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录】特级教师吴泓:抛开教材闹革命

??欢迎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出品的好老师微信,点击标题下方的“好老师”可以订阅哦!



本周揭秘——吴泓
圝圝没有大量练习题、没有模拟试卷、没有课后作业,有的就是读原著、讨论,写心得体会……
圝圝十余年来,在深圳宝安区新安中学,特级教师吴泓抛弃传统的语文课本,突破一学期一本语文“教科书”的藩篱,选入并整合大量与专题相关的阅读材料,组合成专题学习课程,闹了一场课改的革命。
圝圝在学生们看来,吴泓带来“思维盛宴”,让他们学会“思考人生”,因亲昵地叫他“老吴”。
圝圝作为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改革先锋人物,以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著称的“老吴”,究竟在这十余年间做了怎样的一场语文课改实验?他带给了学生什么,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圝圝本周,一起走进吴泓以及他带领学生们进行的专题研究性学习吧!




老吴究竟在干什么:用专题催发学生自主学习
——看的人有点闷,学的人很自如


媒体曾报道吴泓的课是颠覆性地闹革命,那么他的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呢?

简单地说,就是带领学生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

吴泓直言,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很多,其主要问题出在教材编排和试题命制上。教材是“进口”,试题是“出口”,一进一出,严格限定了所要学习或者考试的内容范围,也限定了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思维以及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如果要从中选择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教材编排上。”

所以,吴泓选择了突破一学期一本语文“教科书”的藩篱,选入并整合大量与专题相关的阅读材料,组合成专题学习课程。在完成语文学习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和品质。

2001年,他开始尝试带领学生进行专题学习。2003年,他把专题学习延伸到了网络。他上课,没有特定教科书,也不讲课,以经典阅读贯穿全过程,从不规定硬性课后作业。他共设置了28个专题。

第一组“中国古代”9个专题,涉及《诗经》、《楚辞》、《世说新语》、《红楼梦》,以及陶潜、李白与杜甫、韩愈、苏轼、王安石的作品。

第二组是“中国近现代”9个专题,涉及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呐喊》、《彷徨》,《雷雨》,穆旦作品,《边城》,张爱玲作品,《呼兰河传》,《围城》以及中国当代诗歌。

第三组是“外国”10个专题:读莎士比亚,读雨果,读托尔斯泰,读海明威,读《百年孤独》,读卡夫卡,读伍尔芙,读《等待戈多》,读加缪,读里尔克。

吴泓的课上实在有些“闷”,一节课他可能不说一句话。在这寂静的课堂上,没有教师的精彩讲授,没有“演课”的娴熟技巧,更没有师问生答的热闹互动,除了阅读前的导入,他只是偶尔会走到学生跟前一一指导,低声说上几句。


老吴的课究竟怎么上:阅读、讨论、研究、写作一个都不能少
——承认自己无知,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


具体到每一个专题,吴泓会先和学生一起查资料,讨论读什么、为什么读、读有何用,按怎样的顺序读。

  紧接着,进入读的阶段。从泛读概述,到精读原作,到选择与专题有关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论述类文章进行研读。

  再接下来,吴泓帮助学生制订出大致统一的学习步骤,为之后的动笔做准备:或再精读原作,或由教师深解原作,对原有的结论产生新质疑,或学生再读论述类文章,比较不同作者、不同文章立论的逻辑起点和论证的思维路径。

  在确定各自的研究方向之后,学生要去阅读、收集、整理、组织材料,最后构思成文,并在网上上传习作。在这一阶段,吴泓仍不得闲,既要开设定向选题研讨课,又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的一对一指导等。如果有必要,吴泓还会请学生“返工”,让学生去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

到最后的习作点评,吴泓也不是只批个分数、讲评一两篇好文章就完事,而是先面批,再将多篇文章组成一组,让学生采取自由式、互助式点评、汇报,有时学生还要上交习作反思。

最后是读写一体的专题学习方式。我们的高中阅读与写作教学常常处于两张皮的阶段,学生的学习思考单一浅显,而写作又脱离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吴泓的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则要求学生在专题学习中要去海量的搜索资料,摘抄笔记(电脑上形成众多的文件夹),分类整理,研究提炼,面对庞大乃至庞杂的材料,如何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取舍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一个月里的呕心沥血数十天的怀胎酝酿,最终将其降临到纸上,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将自己的研究结果用语言整理和表述出来,的确是一个艰苦的炼狱的过程,正是因为历经艰辛,才更加增长自己的写作功夫,也才更加显现得出阅读时的理解深浅和见解的高低。

每个专题都要“读整本书”,一次下来,学生阅读的文字都在10万字以上,两年下来,每位学生阅读不少于150万字。每次专题学习上交的习作,少则2000多字,多则五六千字。每周6节课,4节是在电脑上搜集资料并阅读,两节课用来师生讨论、交流思想。语文能力自然提升很大。

即使是那两节交流课中,吴泓也抛不出能引来哄堂大笑的段子,更不曾慷慨激昂地演说,大多数时候,吴泓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他带领大家一起讨论。   

“10年间,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吴泓简单的一句话,分量不轻。

“过去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我们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教师的无所不知。”吴泓说:“处理得了就处理,处理不了就又去学习。低下头,弯下腰,承认自己无知,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


为什么这样搞课改:有思想胜过高超的讲课技巧
——专题学习是契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最佳方法

2000年,吴泓早已成名,且一直在重点学校任教,非常自信。他讲课如表演,课堂语言精妙幽默,将“文学知识融于实践生活”,极富个人魅力,到哪里上课学生都觉得他“酷毙了”。

“老师讲得精彩,怎么换不来学生的精彩?哪里出了问题?”吴泓“挥洒自如”地教了一年,学生学习情况的统计结果却是——50%的学生书写零乱,20%的学生字迹难辨,85%的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写作内容肤浅苍白、空洞无物。

危机意识促使他开始和2000届一个班的学生一起尝试以专题阅读的方式学习。

第一个专题读的是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篇幅很短,只有5万多字,可作者写得磅礴大气,又深入浅出,正好可以和历史教科书对应来学习。短短一个月专题学习结束,吴泓收获了两个“万万没想到”的惊喜。

一个惊喜是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前所未有、空前高涨,“有无数的、无穷的问题,自发地提出来,在课堂上还可以争论、讨论得这么激烈!”

另一个惊喜是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了。平常对命题作文头疼不已的学生,竟将自己的思考汇聚成了一本专题学习习作集。而在此之前,这些高一学生只会写“我的同桌”、“我的父亲母亲”之类的记叙文。

学生们很惊讶:“没想到我们居然还有思想!”吴泓也才恍然大悟:原来有了思想,学生说起来或者写出来就是不一样。

吴泓开始更多地思考:原来的语文课堂真实吗?再想如果不真实,又为什么会这样?

他说,年轻的时候,只知道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以为那就是“教改”。十年的专题教学实践,才知道是我们的课程容量不够——阅读容量不够,思维强度不够……在不断增加、改变“课程内容”的同时,我才意识到我不能再讲得太多了,我得把时间还给学生了,于是,我就不得不“以学生为主体”,因为完成这么大容量的学习内容是要给学生时间的。

当学生大量的阅读、思考和表达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时,我就不得不放弃原先拥有的所谓“知识者”的地位而和学生一道阅读、一道思考,自然,师生平等的意识就不得不产生了。

所以说,教改教改,其核心在于课改。当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教改中遭遇的一切疑惑和不解都会迎刃而解。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我的语文学习采用的是“专题学习”?

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你就会有所成长,有所成就。

“专题学习”并非语文学习所独有。它揭示出的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掌握这个世界”的最朴实、最一般的过程、方法或者规律。也就是说,无论是我们在专业技能上的学习或掌握,还是我们在思考、思想认识上的生长或生成,都是通过“专题学习”的形式来完成的,语文学习当然也不能例外。

这样,才能够做到书到用时的“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和在应付各种现实情况时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老吴的课成果如何:是一出《等待戈多》的戏,各方看法不一
——有质疑,有围观,也有赞扬

假如硬要把吴泓这十多年的教育比作一出戏,那只能是《等待戈多》。等来等去,戈多始终没有出现。等不到戈多,学生明白,但总有人无法接受。当抛开了既定的目标、标准答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等,对许多人来说,吴泓的语文课简直不可捉摸,它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

有人不解地跑来问吴泓:“你上课为什么一点不激动,你怎么好像不死不活的?”更有人质疑吴泓:“你不是特级教师吗?你到底会不会上课?”

对这个问题,吴泓有时耐心解释,有时也不屑理会。“要让我搞平时那种教学,我轻车熟路,连课都可以不备啦,我只不过不想那样教而已。”

其实,更多的人只是抱着围观的态度,说吴泓做得好是好,但到底怎么样还得看高考。

对于这个问题,吴泓这样说道:

“有人曾问我:你让孩子把精力花到这些与高考没直接关系的地方,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

“我认为这个担心过于狭隘,过于急功近利。

首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远不只是高考,还包括对知识的热爱,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生活态度的树立等等。这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只为了高考而偏废了这一任务,我认为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是对学生极大的不尊重;

其次,事实证明,这些“额外的东西”恰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高考;

最后,我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公民意识,这正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家长们关心孩子的高考,背后的实质是关心孩子未来生活的质量。一个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的公民才更有可能在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更有可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而这不恰恰是社会主流和家长们所期望的吗?”

“可以说,我的做法与其他的班级做法并不一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不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考试成绩不比你差,甚至还要好一点,因为学生的心态不一样,学生的优势不一样。”


老吴的学生怎么说:在老吴那儿我们找不到标准答案
——无一例外觉得自己在精神上与老吴平起平坐

更关键的是 ,吴泓的课,学生们怎么看?

“在老吴那儿我们找不到标准答案,他还喜欢在发表意见后加一句‘我胡说八道’,然后第二天我们会发现他对同一事物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可见老吴用心良苦,尽量让我们自己独立思考。”2003届学生王昊然对吴泓的循循善诱印象极深。

如今就读于中山大学的蔡燕虹感慨:“以前学那么多诗,我们一句话都难记住,老吴叫我们做的专题,三年过去了,我却至今难忘!”

“老吴把他的真诚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陈爽、李友林、赵敏融、王仙意、俞宏斐……当向历届学生询问起对吴泓的看法时,这是他们异口同声的话语。同时,他们无一例外觉得自己在精神上“与老吴平起平坐”。

走过10多年,每天泡在网上为学生的学习做大量的工作,从白吴泓得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靠钢板支撑才能维持坐姿。由于坐着不舒服,现在,电脑前的老吴由坐变成了站。

同事常常嘲笑电脑放得高高的,而他杵在电脑前的那副样子很滑稽,有同事还拍了照片发到网上,他也不以为意。

既然学生让他认准这条路是对的,他就一直走下去。哦,不,一直站下去。


编辑:张滢 卫彦瑾

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站着教书的老吴》、光明日报《特级教师谈语文教育:一味练习考试浇灭学生热情》《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 南方教育时报曾志《吴泓 转变语文课程观和整个语文学习的范式》 中学语文《精神和言语共生——吴泓“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探访》



假期选题征集令

各位亲爱的老师,不久之后,您将迎来期盼已久的暑假。

暑假期间,您希望在好老师上看到什么选题,什么内容?甚至希望好老师为大家组织些什么活动?有没有什么脑洞大开的好玩儿想法?

请您留言告诉我们,让“好老师”陪您过个充实快乐的暑期吧!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进入“好老师大本营”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数学魔术,迸发数学之美|广东省特级教师王金发老师莅临指导
[转载]用生命铸就语文教学的华章
漫谈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上课了学生还静不下来?这位特级教师的妙招值得借鉴!
南阳市十九小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让你感受到语文教育的核心力量,还原语文学习的本真价值!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