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向会人吟


  ——浅谈古今诗人间的唱和与友情

  文|余一

  《昔时贤文》上有句:酒逢知己醉,诗向会人吟。喝酒要找知己同饮,则千杯少;而诗歌呢?一定要向懂自己的人吟诵。

  首先,来看看“会”字,本义积聚禾谷的意思,引申为聚合、会合。1、会,心会;心领神会,心心相通;2、会,理解;即懂我者,知我者;3、会,擅长者,会人,即能人,这里指能诗擅诗的人。

  人这一辈子,都在追寻自己的另一半(希腊神话),爱人、亲人,还有朋友、知己。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滨逊漂流记》,即便是流浪到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也需要一个叫礼拜五的朋友。人与人的交往:古有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季子挂剑、竹林七贤、将相和等,将友谊友情的传奇,演绎得十分动人。

  诗人,是感情丰富的,对于友情自然格外重视,在诗人交往的过程中写诗互赠也就成了一项雅事,而在今天,人与人认识的机率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知己的概率是2亿分之一。古代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那时的生活是慢状态,所以机会也差不多。

  谈谈文人间的酬唱及文人轶事,并以此来关注当今社会中,我们的唱和诗写作、以及古今诗友间的交往变迁。

  一、 酬和诗的特点及用韵(酬唱诗、唱和诗、赠答诗的合称)

  积雪巷深酬唱夜,落花墙隔笑言时。----郑谷《酬右肖补阙张茂枢》

何宋清名动粉闱,不才今日偶陈诗。
考功岂敢闻题品,水部犹须系挈维。
积雪巷深酬唱夜,落花墙隔笑言时。
紫垣名士推扬切,为话心孤倍感知。

  1、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赠答诗,旧体诗的一种,又叫献酬,写诗回答别人。

  它和唱和诗有相似之处,前者是甲赠乙答,后者是甲唱乙和。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例如: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作者:朱庆馀(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酬朱庆馀》中,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喻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做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酬唱诗的特色:按照别人的诗中用韵作诗,不用其原字,叫“依韵”。用其原字(韵脚),但不按原次序叫“用韵”。用其原韵原字,先后次序都不变的叫“步韵”(步原韵)或“次韵”。用以上形式作诗,统称为“和诗”,又叫“和韵”。如果依原韵(可以是别人的,也可以是自作自和)作两首以上的“步韵”,称作“叠韵”

  据《唱和诗研究》:

  在中唐以前唱和诗多数“和意不和韵”。现存唐以前全部唱和诗约计500余首(其中“和”诗400余首,可知的原唱诗130余首),古诗唱和有“和意”的特点,那就要求诗人必须从原唱诗着眼,从原唱作者那面去探求答案,而不能孤立地在字面上穿凿引申,更不能抛开诗题中出现的原唱作者及其诗题,一味在“和”诗作者这面作文章。为此,著者由“和”诗追寻原唱及其作者,采取唱和对比、史诗互证的方法,得出了坚实可靠的结论。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阴铿:和侯司空登楼望乡诗

  怀土临霞观,思归想石门。

  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

  寒田获里静,野日烧中昏。

  信美今何益,伤心自有源。

  再如

  江陵一柱观,浔阳千里潮。

  风烟望似接,川路恨成遥。

  落花轻未下,飞丝断易飘。

  藤长还依格,荷生不避桥。

  阳台可忆处,唯有暮将朝。

  3、中唐以后,尤其是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将酬唱诗发展到和韵,赠答、酬唱诗得到完善。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代: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二、谈谈和诗与古代诗人的友谊与情感交流

  1、因仰慕某个人物,写了大量和诗,在诗文中与古人进行对话、进行精神上的交流【神交古人】,至今也保留了和古人的传统。这里谈一下“和陶诗”:

  陶渊明,晋代杰出的田园诗人,也是隐逸诗的代表。历史上,从苏东坡和陶诗109首开始,历代都有诗人对陶的作品进行唱和,甚至影响到东亚的韩国、日本。

  韩国的金時習創作“和陶詩”53首,可见陶的知音遍天下。“和陶詩”按内容可分为和陶田園詩、和陶說理诗、和陶飲酒詩、和陶詠懷詩以及和陶交遊诗等五個方面。

  东坡: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东坡喜爱陶诗到了,只有心情郁闷、或生病的时候,才读,且一次只读一首,可见珍惜程度与痴迷的劲头)从贬谪黄州开始,一直写了50年,和陶诗可以说,是东坡以渊明为师,对其人格与精神的膜拜,才有这109首的和陶诗作;将拟古与和韵两种形式合而为一,追和古人诗之韵,苏轼从陶诗中求得精神慰藉,并发展为旺盛勃郁的创作力,根基于现实生活,倾吐自己遭贬南荒时的肺腑之言,唱出去国落寞的忧愁之声,抒写个人澄明随适之心,东坡突围的是他自己,从惠州到儋州,苏轼的生活越来越苦,心态调节过程却越来越快,在这种人生悲喜的反复交替中,其超然旷达的心态日趋成熟。

  2、因赠一首诗,而使一个默默无闻不见经传的人,成为千秋传唱的名作。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由历史上的李杜,谈诗人间的相互仰慕情怀,以后各代都有李杜并称的现象;

  东汉大李杜:李固、杜乔;小李杜:李膺、杜密【都是忠贞不阿的大臣,友谊也很深厚】

  唐代的大小李杜: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李白真正怀思杜甫的诗作只有2首,但杜甫有20来篇写李白的。

  4、元白唱和情谊深,相互慰藉耀星辰[元稹与白居易]

  对于唐诗,抒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篇中,唯有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唱和诗数量最多,且多是元稹思念好友白居易的肺腑之作。品读元稹这些凝结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宦海沉浮、世路凶险,友情的高贵和伟大,生命的坚强和圣洁。

  元和十二年,白居易贬谪江州,写了一首诗,临风怀想,叙梦生情,诗歌有四句: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此作一、二两句写晨起的见闻感受,可见诗人平日的相思难熬。三、四两句忆梦中情景,诗人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双面落笔,表现了诗人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也写尽了两人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深情厚谊。

  元稹收到白居易寄来的诗后,当即赋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还有一首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也是重病当中惊闻朋友被贬官降职的即兴之作。写得暗淡凄凉,惨不忍读: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另有一首诗《得乐天书》从家人的反映、猜想入手,抒写自己和白居易非同寻常的友谊。诗歌是这样写的: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5、日本晁衡与唐代大诗人的交往与唱和【跨越国界的唱和与友谊】:

  王维、李白、包佶等都曾写诗题赠过一个叫晁衡的日本友人,其中李白与他交谊深厚,“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这件裘衣就是晁衡送的,唐天宝十年(751年),晁衡在长安遇见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就急欲随藤原回国探亲。他的要求得到了玄宗的准许。他写了《衔命还国作》一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晁衡临行时,长安的友人纷纷为他送行。玄宗、王维、包佶等人还作诗赠别。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的诗相赠,诗曰: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诗人包佶的一首送别诗《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

  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仁。

  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

  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阿倍仲麻吕(晁衡)的《望月望乡》诗曰: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李白写了一首《哭晁衡》的诗,诗云: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

  6、伴侣间(含兄弟间)的唱和:

  元代吴仁叔给妻子韩氏写信,疏忽中只寄了一张白纸。聪明多情的韩氏别具慧心,给丈夫回寄以下的詩:

  碧纱窗下拆简封,一纸从头彻尾空。

  料想仙郎无别意,忆人常在不言中。

  不说丈夫粗心,反赞夫君无言之情深,构思何等巧妙。深受感动的吴仁叔,对妻子韩氏大加赞美:

  一幅空笺聊达意,佳人端得能巧言。

  贤妻若也投科試,应作人间女状元。

  清代四川詩人张问陶夫妇,恩爱情深:《七夕忆内》

  人间风露遥相忆,天上星河共此情。

  他家儿女无离恨,隔院微闻笑语声。

  张问陶妻林佩环《赠外》:

  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

  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余一点评】才子遇佳人,人世难得。人海里,其机率是几百亿分之一,佩环眼里的夫君是个笔底生烟霞的文士,若两人去酒店,愿以金钗为夫君付酒钱,同甘共苦、其情溢于言表;神仙眷侣、才子妇是要付出牺牲的,但精神相许,愿为夫君“消得人憔悴”,清寒清贫得像梅花一样,更见其妇的高洁与高贵。

  苏轼与苏辙间的唱和:诗词均有,东坡与子由可以说是世间最好的兄弟,也是精神上相通的亲人。手足情深,唱和时间贯穿他们的一生,从写景咏物、风俗民情、和陶题诗、思念抒怀,都有兄弟间的唱和,诗作共达748首之多。比如:次韵子瞻好头赤宋·苏辙

  沿边壮士生食肉,小来骑马不骑竹。

  翩然赤手挑青丝,捷下巅崖试深谷。

  牵入故关榆叶赤,未惯中原暖风日。

  黄金络头依圉人,俯听北风怀所历。

  东坡原诗:

  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稭如嚼竹。

  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

  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

  莫教优孟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

  【有注者评说,这首次韵据说弟弟胜过乃兄】

  周作人五十寿辰作“自寿诗”二首,众大师和诗助兴,却引发大论战,成了时间跨度很大、参与人数众多,还有路线与政治立场的迥异:其《自寿》诗二首曰:

  其一:

  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架装。

  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

  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

  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

  其二:

  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着袈裟。

  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里蛇。

  徒美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

  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讲茶。

  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1934年,正是“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最严酷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周作人迎来了他的五十寿辰,我们一读他作的这两首自寿诗便可看出两诗所咏“出家”与“在家”,写的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境。当时许多名人、雅士参与唱和,成为一个十分热闹的文坛一景,周作人“五十自寿诗”的唱和风波前后绵延长达十几年,它并非只是文坛上诗之唱和的孤立事件,而是反映了当时文坛上左翼文人和右翼文人的立场之争、生存之斗、思想之争、路线之斗。

  三、当代人酬唱诗的特色

  1、当代人由于信息传递快,如今的友情表达来的直接、坦然,不像古人的赠别诗写的凄凄惨惨戚戚,西出阳关无故人、灞陵伤别的愁情已经没有了,但在现代微信、QQ、抖音等交流工具下,大范围、远距离的酬唱、赠答、唱和,更为方便;

  利用微信群组织出题:同题、同体(经常是命题一个词牌、或一种格律,律绝)、同韵写诗;

  其次,就是诗友间通过盛会、记游,参观某个特定的场所,然后,大家集中以此为题,唱和一番。

  2、超越地域与时空的同题诗、同和一首诗的现象增多,也只有在今天的时代方能实现;

  今年疫情期间,我们《上海滩诗叶》,300来人同和黄汉江社长的一首七律,有同韵的、也有依韵的、或者同一题材,都写2020新冠疫情的,这也有几百人同和一首诗的“世界之最的感觉”。

  3、自媒体唱和。还记得几年前,用一句韦应物的“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引起举国上下、各色人等万人进行唱和,然后许多微刊进行编辑,也有进行调侃、自娱,成为微信自媒体当年最热门的唱和。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韦应物原作】

和诗选四首:【点赞数排名第一】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以江海为经络,将一个人的仓惶和苦闷传递到全天下,引起了最广泛的共鸣,同时也将这种抚慰扩大到一代人。胸怀之大,为万人续作开启了一个辽阔的想象空间。

  【第二】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醉里经年少,乍醒华发生。

  沧浪星野阔,月涌浮骚声。我恨鸿翼轻,难渡天下人。

  【第三】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脚踏星汉履,漫步上昆仑。

  望眼不见仙,低眉叹伊人。却见春枝里,斜倚桃花君。

  【第四】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行觞邀故人,数斟半已酣。

  日暮惹人怨,仰脖消一半。醉里忧已去,笑中愁复来。但觉不足饮,扑地欢伯残。

  4、诗可以群,就是说,诗有交际的功能。现代人写诗,有个接受度与诗以类聚的现象,现在各类群,三观同则合流,诗词唱和与新诗唱和,也是如此;诗派林立、各自玩出花样,高手在民间,我们不同的“诗歌群落”现象(圈子里的诗创作现象),成为当今诗艺潮流的最大特色。【古体、曲牌、词牌、新诗、微诗、歌词、什么手枪体、回文诗、奇趣诗、垃圾派、野兽派、梨花体、下半身体……】,我想,只要大家用心唱作、同题同体、题图作诗、友情唱和、旅游唱和、会务唱游、活动喜赋,均是当代人自媒体玩得转的高雅活动。

  5、时事为诗、时令为诗、佳节同唱的现象很明显。

  也就是说,当我们国家、世界各地发生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成为诗人大举进行同题材唱和的主题,比如,汶川地震、九一一事件、中国嫦娥一号发射、面对小泉的抗日诗选;佳节、节气、国庆、庆典之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大部分诗人讴歌的多、正义的发声,这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诗人热衷的,当然,不为君王唱赞歌、不为伟光正而欢呼的诗人也有,从正义出发、挖掘灵魂、写出社会的阴暗面,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诗人。

  6、小众的风花雪月、情侣间的唱和,个别独特诗体的运用,也是当前诗歌酬唱的一种存在方式,有人写诗,不是为了让世人知道,也不为了发表,写得很有个人情调,纯为了记述自己的心灵轨迹。

  四、小结:

  唱和诗、酬唱诗、唱答诗,都是古今诗人间一个喜闻乐见、有传统与传承的诗体方式。从三国时期发端,到陶渊明与戴主簿、刘程之、慧远等唱和,到中唐的元白、韩柳两大唱和主体团队,晚唐的李商隐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宋代的苏门学士队伍唱和,西昆体杨亿为首的17人编辑《酬唱集》至民国时期,共有169种唱和诗集,已经蔚为壮观。从古代到今天的微信群诗友唱和,可以说,我们发扬了“诗词兴群”的功能,对比古代慢生活下与封建时代政治氛围的影响,只有在相似的社会生活环境下,士大夫、文人墨客、诗人间,留下了值得回味、补充研究他们日常生活与宦海沉浮的资料,友谊深沉、交往密切、真挚感人,可以与其他题材的诗篇相媲美、相佐证;相应的,由于现代快节奏、信息方便、快捷及时,也产生了许多新鲜事物,新形式的诗歌,但传承流绪的情愫是不变的,现在的闺蜜、华人圈各地的诗友,形形色色的微信诗群、诗体、诗观,将我们的诗歌天地装扮的更加丰富,诗友间的唱和、出诗集、编发微刊、上各自的诗词网络平台,将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推向另一个高潮。

  时代在逐浪前行,诗词也在传统与嬗变中得到全新的发展,祝我们的诗友用手中的笔,勾勒一个全新灿烂的诗歌世界。

  ==============================================

  作者·简介:

  余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古10首悼亡诗词:谁把对妻子对丈夫对友人的悼亡之情写得最泪目
古人唱和诗词欣赏
背诵《长恨歌》可以抬高身价唐代的名妓和诗人们
2016年2期文章:关于唱和诗用韵的考察
李白误写悼亡诗
日韩越南的国宝诗人,写过这些超牛汉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