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慎《廿一史弹词》版本源流与蜀中流布——兼论其书作于云南【作者:赵永康】

【摘要】

        杨慎《历代史略词话》(《廿一史弹词》),铺陈历代兴亡之迹,自洪荒迄于元世,概为十段,独具史法。后世改订增删,自就其便,各以弦、鼓作场,于是因乐系而分演,南弹北鼓,家弦户诵。本文论次其版本源流以及在蜀中传播的情况,考证这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是杨慎在云南编写的;前人所谓阴武卿“蜀刻本”,并非刻于蜀中,且未闻其在蜀中传播。

【关键词】

    弹词  史话  版本源流   王文才  滇南 

 
        杨慎《廿一史弹词》,本名《历代史略词话》,其书铺陈历代兴亡之迹,自洪荒迄于元世,概为十段,独具史法。前人称其剪裁之妙,修短繁简,皆有尺寸寓乎其间,可谓匠意经营。衍述通史,便于讽诵。屡经传刻,流行不衰。
       是书初刻于何时不明,最早著录者,乃明人赵用贤。其《赵定宇书目》,著录“《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原其所以为“词话”,盖其成书自创体裁,采宋元市井演史之文,杂调笑转踏之歌,叙事则白话与词文互陈,乐章则引词与尾曲俱备。用贤子赵琦美传承父书,著录“《历朝史说》”于其《脉望馆藏书目》,盖以其词文十段,皆题作“说某朝”,故易名“史说”。
        后世改订增删,自就其便,各以弦、鼓作场,于是因乐系而分演,家弦户诵,南弹北鼓,并为大宗。

 明版探源

       赵氏父子所藏,今已无存。传世明刻,今犹可见万历、天启、崇祯并阴武卿蜀刻四本。

       1、万历本《陈眉公正廿一史弹词》。刊行人张复吾。九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单边。国家图书馆有孤本藏存。
      “正”,谓是本业经陈眉公订正。书前,有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陈眉公(继儒)《杨升庵先生廿一史弹词叙》,[2]全文如下:
        予得之蜀人士,传先生少时善琵琶,每自为新声度之。及第后,犹于暑月夜,绾两角髻,着单纱半臂,背负琵琶,共二三骚人,携尊酒,席地坐西长安街上,酒酣和唱,撮拨到晓。适李阁老早朝过之,听其声异常流,令人往讯,则云杨公子修撰也。李因下车,杨举卮饮李曰:“朝期尚早,愿为先生更弹。”弹罢而城火将熄,李先入朝,杨亦随着朝衣而行。朝退进阁,揖李先生,及其尊人,李笑谓先生曰:“公子韵度,自足千古,何必躬亲丝竹乃擅风华。”自是长安一片月,绝不闻先生琵琶声矣。
        后有《十段锦》出,可歌可骇,亦迦叶之定中起舞也。然亦不概见,故复吾张君为梓以传。
        李阁老,谓李东阳,时与升庵先生尊人杨廷和并为内阁大学士。升庵少时,从李就学。故李得正言以警诫之。
        是序证明:升庵少年即已度曲琵琶,构思作为此书,且成有部分初稿。
       
         2、天启本《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版式、文字并与万历陈眉公所正本同。以其全书分为十段,故以“十段锦”名之。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有收藏,然皆为清初影刻。
       书前,有辛酉(天启三年)古吴(今苏州市)宋凤翔(羽皇)《杨用修史略词话序》[3],明白指出此书作于滇南。其言曰:“世传用修戍滇南,常傅胡粉,支发为两角髻,行歌滇市中。”[4]余窃疑之,谓贤达何放废如是?及得(维扬——今江苏省扬州市)董昭侯评刻用修《史略词话》,喟然叹曰:用修行吟自废,岂无意欤!夫世之删史者,不过节约其文与事,备劝戒、便观览而已。用修不然,先之以声歌,继之以序说,杂以里巷街谈,隐括参差,自然成韵,似正似谐,似俗似雅,似近似远,其间岂徒以自广已哉!盖痛古今之须臾,悲死生之倏忽。而横目之民,悠悠以难悟也。故为曼声以送之,使言者足以感,闻者足以思,殆怀屈子沉湘之志,而复能自脱于庄、列达生之旨,不失其正,而亦不伤其生者乎!夫用修以元辅子,擢制策首,其一时宠遇,岂不盛哉。及一朝遣戍,终老南裔,无望赐环。彼聪明才悟,殆有过人者矣,见夫苑枯华落,倏忽不恒,陵谷变迁,转眼无定,不以此一生死,齐物化,而徒怨叹感愤,以对君父,而夭其生,则已愚矣。故托往事藏来者,短咏长歌,傀儡千古,披发行吟以自全,而不以为耻。”
        3、崇祯本《重刻增定廿一史弹词》。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双边,题“明成都杨慎用修编着,古禾(今浙江省嘉兴县)王起隆季延氏增订,秀水(今属浙江省)朱茂时葵石参阅。” 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在有藏本。国家图书馆著录为天启本;四川省图书馆著录为崇祯本。
       书存天启本宋凤翔序,又有崇祯庚辰(1640)王起隆、朱茂时二序。王序云:“此杨用修弹词,叶不过七十,言不满三万,而隐括铺扬历代废兴存亡,自洪荒迄万国,几万千百余年事。名曰弹词,旬可弹也……一弹使人叹,再弹使人忾,三弹当使人起舞悲歌,泣下沾襟,而不能自止,其声调之凄惋,固可使十七八女郎弹之;其音节之悲壮,亦可使铜琵琶铁绰板丈二将军弹之。用修真不愧为状元才子也。天骥行空,凡马能有追后尘者哉!”
       王起隆,明末清初人,与陈继儒(眉公)、钱谦益等当时名流大德往还。朱茂时,《明诗综》选编者朱彝尊伯父,累官贵阳知府。
        王于原著,大有增改。原其所由,则谓:升庵是书“间有疏漏,如周厉之迄宣王,中遗共和;汉安之迄汉顺,中遗北乡侯;汉平之迄王莽,中遗孺子婴;晋明之迄晋康,中遗成帝;刘曜之接刘聪,中遗刘灿;符坚之承符健,中遗符生;蜀汉之阙刘璋,萧梁之遗萧詧。若此之类,俱出用修之纵笔疾书,霹然而来,不无脱落。政不妨奇特。并大忠大孝,可喜可谔事,十之二三缺失表章,终为遗憾。因细为增定,期于针锋不漏,血脉贯穿。”[5]经此一改,史学功能固自加强,而失升庵原著琵琶弹词之本意矣。
        升庵本意虽乖,而其作为蒙求读本之效力,则大大加强。以其融变俗语,音韵字节整齐,儿童读来,琅琅上口,字不满三万,而二十一史大要,尽在其间。遂成村塾之书,家弦户诵,是则又升庵始料不及者也。
        王文才先生云:此本“起隆卒后,书乃刊行。疑已在清初。”[6]万光治云:“王(起隆)本虽增订于崇祯时,而秀水朱茂时序刻之,已在王君捐馆之后,当顺、康间也。”[7]万光治先生发明文才先生学问,校勘编次万历本《历代史略词话》,收入其与文才先生共同主编之《杨升庵丛书》。今者,先生归道山,斯言所据维何?尚容续考。

        4、又有万历本《十段锦词话》。内江市阴武卿刻。或谓之“蜀本”,而实未曾在蜀中流行。详后考。

 清代传刻

        清代诸家传刻,或存万历旧本,或据崇祯本增改,中间又多注补。考镜源流,有二系统焉。其一、万历陈眉公(继儒)本系统。要籍有三:

        1、李清正误本《廿一史弹词》二卷。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为:“《史略词话正误》二卷,广陵[8]李清、宫伟镠同撰,无刻书年月,约康熙间刊。”其书扉页题《念一史弹词原本》,然其刻本中缝,尚存《史略词话》本名。国家图书馆、四川、湖北省图书馆有藏本。
        李清,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有《三垣笔记》为明末史事要录。宫伟镠,字紫阳,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官翰林检讨。
        书前,李清自序[9]云:“予以甲辰早春,忽感重疾,呻吟半载,他书皆不能读,独取杨升庵《史略词话》,为陈方伯唯直所校定者,朗吟悲歌,聊自娱,还自伤己。念笥内尚贮闽本,命取而复观,则此本所删冗句,颇简洁可喜。然诸国兴废提纲,与词话中胪列事实,或承上或启下,亦有不应删而过删者。适一门人以古禾王君起隆新本见寄,少所正,多所益,亦佳本也。因偃卧,一榻,出此三本,日听两童子王逊、莫金对读,读已,乃呼儿慎执笔,代余复补数则。且汰繁易俗正舛,几费研筹。而余友官紫阳,又能出其同心卓见,匡我不逮。是本得此,其为完璧乎?”
        此序所言王起隆、陈惟直及闽刻三本,除王本已如前述外,余二种皆不详,究不知为何本,尚容续考。
        康熙四十一年(1702),其版有患灭。同郡孙同邵曾为补刻,且跋于其后。
       2、《历代史略词话览要》二卷。题“武进(今属江苏省)谢兰生厚庵校,永兴王锡龄肃欠篁刊。”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多有藏本。
       书存宋凤翔《杨用修史略词话序》,用知其源流。词话十段,尽删首尾诗词,但留旧本正文,用名“览要”。王文才先生云:其书“文同旧本,而多异字。其故有三:一出刻手讹误,显然可见;二系传钞异字,无关文义;三偶有改易,不过数处而已。”永康后学,未获得见此书,不妄议。
        书后,谢兰生有跋,亦直言此书作于滇南。全文如下:[10]
        右升庵先生《史略词话》。己丑冬,闻之友人倪德舆,转借于江氏友得观焉。坊间少流传,岂以其俗耶?恐雅人之未易晓矣!升庵被谪佯狂,行歌滇南街市,一部十九史轻轻说尽,藉以唤醒凡庸。夫人之愦愦于史多矣,孰知如此嬉笑怒骂,信口成论,将万古君臣事业若睹指掌哉!大抵感叹为多,语无拣择,又以明王图霸,转盼成空,英雄豪杰,总归乌有。如是而已。
        王文才先生曰:“桂馥《题写韵楼升庵像》云:‘伤心形迹寄边陲,闲教蛮婆唱鼓词。’称此编为鼓词,不是无因。”写韵楼,在滇南。滇南固边陲也;前代士夫呼其民为“蛮”。先生作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受组长李一氓先生委托,负责整理校勘杨升庵著作,历数十年而成《杨升庵丛书》、《杨慎学谱》、《杨慎诗选》诸书。字字谨严,垂范后学。其言可信。而郑州大学图书馆赵长海副研究馆员,则更在其《杨升庵〈廿一史弹词〉杂考》中,明白指出:“《廿一史弹词》为杨慎谪戍云南时所作,在杨慎生前,此书流传不广。推其原因,不外文人事此,放废之作,故有“用修戍滇南,常傅胡粉,支发两角髻,行歌市中”的传说。”[11]
        3、程仲秩注《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朱墨套印本二卷。云南省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有藏本。
        清道咸间,芥子园刊朱墨套印。六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题“明西蜀杨用修纂,新都程仲秩注。” 扉页又题:“朱批旁注廿一史弹词”,扉阴有书牌,题“杨升庵先生原本”,并芥子园主人李遵三题识百二十字。
       书前所冠天都吴之俊《历代史略十段锦旁注序》,[12]亦直言是书作于滇南。其文曰:“用修先生以石渠天禄之才,老于瘴雨蛮烟之地,生平纂述,指不胜屈,而出其余绪为是编。”
        王文才先生言:是书“凡例五则,以释图例,于正统僭号,建元改元,地名人名,圈点佳句,各有所别。又有图表二:《历代帝王纪》,表列三代至宋元帝纪,乃《历代帝王国统之图》,皆淳安程仲秩所为。其注简要,有助初学,然注用活字钤印,至使传本彼此互异,更有注与正文互有不符处。” 所言极当。唯言程仲秩为淳安人,永康不能无辩。案明·钟惺《隐秀轩集·司城程公墓志铭》:“予未官南仪部之前数年,皆读书客隐于白门,在游与居之间。中间寓新安(今安徽歙县境)友人程仲秩秦淮别舍者凡一年许。”[13]则“淳安”当为“新安”之误。

        其二、崇祯王起隆本系统。清初继崇祯本增改,最为流行。撮其要得二:

        1、海虞(今江苏省常熟市)孙德威畏侯《廿一史弹词辑注》十卷。清康熙四十年(1701)观丰斋刻本。又有习是堂刻本,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三十字,黑口,左右双边。山西大学图书馆、安安徽省博物馆有收藏。文从崇祯王起隆本,稍有增订,而注稍详。
       书前,有康熙四十年严虞亨序,谓:升庵“先生以文为戏,而孙子(德威)则以文立制,其趣不同,其功于史学则一也。”《群碧楼善本书目》卷五著录孙氏稿本,称“升庵此作,教儿童为便。” 迄至晚清,遂成村塾之书。
        2、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张三异补注《廿一史弹词》十卷。题“成都杨用修编著,汉阳张三异禹木增定。”康熙四十九年(1710)视履堂刻本。其《凡例》言:“维杨董昭侯旧有刻本,桐川陈上仪、秀水王季延、朱葵石更加订正,重镌行世。”[14]前冠天启宋凤翔旧序。
       文从崇祯王起隆本而更有增益。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有藏本。
       书载张三异康熙甲寅(1674)年自序云:“秀水诸公什袭家笥,用光剞劂,庶不负作者苦心”,“爰命璜(张仲璜)儿一一详为注释,务使事实可稽,义蕴昭晰,历寒暑,数易稿而书始成。”又载康熙庚寅年(1710)张仲璜序云:“余于甲寅秋侍先大夫于武林,受命所注,今付诸剞劂。有谓箧藏三十七年。忽授之梓者”。[15]
        张三异,字鲁如,号禹木,汉阳人。顺治己丑进士。历官南阳府丞、绍兴知府。雍正五年(1727),三异孙坦麟,以家刻本重梓于扬州,半叶十一行二十一字,单鱼尾,白口四周单边,题“成都杨用修编著,汉阳张三异禹木增定。男仲璜别麓注”,并署订正、参阅、同校诸家人名、字。是为树玉堂本。多家图书馆皆有收藏。是本流行最广,遍刻于南北。
       又有乾隆五十一年(1786),汉阳张氏资善堂刻本,版式同前,乃雍正版重印。

 蜀中流布

        如前考,升庵是书作为弹词,以其俚俗,早期只在江南刊刻流行。自得王起隆增改,史学功能加强,乃渐次为一般士夫所接受。因流入蜀中。
        今日蜀中所见之本,要皆汉阳张三异本之翻刻。一曰绵竹县翻刻本,11行21字,小字双行。四周白口。题“廿一史弹词注。成都杨慎用修编著,汉阳张三异禹木增定。男:仲璜别麓注,伯综鹤湄订,叔挺鹄岩参;孙:坦含坤章,坦麟画臣、坦骢青御、坦熊男祥同校。”与雍正五年玉树堂本版式相同,而于张仲璜之外加题张氏子孙姓名,则其后于雍正五年玉树堂本也可知。今日书商网上叫卖,称作“康熙刻本”,实为妄言。二曰成都尚古堂本,刻于清末。三曰新都县翻刻本,王文才先生曰:蜀中诸刻,唯此为大字白文本。四曰富平林重(浚松)刻本,泸州市图书馆有藏存,版式与绵竹翻刻本同。
        他如四川图书馆所藏玲珑山馆本《二十二史弹词》二卷,刻于乾隆六年,盖亦从李清正误本出。
        凡此诸刻,既无所发明,兹不论。
        又有内江阴武卿所刻《十段锦史略词话》者,刻于明代。清康熙初,广陵李清曾引为据,为崇祯王起隆本正误,并称之为“蜀本”。且言该蜀本“间易俚鄙为典雅,殊觉可爱,因出是本,依蜀本订正之。未妥者,亦僭改一二,然其愈俗愈妙处则不可改。”[16]。
        阴武卿是书,国家图书馆有藏存。书前,有天启本宋凤翔序,李清序。而武卿亦以自序附之,其文云:[17]
        六经中《春秋》者,编年之史也;《书》者,纪言之史也,昭如日星。吾夫子删《诗》三百篇,垂世立教,岂非咏以声歌,为移风易俗为尤易耶?自世道衰微,《风》、《雅》不振,人心日入于淫邪,俚词艳曲,杂然并兴,饰无为有,假事乱真,批谬诬妄甚矣。揆厥所由,皆缘世人鲜学,不通今古,无以知其舛而析其伪也。然二十一史辞旨奥博,简帙繁多,白首青灯,有读未能竟之叹,乃欲家喻而户诵之,难矣!
        吾乡杨升庵先生,本以天才博综经籍,尤精于史,辑为《十段锦》一书,上下古今,自盘古迄于胡元,凡礼制之沿革,年号之变更,国家之成败,兴王亡主之贤愚,忠良奸谀之功罪,犁然如指诸掌。且抑其高古,俯就俚调,使贩夫田父,樵童牧叟,皆欣欣而喜听之。恬吻愉心,化瞽为明,移声于聪,得免于面墙。彼矫枉不经之说,无以夺其实而其欺,其用意亦勤矣哉!
        盖正史谨严,譬之姜桂,列之上品,未易可口,盖《坟》、《典》之流也。《十段锦》易晓,譬之食蜜,中边皆甜,盖歌谣之流也。近世学者,多以艰深文其浅近,先生独以浅近发其该博,睹此书,亦足以知先生之苦心矣。
        世之学者,亟采下带之言,用藉稽古之益,虽在千百年以后,不可一日无此书也,乃僭为序诸首简。
         对于杨慎是书历史科学价值特别是教化功能,推崇备至。
         阴武卿,蜀中内江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南京兵部尚书任上。身后,归葬内江白马庙,1985年基建施工,抢救性考古发掘了他的墓葬。按得武卿行迹,成进士后即在省外为官,直至身后才归葬乡梓。其所刊刻之《十段锦》(即杨慎《念一史弹词》),蜀中并无流传之痕迹。有清蜀中罗江(今绵竹县罗江镇)大家李调元,有万卷书楼,冠甲全蜀。调元刻《函海》保存蜀中文献,总计一百五十余种,遍搜所见杨慎著作,得30种,尽数刻入,种数之多,竟近三分之。然亦未刻有此升庵“弹词”,是调元未见是书也;近代目录大家傅增湘先生,藏书亦数万卷。先生,吾蜀江安人也。乡梓情殷,整理蜀故,世所共知。亦未著录此升庵“弹词”,是增湘先生未于蜀中得见此书也。万历中,泸州王藩臣刻《升庵文集》八十一卷于南京,武卿与藩臣同官,又同为蜀人,则阴武卿之《十段锦史略词话》者,其亦刻于南京乎?藩臣所刻《升庵文集》,今四川省图书馆有藏存,而遍索蜀中公私藏家,则未闻有武卿所刻之《十段锦史略词话》者。因窃以为该本是否刻于蜀中,固犹有待乎续考者也。
        王文才先生曰:“原升庵撰述之旨,意在明治乱之理,而不在周详一代之人物大事。后世增文者无妨补葺,以广见闻,然于慎作则已面目全非。注史者宜以详明,具见原委,然事多语杂,恐非蒙学所便。知清人致力于此,已不视为民间训诵之书,欲藉是编以成一家之通史,故增补无已,日趋繁富。若求文能存旧,注便通读,仍以《旁注》本为善。虽或注欠精确,亦无碍大体。”信哉斯言,而永康实曾面聆教诲。今者,先生既归道山,人或有言,见仁见智。惧先生学说之不明,因钩稽国内诸图书馆藏是书并诸书目,秉先生此意,祖述、发明先生之说如右方。
         辛卯年,仲冬月,蜀中后学赵永康

 

 -------------------------------------------------------------------------------

[1]   作者简介:赵永康,男,1939年8月生。职称:编审。原四川省《川南工商》主编。研究方向:四川地方史。
[2]   陈眉公(继儒):《杨升庵先生廿一史弹词叙》,见国家图书馆藏《陈眉公正廿一史弹词》。转引自王文才、万光治主编《杨升庵丛书》,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72页。
[3]   转引自杨慎著《廿一史弹词注》,上海:中华书局,1938年10月第1版第1页。
[4]   案:是说始见明·朱明虹《楮谈》。其文曰:“杨升庵先生在滇南,每出游,乘一木肩舆,仅容膝,状如斗,即所谓‘升庵’也。庵之前题曰:‘士到东都须节义;地当西晋且风流。’为张愈光笔。与人游,无问贵贱。酒间吟次,时命声伎,佐之舞裙歌扇,笑拥弥日。”而《玉笥诗话》及《艺苑卮言》诸书,相继转述之以如此,足见其言有徵可信。
[5]   王起隆《重刊增定廿一史弹词叙》。
[6]   王文才《杨慎学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本文引录、祖述文才先生之言,皆从是书。以下不再出注。
[7]   王文才、万光治主编《杨升庵丛书》,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70页。
[8]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案李本兴化人,孙殿起偶误记。
[9]  王文才《杨慎学谱》谓此序为跋,盖偶误记。
[10]  谢兰生《杨升庵历代史略词话跋》,转引自王文才、万光治主编《杨升庵丛书》,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5页。
[11]    赵长海《杨升庵〈一史弹词〉杂考》,《中国古曲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4辑第422页,学宛出版社2008年版。
[12]   清·吴之俊:《历代史略十段锦旁注序》,转引自王文才、万光治主编《杨升庵丛书》,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4页。
[13]   明·钟惺:《隐秀轩集·司城程公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535-538页。
[14]   清·张仲璜:《弹词注凡例》,见杨慎著《廿一史弹词注》,上海:中华书局,1938年10月第1版。
[15]   清·张仲璜:《弹词注序》,见杨慎著《廿一史弹词注》,上海:中华书局,1938年10月第1版。
[16]   清·李清《一史弹词序》。转引自王文才、万光治主编《杨升庵丛书》,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3页。
[17]   转引自王文才、万光治主编《杨升庵丛书》,天地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60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谈《廿一史弹词-註》 蒂尕字禺草号汉阳
二十一史弹词全文 二十一史弹词全部诗文
浅说《廿一史弹词註》历代版本 蒂尕字汉阳
罗贯中比杨慎早150年 杨慎临江仙为何成为三国演义开篇词
会评会校本《金瓶梅》 夫子书话
三国演义卷首词赏析:英雄如烟云成败转头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