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续金瓶梅》中“王推官即王渔洋”考——兼论《续金瓶梅》成书于1661年
摘  要:《续金瓶梅》第53回有“扬州府王推官”,从这个“王推官”的籍贯、仕历、才学,可断定这个“王推官”为清初著名诗人王渔洋(士禛)。丁耀亢、王渔洋还在1654年同时给张缙彦的诗集作过序,这段经历罕为人知,这样不但可以考见丁耀亢与王士禛的关系,而且还证明了《续金瓶梅》成书于1661年。
关键词:续金瓶梅;丁耀亢;王渔洋
丁耀亢《续金瓶梅》的成书年代当下约有四种说法,笔者曾著文《〈续金瓶梅〉成书年代新考》对此四种说法进行辨析,得出《续金瓶梅》开笔不早于1655年,完成于1661年。[1]105-109现在又从《续金瓶梅》中得出一点关于王士禛的材料,不但可以证明王士禛曾经被写入《续金瓶梅》,而且对《续金瓶梅》成书于1661年也是一个较为有力的证据。
一、“王推官”即王渔洋
在《续金瓶梅》第53回“苗员外括取扬州宝 蒋竹山遍选广陵花”讲述金兵在内奸苗员外与蒋竹山的带领下,攻占了扬州。为了挑选美女供他们淫乐,蒋竹山等人模仿科举考试,选拔色艺双绝的女子。但是蒋竹山等不学无术,自然不能担任考试官,那么这个任务就落在“王推官”身上。我们来看一下:
那知道考试官都是不识字的,只凭着扬州府王推官,是个山东才子,积年大词客,一切出题看卷凭着去取。[2]426
事实上,这个王推官并非丁耀亢虚构,实际是指当时在扬州任推官的王士禛。可以说,这几个关键性的指标如“扬州、推官、姓王、山东才子、词客”均与王士禛符合。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今桓台县)。显然,王士禛是山东才子。至于说“积年大词客”与王士禛是诗人不符,但实际上,王士禛早年是以词知名的。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中说:
在清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令人深可玩味的事实:世称“南朱北王”的朱彝尊、王士禛二位大诗人,朱竹垞以诗鸣于前,转而却以“浙西”一派宗师称盟主于词坛;王渔洋以词早著声名,建坛立坫盛极一时,可又转去专力为诗,创“神韵”之宗而扬名天下。[3]60
据伊丕聪先生《王渔洋先生年谱》、蒋寅先生《王渔洋事迹征略》等资料,王士禛在1659年谒选得扬州府推官,1660年出任扬州推官。这些均为事实,在王渔洋的集子也多有叙述。据《王渔洋先生年谱》载“是年(指1659年——笔者注),先生谒选得江南扬州府推官”[4]35;据《王渔洋事迹征略》考证,1659年“十一月,谒选得扬州府推官” [5]46,1660年“(三月)月内到任”[5]51。
因此,《续金瓶梅》中的“王推官”实际上就是王渔洋。那么我们还想追问的是,丁耀亢为什么把王渔洋写入小说中呢?仅仅是因为王渔洋当时在扬州任推官吗?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把王渔洋写入小说是因为王渔洋当时做了一件事情与《续金瓶梅》所写一致。《续金瓶梅》第53回“苗员外括取扬州宝 蒋竹山遍选广陵花”,我们看其开头一段:
单说这天下繁华之处,第一说是扬州,一名曰江都,一名曰广陵。其俗轻扬奢侈,士女繁华,舟车辐辏,万货俱集,真乃南北的都会,江淮的要冲。自古来,诗人才子、美女名娼俱生在此地,因此在汉时为吴王濞的故都,叫作芜城,在隋时炀帝建作迷楼,开了邗江直接汴京,为游幸之地。又有琼花观的仙葩,二十四桥的明月。到了三月莺花时节,这些妇女出游,俱要鲜妆丽服,轻车宝马,满城中花柳争妍,笙歌杂奏。到了半夜,那船上萧鼓不绝。[2]418
《续金瓶梅》此段乃是对扬州风俗的真实描写。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引吴绮《扬州鼓吹词序》:
“郡中城内重城妓馆,每夕燃灯数万,粉黛绮罗甲天下。吾乡佳丽,在唐为然。国初官妓,谓之乐户。土风,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釐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次日打春官,给身钱二十七文,另赏春官通书十本。是役观前里正司之。”[6]132
王士禛在1661年做了一件事情与《续金瓶梅》第53回描写基本相符。《香祖笔记》卷七:
予少时为扬州推官,旧例,府僚迎春琼花观,以妓骑而导舆;太守、节推各四人,同知已下二人。既竣事,归而宴饮,仍令歌以侑酒,府吏因缘为奸利。予深恶之,语太守,一切罢去,扬人一时诵美之。[7]125
《渔洋山人自撰年谱》中也有类似记载。伊丕聪先生把此事系于1661年,蒋寅先生在《王渔洋事迹征略》中也把此事系于1661年。[5]58
从《续金瓶梅》与《香祖笔记》等的描写及有关键词“琼花观”、“妓女”等来看,二者是有关系的。笔者认为,丁耀亢正是从王士禛罢除“琼花观游春”一段,把王推官写入《续金瓶梅》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王推官就是王渔洋。
二、丁耀亢王渔洋之交往
我们证明了《续金瓶梅》中的有王渔洋存在,我们想知道丁耀亢何时认识王渔洋的?这两位山东籍的诗人有何交往。
丁耀亢(1599-1669),山东诸城人,现属于五莲县,王渔洋(1634-1711),山东新城人,现属于桓台县,丁氏比王氏大35岁。那么两人第一次相会应该在于何年呢?
核诸两人的集子,笔者认为两人相会于1661年。蒋寅先生《王渔洋事迹征略》持这一观点,张崇琛先生认为两人相会于1660年 [8]39-46,不确,应该为1661年。
丁、王两人相遇经过:丁耀亢在顺治十七年(1660)9月从杭州到惠安去辞官,腊月方从惠安又回到杭州。顺治十八年(1661)一月至三月十五日,丁从杭州向诸城进发。沿途游浒墅关,访榷使李继白,李氏有诗相赠。于李氏署中见到王渔洋《玄墓看梅诗》,别曾淡公等,过嘉禾访曹秋岳。经京口,扬州访王士禛。当时王渔洋正在扬州任推官,两位诗人相见,非常高兴,二人有不少诗作唱和。
王渔洋写给丁耀亢的诗作约有五首。蒋寅先生举出四首,它们是《阮亭诗选》卷十七《题丁野鹤陶公归来图卷》、《归鹤诗为紫阳道人野鹤赋》、《仙山石室歌丁野鹤索赋》(有二首)[5]62,实际上还有一首,《带经堂集》有《仙山石室歌送丁子》:
朝望九仙山,暮望九仙山。九仙秀插碧云里,五色照曜当天关。金光黛色拂云海,势与三山相向背。拂衣丁令邈不还,石室寒烟至今在。藤萝作壁石作扉,手种苍松皆十围。岩香寂寂青桂落,云气阴阴玄鹤飞。辋川陆浑不可见,鄠杜名园倏更变。何如石室千年存,猿鹤曾逢昔人面。紫阳仙人归草堂,麻姑园客同翱翔。琅琊台畔吾家在,北望仙山思故乡。[9]295
丁耀亢在李梦沙处就看到过王渔洋的《梦沙署中见王贻上玄墓看梅忆旧游三十年矣》,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丁耀亢由王氏的玄墓看梅回想到自己以前的玄墓看梅,而并不是与王渔洋一起游,三十年前王氏还未出生呢。两人相见,丁氏写给王氏四首诗,《扬州司理王贻上招饮题诗归鹤卷次韵》共四首。
这是丁耀亢与王渔洋的一次相见。蒋寅先生《王士禛与江南遗民诗人群》对两人此次相见评论说:“丁野鹤是明末山东声名最著的作家之一,文学创作遍涉诗文、戏曲、小说,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且交流甚广,渔洋既得他的青睐,日后沾溉于他的说项就不难想见了。”[10]29 事实上,笔者认为,此时王渔洋的名气已经比丁氏大得多了,这在蒋寅先生的文章中已经指出,“在出仕以前,王渔洋已是个颇有名气的青年诗人”,而丁氏当时的名声并不如王氏。需要指出的是,早在1654年,王渔洋21岁时就给张缙彦写序,与刘正宗、胡世安、丁耀亢等人分庭抗礼,可见此时王渔洋的名气之大,根本不需要丁耀亢为其说项。(详后)
后来丁耀亢被捕入狱出来后1666年又见到王渔洋,丁耀亢《归山草》有《逢扬州司理王贻上铨部王西樵》[12]476。而此次相会王氏并无记载。
那么丁、王二人在1661年的相会是重逢还是初次相遇?并无文献记载还有其他的相会,以常理推之,如果还有一次相逢,以丁耀亢的性格当笔之于诗。现在丁耀亢的集子再也找不到王渔洋的踪迹,则可基本断定1661年是丁、王二人第一次相逢。
据资料,丁、王二人早在1654年就极可能相识而终于擦肩而过。笔者在上海图书馆看到清人张缙彦的几本诗集,有《归怀诗集》、《燕笺诗集》、《菉居诗集》等,其中《菉居诗集》有丁耀亢写的《菉居诗集?序》与王士禛写的作为序的诗,题目为《读坦公燕笺短歌,纪之》。关于张缙彦的诗集,黄裳先生有过研究。但笔者所见与黄裳先生所见略有不同,黄先生见到是丁、王二人的序在《燕笺诗集》前,而笔者所见乃在《菉居诗集》前,但丁、王二人的序是一样的。如黄先生说:
《燕笺诗集》前有“顺治癸巳年家弟安丘刘正宗题”序,“蜀仙井胡世安书”序,“顺治甲午仲春琅琊治民门下士丁耀亢谨题于稷下趵泉之西”序和“门人王士禛手具草”的七古长诗。[11]30
根据丁耀亢的落款,可知张缙彦、丁耀亢及王士禛是在1654年在济南相见的。黄赏先生认为:“(《燕笺诗集》)当是同时所刻,是张缙彦官浙江布政使(顺治十一年)时刊于湖上者。”[11]31顺治十一年是1654年,如果这样推测正确,则王渔洋所写的序也作于1654年,而此年王氏才21岁。王氏给张氏写的这序,不见于现存的各个集子,这是因为张缙彦后来被捕下狱,成为清廷罪人,因此被王氏删落。这首诗还保存于张缙彦的集子中,由黄裳先生第一次发现,并写了文章《王渔洋遗诗》,在这篇文章中,黄先生说:“这一首七古序诗真是极尽吹捧之能事。”[11]30丁耀亢也是如此,对张氏降清曲为回护。如:
甲申后,日出东垣,百曜从光;马渡浑同,九州合派。先生法窦融之义,全师还朝;诵班彪之赋,尊王知命。[13]
张缙彦(1599-?),在清代是一个风云人物,李自成陷京被捕,后逃归故里。顺治元年九月上表降清,旋即藏匿,福王授以总督。顺治三年于江宁再次降清,清廷以其“逡巡来归”而未录用,后任山东右布政使,十七年以刻李渔《无声戏》流徙宁古塔。尝自称“不死英雄”,在当时甚为人所不齿。就其人格来说,确实算不上高尚。《清史列传》有传。而此年王氏与张氏的相遇也不见于王氏自撰年谱,同样当下包括蒋寅等先生所作年谱也不载,可补年谱之不足。
由以上分析知,丁、王二人几乎在同时或同地给同一个人写序,他们之间认识吗?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二人应该通过张缙彦而认识,但是问题在于,关于这次记载两人均无记载。这于丁氏似乎不可理解,因为通常情况下,丁不会不记。
王渔洋后来在自己的集子中多次提到丁耀亢。如王士禛说:“吾乡风雅,明季最盛。……诸城丁耀亢野鹤、丘石常海石……皆自成家。”[14]77又说:“丁《天史诗》,多奇句,如《老将》云:‘低头怜战马,落日大江东。’《老马》云:‘西风双掠耳,落日一回头。’此例皆警策。”[14]115把丁耀亢放在整个齐鲁文坛进行观照。这些都是后话,不再赘述。
三、《续金瓶梅》的成书于1661年
《续金瓶梅》的成书年代是近年讨论的一个热点。很多人认为根据小说前的序言与丁耀亢后来被清廷刑讯时的供词断为1660年。 笔者认为不然,应该成书于1661年。下面再利用新材料论证之。这个“王推官”我们认为是王渔洋。由上面可知,王渔洋1659年“十一月,谒选得扬州府推官”,1660年“(三月)月内到任”。那么从1659到1660之间,丁耀亢知道王渔洋吗?显然并不知道,这从两人的集子并无记载可知,笔者曾撰《丁耀亢年谱》,1659年十月到1660秋天丁氏一直在杭州,并无到外地的可能,因此,丁氏不认识王氏。或曰:“丁氏难道不可以从别人间接得知王氏吗?这从理论上当然可以,但是考虑到能够把王渔洋写入自己的小说,两人应该是熟悉的。虽然王士禛是在1660年3月出任扬州推官,但丁耀亢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能知道此事,按常理来说,当应该过了一段时间才能知道,而且两人素不相识,丁耀亢听说王渔洋任推官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丁、王二人不相识,则丁耀亢也不可能随意就把王推官(王士禛)写入小说。因为当时王渔洋已经是青年才俊,名震天下,交友也非常之多。扬州又是天下名城,从“扬州府王推官,是个山东才子,积年大词客”这一句话中凡是在文学圈混的人无人不知就是王渔洋,不经过王渔洋本人同意,丁耀亢能把大名鼎鼎的渔洋山人写入小说吗?而且在小说中王推官是替金国人选拔美女的,也就是说是站在“坏人”一边的,如果关系不是很好,是不可能这样写的。因此笔者认为,丁耀亢是在1661年在扬州见到王渔洋后,两人一见如故,又听到王氏在扬州的一些趣事,才把这位老乡写入小说,与王氏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的。因此《续金瓶梅》成书于1661年丁、王二人相见之后,而非1660年。

参考文献:
[1]刘洪强.《续金瓶梅》成书年代新证[J].东岳论丛,2008(3):105-109.
[2]丁耀亢.续金瓶梅[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3]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伊丕聪.王渔洋先生年谱[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5]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6]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王士禛.香祖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张崇琛.王渔洋与诸城人士交往考略[J].昌潍师专学报,1996(1):39-46.
[9]王士禛.带经堂集[M].《王士禛全集》本,济南:齐鲁书社,2007.
[10]蒋寅.王士禛与江南遗民诗人群[J].北京大学学报,2005,(5):29.
[11]黄裳.不死英雄——关于张缙彦[J].读书,1984(12).
[12]丁耀亢.归山草[M].《丁耀亢全集》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3]张缙彦.菉居诗集[O].顺治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4]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扬州文库总目录
学术迻译费商量--读《清初扬州文化》的遗憾与思考
中国清及近代作家名览(一)
宋健 ‖五湖烟月好,终拟共心期” ——朱彝尊与王煐交游考述
西门庆垂涎但没有得到的女人
【金瓶梅解读】边读边记《金瓶梅》第七十七回 | 古典名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