比如广西桂林的甑皮岩遗址、江西仙人洞遗址,年代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它们有个统一的名称:洞穴遗址。那时人们会随季节变化迁徙,不能算真正定居。也就是说,尚没有形成村落。上山文化是早期新石器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金衢盆地周围的山脉中,也发育有石灰岩溶洞,但没有发现与上山文化同时期的洞穴遗址,这说明上山人告别了祖辈的洞穴,搬到了盆陵地区,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定居。上山遗址也叫旷野遗址。从洞穴迈向旷野,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蒋乐平说,上山文化遗址群的分布无不印证这一点,浦江上山遗址、金华市区青阳山遗址是这样,义乌桥头遗址也一样,都是特别适合人类生活的地貌:靠近河流,视野开阔,二级台地,遗址围绕一个高起的土丘。

9000年前的义乌是怎样的?

自然河道纵横交错、鸟飞鱼跃;盆陵山丘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原始森林古藤缠绕、浓荫蔽日,古代先人们就在这片神秘静雅、充满野趣的大地上奔走、栖息,繁衍一代又一代……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器物坑,一窝窝堆放,是用来干什么的?”

“为什么会出现成片红烧土,是和早期村落建筑的坍塌有关系吗?”

“9000年前的环壕与古河道相通吗?”

……

蒋乐平说,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桥头遗址现在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继续做得精细化,一边发掘,一边保护,为以后建遗址公园打下基础。”

据悉,集研究与展示于一体的遗址公园正在积极筹划中。义乌这片博击商海的热土,这张沉甸甸的文化金名片,给无数人“桥头远望”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来源:金华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早浙江人”沉睡义乌8000年 桥头遗址聚焦考古界眼光
义乌桥头遗址重大发现 中华文明推前至9000多年
解密上山文化:一万年前谁种稻
一万年前的祖先,吃什么样的大米?
【考古前沿】陕西:首次发现仰韶晚期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
考古发掘初步明确陕西太平遗址的面积与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