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Leica Q 体验:越用越喜欢的全幅便携机丨数字尾巴
如果说 Leica M 是每个摄影爱好者在 135 系统的终点,那么 Leica Q 应该是每个摄影者爱好者踏入 Leica 阵营的开端,全画幅传感器、28mm f/1.7 固定式 OIS 镜头、自动对焦、EVF + 触摸屏 LCD、Wi-Fi 连接等等,还有更重要的是只有 Leica M10 大约一半的售价。
有人说这是一台最没有 Leica 味道的 Leica,有人却说这是一台最符合潮流的 Leica,但百般说辞终究不及亲自上手体验一番。实话说关于这台早已发布的相机,网上已经有不少详细的评测数据,所以今天也没有打算再去将功能逐一给大家介绍,简单说说一些主观角度的内容,如果你正在纠结要不要入手一台玩玩的话,或许能够给你一个答案。
事实上我是在体验 Leica M10 之后才摸到 Leica Q 的真机,Leica M10 身上那些顺应潮流的功能加入,或多或少有借鉴 Leica Q 的做法。
作为全新系列的机型,电子化程度大幅提升的 Leica Q 着实能够吸引更多的大众用户进入到 Leica 阵营,而新系列又不必影响到 Leica M 的地位,又不必承受 Leica M 光环之重,于我个人观点来看,如果入手第一台 Leica 的话,Leica Q 必然会是首选。关于 Leica M10 的文章大家可以转至《徕卡 M10 深度体验:经典存留,与时俱进》阅读。
这颗 28mm 等效焦距 f/1.7 最大光圈的 Summilux 镜头,几乎是整台 Leica Q 的精髓所在,坊间更是有一种「Leica Q 买镜头送机身」的不成文说法。因为采用了不可拆卸的固定式结构,加上售价非常接近,Leica Q 也被看作是索尼 RX1R II 的竞争对手,不过 RX1R II 的镜头焦距为 35mm。
镜头上的数字标示统一用上了 Leica 的字体风格,手动光圈环和对焦环都有保留下来,手动摄影的乐趣没有被削减。无论是光圈环还是对焦环,转动的阻尼感都相当能体现 Leica 高端的质感。当光圈环从手动 f/1.7 光圈转到自动调整光圈时,转动的阻尼感与在 f/1.7-16 之间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当是一个防误操作的功能。
最能体现 Leica 在镜头细节方面打动用户的一点,可能还是得说到 Micro 微距切换控制环,当切换到微距拍摄时,镜头组会向前移动,同时对焦标尺也随之改变,这个功能几乎可以当作一个小玩意把玩,甚至用来炫酷也并不是不可,至少证明这颗镜头确实是与众不同。
标准模式下镜头最近对焦距离为 30cm,微距模式下镜头最近对焦距离为 17cm,对于一台全画幅传感器 + 大光圈镜头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着实已经非常不错,实用度也会大大提升。当然系统内还可以将 28mm 焦距裁剪为 35mm 或 50mm,2420 万像素的传感器,也给机内裁剪预留了空间。
或许由于微距、OIS 光学防抖、自动对焦模块等等的加入,同样作为全画幅传感器机型,Leica Q 的镜头尺寸要明显比 Leica M 的镜头普遍更大一些。不过重量方面,Leica Q 依然是比 Leica M10 更轻巧。
单拍和连拍集成在机身电源开关之中,虽然切换起来很方便,但很容易就直接拨至 C 连拍档,想要恰好开启至 S 单拍档的话,还是得好好控制的力度。
背面设计依然非常简洁,左侧五颗实体按键,右侧四向按键和一颗 Fn 自定义键,在 Fn 自定义键附近机身特意做了一个下陷的设计,以提升握持感和更好的稳定机身。顶部的无标识拨轮可以实现曝光补偿和放大/缩小等功能。不过 ISO 方面没有单独的拨轮,需要先按下左侧的 ISO 按键之后再去调整。
Leica Q 配备了一块 368 万像素的 EVF 电子取景器,显示细腻度还是比较高的,LCD 方面则是采用一块 3 英寸 104 万像素的触摸式屏幕,电子化先进程度可由此看出。
不过看起来似乎完美的搭配,Leica Q 依然有出现一些瑕疵,EVF 电子取景器与 LCD 触摸屏显示的色彩不统一,EVF 电子取景器的色温整体偏冷,而 LCD 触摸屏则偏绿。放置在电脑上回放照片的时候,照片色彩更接近 LCD 触摸屏显示的色彩,意味着主要是 EVF 电子取景器的调校出现了偏移。
机身虽然配备了 microUSB 接口,不过 Leica Q 并不支持 USB 充电,这一点做法对于 Leica Q 这种不按 Leica 常规出牌的机型来说有些保守。
虽然镜头的整体风格与 Leica M 有着相似的神韵,但仔细发现 Leica Q 的镜头还多了 AF 自动对焦的功能,对于那些不熟悉手动对焦的用户而言,这台全画幅徕卡应该是最容易上手的,当然追求纯正 Leica 血统的用户来说,摄影乐趣就显得没有那么纯粹。
镜头对焦环依然是短行程的设计,大约半圈就能从最近转至最远,手动对焦切换至自动对焦有一个限定装置,被巧妙地设计在 Leica 经典的半月环上,只有在按下这个开关才能在手动和自动之间切换,防止误操作。
一开始对于 Leica 的自动对焦功能并没有太高的期待,仅仅当做是 Leica Q 为了迎合更多受众而做出的一个改变,毕竟 Leica 在电子化方面一直玩得没有日本相机那么在行,但其实我真的看小了松下在 Leica Q 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Leica Q 的自动对焦速度站在平均水平之上是没有问题的,远处和近处之间的焦点切换都非常迅速果断,着实让人惊讶一番。
系统页面改用新设计之后变得更加简约,功能设置也非常简单直观,上手难度甚至不会比一台入门级单反高。
机身内可以开启 OIS 光学防抖功能,以及可以实现「数码变焦」功能。数码变焦实际上就是将画面在机内裁剪成 35mm 和 50mm 焦距模式,但视角效果与原生的 35mm 和 50mm 肯定还是有区别。
Wi-Fi 和 NFC 功能的加入是 Leica Q 迎合潮流作出的最大改变,Wi-Fi 功能方面的设计逻辑相比起之后发布的 Leica M10 而言,体验还要更优异一些。诸如通过扫描二维码连接,这样就不需要输入长且无规律的密码,其次还有远程控制模式和备份模式,远程控制自然就不用多介绍了,备份模式其实就是当手机连接相机之后,相机每拍一张照片都会自动传到手机上,有点类似专业影棚的做法。
照片的传输速度依然达到了一个较好的水准,我感觉比起索尼那套 PlayMemories Mobile 要快一些,比佳能那套 Canon Connect 要慢一些。
轻巧、精致、高质,随身摄影利器 Leica Q
前面讲了这么多,还是不如直接看看 Leica Q 的照片更有意思。由以色列 Tower Jazz 代工的 2420 万像素 CMOS 传感器 + 第二代 LEICA Maestro-II 图像处理器,因为我先用过 Leica M10 再用回 Leica Q,确实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发色倾向都非常接近,成像风格与 Leica M Typ240 对比有明显的区别。
我在使用 Leica Q 的时候,真的没有发现太高的上手难度,至少不会像 Leica M 那样有很多入门级用户所不了解的东西,更不用说对相机技术一窍不通的技术,如果你懂怎么用卡片式数码相机,相信用 Leica Q 也不会有太大压力。
Leica Q 用后感:一台越用越喜欢的便携大底相机
用惯了沉重的单反之后,加上平时出门肩膀一直在反对,所以日常生活反而用手机拍摄的机会更多,最后单反就真正沦为一台工作用机。但是想要更好的画质,大底便携机依然会是首选,轻便与画质兼具,毕竟在单反上也是使用定焦镜头更多,所以习惯定焦镜头并不会觉得 Leica Q 的 28mm 焦距镜头太难驾驭,反而会成为扫街中的一股清流。
镜头方面既展现着德国相机的精湛工艺,又有着难以抗拒的实用性,OIS、微距模式、自动对焦、大光圈、手动光圈环、对焦半月环......还没有加上功能性的提升,Wi-Fi、NFC、触摸屏...
所以最后问题还是回归到好不好?以及值不值?作为一台全画幅的 Leica,当然是好。至于值不值?单凭那颗全身充满戏的镜头,加上 Leica 的标签就值了,毕竟它的画质还很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画幅便携机王座之争!徕卡Q VS 索尼RX1RⅡ
从外观到画质!索尼RX1R Ⅱ/徕卡Q对比
Leica两款新DSLR镜头:14-150mm 14-50mm
怎样玩转这台最受欢迎的徕卡相机?我来告诉你!
情怀、性能与便携并重 富士X70卖点解析
【星功秘籍】如何按一次快门就获取清晰的星空和人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