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8金文4

508石鼓文1

一、篆书的开始

1.1.大篆的产生

第二课讲过,“篆字”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地说,秦以前的古文字都可以说是篆字。至于狭义的篆字,只包括大篆和小篆。

这是从周宣王时史籀正字开始的。史籀把正字的结棍写成十五篇,后人称之为大篆。有了“篆字”才有篆字的书体,称之为篆书。

《说文解字叙》说:“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与古文或异”这一句,在徐锴本中为“与古文或同或异”。有些字保留有些字改定,所以说与古文或同或异。段玉裁注:“《大篆》十五篇,亦曰《史籀篇》,亦曰《史篇》。”“曰《史篇》者,以写名之;曰《籀篇》《籀文》者,以人名之。”古代作文,没有篇名。篇名是后人加的,所以一篇文章会有几个名字。

段玉裁又说:“大篆之名,上别乎古文,下别乎小篆而言。”在文字发展史上,大篆是古文和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

籀文(也就是大篆)之前的文字,统称“古文”,秦始皇时,李斯厘正文字产生了小篆。人们把史籀厘正的文字称为大篆。史籀自己当然不知道“大篆”这名称的。要注意,有了大篆之后,古文还在使用,并没有消失。

为什么大篆产生后,古文没有消失呢?这里有好几个原因,五代林罕说:仓颉造字后,“降及夏殷周通谓古文,至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小异。七国分裂,篆与古文随其所尚。”林罕说的是政治原因,周宣王之后,周幽王只有十一年,西周灭亡,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力政,无法统一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篆本身的问题。等下再说。

1.2.“篆”的意义

“篆书”的“篆”字现在不常用,这字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篆,引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这个解释有点问题,因为写在竹帛上的书体很多,都是“引笔作书”,为什么其他书体不称为“篆”书呢?

唐代虞世南有另一个解释:“夫言篆者,传也。书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他说“篆”就是传下来的意思,而“书”就是记录。

到中唐,张怀瓘重复了虞世南的观点:“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究。”这么一说,“篆”必定是古代的字体。文化流传下来,所以称之为篆书,很讲得通。但这一解释跟《说文》“引书也”没有了联系。

现代郭沫若又提出一个观点如下:“施于徒隶的书谓之隶书,施于官掾的书便谓之篆书。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史,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掾”,朱骏声说:“本训当为佐助之谊,故从手。”官府中佐助长官的的人称为掾吏。郭沫若意思篆书就是官府中主文书者用的书体。但秦书有八体,新莽有六书。这些书体都是官府所用,同样出于掾史之手。所以郭沫若这个解释,未能说服人;跟《说文》定义“引书”也没有关系。

我觉得解释“篆”这名称,还是要从《说文》“引书也”这句话来讲。“篆书”又称“篆引之体”,以前老先生都这样讲的。如郭绍虞先生《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说:“小篆,继承了大篆的篆引之体而加以发展,于是图画的成分更加减少,而成为完整的字体。”“篆引之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线条拉长。

“引”的本义是开弓,引伸义是拉长、伸展。所以“引书”的意思,应该是篆书的线条圆曲,书写时比以往的字体、笔画行笔路显著拉长。

举几个例子,上面是甲骨文,下面是大篆石鼓文。王国维《史籀篇疏正》说:“然其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渺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篆书从史籀开始,逐步脱离了象形象事原始造字法,利用规旋矩折的线条组成字形,你一比较就很清楚。所以“篆引之体“就是线条拉长为特征的书体。

1.3.籀文的特点

线条拉长,写起来当然就慢了。这还不算,王国维说它“稍涉繁复”,这话讲得很客气,事实上有些籀文非常繁复,所以写起来是慢上加慢。

譬如说,《石鼓文》中这个字就是大篆,看不清的话,可以看吴昌硕临写的。这个字是什么字呢?其实就是“高原”的“原”本字。因为实在太繁复了,没有吃得消,后来借用了“原”。

章太炎为史籀辩护说:“古文笔画既少,结体不方正。大篆改之,为之增加笔画,笔画重叠,则不易混淆,此史籀之苦心,《石鼓文》在,可证也。”这是说当时字数少,而且古文那些字的笔画也少,这必然造成大量的字形相近,或者借用太多。史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要是你怎么办?那只好把一部分字增加笔画,变成一个新字,以便区别,这是史籀的苦心。

我给大家举些例子。甲骨文第一课,我请各位临写这片甲骨上的A段文字。

第一句话前辞,“癸巳卜”,癸巳那天问卜。三个字中前两个字都是假借字,杨树达说:“十干甲到癸,十二支子至亥,皆系借字,其字各有本义。”原来天干地支二十二个字,都是假借字。本来有一个字义,现在又增加一个意思,有时不免混淆。

如第一个“癸”字,本义是三锋矛,插在架子上。在金文中,有时候还保持着矛的基本形状。但后来慢慢就变了样,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在《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是小篆的“癸”,基本上是金文写法演变过来的。另一个是籀文的“癸”,上面借用“癶”(bō),下面加了一个“矢”,表示武器。金文、小篆的写法后世不用了,写起来太麻烦。我们现在还是用籀文的方法,下面的“天”是“矢”的形变。

再说“巳”字,恐怕很多人一看就以为是“子”字吧。“巳”字的金文,以及后来的小篆是这样子的。“巳”字的意义,借用于地支后改变了。它的本义在《说文解字》“包”字中有讲到:包:“象人怀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段玉裁注:“巳字,象未成之子也。”也就是说,“巳”本义是胞胎中未出生的孩子。地支的“巳”只是借用字形,本义转移了。

那“子”怎么写呢?《说文解字》中列出古文“子”字,跟“巳”字很相近,仅仅是上面多了三根头发。古文中“三”表示多。考证一下,甲骨文、金文的“子”字写法很多,有简有繁,但都是有头发的,这是“子”字特征。而“巳”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都是没有头发的。“子”字是指已经出生的孩子,“巳”指尚在母腹中的婴儿。

但问题是,很多人写“子”懒得加头发,如史籀同时期的周宣王大臣尹吉甫所造的兮甲盘,最后一句“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个“子”字就没有加头发。没有头发会和“巳”字相混,史籀怎样处理这问题呢?“巳”和“子”笔画都很少,没法简化。那只好采取繁化,其中一个加多点笔画。这样两个字就容易区分了。

你看《说文解字》这一页,有三个“子”字。右边第一个小篆“子”;中间上面古文“子”;第三个最复杂的,就是籀文“子”了。

史籀创造了一个繁复的“子”字。这是一个人,他的头顶颅骨还没有合缝。初生儿头顶要十八个月才会合缝,所以有这个字“囟”。他有脚、有手、最要紧上面还有三根头发。你别以为这是史籀自己瞎想出来的,青铜器上也有很复杂的“子”字。现在问题来了。你喜欢这个繁复的籀文“子”字吗?

籀文是不是都很繁复呢?那倒也不是。你看这个“邕”字,小篆是这样写的。籀文上面是三曲,下面是两个圈,比小篆还简单。推想起来,字形能否区分是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不会误解,简单点也无所谓。

籀文制定之后,怎么推广呢?《汉书·艺文志》说:“《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这是很厉害的一手,从儿童教育入手。要知道本来识字的人,你要他改变写法是很困难的,但儿童开始识字,这就容易多了。一代人不过二十年,习惯一养成,改都改不了。但刚才讲过,周宣王之后幽王十一年,西周覆灭。诸侯各自为政,籀文的推广也就成了问题。

二、石鼓文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古文笔画比较少,但假借多。籀文笔画繁复,优点是字形容易区分。春秋战国时期,各轩有些用古文,有些用籀文。从史料看,不是只用一种,古籀都用,只是偏重不同。现在可见最接近史籀大篆又可靠的作品,为石鼓文。

2.1.石鼓的正名

石鼓这名称,是因为它的形状像一个鼓。如果专业点来说,立石“方者为碑,圆者为碣”,所以这是一个石碣,不应该称为“鼓”。又因为每鼓侧面有一首诗,讲渔猎之事,所以应该称之为“猎碣”,这是正式学名。但我多次讲过,学者在书斋中讲讲的事,是扭不过群众的习惯,没有叫石馒头已经很好了。石鼓一共有十个,材料是花岗岩,大约两尺高。唐初在歧州雍县南二十里三畤原被牧羊人发现。这地点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离长安不远。究竟是谁刻了这石鼓,为什么丢在这里,至今没有定论,大致是战国时代作品。从唐代出土至今,石鼓饱受战火之苦,安史之乱、靖康之耻、抗日战争……不停折腾,这些网上都有介绍,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如今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终于安定下来了。

其中有一鼓,在唐朝已经遗失,二百多年后北宋晚期才被找到。其上部补人削平,挖了个坑当石臼用,边沿为一屠夫利用来磨刀,没文化就是这样可怕。

2.2.《石鼓文》拓本

从实物可以看到,石鼓上的文字是刻在石皮上的。这石皮经过风化和损坏会脱落,文字也就消失了。北宋欧阳修所录十鼓存有四百六十五字,宋代拓本到了明代仅剩四本。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剩四百六十二字,后毁于火。

留至现在的拓本,可以看到很多字损坏严重。

有些剩下很少几个字了。后人有翻刻的石鼓,如乾隆五十五年仿刻十鼓置于太学。私人也有翻刻的,那些价值都不大。那你买什么拓本最好呢?

嘉靖年间无锡人安国收藏十种石鼓文拓本,其中三种宋拓本,分别命名为“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先锋、中权、后劲是古代活军队所用的称号。这三本都已流入日本,国内有出版,这是先锋本。

这是中权本。

这是后劲本。

三种拓本各有好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一齐买来对照,其他拓本就不需要买了。

谢谢,下一堂继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书
吴昌硕大篆《心经》,人书俱老,赏心悦目,是临习大篆的好范本
篆书杂识
大篆与小篆的区别
篆 书
书法知识之--篆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