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6金文2

三、金文的线条分析

3.1.金文线条的来源

要分析金文线条,首先要讲清楚你看见的线条来源。也就是你看的线条哪里来的。理论上有三个来源:

一是真迹。看真迹当然是最好的,第一手资料。好像甲骨文,有刻的,也有写的。这写的就是真迹,没有经过加工。

字数多的青铜器铭文,通常排列得很整齐。如我以前介绍过的西周大盂鼎,铭文分两段。依照格子,上下和左右二度排列,偶有一些调整。从文字内容来看,执笔者是有学问的人。因为字数有限制,不能太长,所以说些什么话,这是要细细斟酌的。这样一想,铭文加工前应该有原稿,可惜没有留下来。商周时期是没有纸的,如果是直接写在泥范上,笔迹应该和当时甲骨上的差不多,用笔简单,线条单一。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根本没有用毛笔。是用竹签、铜签之类的工具。直接在湿泥范上写,写错了就一抹。这泥范就是原稿,现在也见不到了。

二是看器具,直接青铜器上的铭文。看器具未必清楚,铭文和器具颜色对比不鲜明。如你想临毛公鼎铭文,买张机票飞台北去故宫。但你去了会失望,铭文颜色和底色差不多。而且底面毛糙,有些地方看不清楚。

第三、大多数人习惯看拓片,拓片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产品。就算以前毛公鼎在私人藏家家中,也是把铭文拓下来看的。学书法临帖主要依靠拓片,拓片黑白两色,对比鲜明。好拓片也不是容易得的,拍卖起来动辄几十万元。

好在现代摄影和印刷技术发达,在家买本书就可以看到大量金文拓片。我这里分析金文线条,主要是拓片上的线条。

拓片会不会走样?凡是加工过的东西都会走样。经过书写、刻制、翻砂、浇铸,还有风吹雨打后的锈蚀,这些线条跟真迹相比,必定有点走样。如《颜氏家庙碑》,原石线条拓本给人的感觉不大一样。拓片是拓石碑的表面,而原石可以看到线条底部。《颜氏家庙碑》刻法是从线条两边向下斜刻的,所以沟底有一条中线,看起来有立体感。

放大点看,这是我去西安拍的《家庙碑》“兄”字,跟我们运笔情况差不多,画中有线,饱满圆润。右边是台北故宫《散氏盘》上的“井”字,这是泥范上浇铸出来的,线条底部相对较平,没有中线。石碑面打磨得很光滑,但铜器底部是毛的。这铭文凹下去不深,一打磨会把铭文弄坏了。

但在拓本上看,情况就有点不同。因为拓本是要经过椎拓和装裱,这都属于加工。如果拓工、装裱的技术有问题,掌握得不好,墨多了,或者装裱时把纸刷开了,线条就平,立体感消失了。你看左右这两个拓本,左边线条平,右边好多了。

《散氏盘》“井”字,起笔、收笔都是藏锋,非常圆润。我把它翻白,如果这是拓本效果就是最好的。但现在看到的拓本,这个字经常出现了尖起、尖收。所以说拓本能否把原来的线条保持好,这是关键。所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通常临摹金文以拓本为主,有问题的话可以到博物馆察看原大器上的铭文。二者对校,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举一个例子,2002年,北京保利在海外收购到一件青铜器,称为盨,是簋的演化,也是盛谷物的器具。虽然很小,但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这是最早记录。最后一行第二个字认不出来,专家跟原器一对,原来是浇铸时留下的一个凹痕,这就是拓本的原器对照的好处。

3.2.范本的选择

有铭文的青铜器很多,开始学习选哪一个好呢?上次讲过,有些铭文上字有肥笔,这肥笔等于画画,如1976年出土的庚姬尊。

铭文三十字,绘画成分太多。结果就是妨碍正常的运笔,边写边画,描描涂涂。所以像这样的铭文,最好不选。

所谓晚清四大器之一的《大盂鼎》,也有许多肥笔。初学者选范本,找一些字多,肥笔少的拓本为好。这样,临写时容易专注于线条的练习。

如果要避开肥笔,可以临写前面提到的墙盘。墙盘分左右两段,很像两张条幅。字很规矩,注意最后一行字数特别多的。完全的临写,要增加一行才写得下。

《虢季子白盘》上的文字基本上都线条化了,接近小篆。可惜笔画比较瘦,虽然看起来颇秀丽。临写金文和甲骨文不同,甲骨文线条是刻的,所以瘦挺。金文大多是铸的,线条雄厚。多练习雄厚线条对锻炼笔力有好处,这件铭文是个例外。

但这器文字排列有特色,字距比较大,显得宽舒。这是周宣王时的作品,各位还记得这位周宣王吗?他令史籀整理文字,产生了籀文。

台北故宫的毛公鼎,名气很大。注意它的铭文在内壁上,沿着球面直行排列,所以拓片是两个扇形,跟其它器具不同。

当你临《毛公鼎》拓本,注意这是装裱时剪裁过的样子。看起来排得很直很整齐,如这一页。

你在原来拓片上找一找,就会发现原来字都是移动过的。这些字的左邻右舍都是装裱师傅搬过来的。本来毛公鼎上的铭文,上面三个字是上下左右都对齐的,大约四个字之后,就是一度排列,左右不对齐了。所以你临写时候,也有两种选择,一度或二度,对行可对格,未必照装裱师的安排写。

书法家临写金文最多,最普遍的一件,是《散氏盘》。散氏盘金文与众不同,有自己强烈的个性。人们称《散氏盘》是金文中的草体、自由体,乱头粗服,不拘一格,所以倍受推崇。

散氏盘第一个特点,它用的格子近于方形,而其它金文体型是长的,这一来体势就不一样。胡小石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所谓横势,指有一部分字的字横向特别宽。我这里举几个字例。上面都是瘦长的,下面是《散氏盘》,横向拉宽了。很字取横势很难处理,《散氏盘》是成功的。

散氏盘的特点二,线条富有金石气。什么叫金石气呢?一是指刻在青铜器和石头上的线条,边缘(也就是皮)往往很毛,不是光的。二是线条运笔不是直下,而是弯弯曲曲,呈屋漏痕状。所以金石气就是苍劲、坚韧、古朴、醇厚。散氏盘上的字,线条就有这样的特点。假如我把这线条写光写直了,马上变成奶油小生了。一级课程讲过起趯(yuè)锋,“九用”之一,拿一枝大一点的毛笔,你大显身手的时刻来到了。

散氏盘第三个特点,是随意草率,天趣盎然。造一个青铜礼器,那是非常重大而庄严的事情,所以大多数礼器上的文字都端庄平整,如毛公鼎。散氏盘记录的是相邻两国划界和割让土地之事,由周天子派人来主持,照理说也是非常严肃的事。这份土地契约刻在一个盘止,以防赖账。但找了一个热情奔放的书写者,这就非常之罕见了。现在国家签约有没有用草体的?《散氏盘》是唯一的例子。此人结字东歪西倒,圆不圆,方不方,却又很好看。轻轻地告诉你,写起来比规规矩矩的正体容易得多。一笔下来写歪了,人家当你深得《散氏盘》韵味。

这是清代吴大澂临《散氏盘》,四屏条。

吴昌硕七十九岁时临《散氏盘》。他收藏有一本很好的《散氏盘》拓本,现已出版。他临写过多次,这是条幅。

黄宾虹临《散氏盘》,立轴。

刘海粟八十岁时临写《散氏盘》,这是很长的手卷,香港《书谱》杂志刊登过。

王蘧常临《散氏盘》,你可以看到,这些书法家的笔法,结字各有特点。

3.3.力度是金文线条的关键

金文线条的好坏,有没有金石气,跟下压力有关。以前说过,毛笔笔锋向前进,有一个水平方向的力在推它,力大就推得快。初学书法,很容易忽略另外一个力,就是下压力。如果你用笔下压力不够,笔锋咬不住纸面,那就是飘。飘是大病,写出来的线条没有力,轻薄。

改进的方法,是增加下压的力度。想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以锥划石”这些话,都是提醒用笔时要有很大的正压力,这在一级课程再三讲过。记住水平力量决定前进速度,垂直力量决定线条力度。

力度和速度的关系,总起来说就是:

力度越小,速度越快;线条轻薄,过分就是飘。

力度越大,速度越慢,线条厚重,过分就是滞。

“寿”字:线条有光边,皮光肉滑那一种。

“生”字:有毛边,线条边上好像有毛刺,这是笔锋和纸面摩擦增大的结果。

“曰”字。下压力到一定程度,尖锋就产生跳跃,趯锋,这就产生了轮边线条,三级课程14课讲过了。

写金文来练习增加压力,咬住纸面运笔,随手都可以写出毛边或轮边,这是重要练习。光边一多就失去表现力,这是要注意的。

这里有三根线,今后都会用到,你要学会看。第一条凝重,两边有毛,注意不是靠墨水多,是千摩擦力拉出来的。第二条流畅,整条线很稳定,墨色入纸,但力度中等,这种线也很有用。第三条爽利,速度较快,写甲骨文很好。你要试验的话,这三条线用侧锋两分笔,试着点一次墨,然后用不同的下压力,在同一张纸上写出不同的效果。如果能顺利写出来,那真是太好了。

至于写轮边那是只用尖锋,要大点的毛笔才可以写粗线。谢谢各位,下一课继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公鼎--拓本--临毛公鼎铭文
梁丽红:一个半世纪来毛公鼎研究史回顾
讲堂 ▌浅谈金文书法的风格与创作
初学大篆从这里入手最合理
金文的代表作品及其书法价值
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毛公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