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滔传略【作者:黄志雄】

  1、黄虎(石庭黄氏始祖)的故乡在我如今生活的小城一条名为东里的街道。黄虎童年的时候,小城还没有后世那么大,东里恰恰处于县城根下。大约是在黄虎出生前后,以他从叔黄四如等人作为发起人,为东里的创始人黄滔重建祠堂。宋代的祠堂,在蒙古人入侵的时候,已经毁于兵火。祠堂东侧有豫章三株,苍翠可爱,因三树呈品字形,逐名品树。祠堂的前面有三个池塘,从乌石山流下的清泉萦迴注入池塘,长年流泽不穷。池塘因方而小,宛如大印,称为印池。祠堂周围散落着聚族而居的黄氏子孙,品树与印池成了东里黄氏的标志。

  据传,昔有神僧路过此处,在树下歇息,看到境内谷城、紫帽两山供列于品树东西,壶山、九华两山峙立于前后,叹曰:此佳处也。并为谶语云:品树连荫日,子孙千万亿。这三株樟树,在往后的百年之间,荟郁荫樾,盘根错节,远而生之,宛若丛林一般。

  洪武二十二年,兴化府城拓展,黄虎的故乡被划入城内,品树在旧城改造中遭到砍伐。黄氏子孙对品树一往情深,想方设法想让传家之宝用其他形式,在子孙的脑海里刻下烙印。第一个代表人物是黄滔的十六世孙黄寿生。黄寿生在永乐六年的应天乡试中,获得举人第一名(解元);永乐九年登进士第,选为翰林庶吉士,后授翰林检讨。黄寿生童年之时,常流连于品树之下,在京为官之后,每有乡愁涌上心头,品树的形象总是更加清晰,难以释怀,逐命进士顾本逊,根据自己的回忆,绘了一幅《品树连荫图》,以便时览观以洩其思,以遗吾之后人。黄寿生在观看揣摩叹息之余,还为这幅画题记。黄寿生去世之后,他的翰林同事、《永乐大典》编修,时任国子祭酒的李时勉,根据图画与题记,撰写了《品树连荫图碑记》。明朝天顺年间,黄滔的十八世裔孙黄仲昭对祠堂进行扩建,将石刻《品树连荫图碑记》嵌入大门内。这次祠堂扩建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为祠堂题大门匾额,兴化知府岳正送来亲笔所书的文章初祖匾额。

  黄滔祠堂的荣耀不仅仅属于黄滔,也属于他的子孙。据统计,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仅仅留在故乡的子孙,就有进士94人,其中包括状元1人,解元出身的14人。品树虽然消失了,但东里黄氏一族仍然蓬勃兴旺。黄滔的后裔不仅人丁兴旺,而且科甲蝉联,世代簪缨,成为闽中最为显赫的文化大族。这种现象,用明代国立大学校长李时勉的话是,神僧之言,既是又不是,黄氏祖先有德,故神僧有所示;黄氏的子孙秉承祖德,故能繁荣昌盛。

  在东里黄氏94名进士中,第一个进士自然就是它的创始人黄滔。公元840年,黄滔出生于涵江黄巷延福里居,父亲黄山周是一介布衣,家境比较贫困。尽管如此,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黄山周还是让儿子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公元860年,年已弱冠的黄滔只身一人离开家乡涵江黄巷,与陈蔚、黄楷、欧阳碣三人,来到30多里外的南山东峰书堂苦读。东峰书堂位于县城西北2里许处地的灵岩寺旁。当黄滔来到这里时,东峰书堂还没有被称为东峰书堂,只不过是黄滔等4个有志青年结伴在此读书而已。根据县誌记载,东峰书堂的创办者就是黄滔本人。黄仲昭的《八闽通志》载,黄滔在进士及第后,归寻旧山,刻铭贞石以记

  2、唐宋时代的读书人上山结庐或寄住寺院苦读,几乎是一种风尚。黄滔四人选中南山作为读书之处,按他后来自己的说法是:慕三贤之懿,与看中此山之灵秀。三贤指欧阳詹、林藻、林蕴三人。唐大历年间,晋江学子欧阳詹,少有文名,因羡慕林藻、林蕴两兄弟的学识为人,北上莆田,与林氏两兄弟在南山结庐读书,创办灵岩精舍书院。后来,林蕴在贞元四年明经及第。贞元七年,林藻与自荐状元的尹枢文同榜进士及第;藻、蕴的父亲林披共有九个儿子,每个儿子都任过刺史,世称九牧林家。妈祖林默娘,即系林披、林蕴的后裔。藻、蕴均有文集流传于世。林披因慕欧阳詹之贤,以女儿林萍妻之。

  欧阳詹在贞元八年,与韩愈、李观、崔群、冯宿等人同科联第,时称天下之选。其中,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欧阳詹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是闽人任馆职第一人,后世称为欧阳四门,有《欧阳行周集》10卷行于世,诗文赋俱佳。欧阳詹虽终身仅为助教,但曾率国子监的学子,联名举荐韩愈为博士。欧阳詹不仅孝友谦儒,而且多愁善感,在进士及第后,游历太原的时候曾经与一个妓女相爱,并相约待回长安后再来接她。欧阳詹在离开太原前往长安的途中,相思难耐,写了《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赠送太原妓。诗曰: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谅多辛。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 一屦不出门,一车无停轮。流萍与系瓠,早晚期相亲。

  欧阳詹回到长安后,由于朝廷长期没有分配工作,生活贫困。等到情况有所好转后,派人前往太原接应情人时,已过了相约之期。太原妓眼见欧阳詹离开后,未能如约前来,相思成病,于是剪下自己的头发,赋诗云: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她把诗和发髻托付给侍女后就病逝了。当欧阳詹看到发髻与诗后,睹物思情,百感交加,悲恸而病,不久即逝。欧阳詹笃于与林藻兄弟的友谊,临终前要求将自己葬于灵岩精舍之旁。韩愈痛感欧阳詹英年早逝,写了《欧阳生哀辞》悼念自己的好友。欧阳詹的次子欧阳荫,从晋江迁居莆田,祭扫欧阳詹的坟墓。黄滔的学友欧阳碣,应为欧阳荫的后裔。

  黄滔时代的家乡土话,正是当时标准的中州古音,也即流行的普通话。多少年之后,我的家乡本地话仍然保存了这种古音古韵,以至于我一听到莆仙戏咿咿呀呀的唱曲,总是满身心的唐风宋韵。如今卷舌头的普通话已经无法吟唱出千年之前的音韵,有识之士常常呼吁,要读唐诗宋词,首先就应当学会闽南或莆田话。黄滔时代的读书,并不是如今的默读,而是朗读,是吟唱,是背诵。遇到精彩的段落,手则舞之,足则蹈之。读书之余,黄滔或徘徊于灵岩精舍与欧阳四门之墓,追慕先贤;或流连于灵岩寺前、寺后、寺中,与禅师或膝谈或默坐相对。大儒与高僧交往是唐宋时尚,名气最大的当然是两百年后的东坡与佛印。黄滔与佛结缘的成果体现在后来他的著作《莆山灵岩寺碑铭》等八篇全省各大寺院碑记中。

  按照黄滔的记载,故乡的第一座寺院灵岩寺,来源于故乡的第一个书院——湖山书院。莆田县誌记载,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郑露三兄弟(根据郑金陵《南湖三先生生活年代考》,郑露生于唐开元二十八年,黄滔记载的荥阳郑生,系郑露的先祖,而非郑露本人。本文采用县誌记载。)从邻县永福,移居南山,开办湖山书院。郑露祖籍荥阳,与黄滔的祖籍固始,都属于今天的河南。这使得即便在今天,我对河南人仍然保持着一份应有的敬意。郑露三兄弟开办的第一个书院,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结束了读书只能依靠门弟传承的历史,开了以书堂作为培养人才的风气,为我故乡文明的普及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开莆来学的南湖三先生。

  郑露来到黄虎故乡时,正是处于南朝梁陈之际。此时,佛学东渐,儒者郑露是邑内第一个皈依佛门的俗家弟子。皈依的过程,根据黄滔的记载是:既而秋一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现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宇,善莫之大。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佛像,献其居为金仙院,即陈永定二年庚申也。这个记载多少有点模仿性质。模仿者当然不是黄滔,而是郑露。郑露的梦与东汉明帝的梦似乎太相似了。汉明帝梦来了个白马寺,郑露则梦出了金仙院。无独有偶,根据黄滔在《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中叙述,百多年后开元寺的前身莲花道场,也是来自儒者黄守恭的施舍。垂拱二年(686),黄守恭看到家里的桑树上吐出了白莲花,就将房屋舍为莲花道场。后来,莲花道场升格为兴教寺,再为龙兴寺,最后成为开元寺。宗教传播总是以神迹为开路先锋,神州大地,每兴建一座寺院,都会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合理的推断应当是,当佛教在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后,至迟在四世纪时,随着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大姓入闽,传入了福建;公元六世纪时,传入莆田;梁陈之际,故乡已经有了云游僧人传道,郑露决定皈依佛门后,想将刚开张一年儒家书院改为释门道场,无法说明理由,只好以南柯一梦圆说。

  金仙院在隋朝的时候,升格为金仙寺。唐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诏金仙寺高僧志彦入大内,讲解《四分律》。李旦在听完这位律宗大律师的讲解后,深感满意,授予志彦聪明称号。聪明律师志彦随缘谈起在隋唐之际,金仙寺内曾有无际禅师,因修持《妙法莲花经》,感动寺前顽石涌出泉水,无际圆寂之后,泉水越变越清的往事。李旦逐敇封改寺名为灵岩寺,并命当时的书法大家柳公权题写寺名。

  佛教从河南传到我故乡时,用了整整五百年;从进入福建境内,到达我家门口时,用了整整两百年。关山险阻,信息传播是如此地艰难,这是今天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郑露将儒家的传道场所书院,改成了佛家的寺院,反映当时儒释二道此消彼长的时代现象。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反映到了我的先祖家族内部,黄滔黄璞兄弟成为一代大儒,留名青史;而他们的堂叔黄宗法(文矩、妙应、涅槃)、黄宗精(本寂)兄弟,则为一代高僧,留名禅林。

  黄滔在山上读书,一读就是十年。十年前,黄滔曾在书堂庭院中栽种的两株龙眼树,如今早已郁郁葱葱,枝盛叶茂,每当夏季来临,树上总要结出累累果实。黄滔觉得十年寒窗也已经到了结出果实的时候了,动员学友效法欧阳詹等三位先贤,联袂进京赶考。然而,黄滔的提议不仅遭到陈蔚、欧阳碣的反对,就连自己的从弟黄楷也坚决反对。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黄滔只好单身一人背负行囊,随着前往朝廷执行上计任务的计吏,奔赴长安求取功名。

  陈蔚等三人坚持反对求取功名的理由,黄滔的第十八世裔孙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作了以下说明:唐以通榜取人,末流滋敝,咸通、乾符之际,公卿贵游相为汲引,而怀才抱艺者遐遗草泽,是以三子率不西迈,惟滔独随计吏奋迹举场。

  考举制度创制于隋朝,唐朝沿之。唐太宗对考举制度的评价是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先秦时代,政权基本掌握在贵族公卿手中,政权交替的基本形式是世袭。汉魏之际,天下一统,除了皇帝可以世袭外,政权开始向知识分子开放。汉魏晋三代采用选举制,选举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即所谓察举孝廉。孝当然是孝子,廉为廉吏(吏多半为太学生毕业)。选举名为乡选里举,但由于名额限制(如东汉时代,大郡每年只能推报1名),向中央推报谁,权力自然掌握在郡县长官之手。选举制在汉代,特别是西汉,曾为国家选拔人才,填补贵族留下的权力真空,起到重要作用。但每一项制度实施久了,都会产生流弊。被郡县长官举荐的人才,到了举荐人故乡担任长官之后,免不了又反过来举荐自己恩师的后人,或者族亲。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新的阶级——豪门望族,并垄断了国家权力。到了晋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已经蔚然成为风气。

  隋文帝杨坚针对这种弊端,改选举为科举,分科取士。所谓分科,主要是进士与明经两科,两科之分别在于进士重辞章,而明经注重考经义。由于辞章的独创性,以及进士及第录取名额较少,时人重进士而轻明经。黄滔的从兄黄璞就在明经及第以后,又参加进士考试。

  读书人只要出身清白,向地方政府报个名字,得到推荐,就可以入京应试,所谓怀牒自列。牒者,公文也,即地方政府出具的介绍信。由于录取权力操于中央,推荐名额不限,地方政府总是乐于出具证明。凡被推荐参加中央考试的学子,统称为进士,考试合格者,授予进士及第。唐沿隋制,每年科举一次,选拔人才。考试采用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就是考生把平时所做的诗文送交中央大儒们审阅。此辈先进,看了后生的作业后,发布舆论揄扬品第。所谓通榜,则是在考试时试卷不糊名,根据答卷内容,结合平时社会与政府先辈的公论,来选拔知名人士,不专凭一日之长短。有的主考官谦逊,因不了解考生的学术公评,自己不定榜,而请他人来定榜次,甚至请考生自定榜次。唐德宗贞元七年(791),礼部侍郎杜黄裳第一次担任主考,让考生自定榜次,70多岁的考生尹枢文欣然从命,定出进士及第者林藻等30人,并自拟为榜首状元。参考的500多名士子无人不服,轰动朝野,一时传为佳话。

  从选才的角度看,此种做法较之宋代以后采用试卷糊名,仅凭一日之功论长短,更能筛选出真才实学的人才。但公卷通榜制到了黄滔生活的晚唐时,已经弊病丛生。公卿与贵游相互勾结,中央大儒们看重的不再是人品与文章,而是乡党之间的互利互惠。身处晚唐时代的陈蔚等三人,看清了朝廷考试制度的腐败,留守青山,与灵岩寺的钟声为伴,后不知所终。

  黄滔经过1年多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长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读书人必修的两门课程。万卷书在于积累知识,万里路用于体察风土人情长见识。漫长的长征,既是一次身体的磨练,也是心智的陶冶,个中滋味,是如今我们生活在飞机火车年代的人,难以体味的。黄滔来到长安的那年,正好是闰八月,面对即将来临的初次应试,他心情忐忑不安,写了《闰八月》诗:无人不爱今年闰,月看中秋两度圆。惟巩雨师风伯意,至时还夺上楼天。大概是因为太紧张了,第一次考试,黄滔初场即落第。落第后,他写了《下第》诗: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辞家从早岁,落第在初场……”但这次落第不过只是他屡试不第的开始。从此以后,黄滔历经名场24年,经过了20场考试(中间因河东兵变、黄巢攻破长安等,朝廷停考4年),场场落第。

  面对多次落第,黄滔既愤慨又感伤:一年年课数千言,口祝心祠挈出门。孤进难时谁肯荐,主司通处不须论……”。心灰意冷的黄滔想到了退居山林:老居江上村,孤寂欲何言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到了后来,他几乎患上了黄榜恐惧症:愁闻南院看期到,恐被东墙旧恨侵。

  在长安流浪的黄滔,迫于形势,免不了需要苟苟营营,每年向权贵递送数千言的诗赋,但孤寒一介,没有强有力的援手,自然难与公卿子弟相比。唐开元之后,原本与朝廷政权人物关系较疏的山东士族,为求仕进,大量参加科举。到了唐朝中后期,士族一直在科举系统占有很大的势力,除了社会地位最高的山东士族,还包括原与隋唐政权关系较密的关陇集团。这些旧家与在科举中成为新宦的士族,扼住了书生们通向龙门之道。据史料载,北方举子进京考试,高中率约为10%,而南方举子的比率是1%,悬殊达10倍。身处与中央隔绝的福建士子,科举之路就更为艰辛。对此现象,黄滔后来总结为: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

  虽然福建在神龙二年(706),就产生了自己的第一个进士薛令之,但一直到了86年后的贞元七年才有了第二个进士林藻。起步既晚,中央的考举利益集团又已形成,福建士子在长安难免就有草泽单寒”,“宇内迹单,天涯亲老的孤寒感慨了。即使到了黄滔流落京城,专事考举的年代,福建士子的孤寒状况并没有改善。公元877年,当黄滔的同乡陈峤考取进士时,对于福建读书人还是振光辉于甲乙,开道路于孤平。当时陈峤已经63岁了,考了几十场。与黄滔同时在长安专职考举的还有欧阳詹的孙子欧阳澥,黄滔的表叔陈黯,以及同乡徐寅、林宽、陈樵等人。欧阳澥、陈黯、林宽、陈樵等人少的考了17场,多的考了20场,最后都无功而返。黄滔在送别这些共同沦落在天涯的老乡加朋友时,写了一首又一首伤感的诗歌。

  然而,退而独善其身,不过是儒者不得意时的想法。达则兼善天下,才是读书人应有的抱负。黄滔在心灰意冷的同时,功名之心并未稍减,十年除夜在孤馆,万里一身求大名是他无奈的感叹,也是真实的想法。甚至当黄巢大军攻破长安,僖宗流亡四川,朝廷停考时,他还感到遗憾:大朝多事还停举,故国经荒未有家。

  尽管考举道路不畅,黄滔还是善于调节身心。每当考试落第,他总要离开长安,放逐江湖,到各地游览,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最常去的是吴越之地。黄滔喜爱三吴烟水,百越山川:吴中烟水越中山,莫把渔樵谩自宽。归泛扁舟可容易,五湖高士是抛官。黄滔在与大自然进行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写了大量的诗歌,既有名篇,也不乏名句。名篇如《过商山》:燕雁一来后,人人尽到关。如何冲腊雪,独自过商山。赢马高坡下,哀猿绝壁间。此心无处说,鬓向少年斑;又如《雁》:楚岸花晴塞柳衰,年年南北去来期。江城日暮见飞处,旅馆月明闻过时。万里风霜休更恨,满川烟草且须疑。洞庭云水潇湘雨,好把寒更一一知等。名句如:青山寒带雨,古木夜啼猿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余灯依古壁,片月下沧州等等。

  黄滔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仅被收入《全唐诗》的就有208首,是唐末五代与韦庄、罗隐、杜荀鹤并列的著名诗人。洪迈对黄滔的诗文推崇备至,认为唐代:文盛于韩柳皇甫,而其衰也为孙樵为刘蜕为沈颜。诗盛于李杜刘白,而其衰也为郑谷为罗隐为杜荀鹤。御史生最晚,而独不其然,其文贍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醇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正元、长庆风概。御史即指黄滔,正元疑为刊印之误,应为贞元。贞元、长庆之风的代表人物,正是刘禹锡与白居易。将黄滔之诗置于晚唐著名诗人郑谷、罗隐、杜荀鹤之上,与刘白并驾齐驱,可见洪迈对黄滔评价之高。洪迈对黄滔的赋同样予以极高的评价:雄新隽永,使人读之废卷太息,如身生是时,目攝其故。为文若是,其亦可贵。洪迈官做得大,以端明殿大学士致仕,学识更是过人,《容斋笔记》傅洽经史,文备众体,古今世事几乎无所不知,领袖在世之时,终身爱不释手,直到逝世前13天,还让工作人员找来阅读;《夷坚志》谈神论鬼,天上地下尽搜其中,陆游称之岂惟堪史补,端足擅文豪。以洪迈的身份与学识,给予黄滔这种评价,是极有份量的。

  与陆游等人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则感慨说,自己在中都(临安)为官时,研读过唐人诗集200多家,自谓对唐诗见解不贫,但当自己归耕南溪之上,永丰明府莆阳黄君沃又遗以祖御史公文集,其诗尤奇。盖余在中都时未见也。黄沃为状元黄公度的儿子、御史黄滔的云孙,时任永丰县知县。杨万里对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考举: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故其工后无及焉;黄滔之诗是挟其深博之学,雄隽之文,檃栝其伟辞以为诗

  然而,尽管黄滔的诗文赋具有很高的成就,但历史并未给予他应有的地位。洪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黄滔得官未几而朱梁移国,因归闽不复西,故不克大章显于世。黄滔太早脱离了政治与舆论中心的首都,回到远离中心的福建。这是黄滔文学成就未取得应有的历史地位的主要原因。洪迈所揭示的这种现象如今依然存在,在文学艺术领域,影响总是决定地位,不仅决定当前的地位,而且常常还决定历史地位,在城外放十炮,不如在京城开一枪,甚至放一挂鞭炮。京城,永远具有最高的话语权。

  流落在长安的黄滔不仅写了大量的诗歌,而且常与名士罗隐、韩偓、崔道融等人相互唱和。在浪迹江湖的岁月里,他看到战争的残酷,写下了《书事》一诗,表达自己的心声:"望岁心空切,千夫尽把弓。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没阵风沙黑,烧城水陆红……"黄滔关切民众的悲苦生活,了解民众的需求,下意识地历练自己的才干,为今后回闽辅佐闽王治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883年,黄滔在朝廷多事之秋,停举之年,曾经回到故乡涵江黄巷。不久,他带着妻子陈氏、儿子黄珦,举家迁往30里外的县城东南角城乡结合部--乌石山东麓的前埭(即今之东里)。唐时,这里依山靠海,绿树成荫,境内名山壶山、九华,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景色十分宜人。

    对于黄滔是否是东里黄氏的创始人,《莆阳黄氏通书》记载着两种说法。主流说法认为是黄滔本人。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创始人实为黄滔的父亲黄山周,只不过后来黄滔的名气大了,演化成了黄滔。后一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理由有两条:一是黄山周的坟墓与涵江黄巷黄氏祖坟葬在一起,为当时风景秀丽的九峰,而黄滔的坟墓就在东里附近;作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始祖,叶落归根的根就是在子孙即将繁衍生长的地方,既便于保佑子孙,又便于子孙祭祀;黄虎之墓在我的故乡石庭,黄岸之墓在他的开创地涵江黄巷,都说明了这个道理。二是东里黄氏乃诗礼传家的簪缨之族,子孙不乏理学名臣,绝不会因为儿子的名气大了,就将老子开天辟地的功劳算到儿子头上,做出有违孝道之事。

    至于黄滔何时迁徙到东里,一直无人深入考究。流行的说法,此事发生在公元879年。那年,黄巢率大军凿开仙霞岭700里山道,从浙江进入福建。不久,大军沿着福泉漳古道向广东进发,途经涵江黄巷时,发生了一件在故乡传为千古美谈的事。当时大约是黄昏,大军一路举着火把前进,路经黄璞家门时,黄巢下令:"此儒者之家,灭炬而过"。全军肃然,勒兵灭炬而过。佳话传千古,但黄巢为何有此有违于正常的行为?传统的解释(《新唐书》)是黄巢军中流行"逢儒则辱"的忌讳。这种说法显然忘记了"冲天大将军"虽然武装贩卖私盐多年,直至与朝廷发生大规模冲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多年考取进士不第的儒者。"我花开后百花杀",并不是一介武夫所能吟唱出来的。

    根据记载,黄滔的从兄黄璞乐善好施,先后周济邻里士民200多家;舍田租500石、水田50亩,建上生寺(后再舍275亩田资建)。由此推见,黄璞的家境相当不错,在黄巢眼里属于标准的土豪一类人物,是被专政的对象。黄巢灭炬的原因,惟一能够解释的理由,是黄巢早闻黄璞的贤名。黄璞的父亲黄昌龄为大理寺评事,类似于如今的最高法院法官。地位虽然没有美国的最高法院法官高,但考虑到当时大理寺评事人数很少,其地位与影响也一定比如今中国的最高法院法官高出许多。黄璞自号雾居子,著有《雾居子集》,其中《闽川名士传》是福建的第一部人物传。黄璞生有8个儿子,公元890年黄璞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崇文馆校书郎,后来4个儿子也担任了著作郎、秘书省正字一类的馆职,被后世称为"一门五学士"

    黄璞自少就有贤名,到了公元879年,中年的黄璞早已成为福建名重一时的大儒。在福州住扎过两个多月的黄巢不能不闻知黄璞的贤名。于是,一支令大唐王朝土崩瓦解的虎狼之师,在黄滔的故乡黄璞的门前,吹灭火把,悄悄然地穿行而过。

    流行的说法认为这一年,由于朝廷停考,黄滔回到了故乡。当黄巢大军过后不久,黄滔就搬迁东里。持这种说法的人,引用黄滔《与从兄黄璞诗》为证:"纵徵终不起,相与避烟尘。等到中兴日,同看上国春。新诗说人尽,旧宅落花颜。移觅深山住,啼猿作四邻。"

    但黄滔在《别友人》等多首诗词中,表达了类似十年漂泊在京华的意思。由此推断,公元879年,虽然朝廷停考,但黄滔并未回到故乡。公元881年,龟洋二真身菩萨之一的慧忠和尚圆寂,葬于东塔。公元883年,黄滔为龟洋灵感禅院刚刚竣工不久的东塔撰写《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据此可知,黄滔是年在家。至于相与避烟尘,并不一定指黄巢进军福建。公元881年,王绪已带领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领另一批河南人,进军福建,攻城略地,狼烟四起,马蹄声急。直到11年后福州被攻陷,王潮兄弟统治福建全境为止。黄滔搬迁东里的时间,也不会迟于公元884年。因为那年黄滔启程前往四川,当他再次回到故里时,已经是进士及第之后,福建全境也已在观察使王潮、副使王审知的有效统治之下,既结束了从徵终不起的落魄,也不需要相与避烟尘

  公元883884年的某一天,黄滔搬迁到东里新居。在新居的生活期间,他经常前往看望老友林希刘。青年之时,黄滔曾常与林希刘诗歌唱和,相交莫逆。如今,斯人已逝,阴阳两界,黄滔常在孤坟之前坐石忘月,任凭心事涛涛,悲嗟唏嘘。黄滔后来在《乌石村——即林希刘》诗中,记录了这段往事:往日江村今物华,一廻登览一悲嗟。故人殁后城头月,新鸟啼来陇上花。卖剑钱销知绝俗,闻蝉诗苦即思家。谢公古郡青山在,三尺孤坟扑海沙。

  黄滔搬迁乌石山麓定居,除了因为自己的贫困与心高气傲之外,想与好友林希刘相邻做伴,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黄滔此举与欧阳詹身后墓葬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能改变贫困的现实,黄滔在《秋夕贫居》诗中记载了自己落魄的情形:听歌桂席阑,下马槐烟里。豪门腐粱肉,穷巷思糠秕。孤灯照独吟,半壁秋花死。迟明亦如晦,鸡唱徒为尔。 秋天如此,冬天依然。黄滔在那年冬末,又题《贫居冬杪》诗一首:数塞未求通,吾非学养蒙。穷居岁杪雨,孤坐夜深风。年长惭昭代,才微辱至公。还愁把春酒,双泪污杯中。

  尽管是还愁把春酒,黄滔还是钟情于春闱大比。公元884年,黄滔启程入川,寻找流亡在蜀的中央政府。唐朝天子与四川实在是太有缘分了。安史之乱,马嵬兵变,玄宗幸蜀;一个半世纪后,黄巢攻破长安,僖宗再度入川。自从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与中央政府已经越离越远。王仙芝、黄巢只不过是贩卖私盐,侵害国家盐铁专营的投机倒把分子,虽然后来发展到了武装对抗,但起事之初,州县长官对星星之火不仅没有及时扑灭,而且怕承担领导责任,干脆隐瞒不报,致使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事情闹大后,各地节度使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观望,致朝廷安危于不顾,直到长安城破,皇帝流亡。

  当黄滔路经关中腹地马嵬时,不禁想起百多年前的往事,写了《马嵬三首》:

  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

  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生陇头。

  锦江晴碧剑峰奇,合有千年降圣时。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

  自白香山的《长恨歌》后,唐代诗人多为杨玉环打抱不平。稍后,罗隐也在《帝幸蜀》诗中表达了与黄滔类似的思想: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者,阿瞒也,唐玄宗之小名。

  黄滔刚入川不久,就传来黄巢兵败被杀的消息。于是,中央流亡政府浩浩荡荡起驾回銮。不久,因宦官与节度使交恶,地方军阀逼迫长安,惊魂未定的僖宗,再次逃离长安,朝廷继续停考。公元886年,朝廷恢复考试,录取进士及第9人,黄滔再次落第。此后,朝廷年年放榜,黄滔年年榜上无名。而在此期间,黄滔的好友与亲戚陈峤、韩偓、黄璞、陈乘、徐寅等人,陆续进士及第。

  乾宁二年(895),是黄滔命运转折的年份。56岁的黄滔终于在南院黄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25名进士中,他名列第十。当日,黄滔喜不自胜,写下《放榜日》七律一首,表达自己的心情: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郄诜联臂升天路,宣圣飞章奏日华。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当夜,琼林大宴,黄滔又赋诗赠人,表达了自己业诗攻赋荐乡书,二纪如鸿历九衢的辛酸,与垂名入甲成龙去,列姓如丁作鹤来的喜悦。

  然而,正当黄滔沉醉在一枝仙桂已攀援喜悦之中时,主考官崔凝被落第的举子们指控营私舞弊,录取的25名进士,除了黄滔与程晏为孤寒者外,他人均为权贵请托。一时朝议纷纷,唐昭宗宣布考试无效,下诏重试,亲自阅卷,并更换户部侍郎陆扆为主考官。重试的结果是重新录取15名进士,原状元张贻宪等人落榜,原名列第8名的赵观文被擢为状元,黄滔仍然进士及第。下第的10人中,4人因文笔粗劣,被昭宗宣布永远不准参加科举,6人允许今后再试。一生自负、命运坎坷的黄滔,终于一举成名天下知了,他像所有的新科进士一样,第一件事就是回乡省亲。

  黄滔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前往南山东峰书堂寻找陈蔚、黄楷、欧阳碣三位学友,准备一倾心声。然而,当黄滔兴冲冲地来到林密泉清的南山时,但见书堂犹存,学友不知所终,只有书堂门前苍苔四叠,庭中嘉树双亚。睹物思人,黄滔独自在书堂前后慢慢徘徊,抚今追昔,难以言表。这里曾有朗朗书声,有短唱长吟,有酒后长歌;有坐石忘月,也有挑灯夜读;有追慕先贤的忘情,也有相互激荡的励志。一切仿佛就在昨日,然而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堂前厚厚的苍苔,与庭中迎风婆娑的龙眼树,似乎在向他诉说着什么。黄滔怀着惆怅的心情,来到了邻近的灵岩寺,找到旧时相识的老僧,打听老友们的下落。

  黄滔这份惆怅的心情,后来在《莆山灵岩寺碑铭》中,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回到老家的黄滔,有时住在涵江黄巷延福里居,有时则在东里的延福新居,他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曾经一同流落于长安的旧朋老友。荔枝煮酒,龙眼烧茶,诗歌唱和。古人高风,数典不敢忘祖,原祖黄岸从福州黄巷移居涵江后,称自己的居住地为黄巷延福里居;来孙黄滔迁居东里后,仍以延福新居自号。

  此时,黄滔故乡涵江黄巷不仅成为莆田全县,也是泉州全郡的文化中心。黄滔黄璞兄弟双双进士及第,从兄黄蟾以博学宏词科及第,与黄璞一样,成为崇文馆校书郎,人称黄璞黄蟾兄弟为大小校书。黄璞的8个儿子个个英姿勃发,学富五车,待时而发。黄滔的两位从叔黄宗法、黄宗精兄弟,学佛有成,成为一代高僧大德。黄宗法异迹道行,出则两虎相随,言之成谶,是为七闽僧俗同钦的大和尚,世称伏虎禅师。黄宗精则师从洞山良价,承五位君臣之法,创画圆相破知见之风,开宗立派,誉满禅界。

  次年,黄滔北上等待朝廷分配工作。然而,当这位考了24年,历经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晔三个朝代的新科进士来到长安时,昭宗皇帝已经被李茂贞挟持在华州。唐朝政权内毁于宦官,外败于节度使。唐朝地方政府沿用汉代建制,最初实行州县两级制。唐朝的州相当于汉代的郡。后来,中央政府为了加强领导,将全国分成十个道,分别派出观察使,监督地方政府。在边疆地区,中央派出的观察使为了便宜行事,持有皇帝授予的(全权支配的印信),可以全权调度、指挥军队,管理财政,甚至有用人大权,持节的观察使就被称为节度使。这种带有巡视监察性质的观察使后来常住地方,逐渐演变成了更高一级的地方政府。边区节度使成了数州甚至数十州地方军政方面的最高领导,这些拥有军事行政财政甚至人事大权的藩镇反过来对抗中央、制约中央。安史之乱,即是节度使制度失败的标志。安史之乱平息后,各地节度使更是拥兵自重,相互观望,以至王仙芝、黄巢倡乱,唐室土崩瓦解。流亡在四川的中央政府,只好在策反黄巢部将朱温的同时,起用早先数次向中央政府挑衅的沙陀人李克用。黄巢败亡后,朱温、李克用、李茂贞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三个节度使。

  宦官参政起始于玄宗晚年的高力士,到贞元期间,宦官兼任禁军首长(神策军中尉)成为定制,以至于宦官具有拥立皇帝的权力。亡国皇帝僖宗、昭宗,即为宦官所立。僖宗即位时,只有12岁,政令多出于被他称为阿父的宦官田令孜。史载,僖宗生性聪明,围棋、斗鸡、音乐、剑槊、法算,几乎无不精妙。更为自负的是,他的打马球技艺,自夸为天下第一。亡国皇帝多为聪明之人,后来者有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然而,李煜有诗词传世,赵佶遗有瘦金体与花鸟画,而李儇的马球技艺,随着他的27岁生命一同被埋入黄沙。

  昭宗即位后,试图从解决宦官与节度使问题入手,恢复中央权威。他先是限制宦官势力,不惜逼走了拥立自己为帝的宦官头子杨复恭,杀掉兼任神策军中尉的宦官李顺节。随之,昭宗即着手解决节度使问题。第一个被选中的对象,是剿灭黄巢的最大功臣李克用。他不顾朝廷大臣们的反对,发动了对李克用的讨伐战争。但战事进行不久,便以朝廷军队失败而告终。昭宗最后只得以后宫美女来平息李克用的怒气。这次讨伐战争的失败,使中央威信扫地,昭宗孤立。宦官与节度使内外勾结,共同对付大唐皇帝。

  客观地说,昭宗尽管是个亡国皇帝,却不失为晚唐时代的好皇帝。在对李克用用兵失败后,昭宗面对崔凝主持的考举舞弊一案,亲自主持复试,为孤寒俊士开路,擢赵观文、黄滔等15人进士及第,将主考官崔凝由刑部尚书贬为合州刺史。昭宗在处理这个案件的时候,还发表了一份长长的圣旨,告诫朝野不要假我公器,成彼私荣。昭宗有心作为,却无力回天。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刚刚结束不久,节度使李茂贞就指使宦官杀掉宰相崔绍纬,并移师长安,昭宗只好出逃,准备投靠李克用。但昭宗刚逃出长安不远,就被李茂贞的盟友韩建挟持,幽禁在华州达3年之久。朱温不甘心皇帝落入李茂贞之手,遂挥师占据洛阳,逼近华州,准备劫夺皇帝。李茂贞宁可让皇帝回到长安,也不能让他落入朱温之手,无奈之下,决定释放昭宗。

  公元899年,刚刚恢复自由,从华州回到长安的昭宗皇帝,立即为黄滔等人安排职位。黄滔被授予四门博士,此时,他已在长安整整等待了3年。唐朝博士乃是国子监祭酒的属官。国子监内设有7个不同的馆,如太学馆、国子馆、四门馆等,类似于今天大学内的学院。各馆设有博士、助教、直讲若干人。博士类似于教授,考虑到当时整个国子监仅有数十名博士,博士的地位与影响力,远远高于今天的院士。四门馆的生员有两类:一类是朝廷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爵之子,另一类是被推荐为俊士的庶人。

  黄滔被分配到国子监四门馆担任博士,一定是怀着喜出望外的心情。多少年前,一直被他追慕的先贤欧阳詹进士及第后,只不过被授予助教;韩愈的博士还是欧阳詹率众弟子苦争而来。然而,尽管黄滔喜出望外,但在唐末崇尚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时代,手中没有兵权的皇帝都不过是节度使们手中的玩偶,四门馆博士又能够有什么作为?

  为黄滔等人分配工作,大约是昭宗皇帝出于自己自由意志所做的最后一件事。这件事后不久,昭宗落入宦官刘季述之手,刘季述将他关押在宫内少阳院,用熔化的铁水浇灌在铁锁上,以防逃跑,饭食则从墙脚的小洞里送进去。公元901年,刚刚被解救出少阳院的昭宗,又一次落入李茂贞之手。这次,李茂贞将皇帝挟持往自己的老巢凤翔,朱温率军在后紧追不舍,将凤翔围困达一年多。凤翔城内断粮,不仅易子相食,而且人肉公然上市,每斤百钱。昭宗在被关押的院内,每天用小磨磨豆麦喝粥减肥,进行瘦身运动,弄得头昏眼花。公元903年初,李茂贞终于无法坚守,只好以献出昭宗为条件,换取朱温解围。朱温得到皇帝后,果然解围而去。昭宗在朱温军成了汉献帝,不仅任命朱温为诸道兵马副元帅,加封梁王,而且还赐他为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当然,这些所谓任命加封,不过是昭宗在朱全忠让人拟好的诏书上,按个印子而已。然而,朱温毕竟不是曹操,甚至连司马昭也不如,他没有耐心重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老戏。1年之后,尽管天下还是诸侯并立,朱温仍然密令部将杀害昭宗李晔,立李柷为帝。公元907年,朱温又杀哀帝李柷,迫不及待地登上皇帝位,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了最黑暗的五代十国时代。

  公元901年,四门博士黄滔眼见皇帝被节度使李茂贞再次挟持,困于凤翔,自己在长安无法施展抱负,在同乡进士、京兆尹参军翁承赞的推荐下,回到福建,投奔了驻节在福州的武威军节度使王审知。王审知对黄滔深为赏识,奏请朝廷授黄滔为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推官者,佐官也,大约是幕僚一类的官员。此前,黄滔的好友陈峤已依附于王审知;稍后,徐寅也从大梁归来相佐。

  关于徐寅从大梁归闽,还有一段趣事。徐寅进士及第后,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他曾作《人生几何赋》、《斩蛇剑赋》等,一时竟为相传。唐亡之后,徐寅到大梁游历,被朱温辟为幕僚。一日,徐寅酒后触怒这位后梁太祖,恐遭不测,写了《游大梁赋》讨好朱温。赋中有句:千金汉将,感精魂以神交;一眼胡奴,望英风而胆落。千金汉将指韩信,韩信曾以千金酬报漂母一饭之恩;一眼胡奴自然是指朱温的头号敌手李克用,沙陀人李克用在战争中失去一只眼睛。朱温曾经多次吹嘘,在梦中得到韩信授予兵法,如今看到徐寅马屁拍得到位,十分高兴,当即赐予徐寅绢500匹。徐寅领赏后,马上离开大梁回老家,投奔王审知。10年后,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了世仇后梁,建立后唐政权。李存勖记恨一眼胡奴之句,欲让闽王诛杀徐寅。好在王审知悉心庇护,徐寅得以隐归故里,天天到延寿溪钓鱼为乐。徐寅在钓鱼之余,著书立说,有《钓矶集》、《探龙集》等行于世。然而,一生喜欢热闹的徐寅,对自己的隐居生活并不满意。他有诗自叹道:赋就神都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如今延寿溪边住,终日无人问一声。

  黄滔回闽之后,悉心辅佐王审知治闽。他面对这位励精图治的光州固始老乡,毫不保留地施展了自己的抱负。提倡节约官府开支、减赋税、轻徭役;重商务、开港路(主要是泉州港,这为泉州在宋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打下了坚实基础)、兴旺海上贸易;建学校、育人才,发展地方文化。王审知一一采纳了黄滔的建议。当朱温篡唐后,割据各地的军阀纷纷称王。黄滔审时度势,以一个老练的政治家眼光,建议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王审知在唐朝覆亡、群龙无首,各地节度使都以过把皇帝瘾为时尚的情况下,经受住诱惑,接受了黄滔的建议,奉后梁、后唐为正朔,使福建在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情况下,能够独享太平,30年免受兵祸。朱温为拉拢王审知,也逐步为他加官进爵,公元909年,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宰相)、福州大都督;次年,又加封王审知为闽王。对于黄滔的匡正之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黄御史集》评价说: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守臣节,滔匡正之力为多。

  黄滔的匡正之功,致使七闽大地一时成为乐土,北方名士李洵、韩偓、崔道融、赵观文、王涤等人,纷纷来闽避乱。黄滔礼遇这些流亡名士,名士们逐悉主于滔。黄滔在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同时,不失诗人本色。在此期间,他将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佑290年间福建诗人写下的诗歌,编集成《泉山秀句》30卷。这是福建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稍前,黄滔的从兄黄璞编写了福建的第一部人物传《闽川名士传》。600年后,黄滔的第十八世裔孙黄仲昭编写了福建第一部地方志《八闽通志》。

  除了《泉山秀句》,黄滔还有文集4卷被后世收入《全唐文》,诗歌208首被收入《全唐诗》,另有《东家篇略》10卷刊行于世。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和文学评论等。由于他的文学成就,被当时的士人推为福建诗坛盟主,被后世誉为闽中文章初祖

  黄滔一生的功绩,后人以对联总结为:雄藩息烽火,名士集南州,规正论功,闽海一时称乐土。延福世书香,甲族开东里,文章初祖,莆阳千载仰高贤。

  当黄滔回到福建的那年,他两位出家为僧的从叔先后圆寂。公元898年,黄涅槃圆寂于自己创建的囊山慈寿寺,王审知奏知朝廷,赐谥:妙应禅师。公元901年,本寂禅师坐化于江西抚州曹山,敇谥为:元证禅师。本寂与良价所创的禅悟之法,被后世称为曹洞宗,为禅宗之下的五宗之一。本寂被称为曹山本寂,与其师洞山良价并闻于世。

  公元911年,黄滔年老退休回家。那年,他来到囊山慈寿寺凭吊从叔黄妙应,写下《游囊山》诗一首: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月流沙。庵外曾游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

  是年,黄虎故乡的创始人——黄滔,病逝于东里家中,终年72岁,葬于离家约两里许的乌石山腰。黄滔生有独子黄珦,官大理寺评事;孙子4个,均有官职。往事越千年,当年猿啼作四邻的乌石山,如今早已成了人声喧嚣的闹市,黄滔的墓葬地成了莆田哲理中学的大门口,墓前的石碑早已化为乌有。上个世纪末,莆田文学院的几位先生不忍文章初祖的坟墓化为废墟,在原址上建了一个黄滔公园。所谓公园,占地不过二、三十平方米,园中只有一个水泥肖像,与两块介绍性石碑而已。

黄滔逝后,他的从叔黄妙应的遗谶,一一落地,化为现实。《福建通志·高僧传》载:妙应言事多异,尝曰:生吾前非圣人,生吾后非圣人。吾去世六十年后,当有无边身菩萨来治此国。偈曰:'小月走烁烁,千村及万落;处处凤高巢,家家种葵藿。又曰:'乌石山前,官职绵绵。时莆治在游洋,而指都巡检廨示人曰:'此地他日有鼓角声。又曰……人皆未遽解也……” 黄妙应的谶语时人未解,但事后却一一应验。妙应灭寂62年后,赵匡胤一统江山,结束了五代十国的黑暗局面,开创了历史上民众生活最为富裕的朝代。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黄滔读书处的灵岩寺,经过7年修缮竣工,割据漳、泉两州的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表请宋廷为寺赐额,初即皇帝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取义广弘法化,普度众生之意,将灵岩寺改名为广化寺,沿用至今。公元978年,陈洪进向宋太宗奉表称臣,漳泉两州纳入大宋版图。公元979年,宋析泉州莆田、仙游两县及福州之永福、福清一部分置兴化县,以太平军领之。次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仍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四年后,兴化军治从游洋迁往莆田县,设在都巡检廨处。如今,千年之前的军治之处仍然耸立着一座古老建筑——古谯楼。但鼓角之声已为盛平之乐所替代。宋代地方政府分为三级,最高一级是路,最低的是县,中间一级的根据情况不同,有府、州、军、监四种称呼。此时,福建计有福、建、漳、泉、汀、南剑6州,以及邵武、兴化2军,号称八闽大地。宋明两代,居住于乌石山前的黄、林、陈、方、宋、刘、王、郑、李九大姓,一如黄妙应的预言,果然官职绵绵,簪缨不绝。黄氏家族更是科甲鼎盛,公卿相望。其为状元者有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为宰相者有宋代黄洽、明代南明黄鸣俊。


附录一

黄滔,字文江。乾宁二年(895),崔凝知贡举,得及第进士张贻宪等二十五人,昭宗(889-907)覆试武德殿,黜落者众。滔被留。光化(898-901)中,除四门博士。朱梁移国,因归闽,不复西。以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王审知(862-925),据有全闽,而终其身为节将者,滔规正有力焉。中州名士避地于闽者,若李绚、韩偓、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淑、王拯、杨承休、杨赞图、王倜、归传懿辈,悉主于滔。有《泉山秀句集》、及《文集》行世。洪迈序滔文:"赡蔚典则,策扶教化。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郁郁有贞元、长庆风。《祭陈、林先辈》诸文、悲怆激越,《马嵬馆娃》、《景阳水殿》诸赋,雄新隽永,使人读之,如身生是时,目摄其故。"杨万里称:"滔诗与韩偓,吴融辈并游,未知何人徐行后长者也。"

 

附录二

黄珦--唐御史黄滔子,字玉卿,行巽十六。唐懿宗咸通庚寅年二月初五日生。五代后晋出帝开运甲辰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郑氏、欧氏。子五:仁愿、仁颖、仁宪、仁愈、仁干。

据《台湾军城黄氏祖谱》载黄滔有五孙:

仁愿,珦公长子。字福禄,号吉庵,行离廿一。官江西上犹县令。唐昭宗乾宁丙辰年正月十六日生,南唐恭帝庚申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延钧之女。

仁颖,珦公次子,字福佑,号潘湖翁。行离廿二。庶出。后唐丁亥科状元,累官至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唐昭宗光化庚申年三月十五日生,南唐恭帝壬戌年十二月廿五日卒。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丁巳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欧阳氏。子三:长讳偃,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赘于舅父欧阳郴家。次讳伛,举明经。季讳佢,举乡荐,俱泉州乡贡进士,著有黄状元集五卷。孙三:观、旦、晔。

仁宪,珦公季子。字福迪,号莆斋,行离廿四。官益州犀埔县令。配林蕴孙女。居莆禧。子四:信仿、伸、伓、佺。

仁愈,珦公四子。字幼连,号刺桐逸人。行离廿六,官太常院奉礼郎。配郑氏。居黄巷里后街。子四:倜、仙、俶、傥。

仁干,珦公五子。字幼迪,号宁斋。行离廿八。官石州平夷令裔。居莆阳石庭,配林氏。子二:倔、价。

黄滔曾孙:(922-1000)潘湖翁状元仁颖二世嫡孙,欧阳詹5代嗣孙,仁颖子。南唐泉州乡贡进士,因年幼家贫无力攻书赘于潘湖欧厝郴舅家为养子,随母姓,南唐庚戌年泉州乡贡进士,累官至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黄伛、黄佢。

 

附录三

黄虎(石庭黄氏始祖)的故乡在莆田英塘街道东里。黄虎童年的时候,小城还没有后世那么大,东里恰恰处于县城根下。大约是在黄虎出生前后,以他从叔黄四如等人作为发起人,为东里的创始人黄滔重建祠堂。宋代的祠堂,在蒙古人入侵的时候,已经毁于兵火。祠堂东侧有豫章三株,苍翠可爱,因三树呈品字形,遂名品树。祠堂的前面有三个池塘,从乌石山流下的清泉萦回注入池塘,长年流泽不穷。池塘因方而小,宛如大印,称为印池。祠堂周围散落着聚族而居的黄氏子孙,品树与印池成了东里黄氏的标志。据传,昔有神僧路过此处,在树下歇息,看到境内谷城、紫帽两山供列于品树东西,壶山、九华两山峙立于前后,叹曰:"此佳处也。"并为谶语云:"品树连荫日,子孙千万亿。"这三株樟树,在往后的百年之间,荟郁荫樾,盘根错节,远而生之,宛若丛林一般。洪武二十二年,兴化府城拓展,黄虎的故乡被划入城内,品树在旧城改造中遭到砍伐。黄氏子孙对品树一往情深,想方设法想让传家之宝用其他形式在子孙的脑海里刻下烙印。第一个代表人物是黄滔的十六世孙黄寿生。黄寿生在永乐六年的应天乡试中,获得举人第一名(解元);永乐九年登进士第,选为翰林庶吉士,后授翰林检讨。黄寿生童年之时,常流连于品树之下,在京为官之后,每有乡愁涌上心头,品树的形象总是更加清晰,难以释怀,遂命进士顾本逊,根据自己的回忆,绘了一幅《品树连荫图》,以便"时览观以泄其思,以遗吾之后人"。黄寿生在观看揣摩叹息之余,还为这幅画题记。黄寿生去世之后,他的翰林同事、《永乐大典》编修,时任国子祭酒的李时勉,根据图画与题记,撰写了《品树连荫图碑记》。明朝天顺年间,黄滔的十八世裔孙黄仲昭对祠堂进行扩建,将石刻《品树连荫图碑记》嵌入大门内。这次祠堂扩建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为祠堂题大门匾额,兴化知府岳正送来亲笔所书的"文章初祖"匾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笃志科场,辅佐闽王,终成一代诗赋大家
黄任与黄鼎是兄弟关系,黄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甲申为“邵武太守,迁居和平”,是可信的。...
新十国春秋(八闽来风-福建闽国14)招贤纳才
莆田人文l晚唐大学者黄璞,写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人物志
黄峭后裔人物传记
戏说韩偓:跌宕起伏的大半生,在乱世中蜕变的“唐末完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