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话红楼梦之从尤三姐的自杀论中国古代女性的贞操观


咱今天开说红楼梦之从尤三姐的自杀论中国古代女性的贞操观。在作者笔下“嫖了男人”的尤三姐会将贾珍和贾琏兄弟俩痛骂一场并赶出门去,表现得何等刚强,可在柳湘莲悔婚时却愤而自杀,又表现得何等懦弱,看似人设崩塌,实则合情合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正是她极其传统的贞操观。

尤二姐和尤三姐“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之诮”,说白了就是姐妹俩跟父子俩都有性关系。尤三姐极不甘心如此过活,曾向尤二姐抱怨“姐姐糊涂。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沾污了去,也算无能。”,因此她对贾珍等人百般找茬:

天天挑拣穿吃,打了银的,又要金的;有了珠子,又要宝石;吃的肥鹅,又宰肥鸭。或不趁心,连桌一推;衣裳不如意,不论绫缎新整,便用剪刀剪碎,撕一条,骂一句,究竟贾珍等(等字用得妙,当包括贾琏和贾蓉)何曾随意了一日,反花了许多昧心钱。

贾琏和尤二姐都觉得尤三姐这么闹下去不是个事,想打发她嫁人。结果大家都知道,柳湘莲因不愿“做这剩忘八”而悔婚,并索要定亲信物“鸳鸯剑”,尤三姐拿剑的雌锋抹脖子自杀了。柳湘莲只许男人放火,不许女人点灯,自己“眠花卧柳”,却理直气壮地嫌弃尤三姐“不干净”。

尤三姐自从思嫁柳湘莲以来,“竟又换了一个人”,“非礼不动,非礼不言”,“每日侍奉母姊之余,只安分守己,随分过活。虽是夜晚间孤衾独枕,不惯寂寞,奈一心丢了众人,只念柳湘莲早早回来,完了终身大事。”,当贾琏带回柳湘莲的定情之物后又“喜出望外,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笑终身有靠。

尤三姐为何一下子从“荡妇”转变成“贞妇”?因为她将自己当成有夫之妇了。一个“罗敷自有夫”的女人怎么还能失身呢?丈夫可以三妻四妾,妻子却只能从一而终,一旦丈夫认为妻子不忠,那妻子就必须以自杀这一“烈妇”之举来明志。这套自宋末元初以来逐渐被强化的歪理邪说深刻于尤三姐的脑中,所以即使“不惯寂寞”,她也会自觉坚持“孤衾独枕”。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尤三姐自杀的行为恐十分莫名其妙,因为柳湘莲拒婚的借口是姑母另定了亲事,“从了老兄背了姑母,似非合理”。贾琏听了当然很不爽,反复争辩,柳湘莲才说出“请兄外坐一叙,此处不便。”的话来,并未当尤三姐的面说出令她难堪之语,是尤三姐自觉“无趣”才愤而自杀的。

接下来就从尤三姐的自杀展开讲讲中国古代女性的贞操观。

只针对女性的贞操观自打春秋战国时起就已产生,这是父权社会的必然产物,只有女子自觉守贞,才能确保其生下的子女皆为丈夫血脉,但提倡归提倡,还远远没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变态程度。直至南宋灭亡,寡妇改嫁都是社会大众可接受之事,但从元朝开始,贞操观愈演愈烈,渐趋变态。

元、明、清三朝的统治者分别代表蒙、汉,满三族,虽文化背景相差悬殊,但却一致看重女性守贞一事,若仅仅只为血统纯正,恐难令人信服。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恐怕与皇权越来越高度集中有关,当君臣关系越来越像主奴关系时,权利大都归于皇帝,久而久之,利益必将失衡,因此就特别强调忠君爱国,以图保持平衡,正所谓“丈夫死国,妇人死夫,义也。”。

你当妻子的不能只享受夫荣妻贵的权利,也得尽尽夫死妻殉的义务不是?男人为国尽忠,女人为夫尽忠,子女为父尽忠,总离不开一个“忠”字,大家都忠了,天下也就太平了。若果真如此,又怎会改朝换代?其实比“忠”更重要的是“利”,只有最大程度地兼顾各方利益,才有可能长治久安,而如何做到兼顾则最考验为上者的管理智慧。

抛开统治不足百年的元朝不说,但就明清两朝而言,寡妇终生守寡,甚至自杀殉夫,已属司空见惯,而明清当政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通过给予寡妇及其亲族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来大力提倡寡妇守节。明朝规定: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清朝则继承了这一规定。上行下效,贞节烈妇越来越多,呈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我们通过《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故事来剖析一下明清时期“寡妇殉节”能带来的“荣誉”:

安徽徽州王玉辉王秀才的三女儿决定以死殉夫,理由是“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可在公婆一再表示会养活她,不会让她连累其父,并劝她打消轻生的念头后,她依然坚持去死,“母亲和婆婆着实劝着,千方百计,总不肯吃。”,活活将自己饿死了。

在此过程中,身为父亲的王玉辉非但不加劝阻,反而推波助澜,认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并鼓励女儿“你竟是这样做罢”。当听闻女儿死讯的王老太太“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时,王秀才还骂老伴是呆子,还怕自己“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并“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再后来,余大先生“请旌烈妇”,“过了两个月,上司批准下来,制主入祠,门首建坊。”,“到了入祠那日,余大先生邀请知县,摆齐了执事,送烈女入祠。阖县绅衿,都穿着公服,步行了送。当日入祠安了位,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还要请王秀才来上坐,“说他生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直到此时王秀才“才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

后知后觉的王秀才貌似醒转过神来了,其实压根就没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虽伤心于女儿的离世,但在外人面前却极其赞同女儿殉节的做法。他因“在家日日看见老妻悲恸,心下不忍”而想去外地散心,“上船从严州、西湖这一路走。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来到苏州后临时决定先去见个老朋友,然后再去最终目的地南京。

王秀才在苏州路旁的茶馆里坐着喝茶,当看见“有几只堂客船,不挂帘子,都穿着极鲜艳的衣服,在船里坐着吃酒。”时,他的心理活动是“这苏州风俗不好,一个妇人家不出闺门,岂有个叫了船在这河内游荡之理!”,但他仍“又看了一会”,说好的“非礼勿视”呢?作者笔墨若仅止于此,那就太低估其刻画人物入木三分之能了。

作者笔锋一转,说王秀才“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可所有“悲”的描述都是为他最后“喜”的反转做铺垫的,因为当他在南京遇到同乡邓质夫时,他竟说出了如下这番话:贤侄,当初令堂老夫人守节,邻家失火,令堂对天祝告,反风灭火,天下皆闻。那知我第三个小女,也有这一番节烈。守节的寡妇能“反风灭火”,真真羞煞三借芭蕉扇灭火的孙悟空。

同为《儒林外史》中塑造的寡妇形象,王秀才无子的长女宁愿回娘家投靠父亲,也绝不去死。和大伯子严贡生打官司的丧子的寡妇赵新娘几经波折后分到了三成家产。在第二任丈夫死后和继子打官司的无子的王太太也分到了一部分家产,并最终改嫁鲍廷玺。同为守寡,自救者众,自灭者寡。社会提倡是一回事,照不照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还有一种自救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寡妇能改嫁却不改嫁,坚持在婆家守节,《儒林外史》中就有这样一个寡妇,她是施美卿的弟媳,施美卿将她卖于他人为妻,银子都到手了,可她却不愿改嫁。施美卿若逼她嫁,则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万般无奈下就想了个损招,让众人去抢她,结果反倒是自己老婆阴差阳错地被抢了去,而且还被强奸了。

在通常情况下,明清时期的寡妇若改嫁,则会丧失对夫家财产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继承权,而不改嫁,则能理直气壮地变卖或经营夫家的财产,若改嫁后的生活水平反而下降很多,那不改嫁则在情理之中了。施美卿的弟媳不愿改嫁恐怕多是因为守寡时能有钱随便花,有房随意住。

贞节既是墓志铭,又是保护伞,悲哉,喜哉?

这里顺便推荐一部印度电影,名叫《水》,又叫《圣水》或《月亮河》,豆瓣评分8.5,在优酷视频上可以看,说的是20世纪30年代印度寡妇们的悲剧人生,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有个中年寡妇稍作打扮后美美地问8岁的未成年寡妇:“我现在看起来怎样?”,答曰:“老了。”

再说回尤三姐,她以自杀来换取“烈妇”之美誉,看似自尊,实则自贱。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令人可悲的是,清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中国又出了个丁璇女士,打着宣传传统文化的旗号,公然宣扬所谓的“女德”,将封建社会的屎当饭吃,但令人可喜的是,绝大多数人并不买丁璇之流的账,毕竟喜欢吃屎的重口味之人还是极少数。

咱下次开说红楼梦之从袭人的升职和晴雯的被辞论职场生存法则。

本人在晋江文学城网站上发表了38万多字的唐朝历史言情小说《大唐超大龄剩女信安县主》,全文讲述了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信安县主的传奇一生。信安县主有着高贵的血统,她祖父是唐太宗李世民,她祖母是隋炀帝之女杨淑妃,她父亲是集两朝天子的血脉于一体的吴王李恪。她6岁时父亲含冤而死,年仅6岁的她被幽禁于桂苑之中,直到42岁时才奉旨出嫁并生子。她被禁锢了整整36年,从一个懵懂小孩到豆蔻年华再到人老珠黄,她在桂苑浪费了她生命里最美好最宝贵的时光,可她却依然活得充实而精彩,最终凭借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足智多谋的头脑成功地华丽转身,并两次实现了家族的复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尤三姐死前失去贞操了吗?曹雪芹仅用两个字,就还了她一世清白!
红楼梦趣谈:“白莲花”尤三姐的贞操观
红楼梦里的贞洁烈妇大菩萨李纨,原来是个欺世盗名不积阴骘的人
尤三姐(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人物)
都说红楼梦是女儿书,但是里边却有这样三位出彩的男人
悲哉,尤三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