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门道文化|闽剧: 高昂激越,朴实粗犷,细腻柔婉

门道提示: 农历十月十四

 

闽剧,也称作福州戏、福青戏,是用福州话演唱、念白的福建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东地区,也传播到闽北、闽中以及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和门道君一起欣赏闽剧的艺术魅力吧。

 


在福州还流行着一种“儒林戏”,起自明万历年间,以外来声腔结合俗曲俚歌所创的“逗腔”为主要唱调。清光绪年间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时,剧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笔,如《紫玉钗》、《墦间祭》等。辛亥革命后,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 、唠唠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闽班”,即今之闽剧。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清新活泼的"小调",其中前三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后台帮腔叫做"掏岭"。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



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且福州方言戏曲亦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开始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互相移植上演剧目,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发展成为"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墦间祭》送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闽剧的布景被习惯地称为“福州派布景”。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居然有自成特色的布景艺术闻名于世,风靡东南亚各国,这在拥有几百个剧种的我国戏曲舞台的漫长历史中并不多见。



清中叶时,徽班在城市会馆演出,江湖班、平讲班在乡间庙台演出,凭借戏台正中板壁上的“福禄寿喜”、“天官赐福”、“蝙蝠团寿”等图案为背景,图案左右两门贴有“出将”、“入相”或“出风”、“入雅”横额,供演员上下场,表演区仅一桌二椅,常以桌为山,倒椅为井。

 


中央戏剧学院孙家铨教授曾著文称:“俞鸿冠、贺逸云是我国舞台美术界的开国元勋。”“在我国早期的舞台美术家中有很大一批人是从福建走向全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剧在继承传统舞台美术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创造,舞台面貌又有了很大的新的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闽剧
(50)闽剧
中国地方戏曲集锦(闽剧)
福建戏曲精品解析丨闽剧《贬官记》和《曲判记》带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廉政新风
闽剧文化在福州街头展现,俩个演员就把补杠记演得淋漓尽致!
锦心绣口话非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