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83岁的他还在画!几十年如一日用画笔描绘正在消逝的“生命”

我从年轻时就下定决心要用画笔把我所看到的好东西尽可能多地画下来。就这样认准了,一条道走到黑,死不悔改。

—— 曾孝濂

信手涂鸦一顽童


2018年5月19日晚,在央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舞台上,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坐在主持人董卿的对面,他手握厚厚的一本素描本,向观众徐徐道来自己绘画多年的故事。

讲至尾声,他用一首病中所作的小诗总结了自己的与画为伴的大半生:

《朗读者》节目现场

《朗读者》节目现场

信手涂鸦一顽童,机缘巧合入画图。

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蹬得大山头。

澄怀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谛。

以勤补拙,练就不法之法。

随遇而安,尽力而为。

平平淡淡,自得其乐。

《朗读者》节目现场

情真意切的字句和老人认真朗读的神情令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也打动了许多关注节目的网友,一夜之间,这位老人的故事家喻户晓。

他是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的曾孝濂,是几十年如一日深入自然、细致观察的科学家,也是笔不离手、描绘生命的艺术家,他的生物科学画、博物画笔笔精准、点点生机,绘画多年,他早已是中国博物画界的标杆人物。

晚年作画的曾孝濂

如今距离《朗读者》节目的播出又过4年,已是83岁高龄的曾孝濂仍未停下自己描绘自然与生命的脚步。为了方便实地观察与创作,他蜗居在研究所30多平米的小房子内,每天五点起床开始伏案绘画,2斤重的放大镜架在帽子上,虽苦虽累,他却乐在其中。


在他出版的新画册《极命草木——曾孝濂和他的博物画》中,收录了近年来的新作以及此前300幅博物画作品,2022年6月5日,画册的首发仪式恰好在去年年底刚落户于昆明世博园的曾孝濂美术馆中举行,同样也是美术馆开馆展的重头戏,新书新馆新展览,又是一次梦幻联动。

曾孝濂美术馆

以曾孝濂六十余年的海量生物博物画作品为展出重点,以多处小型花园生态形成展馆群落,曾孝濂美术馆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以生物博物画为展览主体的个人美术馆,也是艺术与自然结合的实验基地。

作画中的曾孝濂

对于曾孝濂来说,这里并非他个人的美术馆,而是所有关注生物博物绘画领域,关注艺术、科学与文化结合的群体所共有的美术馆。

以博物画为引,他始终呼吁着越来越多的人能在参与或关注植物动物绘画的过程中,一边学习知识,一边走近自然,真正聆听和感受自然的生机与魅力,在这份坚持了大半生的所爱之事上,他的赤子之心从未变过。

《朗读者》节目现场

《朗读者》节目现场

《朗读者》节目现场

曾孝濂曾说,“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抒情,并赋之以人文情怀。限于我对大自然的认知和感悟,只能以最通俗的绘画语言把它们记录下来。”

“倘若观者能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些许自然的气息,对其间的生命有一点认同感和亲切感,就是对我的最大鼓励。”

与画作伴,融入关怀


如果用几组数字来提炼曾孝濂的创作生涯,那应该是“45年,80卷,126册”“2000幅,50部,12本”。

《中国植物志》全套书籍

前面一组“45年,80卷,126册”的数字是他与生物博物画结缘的开始,围绕着全世界最大型的、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巨作《中国植物志》展开,他参与此项目45年之久,与国内300多位植物分类学家以及164位植物插图师共同努力,绘制成共80卷、126册、5000万字的《中国植物志》。

年轻时参与工作的曾孝濂

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式成立,高中毕业的曾孝濂被破格录取进入研究所,成为了已经立项启动的《中国植物志》庞大工作群体中的一员,面对难能可贵的工作机会,他在压力之下更生出了对于植物绘画的无限热情,提笔画起,一画竟是40余年。

年轻时野外写生的曾孝濂

没有专业美术教育的背景,曾孝濂便更加勤学苦练,每一次的下笔描绘,都经过了数次的实地写生观察与记录。他深入高山、潜入雨林,在艰苦卓绝的工作条件下,完成了一次次专业性与危险性并存的工作,渐渐成为了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中坚力量。


画植物画的多年中,他不仅坚持要在画中体现科学层面的严谨性与准确性,也要在画面表现上体现生物本身的质感与美感、生命活力与生存意识,在他看来,只有将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才能画出真正令人倍感亲切和动人的植物画作。

他曾感叹,“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招数,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意识的表现,最鲜明、最奇特,有时候真的超乎人类的想象。”

在他与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科研巨著《中国植物志》于2004年成功出版,那时的曾孝濂已从昆明植物研究所退休,但他仍在以个人的努力推动着中国生物博物画领域向前发展,在第二组数字“2000幅,50部,12本”中,包含了他职业生涯中所绘的2000余幅画作,参与绘制插图的50余部科研书籍以及退休后完成的12本个人画集。

在中晚年后不完全以科学性、科普性为第一要义的其他博物画作、生态绘画中,曾孝濂更多将创作重心与色彩、光影的变化结合,真正迈向令人身临其境的植物、动物画创作,将观者带入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曾孝濂的作画过程

在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化性上,他也更多加入了民族绘画、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以传统的中式笔墨勾勒出现代生物科学的蓝本,将东西之间的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相结合,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平衡视感。


画至晚年,曾孝濂不断加深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也是他心中博物学的指向意义,“所有人都可以观察自然,当你观察到花鸟草木,就可以用文字、绘画、音乐、自然笔记各种形式去记录,这都是博物学,这门学科弥补了过去人和自然割裂的状态。”



在今年疫情仍频发的状态下,曾孝濂的作品与展览几度高调亮相,却恰好让人们在充满灵气的动物与植物身上感受到生的活力与希望,也让人们对画中贴近现实的生态环境产生反思。某种程度上,曾孝濂的创作已经不能用科学、艺术等来单一概括,而是一种直指生命本源的人文关怀与思考。

千百年来,这些动植物历经濒危与保护、灾害与变化,却仍然在以坚强的生命意志存活且盛放着,人类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曾孝濂的呼吁与创作,从未停止过,仍在进行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贵的相机,也拍不到这样的画面
人人都用手机拍照的今天,这些画作可能成为绝唱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珍贵遗产,800幅可传家画作,超重磅!
科学而艺术地观察世界·台州晚报
他们的画作惊艳全球,竟没一个是艺术家!
这个84岁云南爷爷火了:将他的画放大100倍,惊呆无数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