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滨海盐业史话(六)

 

                天津滨海盐业史话(六)

一灶为一屯,每屯配50丁或50兵。因盐业资源不同,评定标准也不同。幽州临海,每屯配50丁,一年收盐满2800石,准营田二等;满2400石,准营田三等;满2000石,准营田四等。大同、横野军,是盐池,每屯配50兵。一年收盐满1500石,准营田二等;满1200石,准营田三等;满900石,准营田四等。唐代,一石约等于120市斤。幽州盐屯的指标,几乎是其他藩镇的一倍。

  当时,包括“民屯”在内,10个藩镇共有992屯。其中,大同40屯,盐池在大同附近。横野军42屯,盐池在现河北蔚县。幽州除了沿海区域,还有6处盐池,都在北京附近。这些不知名的小盐池,都是当地天然形成的盐碱卤坑。刮碱煮盐,充当军资。而幽州沿海区域,泒水以南,瀛洲盐区(现静海、津南沿海),以一家或数家置灶的松散、自由、自营的生产形式被迫解体。原灶户与盐丁,立即成了“民屯式的官营徭役”之人,而且必须是精壮劳力。泒水以北,滨海沿岸至营州(现丰南地段),凡是起火冒烟的灶地,虽然原始、分散、规模小,但也一律按照军事化编制为“盐屯”,所产海盐全部上缴藩镇。

  盐丁不足,再以附近的土民和迁徙的流犯补充。由地方藩镇供给简单的衣食生活用品和微薄的报酬,由监管的司官和士兵,强行组织,不分昼夜地淋卤熬盐。这种盐屯,灶户与盐丁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一旦有了战事,他们就是后备的兵丁。

  幽州盐屯的地域、规模、数量,历代以来,始终缺乏详实的记载,犹如水中望月模糊不清。这是由于藩镇军事政权的割据属性所造成的。早在“安史之乱”前期,朝廷尚能控制时,幽州的盐业记载就已经失控。这个时期,幽州、范阳节度使,已由裴宽过渡到安禄山。安禄山,突厥胡人,曾在幽州边市做过牙郎,懂六种民族语言。他外表憨直,内里奸雄,且很会做边贸买卖。幽州的边市贸易、盐铁之利,都独自掌控,毫不泄露。为迷惑朝廷,他集聚盐铁资源,换来骏马珍宝,贡献给唐玄宗、杨贵妃、李林甫。同时,内收外族部落作为精兵,隐匿屯兵20万众。外敛聚财储备军资,仅制作成的丝绸成衣就达数万匹。随着安禄山的野心膨胀,“安史之乱”的风暴,已是山雨欲来了。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历经八年才被平息。但是,朝廷财政已是四面漏风、屋顶漏雨了。公元758年,推行“榷盐法”。在各产盐区设盐院,派盐官,管盐场。颁布系列盐法:凡以盐为业者,免杂役;食盐统购统销;提高盐价,由每斤10文钱,提到110文。可是,此时藩镇割据态势已悄然形成,盐政新法在各藩镇恰如一张废纸。当时,全国有兵99万,而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则屯兵55万。地方藩镇集军、政、财权为一体,酷似独立小朝廷。《旧唐书·田承嗣传》(田承嗣、成德节度使)载:承嗣“重加税率,修缮兵甲,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各个藩镇,政体上,藩帅世袭或军事政变自立,而地方官吏自任;财政上,户口不报,赋税截留,开支自筹;军事上,养蓄重兵,视为私家武装,并不断地与朝廷抗礼,或者爆发战争。从安史之乱至唐末,历时150年,河朔三镇(魏博、成德、幽州)爆发动乱65起。藩镇节度使走马灯一样变换,仅幽州就历时了28个节度使。藩镇的一切经济,始终都要围绕军人政权服务,都要保障骄兵悍将的衣食住行。于是,幽州的经济,就注定了掠夺、封闭、多变的野蛮属性。而天津滨海盐业的发展,就始终笼罩在藩镇割据的血雨腥风里。

  幽州藩镇的经济特征,在幽州良乡县(现房山区)云居寺的石经捐助留名刻写上,表现得极为强烈。唐开元年间,京都大法师为云居寺送来了佛经。云居寺建起了佛塔,并要篆刻石经。于是,幽州将帅、官吏、豪强、富商、及其各行各业,纷纷资助留名。其中,前期共有32个商行:米、肉、油、果、茶、布、铁、炭等,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但是,唯独没有盐商。到了唐代晚期,捐助留名的商行仅剩十几个,仍是没有盐商。因为,幽州的盐业生产及其销售,事关军政大计,早已被节度使或身边的亲信严格地控制在手。他们的捐资留名,就是幽州之盐形象的刻写。唐代后期,朝廷依靠盐利,已经摆脱了财政困境。但是,市面上每斗盐价已经高涨到350文钱。数斗米换不来一斗盐,苍头百姓只能望盐品咸。公元822年,朝廷还想继续增加盐税。文人宰相韩愈曾与穆宗李恒争辩:乡村农夫,十天或一月吃一次盐,已是非不得已。没有钱,只能与盐商以物换盐,受尽了盐商的盘剥。如今官府之盐,以势强派乡民,早晚还要激出事端。穆宗说他迂腐,把他发配岭南了。然而,穆宗的想法,就是藩镇的做法。掠夺与强制,严控与封闭,就是幽州盐业的基本属性。唐代后期,幽州外地的大米急剧下降,钱币紧缺,市面交易多以布匹抵顶,而盐更成了稀罕物。

  幽州盐业的生产,尽管云遮雾罩,但沿海盐屯并没有停止生产,断断续续仍在艰难维持。因为,历代节度使都不缺盐。公元785年至810年,刘济为幽州节度使,对朝廷态度恭顺,是藩镇的楷模。他多次以盐换马,进贡朝廷,屡次封官进爵。刘总篡位后,为了换取朝廷的认可,在朝廷与成德藩镇开战时,资助朝廷米50万石,盐2万石。唐代,一石等于120市斤。可见,幽州盐产多么丰盛。821年至826年,朱克融任幽州节度使,向朝廷上表:献朝廷战马1万头、羊10万只,但要朝廷给钱。幽州的马与羊,都是在边贸市场以盐易物换来的。850年至872年,张允伸为幽州节度使,朝廷镇压庞勋叛乱,张允伸资助军粮50万石,盐2万石。幽州领区内,瀛洲、渔阳、营州等郡县,都处于沿海区域,虽不如幽州形成连片规模盐区,但分散的灶场盐业之利,历代幽州节度使都会视为珍宝。因为,农田与灶场,就是藩镇割据生存的基础。(连载6)



本文原载于《滨海时报》2014年12月1日,本文原文转载,不代表本刊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原创 2017-05-16 刘振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河北道的林木资源,为手工业发展提供条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
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进而出现“两户养一兵”现象
谁说年过半百,就要行将就木?他55岁起兵,60岁攻破长安自立为帝
曾经辉煌无比的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关键:不光只是黄巢起义!
唐朝的灭亡,唐宣宗究竟有没有责任?真相:他为黄巢起义埋下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