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法中名画三十讲 - 第二讲

今天为大家带来30幅世界名画第二讲: 杨凡.艾克与《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如果说乔托的壁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画家宏大的构思以及深刻的宗教情感,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作品,就展示了一个画家的缜密。无论是在绘画风格上,还是在构思上,这都是一幅可以代表缜密的画作。

作者杨凡.艾克(Jan Van Eyck)是尼德兰人,生于1385年。上一期我们讲的乔托被称为文艺复兴绘画之父,而今天这位杨凡艾克则被称为油画之父。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当我们一提到绘画的门类,油画似乎是最常见的。但是在杨凡艾克之前,油画却从来没被视为主流过。古代的欧洲人们谈到艺术的时候,总是会先想到建筑,然后是雕塑,最后才是绘画。为什么呢?因为建筑和雕塑都可以留存上千年,而绘画因为材料的原因,很难长时间被保存。不过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会热绘画,想各种办法去改良材料,希望画也能像建筑和雕塑一样恒久流传。

最开始人们用水调和颜料,这种画刚画出来的时候的确很鲜艳,但是时间一久难免会褪色,而且用水调和出来的颜料没有办法反复去描绘。所以画面看起来很粗糙。后来大约在公元前200年,人们发明了用热蜡来调和颜料这种技法,把之前粗糙和褪色的问题都解决了。

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2000年以前的法尤姆蜡画非常鲜艳精彩。但是在后来漫长的中世纪里,由于基督教反对描绘偶像这种技术就逐渐失传了。直到11世纪,思想逐渐松动,基督教也开始鼓励用艺术来表达教义人们对于绘画的热情才被重新点燃。那这一次他们还是要重新去解决1000多年前的那些难题。

那么中世纪的人是怎么解决的呢?他们开发了两个很好的办法,一个叫做湿壁画,另一个叫蛋彩画。

乔托在斯科洛维尼教堂画的就是湿壁画。先是把墙用刀铲划出粗糙的凹痕,再在上面抹上一层和着纤维的灰泥,这样这层灰泥就可以和墙壁贴合得很好了。然后在灰泥没有干燥之前,就把颜料调水画上去。在整个干燥的过程中,颜料会渗入到灰泥里。这样当墙壁彻底干燥之后,就算我们把表面蹭掉一层,画面本身也不会遭到多大的破坏。们敦煌的壁画方法也是类似的。湿壁画很适合装饰教堂或者是大型的建筑,所以在教堂林立的意大利很受欢迎。不过,湿壁画也有一个问题,因为灰泥会很快干燥,所以不能给画家足够的时间精工细作,这也就阻碍了画家们想把画画得更细腻,更真实的愿望。

第二种发明蛋彩画,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蛋彩画又叫坦培拉 (Tempera),是用蛋黄和水调和颜料粉在木板上画的画。蛋黄有着很好的粘着力,又能在画上形成一层薄的亮膜。既可以反复描绘,又可以让画历久弥新。我们都很熟悉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用蛋彩画的。不过蛋彩也有问题。他没有办法糅合相邻的两块颜色,画面最后一定会留下一些描绘过程中的笔触。当我们离近看的时候,这些笔触很影响真实感。

这种情况下,画家们肯定还会继续想办法。于是在尼德兰,有人就尝试了用植物油调和颜料粉作画。这样的效果还不错,比湿壁画和蛋彩画都细腻。但因为植物油的干燥时间过慢,所以画画的周期也被无限拖延了。经过了很长时间,一对儿兄弟俩改良了这套办法,他们制作出了干燥更快的调和油。于是我们今天的油画就诞生了。

我们说的这兄弟俩就是这一期的主角杨凡.艾克和他的哥哥胡凡.艾克。

可能我们会觉得有一些奇怪,文艺复兴明明是在意大利先发生的,为什么遥远的尼德兰地区会率先发明油画儿呢?这不应该是一片蛮荒地区吗?

这儿我要澄清一下。在中世纪的下半段,也就是公元一千年以后,欧洲的经济开始复苏。尼德兰地区因为畜牧和纺织业也逐渐发展了起来。意大利人看中了他们的纺织品,于是就把自己的贸易思维也带到了这里。200年之后,尼德兰地区从羊毛的产地变成了一个羊毛的交易中心。这儿有着得天独厚的两个条件: 首先水运非常发达。他们通过水路在英国大量进口羊毛,然后加工成高档的尼龙之后再卖给南欧的那些富裕贵族。这个买卖让他们变得异常的富有。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意大利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们离罗马教廷更远。这一点给了他们相对宽松的宗教氛围,让他们得以更自由地发挥。经济和思想两条线上都领跑欧洲,那在这儿率先出现一些新的玩意儿,就再正常不过了。

在这一期节目的最后除了油画之外,我还会提到另外一个发明,也是尼德兰影响文艺复兴进程的一个重大贡献。不过在这儿我们先卖个关子,我们先来聊聊这张画。

画中人阿尔诺芬尼就是一位在弗兰德斯经商的意大利商人。弗兰德斯在利时的东北部,总体上也属于尼德兰地区。这儿拥有着两座非常美而且繁盛的城市根特和布鲁日14世纪,根特已经是全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居民超过了5万人。和佛罗伦萨及威尼斯都是同一级别的巨大城市。

艾克兄弟,本身是出生在荷兰的,长大之后跟随着资本也来到了弗兰德斯。在哥哥去世之后,弟弟就定居在了这儿,并且为根特和布鲁日留下了很多著名的画作,比如说根特祭坛画罗琳大臣的圣母等等。

根特祭坛画是他和哥哥共同完成的作品,也是哥哥的遗作。当这张作品完成之后,就让杨凡艾克的名声传遍了弗兰德斯。就连罗马的红衣主教来到布鲁日的时候,都要特意的请他为自己画一张肖像。杨凡艾克一跃变成了欧洲北部最炙手可热的画匠。

阿尔诺芬尼也慕名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为自己也画一幅肖像。在交谈过程中,两个人非常投机。他们都是有学识,并且对新事物充满热情的人。所以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不久之后,阿尔诺芬尼再一次向杨凡艾克提出邀请。希望他能够成为自己新婚的证人,并且为自己画一幅象征着爱情和美满婚姻的油画。杨凡克欣然应允。

在当时的欧洲,富人们结婚的时候,会经常找一些画家来为自己画结婚照。当时通用的办法就是画两张画: 一张是男子的肖像,头会向左,另一张是女子的肖像,头会向右,就好像两张证件照一样,并排摆在一起就可以了。

可是杨凡艾可知道他完全可以做到比这更多。他不但可以在画里展示出这对恩爱的夫妇,还可以展示出他们被上帝祝福的婚姻,新郎的财富和睿智,新娘的美丽与忠诚,当然还有自己与他们的友谊。不过这一切目前还只是存在于他自己的畅想里。有可能别的画家,也出现过类似的畅想。但是从来没有人真正实现过。那么作为第一个要实现这么复杂想法的人,他要怎么样才可以做到呢?

首先他要创造一个真实可信的画面,不能让人物像往常一样,只存在在空虚的黑色背景里。他要把夫妇二人置于一个真实的房间之中。房间又有一切新婚的摆设,窗外还可以看到根特城市的风景。其次,他要描绘这对恩爱的夫妻,他们手牵着手向上帝发誓,是此生挚爱永不渝。再之后,他还要悄悄的把自己放进去,让自己来做这一切的见证人。这必须得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同时他还得是一个充满象征性的寓言。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画里寻找杨凡艾克是如何通过他高超的技艺,一点点把他的设想变成现实的。

在张不到一平方米的画里,我们第一眼就会看到这对新婚的情侣,男子在左女子在右,几乎是对称式的构图。两个人牵着的手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从而点明了整个画面的主题:结合。很多年之后,意大利又出现了另外一双著名的手,就是米开朗基罗画的上帝与亚当。对于传递重要的信息,这两双手都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接下来我们会注意到夫妇二人的穿着。阿尔诺芬穿着黑色的尼龙长袍,外面披着紫色的毛皮披风,头上还戴着一顶大大的圆帽。这身装束,彰显了他的财富。因为这些东西全部都是当时最奢侈的行头。他表情庄重,一只手托着新娘的手,另一只手做祈祷状,似乎在向上帝发愿,自己将如何忠诚于这个新组建的家庭。


新娘穿着一件蓝色的长袍,这是圣母的颜色,象征着贞洁。外边套着一件绿色的精致大敞,同样也是毛皮衬底。绿色象征着生机,说明她将为这个家庭带来子孙与活力。她的头上带着典型的弗兰德斯式的头饰。我们可以在杨凡艾克其他的作品里边经常看到。这两身儿打扮似乎在向我们说明,这是一场意大利人和本地人的婚姻。

新娘的右手敞开着,放到新郎的手中,就像是放心的把自己交付给了这个男人。她的左手提着长袍放到小腹的位置,看起来小腹高高隆起。有人解读他怀孕了,这绝对不可能当时的社会风气绝对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实际上这是当时的一种风俗,代表着新娘的生育渴望。这他们两个人的脚下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狗。小狗是忠诚的象征,在这儿用来隐喻他们之间的爱情。


小狗的左侧是男主人在家中穿的木屐, 同样也有象征意义。他代表着家庭的闲适和睦。在远处我们也可以看到女主人的木屐。这一里一外,又暗示着两个人在家庭中担负着不同的责任。

在我们要把目光聚集在他们脚下的地板。我们可以看到地板上有明确的透视线,再看看天顶上的房梁,左侧的窗户,还有右侧的床,都有着类似的透视线。强烈的透视效果,让空间变得更真实了。在平面上塑造一个真实的空间感,一直都是画家们的渴望。为此,画家们对于透视法的研究贯穿了整个文艺复兴。杨凡艾克也是研究者中的一员,但是他远远领先了其他人。因为除了精确之外,他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有足够的精力让画面的每一处都符合这个透视的法则。

我们来看一些不太起眼的小地方。比如新娘身后有一块花格子的地毯。如果我们把它挂在墙上,你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由小的正方形和圆形编制出来的图案。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平放到地上,正方形会因为透视变成长方形,而形则会变为椭圆形。不单是这样简单的变化,真正要描绘出透视,还要遵循远近的关系。越远的椭圆就会越扁,越近的就会越圆。之间的差别相当的微妙。杨凡艾克仿佛不经意地露出这么一小块儿的地毯,实际上这也是他精心设计的。地毯的精确透视不禁让人叹服。同时又进一步的增强了空间的真实性。


精湛的技巧加上缜密的设计,怪不得这幅画可以被称为永恒的经典。

我们继续向上看。新郎的左侧有一个小柜子,上面摆放了几个水果。对于这几个水果,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水果象征着伊甸园中发生的原罪。也有人认为橘子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水果,在这儿是用来炫富用的。我本人其实更加倾向于相信另外一种说法:水果象征着丰收,这是对于未来的祝福。我们去看窗外那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内露出了一棵橘子树,而树上也挂满了成熟的桔子。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似乎是透露着源源不断的寓意。


在新娘的身后,是一张大红的婚床,铺叠得非常整齐,旁边有一个高背的椅子。木质的椅背上有非常致的雕花,还有一个小雕像和一把笤帚。笤帚的寓意是女主人的勤劳吗?显然,在这样的大富之家是不用她亲自扫地的。所以这肯定不是一把干家务活的笤帚,而是基督教的香油圣毛刷,专门用来擦拭圣物和圣象用的。相比笤帚,那个雕像更加引人注意。他是谁呢?我们可以从头上的背光来判断他应该是一个圣徒。的穿着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女性。那么在这里出现一个女性的圣徒,我们大概可以猜到她是谁了。他是基督教孩子们的守护圣女玛格丽特。直到今天,全世界还有不少的学校以圣玛格丽特命名。很明显,在这儿又是杨帆艾克的一个暗示,他的心思实在是太缜密了,整张画里边没有一个地方不在悄悄的说话,不再悄悄的祝福着这对新人。

在圣象的左上是一盏铜制的吊灯,被擦得非常光亮。吊灯上的每一根烛台,都因为受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度。果不是画上斑驳的裂痕来提醒我们,我们很容易就会误以为它来自于一张照片,而不是600年前的一幅油画。我们难以想象在达芬奇还没有出生之前,就有人已经可以画得如此现实了。


不过我们可别光顾着赞叹扬范艾克的精湛技艺。我们发现在吊灯上又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6个烛台上面只插了一支蜡烛,而且这支蜡烛还在白天被点亮了。这又说明什么呢?其实他就是婚姻本身的象征。就好像是把戒指戴在无名指上,象征着结婚一样。点一支蜡烛的烛台,在欧洲同样也是结婚的传统风俗。


现在我们把目光缓缓向下,经过画面的一番漫游之后,再一次回到画面的中心。首先我们会发现一排书写得非常优美的文字内容并不复杂。前面是名字杨纳斯德凡艾克(Johannes de eyck) 后边儿的”Fuit hic“是在此的意思。下边还有一个年份是1434年.杨纳斯的'J'作为开头第一个字母被描绘得非常明显而复杂。它像一个乐器正在吹响动人的旋律,又像一个火把点燃着希望,还像我们敦煌的飞天正在翩翩起舞。

'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 1434

('Jan van Eyck was here 1434')

证婚人出现了:以文字的形式“扬凡艾克在此”。我们可不要把这个名字理解为画家的签名,把名字签到画里是文艺复兴盛期才开始出现的情况。杨凡艾克是中早期的文艺复兴画家,他还没有这个习惯。们在他其他的作品里几乎都找不到签名。他第一次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要以证婚人的身份出现在这张画里。

沿着证婚人的名字,我们再往下看。墙上挂着一个齿轮型的圆盘,在十个齿轮上分别描绘了耶稣的10个受难瞬间。看到这些画,我们就知道这样东西一定是来展现虔诚的。不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倒不多见,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定制版。旁边的那串念珠,也同样是表达虔诚的意思。

圆盘的中间是这幅画最神奇的地方,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我们得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再看一下刚才看过的这个房间。阿尔芬尼夫妇的背影,红床,窗户,天花板和吊灯。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但是又陌生,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又魔幻。

杨凡艾可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他知道该如何一步一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且在关键时刻震撼你的心灵。这面镜子就是它的关键时刻。他不但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房间的另一个角度,还利用了一个超越常规的方式。

我们发现这个镜子的窗户是弯的,床也是弯的。原来它是一个球镜,利用球面反射的变形,让房间里所有的内容以扭曲,但是又科学的形象再现出来。这就让真实本身变得更加不可思议。

就在这个不可思议的核心,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惊喜。镜子里边出现了两个很小的形象,好像是两个人。一个穿着天蓝色的袍子,另一个穿着黑红色的衣服。从镜子里边儿的位置去分析,这两个人就站在阿尔诺芬尼夫妇的对面。们的身后就是房间的入口。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我突然间想起了那排字: 扬凡艾克在此。这其中一个不正是画家本人吗?原来他不仅用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存在,还在镜子里,也现了真身. 这简直是太让人意想不到了!凡艾可画了一张画,居然还可以通过镜子制造出一个这样的惊喜。

那么这两个人物中,一个是杨帆艾克,另外一个是谁呢?是他的助手吗?或者是他们的朋友吗?我觉得不是。我们已经见识到了杨凡艾克强大的想象力和控制力。他不太可能在这张画里面画出一个又没有名字,又没有具体身份的人。整张画看起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人物也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这个特殊意义是什么呢?还有谁看着这场婚礼?还有谁懂得杨凡艾克的复杂脑洞。或者说,还有谁适合这个模糊又确定的形象呢? 

我猜出他是谁了,他就是”我“,是我们每一个站在画前的观众。我们通过杨凡艾克的手参与了这场600年前的婚礼。但是我们又是模糊的,因为我们是每一个人,是任何一个站在画前的人。原来杨凡艾克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画画的同时,把观众也放在设计当中。他甚至都可以想到,我们张大嘴巴,露出惊讶的表情。这是什么样的想象力?可以在一切都不曾存在的情况下,把他们创造出来。这又是什么样的执行力,可以完美地在亚麻布上重现真实。这又是何等的高明和幽默,可以穿越时空和未来的每一位观众握手。站在这样的画作前时,我们除了膜拜,还可以做什么呢?

后人评价杨凡艾克的油画,用的最多的字眼就是'视觉的革命'。的确,他确实彻底改变了我们在画上可以看到什么的传统,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真实的定义。不久之后,有人把他的方法带回了意大利,又从意大利蔓延到了整个欧洲。从此以后艺术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繁荣的文艺复兴油画也从他正式开始了。


最后我们要补充一点。在同时代的意大利,人们还在挣扎着弄懂初级的透视,还在研究如何把形状画得更准。那为什么杨凡艾克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从画上看,他领先意大利人不只一两个档次。比如说画球面镜里的形状,画地毯上椭圆形的透视,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画家们在没有器材辅助的情况下,也很难达到杨凡艾克的水平。是什么原因?其实答案非常简单。杨凡艾克本人也没有办法在没有器材辅助的情况下做到这些,他是依赖远古时代的照相机才能画到这么精准的。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艺术高度。至于,远古时代的照相机技术,是如何辅助绘画的,等我们讲到卡拉瓦乔的时候会为大家带来更深入的解读。

【版权声明】音频及文字版权属作者张法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7. 别具匠心的“婚纱照”《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英国国家美术馆】
油画之父
“油画之父”扬.凡.艾克代表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其画作背后的真相
什么叫油画?
收藏|世界名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