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句子的作用:文章结构

原创 耿老师 辰望教培 2021-08-29 11:31


文章常见的结构组织方式

(1)开门见山

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这就是开门见山。

(2)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3)先景后情

情与景分别来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有错综之妙。第一句写山中所闻,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第三句紧承第一句“风急”,第四句紧承第二句“渚清”,第五六句写登高所感,第七句承第五句“作客”,第八句承第六句“多病” ,结构非常严谨。

(4)画龙点睛

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点晴之笔常用在诗词的结尾,这种方法又常常称为“卒章显志”。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写法。

(5)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词写作上的一种技巧。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所谓“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在把握古诗词的结构特点时,我们必须关注诗词中的标志性语句。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移或空间转移的词语句子:在写最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寻找结尾那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特殊位置的句子

某句话在开头



(1)总括: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具体从几个方面思考 :  

主题: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本身:①渲染          的气氛;②突出表现了              ;③奠定了全文          的情感基调;④交代         的背景;总领全文 。

对下:①引出下文          ,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下文          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下文       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头写景物:(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2)渲染环境氛围;(3)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4)烘托人物性格;(5)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 

某句话在中间



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 

a.上承         ,下启           

b.总括上文,为下文          作铺垫     

c.文章由         转为           ,推动文章的发展。

d、照应(呼应)开头(标题)、总领下文

“总领下文”与“引起下文”的区别:

1、作用不同

“总领下文”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作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全文的一个概括,下文都是围绕该中心思想展开。而“引起下文”的作用是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

2、所针对文章位置不同

“总领下文”针对记叙文开头,而“引起下文”处于文章首、中、尾都是可以的。

某句话在结尾



总括:点明中心、深化主题(主旨)、升华主题(主旨)

具体:

⑴结构上:

照应(呼应)开头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扣题、点题;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⑵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如:卒章显志)           ,表现了           ,深化            的主旨,强化作           的观点。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如何提炼文章主题思想

1、任何一篇文章的主题都包含着作者的勇气、对生活的洞察力和个性的投射。因此,要写出具有一定深度和独创性的文本,作者必须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善于观察,这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整体文化素质。

2、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主题是作者对所掌握的材料透彻理解的结果。

3、主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

4、主题来自生活。任何主体都是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感知、思考、研究和论证的结果,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

方法总结: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易混概念区分


01


主旨、主题、中心

主题,一般理解为叙事类文章(如记叙文、散文、小说)所写的“中心事件、人物”等以及此间蕴涵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歌赞、批评、揭露等).当然后者为核心.

文章的主题是该文所表达主要内容的抽象化、简练化的题目(从分析文章的题目、主要内容可归纳);
主旨,文章的叙写、议论目的.在记叙文类中,主旨与主题是相同的概念;在议论等类文章中,写作意图一般称主旨,不称主题.

文章的主旨是该文的思想、外延、意境、目的(这需要从作者的情况、读者的情况、社会时代的情况全面分析仅从文章本身分析可能会出错)。

文章的中心是该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从分析文章的结构、语句、文字可看出来);

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的中心思想是赞扬高洁伟岸、不同流合污,不趋炎附势,一身正气,坦坦荡荡的君子,而讽刺那些寻欢作乐,贪污腐败,巴结权贵的封建官僚,世俗之辈。此为中心思想。而主旨是以花喻人,赞美拥有君子气度的莲花,暗讽世俗官僚般的牡丹。此为主旨。而主题则是赞美莲花

所以,“中心”应是文章写作内容的概括,“主旨”则是作者写此篇文章想告诉读者的道理,思想等,或是作者的情感表达

“中心句”就是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句子,“主旨句”就是能揭示作者的情感,目的的句子。

02


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点明主题区别

1、意思不同

深化主题:是之前有点明中心的句子,再次将感情上升更高,例如文章主题是中华民族有气节,前面点明,后面赞美其伟大生生不息。

升华主题:也就是说,前文并没有直接指出中心的说法,而是在文章的最后直接指出并把这一点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点明主题:就是再次明确文章的主题,使得主题更加鲜明,更加集中的显现,一般使用的方法就是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主题。

2、作用不同

深化主题:是结尾开头相呼应,也是和题目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

升华主题:是写作过程中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提高主旨意义的重要一环。

点明主旨:是在文章中强调主题,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明确的作用。

3、方法不同

深化主题:把某个主题从表层,细致的剖析、描述到本质本源。

升华主题:将一个浅显、普遍的问题,提升到另一个精神层面。

点明主旨:将重点点明,使着整个主题明了、深刻。

4、层次不同

深化主题:它将进入一个更深的阶段。它只是会在同一水平增加深度。

升华主题:是比喻某些事物的精炼和提高,是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

点明主旨:是在同一层次和同一境界,强调主题。

03


如何区分深化主题与升华主题 

在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常遇到“深化主题”和“升华主题”这两个具体概念,很多学生混淆乱用。为此,有必要在教学中澄清概念。 

首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深化”的意思是向更深的阶段发展,如“矛盾深化”、“认识不断深化”、“深化改革”等;“升华”的意思是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如“艺术是生活的升华”。那么,“深化主题”和“升华主题”两个概念,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深化主题”、“升华主题”是提炼主题的两个层面。“深化主题”是使主题更深刻,更有社会穿透力,更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升华主题”是使主题能更准确地表达对事物的全体的内部规律的完整的认识,完成探寻事物本质特征的“飞跃”。升华主题那是一个层次上的区别。升华主题,是写作过程中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提高主旨意义的重要一环。“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是写作中的一个常用技法,就是将一个浅显、普遍的问题,提升到一个精神层面,从而使得文章中心更加深刻、突出。 

还是用实例来说明两个概念的含义吧。 

先看深化主题的文例: 

比如,一篇题为《路上》的作文,作者看到成年的黑蚂蚁往墙洞里搬运食物,同时也看到一只年幼的黄蚂蚁从墙下往墙上爬,多次滑落但仍坚持爬,作者便由蚂蚁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联想到自己平时遭受挫折时的气馁,抒发了这样的感慨:“这时我感到小蚂蚁的身影在我眼前变得越来越高大。一只小小的蚂蚁尚能如此坚强,更何况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呢?我没有理由再消沉下去了,”这样主题就得到了拓展,有了深度,启迪了读者,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如鲁迅的《故乡》结尾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包含哲理的警句,小说在前面揭露了故乡的凋弊,批判了兵荒马乱的现实,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之后,提出的一种强烈的希望。希望人们应该满怀信心地开辟一条新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这就使这段文字开拓出了新意,它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全文的主题,而且给人以力量和感召。 

《背楼的父亲》作品阅读,写的是一位父亲为供孩子上大学,不顾年纪大和劳累做背楼的生意,这令“我”很感动。小说结尾写道:“我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上学的时候,父亲,和他,一样的拼命。”作者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都为自己的儿女默默地付出,无怨无悔地扛起沉重的家庭重担,这是由对文中这位父亲的赞美拓展开来,进而赞美了天下所有的父亲。文章本来表现“个别”以及“点”的内容的,如果把“个别”“点”所表达的主题扩展到“一般”“面”的范围,那么,主题就得到了深化,就具有了广泛性和普遍性。所以,这一结尾的作用就是拓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再看升华主题的文例吧。     

我们学习了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这就是升华了主题。 

还记得余光中《乡愁》的最后一节吧。在这首诗中,作者选了四种意象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乡愁。这些意象虽然都感人至深,但如果没有这最后一节,诗歌总显得不够大气。最后一节,作者将个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愁,上升到台湾人民不能与祖国大陆团圆的愁绪,这样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质的飞跃,诗歌也在从小我向大我转换之间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如《驿路梨花》一文,文章记叙了梨花姑娘等到一些人在密林深处修葺一座小茅屋的事,表现了她们助人为乐的精神。然而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加以升华。篇末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此话先是实写,点题点人,而后由实到虚,引述陆游的诗句作为画龙点睛的一笔,梨花象征了雷锋精神,指出雷锋精神处处有,神州大地人人学雷锋。这样就使文章的主题既含蓄、深刻、又耐人寻味,主题得到了升华。

04


照应与呼应

1、照应:指一方对另一方的。常见上文设悬念,下文

解答;常用前后照应。

2、呼应:指双方相互的。开头和结尾提到同一个事物或语句;常用首尾呼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散文阅读 | 句段作用
写作文总是强调首尾呼应之后可以凸显主旨,如何才能做到?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解析
高考散文复习——结构
阅读理解考点分析,句段在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