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21草书释读15

721草书释读15

  十四、家庭

  人体各部分讲过了,从头到脚,组成一个人。人是家庭、社会、国家的主体,也是最基本的单元。人生下来就在一个家庭中,这是以血缘联系的。然后踏上社会,这是来自不同家庭人员的群体。至于国家,可以说是大群体、大社会,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讲。

  14.1

  如果要你创造一个“人”字,你怎么办?大多数人一画人就是下面的,但正面这个人是“大”字。如果你把头也画出来,这是“天”字。甲骨文、金文中的“人”,是画侧面的。这个侧面的人不是挺直的,而弯着腰。到小篆,简直就是趴下的姿势,手撑在地上了。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小篆美化线条的缘故。但陈梦家先生指出:“我们在卜辞中找不到‘民’字,只有‘人’和‘众’,当是自由民和奴隶”,弯腰弓背恐怕跟身分有关。

  

  如果从这几个篆字来隶定“人”字,是什么样子?楚简上有两种写法,有时捺出头,有时撇出头,秦简中有和我们现在相同的写法。

  

  

  但是还有一个“入”字,篆字是这样的。隶定后和“人”字没什么区别。

  简言之,“人”和“入”这两个字直到秦隶中写法还是没有明确分开,要到西汉才规定了我们现在的写法,把两个字分清楚了。

  

  在笔势系统中,我给各位讲过,“人”和“入”都是撇捺组合,所以同属交争势。“八”字的撇捺分开,这是斗鹑势。其他化势有立人势,一撇和一竖的组合;瞑人势,撇和横的组合;倚人势,竖和捺的组合。从使转角度说,这些都是转动一圈半,本质上是相同的。如果用“五势”来分组,都属于钩裹势这一组。这些笔势,在“人”的草化时都有用,实际写起来,还有其他一些笔势,我一点点讲。

  14.2含有一个人的字

  “人”是个大部首,先讲含有一个“人”的字。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单人旁,也就是书法中的立人势。单人旁很多字,写起来笔势会变化,基本的是立人势,如王羲之这个“仁”。立人势是一撇写完向外飞出,飞度到一竖往下写,如果这个圈缩到很小甚至没有,转就变成了折,这一来立人势变成了蟹脚势,如王羲之这个“作”。如果把这个折拉直,那就是一竖。竖有努、纵、裹三个笔势,都可以用来替代单人旁,如王羲之《十七帖》中这个“佳”字。

  

  单人旁有些字很容易,右旁怎样写以前课程都讲过了。我这里就不重复了,我讲一些难度较大的。

  

  “作”字,王羲之《兰亭序》有一个“作”,但这是行书,不是草书。皇象《急就章》中的“作”是这样写的,和行书完全不同,因为它来之于篆书。金文“作”只有右旁的“乍”,本义是耕作、制作。小篆加了单人旁,右旁的人字形草化为一横。章草把两横缩短为两点,得出皇象这种写法。今草基本一致,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有这个字。

  

  “使”字,单人旁一个“吏”。左边单人旁用一竖替代;右旁“吏”中间有一个“口”,“口”可以省略,剩下来横撇捺好像一个“丈”字。把一竖缩短点,加在“丈”字左边,就是“使”的草字。

  

  重新组织笔势,皇象是取竖笔势一开,然后写交争势。王羲之《十七帖》中有今草写法,跟章草相同。

  

  把皇象和王羲之写的“使”,跟智永比一比,智永好像多了一笔,一下笔取是奋笔势。请注意皇象和王羲之下笔写一竖,起笔也有一点弯,这是起笔动作,所谓“竖画横下”,但智永把这个起笔动作写大了。在他的《真草千字文》中常有,如“超”字。“超”字左边是“走”,皇象以横笔起,而智永看起来似乎以竖笔起,“走”字旁变成了“火”字旁,其实这只是作者的一个习惯,把起笔动作写得很大。书法中所谓“习气”,就是指作者的习惯。第七课讲过王澍论“山谷老人书,多战掣笔,亦甚有习气”。有些人学黄山谷,好处没有学到,只学会发抖。而学智永就学了个大大的起笔,这都是缺乏分析和思考。

  

  有一个字要讲一下,这就是“传”。“传”是一个形声字,从人,专(zhuàn)声。从甲骨文到小篆,基本样子没有什么大变化。楚简和秦简上,把中间那个小口省掉了。我这里把秦简“传”用红色标示,等下有用。

  “传”字草化,上面取十字势;中间田字形,只写外框,取两点羊角势;下面是寸字形,取驼头势。然后重新组织笔势,上面一横和两点合为鸡头势,上面一竖和下面驼头势合为飞带势,裹束起来,就是立人势、鸡头势、飞带势。今草,中间两点连写为一横,所以取势变成立人势、奋笔势和飞带势。

  

  

  跟“传”字相近的是“傅”字,篆书“傅”中间的“用”字形,三条竖笔缩短一些就成了“田”,这样一来,秦简“傅”字,跟刚才红色标示的“传”字,几乎一样,没什么区别。这当然会影响到草书,草书“傅”的写法和“传”也相同,通常是“傅”字右上角加一点,而传字不加。

  1993年,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村西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包括一篇文学作品《神鸟傅》。标题用隶书,内文大多为章草,也夹有行书、隶书。这是一个抄本,不是原稿,当时书籍靠手抄流传。底本可能全是草书,这位抄写者对于草法不很熟悉。跟现代有些人一末将,遇到草法不熟就夹写一个行书甚至真书。对于这篇作品中的草法问题,这里我就不细述了。我要说的是标题,不少学者认为《神鸟傅》就是《神鸟赋》。但以“傅”代“赋”,这只是孤证,历史上没有这样的用法。我怀疑底本的标题也是草写的,这个“傅”其实是“传”。《神鸟傅》很可能是《神鸟传》,姑备一说,请专家考虑。

  

  “何”字,甲骨文是一个人肩荷锄头,象形。“何”是“荷”的本文,金文似乎是肩荷兵器戈。战国时期出现了人旁写个“可”。“戈”“可”声母相近,以“可”作声旁成了形声字。后来楚简、秦小篆都取这写法,流传至今。“何”右旁是“可”,“可”字的草化是关键。是其中的“口”用两点替代。

  

  而比较特殊的是,这两点可以分开使用:左边这点和上面的一横组合,成为奋笔势移位,右边一点和右旁的裹组合,成为两撇向背势。从转动一圈半的角度说,这向背势也属于钩裹势这一组。所以你看张芝、皇象写章草“何”,单人旁用一竖替代;然后“可”先写横竖,接下来转一圈半。前面三笔是直线,竖横竖为竖笔势两次移位,后面转动一圈半是钩裹势。这样取势当然很麻烦,今草“可”只有一个转动。“口”就包括在这转动中,不分分出细节了。

  

  讲讲“何”字的变化。这字中间有个圈眼,你看这四个字,当圈眼一点点变小,最后完全消失,“何”字就变成了三竖或三撇。

  

  “何”本来不可以这样写的,因为这是“行”字。那什么场合可以这以写呢?这里又要讲到两字合体:“奈何”。古代书信中常常见到“奈何”,或“奈何、奈何”,表示伤感、无奈、不知怎么办的心情。这时候两个字连写,省略其中一部分笔画,类似“顿首”、“再拜”那样,不会和其他字混淆。

  

  “奈”上面写“大”,下面“示”省为“小”,“大”“小”连写就是“奈”,加上“行”一样的“何”就是“奈何”了。从外表上看,似乎是“大小行”,这样容易记忆。有些帖写成“木行”,往往不是右军真迹。

  “人”也会出现在一个字的右旁,如“以”字。“以”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提起一样东西。写得简单点,只写一个手臂提东西,把人身体省略了。这就是“以”字繁简两种写法。开始是简写胜出,金文、楚简和小篆都是这样写的。可惜简写有个大问题,就是跟篆字“私”一样。所以后来走回头路,秦简中“以”用甲骨文繁写。而“私”战国金文加了禾木旁,秦简也采用了这一繁写。

  

  所以后来汉隶中“以”字有三种写法,就是这么来的。草化时,章草把左边的“口”用两点替代,今草进一步把右旁的“人”,撇捺写为竖横。

  

  今天就讲这些。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徵明山水画赏析(上)
《一对对鸳鸯水上漂》视频音画。郭涛演唱陕北民歌,声调嘹亮人美歌甜。(天龙音画)
《乡恋》视频音画。李谷一温柔婉约的声音,带我们又回到那个纯情的80年代!
《人生几十年》视频音画。最新网络歌曲分享,直白道出人生百态。
《爱的罗曼史》轻音乐曲版。保罗莫里艾乐队名曲,视频音画 浪漫情侣。
欣赏-唐-李翰---【蒙求--72】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