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穿越指南·第七篇·清代的民族与户籍

请拿出您的身份证~

清代的民族与户籍

 

上一节咱们在清代的北京城晃悠了一圈儿,这一节由我来讲一讲当您穿越到清朝必须要了解的一些基本概念。

首先呢,您要了解的是民族概念。

“民族不就是满族汉族的吗!”

您看,这就属于穿过去肯定要悲剧的。就如同现在网络上好多帖子问的一样,“曹雪芹是哪族人?”有人说是汉族人,有人说是满族人。这两种答案放到清代的话,都不是很准确。您或许知道,虽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民族概念,比如说华夏啊,比如说戎狄蛮夷啊,但是这些概念在当时还是以文化为核心,而并非是严格上的血缘意义【注1】。直到现代,现代民族观念才在中国逐步形成。简单说,清代民族概念还是比较混乱的。

哎呀,这些复杂的事情就不跟您多说了,您只需要知道清代民族划分跟现代有些不同就是了,拿咱们上一节看到的内容来举例吧,您看这段:

京城汉官、汉民原与满洲共处。近闻争端日起,劫杀抢夺,而满、汉人等,彼此推诿,竟无已时。似此光景,何日清宁?此实参居杂处之所致也。朕反覆思维,迁移虽劳一时,然满汉皆安,不相扰害,实为永便。除八旗投充汉人不动外,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城南居住。

您看,这官方说的是“满洲”和“汉人”,就是把满汉并称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民族概念,就是满族和汉族呗。而实际上,这里的“满洲”=“旗人”,“汉人”=“民人”,这就是所谓清代民族概念混乱的一个缩影。

具体民族学上的东西就不给您多讲了,您只需要知道,如果您穿越到清代的北京,大概能遇到三种人,依照清代人的概念,他们分别被称为“民人”、“旗人”和“蒙古人”,而不是现代人所谓的“汉族人”、“满族人”、“蒙古族人”、“朝鲜族人”等等称呼。这点还请您一定记住。

旗人,即是八旗之人。清代八旗制度内有各种民族的人,满族、蒙古族、汉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回族、朝鲜族等等,他们一般被统称为“旗人”。清代官方用词中,也经常直接把旗人称为“满人”,这大概是因为旗人里以满族为主体吧【注2】。所以像曹雪芹,他虽然是汉族人,但是他入了八旗,就属于“旗人”这个范畴了。顺便一提,在清代灭亡之后,“旗人”改报什么民族的都有,既有按照自己本来民族申报的,也有原为满族改报汉族,原为汉族改报满族,原为维吾尔族改报满族等等情况,这又是笔糊涂账,所以千万不要“一刀切”哦~

然后是蒙古人。导游君我嘛,见过很多清穿旅客,他们就完全分不清蒙古旗盟和蒙古八旗的,所以穿越过去经常闹笑话。其实,蒙古八旗虽然有“蒙古”二字,但是他们属于“旗人”,跟其他旗人一样,他们也住在京城之内,而不是在大草原上放牧【注3】。反之,蒙古旗盟才是清代一般意义上的“蒙古人”。蒙古旗盟是参考八旗制度建立的一种蒙古行政制度,具体来说即是将蒙古的各个部落拆成若干个“旗”,然后在数个“旗”上设立“盟”。举例说的话,卓索图盟,便是由喀喇沁左旗、喀喇沁右旗等六个旗组成,这就叫“旗盟”。蒙古旗盟虽然跟蒙古八旗都有一个“旗”字,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制度。以人物来说,清初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出身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蒙古旗盟人,而清中后期道光皇帝的孝静成皇后,虽然同样是姓博尔济吉特氏的蒙古族人,却是出身正蓝旗满洲的旗人【注4】。这是不能混淆的呢。

最后是民人,聪明的您一定想到了,除了旗人和蒙古人,剩下的基本就都是民人了~民人中以汉人为主,故而也经常被官方称呼为“汉人”。当然,民人内部也有其他民族,如回族之类的,私下他们也有区分。不过一般统称来讲,就都就叫做“民人”。

说完了民族,我们再顺便来说一下清代的户籍,这是因为户籍跟民族有互相对应的方面,便于您理解记忆。

本社的穿越服务主要是传到清代的北京地区,所以籍贯上比较常见的只有“旗籍”和“民籍”两种,如他们名字所显示的,旗籍即是旗人的籍贯,一看“某某旗某某佐领下人”就知道这位是旗人。这种旗籍归八旗管理,而民籍即是民人的籍贯,归户部惯例。所以,看清自己的户籍,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出身是什么,这对穿越回古代的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民籍”之外,民人还有几种户籍【注5】,不过在北京城都不怎么常见,我这里给您顺便科普一下:

第一种是军籍,也叫卫籍。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卫所制度,有点类似于军区制度。一个军区内的军人及其后代都世代在这个军区内当兵或生产,所以军籍和民籍是分开的,属于兵部管辖。

第二种是灶籍。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跟煮什么东西有关的户籍,是专门从事盐业生产的人的户籍。古代为了确保盐的产量,将从事盐业生产的人的身份世代固定下来,禁止他们去从事别的职业,所以才有这种特殊的户籍。

第三种是商籍。这个户籍跟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主要是跟科举有关系。什么?您认为商籍就是商人的户籍?其实不是呢。一般的商人都属于民籍,而商籍是专门给一些盐商及其子弟设立的。这是因为古代科举跟现在的高考一样,必须要在户口所在地进行考试,也就是所谓“原籍应试”原则,而盐商作为一种有政府特权的商人,长期在外做生意,所以就特许他们拥有一种特殊的户籍,可以在非籍贯所在地进行科举。

但是,除了上面我给您列举的户籍之外,其实在社会上还有几种特殊的户籍。如果您穿越回清朝,向家中的人问自家的户籍,发现家中之人面露难色,您就大概知道,自己家就属于特殊户籍之一咯……这种情况下,还是建议您改穿到别的身份为好……

不过还是给您介绍一下这几种特殊户籍,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是如“乐户”、“丐户”等特殊户口。他们或是明朝时罪臣之后,或是从事如仵作令等当时人所贱视的职业,而被划归为贱民,世操贱业。这种贱民在当时全国各省,特别是汉地省份,数量不少。针对这种情况,雍正皇帝从雍正五年到雍正八年,陆续将各省的贱籍全部“开豁”,规定在“开豁”三、四代之后,这些人的后代便可以作为普通民籍享有良民的身份。

第二种是附户,也叫“家人”。您在清代看到“家人”这个词,千万别感到亲情,凡是清代官书上出现这个词,一般来讲并没有我们现代“家族”、“亲人”的喻意。那他指的是什么人呢?给您看一段资料:

且各省遇有应行迅奏事宜,原许其填用火牌,由驿驰递。至寻常奏摺,自有弁役、家人,可以赍送,兼程、专达,并未尝稍有稽延。【注6】

在这条讲述奏章传递的上谕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家人”并非“亲族”之意,而是只家仆、家奴。这些家奴没有独立的正式户口,只附在自己主人的户口之内,不属于“良民”的范畴。雍正皇帝“消除贱籍”政策并没有涉及到他们,不过一般而言,他们可以通过“赎身”的形式成为良民【注7】。

第三种则是雇工。雇工在现代人眼中完全没有什么低贱的属性,但是在古代,雇工虽然自己有自由民的身份,但是他受雇于雇主,和雇主之间有主仆之分,所以古代律法上一般将雇工算作一种介乎良民和贱民之间的身份,特别是长期的雇工。另外,清代因为经济的发展,经常有“打短工”的情况,不能跟传统的长期雇工像类比。所以,清代对于雇工的认定较为复杂,而且在法律上,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判定标准也不同【注8】。这个就有点复杂了,我们可以在后面的章节再具体的讲述。总之,清代雇工,有身份介乎良民和贱民之间的“长工”,还有身份为良民的“短工”。

所以说,在穿越的时候分清您和他人的民族与户籍,是区分身份并且进行各种行动的前提哦。

 

注1:当然,就算到了现在,民族也未必就是严格的血缘意义。

注2:清代官方行文中的“满人”,有的时候专指八旗里的满洲人,大多时候则通指“旗人”。具体要通过文本内容来分辨。又及,清代的“满人”全称为“满洲人”。

注3:清代蒙古八旗有一特殊参领是参与游牧的,其余均为城居。

注4:孝静成皇后的祖先叫琐诺木,原是兀鲁特部的贝勒,入旗后隶属正蓝旗满洲,后来因为孝静成皇后的身份,抬入正黄旗满洲。作为另外一个常识,蒙古族的人不一定都在蒙古八旗之中,也有一些隶属于满洲八旗。

注5:清代户籍制度基本延续自明朝,其中还有一些户籍,如匠籍,在顺治二年被废除,故而不列在本文之中。

注6:《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三十一年十月戊午条。

注7:当然,良民也可以以卖身的形式成为附户。

注8:清代判刑,以户下人、雇工人、凡人为三个等级,前者重,后者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满人一定是旗人,旗人不一定是满人
投降满清的汉军下场如何?几乎全被同化 从72%降到43%
八旗子弟特殊阶层,啥事不干国家发钱,每年糟践400万石粮食不够
清代北京旗人生活
没有户口,清朝人能在京城买房吗?
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