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其昂|什么是“笔墨当随时代”
userphoto

2022.09.06 澳大利亚

关注

一是“当”字通“倘”,读 tǎng,是倘若、如果、假使的意思。“笔墨当随时代”就是:笔墨倘若跟随着时代……

二是思考一下“随”字,在艺术中这个随字差不多是贬义的了,艺术家最看不起的就是“随”。如果当字要作应当讲,这句话也要说成:笔墨当开时代。龚自珍有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开”才是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东西,“不为师”就能减少“随”的现象。

附:刊于《中华书道》上的原文

什么是“笔墨当随时代”

●其  昂

石涛在 62 岁的某个夏日,写下了一段画跋,第一句就是“笔墨当随时代”,不知道最早是谁把这句话单独摘出来,当成鼓吹时代精神或直接当成创新的口号喊了起来,后面的人也起劲跟着喊,或用以自我标榜,或用以赞扬别人。由于有了石涛这个名头,这句话便喊得理直气壮了。

然而,我以为这句话是被曲解的!石涛这段画跋全文如下:

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对于这段画跋,现在通行的解释是:笔墨应当随时代而变化,就像诗文风气的更易一般……,如果倪瓒、黄公望之辈仍然吟诵着陶潜的诗句,恐怕佳句也不佳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很通顺,但总是有意无意忽略了画跋中对上古、中古、下古之画的描述以及对陶渊明的诗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的深究,可以说是一种由“笔墨当随时代”望文生义先入为主的解释。

但是只要仔细读一下“上古之画……渐渐薄矣”这段话,便能明白这段话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注脚。

石涛认为:绘画从上古的简而意淡到中古的雄浑壮再到下古的渐渐薄矣, 其结果是后不如前!显然这与前面笔墨应当跟随时代的说法接不上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就在于人们想当然地将“笔墨当随时代”中的“当”字解释成“应当”。

其实“当”字有很多义项,“应当”只是众多义项中的一项,更重要的是,“当”还通“倘”,查《古汉语常用词典》:

当(tǎng)通“倘”

《荀子·君子》:“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

苏洵《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这两处中的“当”字,都应该读 tǎng,就是通“倘”,都是“如果”、“假使”的意思。

所以我认为“笔墨当随时代”中的“当”字也应该读 tǎng,通“倘”,作“如果”解。这样的话画跋的前两句就是:笔墨倘随着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意思便通顺明了了。

画跋的后半段也耐人寻味,通常都把它解释成:倪瓒、黄公望他们能高举时代性,否则如果还在吟诵陶潜诗句便不会有成就。

这是由于前面对“当”的误解造成的解释,还没有看到石涛此语潜在的意思。


“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阮籍是三国时期人,王粲是东汉末年人。这就是说元代的画跟上古之画一样,可比“汉魏六朝之句”了,这是石涛极其推重元画的意思。

为什么元之画会如此高古呢?这当然不是以倪瓒、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们跟随时代的结果,恰恰是他们不随时代而是追本溯源学习古人的结果。

但是学习古人也要善学,要从心学,同样也不能“随”。如果不善学,不从心学,而只懂的“随”,那会怎样呢?下一段话说了:

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

这段话是强调学古人也要善学!不能“随”,随就是重复,重复不是真正的学。石涛在这里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意在从“屡沐”、“枯煎”这两个词中引申出“重复”的意思,“口诵”、“屡沐”、“枯煎”都是一个意思——“重复”。

这一段话实际上隐含着对“四王”的批评,在石涛看来“四王”的摹古就是“口诵”、“屡沐”、“枯煎”,是随时代的结果。

由此看来,人们高喊“笔墨当随着时代”,并冠以石涛名言,的确是弄错了,因为这只是石涛的半句话,就是“笔墨倘若跟随着时代……”,还没说完整,什么意思都没有,怎么可以当口号喊呢?

如果有人高喊“笔墨当随着时代”,并说我们就把它当成笔墨应当随着时代来理解,不行吗?这当然可以,不过需要明白的是,不但石涛反对笔墨应当随着时代,真正有创新的艺术家也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为什么会有“敝”呢?这就是大家都跟随时代结果,“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弊病就出来了。好在总有人不随时代,所以才有了律绝,才有了词。

唐中叶,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用散句写作散文,代替了当时无病呻吟的骈文,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苏轼赞誉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是不随时代的。

在书法上,赵、董书风曾笼罩了明清几百年,让人厌烦了。这不是赵、董的问题,而是那些随时代的人跟风的结果。还好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这些不随时代的人带来了新意。

石涛时代,人人学习“四王”,画坛因循守旧、一潭死水。石涛不随时代,反对盲目跟风,他是师上古人简约淡然的画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石涛开创了一个时代。


一种艺术风格的创新,总是在上一种风格渐渐染上时弊失去生气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决不是随时代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时代”是一个中性词,时代就是时期。有人以为这个“时代”是指政治、经济、文化这样的大环境,即便这样也不能说笔墨应随时代。

比如石涛与“四王”根本就是同一时期的人,他甚至比“四王”中的王翚、王原祁还要大几岁,难道是石涛比“四王”他们更懂得随那个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

实际情况是“四王”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与时尚,他们博得了皇帝的青睐,成为那个时代的绘画代表,被尊为“正宗”,所以要说“随时代”,“四王”才是真正的“随时代”者。

还有人以为时代是指时代精神,笔墨当随时代,就是笔墨要体现时代精神。这就更离谱了,作为清初书画家的石涛,从哪里去寻找所谓时代精神?还要用笔墨去表现,这可能吗?这完全是一些不懂艺术的人瞎嚷嚷!因为书画根本无法担此大任。

所以,这个“时代”只能是指狭义的笔墨时期。显然我们应该说石涛的笔墨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是他开创的,他随了谁?又何处可随呢?

而真正“随时代”的还是“四王”他们:王时敏、王鉴随宋人,随黄公望,随董其昌,王翚、王原祁又随王时敏,一个跟一个,“传承有绪”。

其实“四王”也学古人,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所以石涛才批评他们是“口诵”、“屡沐”、“枯煎”。

而石涛跟他们不一样,石涛是师心不师迹。石涛 51 岁时居北京为拱北先生作画,曾有题句:

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

“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这是石涛对“四王”画风的批判!师迹不师心,陈陈相因,造成了笔墨随时代的弊病! 

所以笔墨随时代是很平庸的,是书奴画奴干的事情。有作为的书画家是决不能笔墨随时代的,“随”决不是大家的风格!

艺术创新是艺术家的强烈欲望,要创新就不能随着时代,当然更不能胡闹、瞎搞。其实可以看出,真正有创新的艺术家都是向古人学习,从传统那里吸取营养,真正懂得继承传统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

韩愈学古文,赵、 董学二王,张瑞图、王道周、王铎学晋人,为什么要从古人那里学呢?因为那里是源头,是土壤,文化艺术的精神在里边。所以愈是学古人,愈是能出新意。

有人妄谈时代精神,以为今天的书画艺术必定有今天的什么精神。而黄宾虹说得好:

画有民族性,而无时代性;虽有时代改变外貌,而精神不移……

这个不移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不是什么时代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传奇石涛
王唯行:什么是行画?
以书入画
中国绘画中的有法与无法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这句名言的各种解释
黄宾虹曾批评扬州八怪:蹈入空疏,法度尽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