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卷第十四 诊候之一

  平按:此篇自“形气相得者生”以上残缺,袁刻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自“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至“胸中多气者死”补入。检《素问》原文,自“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阴也”一段,详本书篇末,乃宋臣林亿等所移,玩《素问》新校正自明。此篇若据《素问》篇首补入,则“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阴也”一段,未免重复。兹据《素问》及《甲乙经》“帝曰:决死生奈何”以下补入,证以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名此篇为决死生”,于义亦合。自“形义相得”以下,见《素问》卷六第二十《三部九候论》,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三《三部九候篇》。

  编者按:自篇首“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至“以平为期”萧氏未见。考仁和寺本,除“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至“以属子孙,传”二十九字残缺外,其余尚存。此次点校,参照《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增补,几成完璧,惜篇目佚失,不可考矣。自“黄帝曰:决死生奈何”至“形气相得者生”之前,萧氏亦未见,此次亦据仁和寺本补入。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代,

  言其术之要,贻之于将来也。

  编者按:“传”字以上经文,仁和寺本缺,谨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补入。玩杨注文义,似注释“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三句经文,自篇首至“不可胜数”,当另有注文,惜已佚失。“后代”,《素问》作“后世”。

  著之骨髓,藏之肝肺,

  言贵而秘之。

  歃血而受,不敢妄泄,

  歃,□辄反,歠也。言敬之诚也。

  编者按:“妄”字,仁和寺本误作“不”,今据《素问》改。注“歠”字残缺,玩其剩处,当为“歠”字,复考《说文·欠部》:“歃,歠也。”于义正合。“辄”前所缺一字,谨拟作“山”。“敬”,原本残右半部,谨据文义补。

  令合天道,必有终始,

  所为契理,随变而益。

  上应天光星辰历纪,

  合于□□。

  编者按:注所缺二字,玩其残形,似“三光”二字。

  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

  顺气而变。

  编者按:“四时”、“贱更互”五字,残缺不完,谨依《素问》补入。

  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请人同其数。

  编者按:“夏”,仁和寺本误作“复”;“奈何”二字残,均据《素问》补改。注“请人同其数”,费解,考下文杨注“重请人之合道之数也”,疑“同”为“合”之误。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也。

  前阴阳之□□,天地至理之数也。

  编者按:“至数也”,“也”字《素问》无。注“阳”字残缺下半部,依其残形,谨拟作“阳”。

  黄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以决死生,为之奈何?

  重请人之合道之数也。

  编者按:“黄帝曰”《素问》无“黄”字,下同,不再举。“天”,仁和寺本误作“矢”,据《素问》改。“何”字残缺,谨据《素问》补。

  岐伯对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言三部各有三,数合于九野也。

  编者按:注“部”字原缺,今依文义补。

  故人有三部,部各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人身分为三部,部各有三,故为九候,以决死生。因之以候百病,得调虚实。

  编者按:“各有三候”,《素问》无“各”字。“调虚实”三字,仁和寺本残缺不完,谨依《素问》补。注“百”字残缺,谨依经文之义补。

  黄帝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必指而道之,乃以为真。

  详□□身,以道九候所候之脏也。

  编者按:“何谓”,仁和寺本误作“谓何”,今据《素问》改。“虚实”二字疑误,《素问》及《甲乙经》均作“三部”,与以下文义相合。“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甲乙经》作“上部,中部,下部”。“有人也”,《素问》、《甲乙经》无“也”字。“道之”,《素问》作“导之”。“必指而道之,乃以为真”,《甲乙经》无。注“详”后残缺二字,似“析于”二字,待考。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身为三部,头为天也;咽下膈上至手为人;膈下至足,以为地也。三部之中各复有三,故有九处。地中之上,肝为尺也,足厥阴脉为□,□□□也,□之下肾□地也,足少阴脉为□□□□□□□□地之中脾,为人也。足大阴脉、足阳明脉为人,以候□□脏腑也。胃为五脏资粮,吉凶在胃,故□□候之也。

  编者按:此段之前,《素问》有“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六十六字,《甲乙经》同,惟无六“也”字。注“各复有三”,“有”,仁和寺本误作“友”,据文义改。

  黄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对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人中之上,肺为天也。手太阴脉为尺,以候肺脏也。人中之下,胸中之气,以为地也。手阳明脉为地,以候胸中气。汝之气,手阳明脉主气,故①候胸中气也,人中之中,心为人也,手少阴脉人以候心脏也。

  编者按:“岐伯对曰”,“对”字《素问》无。自“黄帝曰”至“亦有人”,《甲乙经》无。“天,亦有”三字,仁和寺本残缺,谨依《素问》补。注“以候心脏也”,“脏”字残缺左半部“月”旁,谨依文义补。“汝之气”,费解,疑有误。

  ①仁和寺本自“故”字起,有大块空白,白处有小字曰:“首二纸缺”。考下文“候胸中之气也”等,与“故”字之前文字相连属,盖无佚文也。

  黄帝曰:候之上部奈候?岐伯对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天中之上,头角之气,以为天也。两额动脉为尺,以候头角之气。头角,谓是头之两额角也。足少阳脉起目兑眦,上抵角;足阳明脉从上关上角,循发际。二脉皆至额角。《明堂经》虽不言脉动,额角惟有此二脉也。此经两额动脉以候头角之气,即知此二脉动也。又人额角并有动脉,即其信也。天中之下,口齿之气,以为地也。两颊动脉为地,以候口齿之气。足阳明脉□颐后,动在大迎之中,循颊车,故以为候也。天中之中,耳目之气,以为人也。耳前动脉为人,以候耳□之气。手□□□□□□□少阳二脉会于耳前,目后和窌穴□而动,故以为候。

  编者按:自“黄帝曰”至“亦有人”,《甲乙经》无。“天以候”,《甲乙经》作“上部天以候”。“候之上部奈何”,《素问》作“上部以何候之”;“岐伯对曰”,《素问》无“对”字。注“颐后”之前所缺一字,谨拟作“循”。“以候耳”后所缺之字,谨拟作“目”。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则为九,

  人身分为三部:头上法天,天有三部;从膈以下法地,地有三部;膈上胸中法人,人有三部。故合有九之也。

  编者按:“三而成天”,“而”字残;“三而成地”,“成”字缺。均依《素问》补。

  编者按:“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甲乙经》无。“合则为九”之上,《素问》、《甲乙经》有“三而三之”四字。

  九分为九野,九野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故为九脏。

  《吕氏春秋》云:“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方曰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方曰阳天,是谓九天之分。”今此九野以五神脏及四形脏以为九野之分也。五脏藏神,故胆藏□汁,大肠、小肠、胃及膀胱并藏水谷,不同三焦无形,故曰形□□□□□□□□□,故不入四脏。又,头角一,口齿二,耳目三,胸中四,并有其形,各藏其气,或曰形脏,并五神脏,合为九脏,以为九野也。

  编者按:“九野九脏”,《素问》、《甲乙经》作“九野为九脏”。“故为九脏”,《素问》、《甲乙经》作“合为九脏”。注“五神脏及”,“神”字缺,谨据文义补。

  五脏以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人之为形,譬诸草木,根茎先变,而枝随之。五脏将败,是知必然之期矣。

  编者按:“以”,《素问》、《甲乙经》作“已”。

  黄帝曰:以候奈何?岐伯对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色未夭前,肥而实者,调而泻之;□□□□,调□补之。补泻之前,必先去其络□□□,然后行于针药,补泻道也。

  编者按:“岐伯对曰”,《素问》无“曰”字,《甲乙经》无“岐伯对”三字。“问”字,仁和寺本残缺下半部,据《素问》补。注“泻之”后所缺四字,谨拟作“病而虚者”;“补之”前所缺一字,谨拟作“而”字。“络”后所缺三字,谨拟作“脉之血”。

  黄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对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决于死生,凡有十八候,其形□盛□诊三部死候,并皆□小□□,中气少,不足以息,是形胜气,其人性命是危,一也。其形痟瘦,诊三部脉皆虚大,胸中呼吸气多,是气胜形为死,二也。

  编者按:①“岐伯对曰”,“对”字《素问》无,《甲乙经》作“曰”。注“决于死生”,“于(於)”字原残右半部,据文义补。“十”字后原缺一字,据杨上善下文“戴目而死,为十八也”,谨拟作“八”。“性命是危”,“是”字疑为“足”字之误。又按:自篇首至此,为本次从仁和寺本所补,以下仍接萧氏原本。

  ①此处原有“

  平按:以上从《素问·三部九候论》及《甲乙经·三部九候篇》补入。”一句。因今从仁和寺本补入《太素》经文及杨注,故删之。

  形气相得者生;

  形盛气盛、形瘦气细者得生,三也。

  参伍不调者病;

  谓其人形气,有时相得,有时不相得,参类品伍不能②调者,其人有病,四也。

  ②“能”,萧本原作“得”。今据仁和寺本改。

  以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三部九候不得齐一,各各不同,相失故死,五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以”字。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参舂者病甚;

  三部九候之脉,动若引绳□□①前后也。今三部在头为上,三部在足为下,左手三部为左,右手三部为右,脉之相应参动,上下左右,更起更息,气有来去,如碓舂不得齐一(又舂,其脉上下参动,东恭反),所以病甚,六也。

  平按:《素问》、《甲乙》“参”上有“如”字。

  ①“引绳”后所缺二字,仁和寺本亦残,细玩其残笔,似“不可”二字。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上下左右动脉各无次第,数动脉不可得者,脉乱故死,七也。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

  肺心胸中以为中部,诊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呼吸三脉调和,与上下部诸脏之脉不相得者为死,八也。

  平按:“众”,袁刻作“诸”。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中部手大阴、手阳明、手少阴三脉动数,一多一少,不相同者为死,九也。

  目内陷者死。

  五脏之精皆在于目,故五脏败者为目先陷,为死也。以上十候,决死生也。

  黄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病之所在,在于死生,与决死生,亦不易也,但决有多端,故复问也。

  岐伯对曰:察其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脉独陷者病。

  以次复有一十八候,独小大等即为七也。九候之脉,上下左右均调若一,故偏独者为病也。

  平按:“察”下,《素问》、《甲乙》无“其”字。

  以左手上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②然者不病;

  脉和调也。人当内踝之上,足大阴脉见,上行至内踝上八寸,交出厥阴之后,其脉行胃气于五脏,故于踝上五寸,以左手按之,右手当踝弹之,左手下□③调动,其人不病,为候八也。□□,动不盛也。□,而勉反。

  平按:《素问》“左手”下有“足”字,《甲乙》有“于左足”三字。“按之”上,《素问》无“而”字,下有“庶”字;“右手”下有“足”字。“□”《素问》、《甲乙》作“蠕蠕”。又检《素问》宋臣林亿等引全元起注云:“内踝之上,阴交之出,通于膀胱,系于肾,肾为命门,是以取之,以明吉凶。今文少一'而’字,多一'庶’字及'足’字。王注以手足皆取为解,殊为穿凿。当从全元起注旧本及《甲乙经》为正。”

  ②人卫本注曰:□,疑此下当重一“□”字,杨注“□□,动不盛也。”《素问》、《甲乙》均作“蠕蠕”。

  ③同上注。

  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

  弹之,左手之下浑浑动而不调者病,其候九也。

  中手徐徐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者,弹之不应者死;

  足大阴血气微弱,弹之徐徐者有病;不至五寸,不应其手者为死,十也。

  平按:“徐徐”下,《素问》、《甲乙》有“然”字。

  脱肉身不去者死;

  去者,行也。脱肉羸瘦,身弱不能行者为死,十一也。

  平按:原钞无“不”字,据本注应有,《素问》、《甲乙》均作“不去”,谨补入。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

  中部,谓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乍有疏数为死,十二也。

  其脉代而勾者,病在络脉;

  中部之脉,手太阴,秋脉也;手少阴,夏脉也。秋脉王时,得于脾脉,土来乘金,名曰虚邪,故为病也。夏脉王时得脾脉者,土来乘火,名曰实邪,故为病也。夏脉其病皆在络脉,可刺去血,为病十三也。

  平按:“其脉代”三字,《甲乙》作“代脉”二字。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病脏,以知死生之期;

  九候上下动脉,相应若一,不得相失,忽然八候相应俱动,一候在后,即有一失,故病。二候在后,不与七候俱动,即为二失,故病甚也。三候在后,不与六候俱动,即为三失,故病危也。三候在后为病,宜各察之,是何脏之候,候之即知所候之脏,病有间甚,死生之期。三候在后为病有三失,为十六也。

  平按:《素问》、《甲乙》“病脏”作“腑脏”。

  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胜者死;

  欲依九候察病,定须先知十二经脉及诸络脉行所在,然后取于九候,候诸病脉,有真脏脉,无胃气之柔,独胜必当有死,为十七也。

  平按:“胜者死”《素问》作“者胜死”,《甲乙》作“者邪胜死也”五字。注“无胃气”,“无”字袁刻误作“见”。

  足大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足大阳脉,从目络头至足,故其脉绝,脚不屈伸,戴目而死,为十八也。

  黄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九候之脉并沉细绝微,为阴也,然极于冬分,故曰冬阴;九候之脉盛躁喘数,故为阳也,极于夏分,故曰夏阳。请陈其理也。

  岐伯对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

  深按得之,曰沉。动犹引线,曰细。来如断绳,故曰悬绝。九候之脉皆如此者,阴气胜。阳气外绝,阴气独行,有里无表,死之于冬,阴极时也。夜半死者,阴极时也。此一诊也。

  盛躁而喘数者为阳,主夏,以日中死;

  其气洪大,曰盛。去来动疾,曰躁。因喘数而疾,故曰喘数。九候皆如此者,皆阳气胜。阴气内绝,阳气独行,有表无里,死之于夏,阳极时也。日中死者,阳极时也。此为二诊。

  是故寒热者,以平旦死;

  脾病寒热,死于平旦,平旦木也,木克于土,故脾病至平旦死,此为三诊也。

  平按:“是故寒热者,以平旦死”九字,原钞在注“二诊”下,均作小字,混入注中,应据《素问》、《甲乙》作经,方与本注“三诊”之义合。袁刻于九字中,依《素问》、《甲乙》加一“病”字,作大字,移刻,与上经文“以日中死”相连,复于二诊下,仍存此九字于注中,既嫌重复,亦失真相。兹于注“二诊”下,将原钞小字,改书大字作经,庶上注二诊,下注三诊,眉目朗然。又“寒热”下,《素问》、《甲乙》有“病”字。“寒热”上,《甲乙》无“是故”二字。

  热中及热病,以日中死;

  肺中热、伤寒热病,皆是阳病,故死于日中阳极时也,此为四诊也。

  平按:“病”下,《素问》、《甲乙》有“者”字。注“日中”二字,袁刻重;“极”下,脱“时”字。

  风病者,以日夕死。

  风为肝病,酉为金时,金克于木,故日夕死,此为五诊也。

  平按:“风病”《素问》、《甲乙》作“病风”。

  病水者,以夜半死;

  水病,阴病也。夜半子时,阴极死也。此为六诊。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以日乘四季死,

  脾者土也,王于四季,平和时,脉在中宫,静而不见,有病见时,乍疏乍数,故以日乘四季时死也。

  平按:《素问》“疾”下有“者”字,无“以”字,《甲乙》有“者”字。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土为肉也,肉为身主,故脉虽调,肉脱故死,此为七诊也。

  平按:《甲乙》“调”下有“者”字。

  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间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虽有七诊死征,九候之脉顺四时者,谓之不死。言七诊见脉顺生者,谓风及气并经脉间有轻之病,见征似于七诊,非真七诊,所以脉顺得生。若有七诊,其脉复败,不可得生。五脏先坏,其人必发哕而死也。

  平按:《素问》“顺”作“从”。“经间”《素问》、《甲乙》作“经月”。

  必审问其故,所始、所病与今之所方病,

  候病之要,凡有四种:一者望色而知,谓之神也:二者听声而知,谓之明也;三者寻问而知,谓之工也;四者切脉而知,谓之巧也。此问有三:一问得病元始,谓问四时何时而得,饮食男女因何病等;二问所病,谓问寒热痛热痛痒诸苦等;三问方病,谓问今时病将作种种异也。

  平按:“其故,所始、所病”《素问》、《甲乙》作“其所始病”。

  而后切循其脉,

  先问病之所由,然后切循其脉,以取其审。切,谓切割,以手按脉,分割吉凶;循,谓以手切脉,以心循历脉动所由,故曰切循其脉也。

  平按:“切”上,《素问》有“各”字。注“分割”,袁刻作“分别”。

  视其经络浮沉,

  经,谓十二经并八奇经。络,谓十五大络及诸孙络。切循之道,视其经脉浮沉,络脉浮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以知病之寒温也。

  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上,谓上部;下,谓下部。亦上,谓咽之左右;下,谓手之左右。寸口脉从脏起,下向四肢者,名之为顺;脉从四肢,上向脏者,称之为逆。切循上下顺逆之脉,疾行应数,谓之不病;上下有失,迟不应数,谓之病也。手之三阴为往,三阳为来,足之三阳为往,三阴为来。皆不往来,谓之死也。人之气和,皮肉相离;绝劲强相著者,死也。

  平按:“顺”《素问》、《甲乙》作“从”。“往”下,《甲乙》有“不”字。

  黄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前帝所言,多有死候,故问有病可疗者,三也。

  岐伯对曰:经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

  以下言有可疗病也。邪在经者取其经,邪在孙络取孙络也。

  平按:《素问》“治其孙络”作“治其孙络血”。《甲乙》无二“孙”字。

  血病身有痛者而治其经络。

  大经大络共为血病,身体痛者,经与大络皆治之也。

  平按《甲乙》无“血病”二字。袁刻“病”误作“痛”。

  真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

  真,正也。当脏自受邪,病不从传来,故曰正病。奇邪,谓是大经之上奇大络也。宜行缪刺,左右平取也。

  平按:“真病”《素问》、《甲乙》作“其病”。

  留瘦不移,节而刺。

  留,久也。久瘦有病之人,不可顿刺,可节量刺之。

  平按:“刺”下,《素问》、《甲乙》有“之”字。

  上实下虚者,切顺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通之。

  上实下虚,可循其经络之脉,血之盛者,皆刺去其血,通而平之。

  平按:“切”上,《素问》、《甲乙》无“者”字;“切”下有“而”字。“顺”《素问》作“从”。“以通之”《素问》作“以见通之”,《甲乙》作“以通其气”。

  瞳子高者大阳不足,戴眼者大阳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大阳之脉为目上纲,故大阳脉足,则目本视也;其气不足,急引其精,故瞳子高也;其脉若绝,睑精痿下,故戴目也。此等皆是决生死之大要,不可不察也。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寸指间留针。

  前大阳不足及足太阳绝者,足大阳脉也;此疗乃是手大阳脉者,以手之大阳,上下接于目之内眦,故取手之大阳疗目高、戴也,取手小指端及手外踝上五寸小指之间也。

  平按:“留”上,《素问》无“间”字。此节《素问》注谓错简文。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也。

  上部之天,两额足少阳、阳明二脉之动,候头角气。上部之地,两颊足阳明在大迎中动,候口齿气。上部之人,目后耳前,手大阳、手少阳、足少阳三脉在和窌中动,候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大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中部之天,手大阴脉动,在中府、天府、侠白、尺泽四处,以候肺气。中部之地,手阳明脉,检经无动处,吕广注《八十一难》云:“动在口边,以为候者,候大肠气。”中部之人,手少阴动,在极泉、少海二处,以候心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大阴也。

  下部之天,足厥阴脉动,在曲骨、行间、冲门三处,以候肝气。下部之地,足少阴脉动,在大溪一处,以候肾气。下部之人,足大阴脉动,在中府、箕门、五里、阴广①、冲门、云门六处,以候脾气。十二经脉,手心主无别心脏,不入九候。手大阳、手少阳、足大阳、足少阳、足阳明,此五皆是五脏表经,候脏知表,故不入越于九候也。

  平按:自“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阴也”,《素问》新校正依《甲乙经》编次移前。

  ①“广”,人卫本注曰:据《甲乙》卷三第三十一,疑“廉”之误。

  四时脉形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六第十九《玉机真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经脉》第一上篇。

  黄帝问岐伯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脉者肝脉也,东方木也,万物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软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凡人之身,与天地阴阳四时之气皆同,故内身外物虽殊,春气俱发。肝气春王,故春脉来,比草木初出。其若琴弦之调品者,不大缓,不大急,不大虚,不大实,不涩不曲。肝气亦然,濡润、柔弱、软小、浮虚、轻滑、端直,而尺部之上长至一寸,故比之弦。软,如遄反。

  平按:《素问》、《甲乙》“濡弱”作“轻虚”。注“调品”,袁刻作“调和”。

  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大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其春脉坚实劲直,名为来实而强,此为春脉少阳有余,邪在胆腑少阳,故曰在外。一曰“而弦”,疑非也。其春脉厥阴脉来,虽然不实而更微弱,此为不足,邪在肝脏厥阴,故曰在中也。

  黄帝曰:春脉大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喜忘,忽忽眩冒而癫疾;

  春脉大过,以邪在胆少阳,少阳之脉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又抵角上头,故喜忘、忽忽眩冒而癫也。

  平按:“喜忘”《素问》、《甲乙》作“善忘”,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木大过,甚则忽忽善怒。'忘’当作'怒’。”

  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黄帝曰:善哉。

  肝虚则胸痛引背,两胁胠满,皆肝脏病也。胠,去居反。腋下三寸以下,胁也;胁下至八间之外,胠也。

  平按:“胸痛”《甲乙》作“胸满”,注云:“一作痛。”注“胸痛”,“胸”字袁刻误作“胃”。

  黄帝问岐伯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对曰:夏脉者心脉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夏阳气盛,万物不胜盛长,遂复垂下,故曰钩也。夏脉从内起,上至于手,不胜其盛,回而衰迟,故比之钩也。

  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大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来去俱盛,大阳气盛也,邪在少阳大阳,故曰在外也。其来不盛,阳气有衰,脉行衰迟,去反盛者,阴气盛实,病在心脏也,故曰病在中。

  平按:《素问》新校正云:“详越人肝、心、肺、肾四脏脉,俱以强实为太过,虚微为不及,与《素问》不同。”

  黄帝曰:夏脉大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身热而骨痛,为浸淫;

  肾主骨,水也。今大阳大盛,身热乘肾,以为微邪,故为骨痛。浸淫者,滋长也。

  平按:“骨痛”《素问》作“肤痛”。

  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噬唾,下为气。黄帝曰:善哉。

  阳虚阴盛,故心烦也。心脉入心中,系舌本,故上见噬唾。噬,市滞反,谓嚼唾也。气,谓广肠泄气也。

  平按:《素问》“噬”作“咳”;“气”下有“泄”字,《甲乙》同。

  黄帝问于岐伯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对曰:秋脉者肺脉也,西方金也,万物所以收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其气来急去皆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秋时阳气已衰,阴气未大,其气轻虚,其来以急,其去浮散,故曰如浮也。

  平按:《素问》、《甲乙》“收”下有“成”字;“其气来急去皆散”作“来急去散”。

  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大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其脉来如以手按毛,毛中央坚,此为阳盛,病在大肠手阳明,故曰在外。如手按毛,毛中央微,肺气衰微,故曰在中也。

  黄帝曰:秋脉大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然;

  腑阳气盛,则气逆连背痛。温温然,热不甚也。

  平按:《素问》、《甲乙》“气逆”作“逆气”;“温温”作“愠愠”。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黄帝曰:善哉。

  肺气不足,喘呼咳而上气,唾而有血,下闻胸中喘呼气声也。

  平按:“呼”下,《素问》有“吸少气”三字,《甲乙》有“少气”二字。

  黄帝问于岐伯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对曰:冬脉肾脉也,万物所以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营,聚也。谓万物收藏归根,气亦得深搏骨,沉聚内营,故曰如营也。

  平按:“万物”上,应脱“北方木也”四字,依前春、夏、秋三段经文,故有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等句,宜据《素问》、《甲乙》补入。“沉以搏”《甲乙》作“沉以濡”,按《素问》新校正云:“搏当从《甲乙经》作濡。以脉沉而濡,濡,古'软’字,乃冬脉之平调脉;若沉而搏击于手,则冬脉之太过脉。”又引越人云:“冬脉石者,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来沉濡而滑,故曰石也。”

  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大过,病在外;

  其脉如石,以为平也。弹石,谓令①石脉上来弹手,如石击手,如弹之以石,谓肾大阳气有余,病在膀胱大阳,故曰在外也。

  ①“令”,人卫本注曰:准前“夏脉太过”注文,疑“今”之误。

  其气去如毛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肾气不足,故其气去,按之如按于毛,病在于肾,故曰在中。一曰“如数”也。

  平按:“如毛”《素问》、《甲乙》作“如数”。

  黄帝曰:冬脉大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解□、腹痛而少气不欲言;

  大过,足大阳盛,大阳之脉行头背脚,故气盛身解□也。解,音懈。□,相传音亦,谓怠惰运动难也。大阳既盛,肾阴气少,气少故不欲言也。

  平按:“腹痛”《素问》、《甲乙》作“脊脉痛”。

  不及则令人心如悬病饥,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黄帝曰:善哉。

  肾脉上入于心,故肾虚心如悬状,如病于饥。当脊中肾气不足,故痛也。又小腹虚满,小便变色也。

  平按:“心如悬病饥”《素问》、《甲乙》作“心悬如病饥”。“饥”下,《素问》有“□中清”三字。《甲乙》无“脊中痛”以下三句。

  黄帝曰: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矣,然脾脉独何主乎?

  四时四脏气,候脉之逆顺、弦钩浮营、大过不及等,变异多端,已闻之矣。然四脏之脉于四时而王,未知脾脉独主何时也。

  平按:《素问》“顺”作“从”。

  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孤,尊独也。五行之中,土独为尊,以王四季。脾为土也,其味甘淡,为酸苦辛咸味液,滋灌四傍之脏,其脉在关中宫,独四时不见,故不主时也。

  黄帝曰:然则脾之善恶,亦可得见乎?岐伯曰: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

  善,谓平和不病之脉也。弦、钩、浮、营四脉见时,皆为脾胃之气滋灌俱见,故四脏脉常得和平。然则脾脉以他为善,自更无善也,故曰善者不可见也。恶者,病脉也。脾受邪气,脉见关中,诊之得知,故曰可见也。

  平按:注“恶者病脉也”五字,袁刻脱。

  黄帝曰:恶者何如可见也?岐伯曰:其来如水流者,此谓大过,病在外;其来如鸟之啄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当关指下有脉,如水之流动,即脾气大过也,此阳气病在胃足阳明,故曰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指,此为脾虚受病,故曰在中。一曰“鸟距”,如鸟距隐人指也。

  平按:《素问》、《甲乙》“在外”下无“其来”二字;“啄”均作“喙”。

  黄帝曰:夫子之言脾之孤脏也,中央土也,以灌四傍,其大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四肢不举,

  胃气虽盛,脾病不为行气四肢,故曰四肢不举也。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脾虚受病,不得行气于九窍,故不通也。不行气于身,故身重而强也。巨两反。

  黄帝惧然起,再拜稽首,

  惧,敬起也。道大于天,故受道拜而稽首也。

  平按:“惧”《素问》作“瞿”。注“受道”二字,袁刻误作“再”。

  曰: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

  弦、钩、浮、营等脉,大过不及之理,名曰脉之大要。至数,至理也。

  平按:《素问》“曰”下有“善”字。

  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数,神转而不迴,迴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唯是血气一脉,随四时而变,故曰脉变。方欲切脉以求,谓之揆也。以四时度之,得其病变,谓之度也。有病不得以四时死者,曰奇也。得以四时死者,曰恒也。虽有此二种不同,道在一数。言一数者,谓之神转,神转谓是神动而营,神而营者不可动①,曲而不动则失神脏机。机,微也。故脉诊至理,近机微也。

  平按:“脉”上,《素问》有“五色”二字;“神转”上,《素问》无“数”字。注“谓是”,“是”字袁刻作“动”。

  ①人卫本注曰:动,疑“曲”之误。

  著之玉版,藏之于府,每旦读之,名曰生机。

  书而藏之,日日读之,以为摄生机要,故曰生机也。

  平按:《素问》“于府”作“藏府”;“生机”作“玉机”。

  真脏脉形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六第十九《玉机真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一《五脏传病发寒热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骨为身干,人之将死,肉不附骨,遂至大骨亦无润泽,故曰枯槁,即骨先死也。身之小肉皆脱,乃至大肉亦陷,即肉先死也。肺气虚少,邪气盈胸,故喘息不安也。喘息气急,肩膺皆动,故曰动形也。肺病次传,至肺再伤,故六月死也,此乃不至七传者也。有前病状,真脏未见,期六月死。真脏脉见,即与死期,不至六月也。古本有作“正脏”,当是秦皇名“正”,故改为“真”耳,真、正,义同也。

  平按:“真脏”下,《素问》有“脉”字。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内痛,谓是心内痛也。心腑手大阳脉从肩络心,故内痛引肩项也。心不受痛,受病不离一月,故一月死。真脏脉见,即不至一月,可即与死期也。

  平按:“真脏”下,《甲乙》有“脉”字。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此内痛,即脾胃痛也。手少阳脉偏应②三焦,脾胃即中焦也,上出缺盆上项,故脾胃中痛引肩项也。脾主身肉,故脾胃病,身热脱肉破□者也。□,其涢反。前之病状,真脏未见,十月已上而死。真脏脉见,十月内死,良以脾胃受于谷气,故至十月而死也。

  平按:《甲乙》“身热”作“痛热”;“真脏”下有“脉”字。注“涢”,袁刻误作“涓”;“已上”,袁刻作“以上”。

  ②“偏应”,人卫本注曰:疑是“遍属”之误。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随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肾腑足大阳脉,循肩髆内,故肾病,肩随内脏消瘦也。又两肩垂下,曰随。肾间动气,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原,故肾病,动运皆衰也。肾间动气强大,故真脏脉未见者,肾气未是甚衰,所以期至一年。肾气衰甚,真脏即见,故与之死日之期也。

  平按:《素问》“肩随”作“肩髓”;“未见”作“来见”,新校正云:“当作'未’字之误。”“期日”,袁刻作“日期”。注“动运”,袁刻作“运动”。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肉痛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真脏脉见,少阳脉绝,两目精坏,目不见人,原气皆尽,故即立死。真脉虽见,目犹见人,得至土时而死也。

  平按:“肉痛”《素问》、《甲乙》作“腹内痛”。注“土时”未详,《素问》王注谓:“不胜之时,谓于庚辛之月。”以金克木也。

  急虚身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辟于随溺,不可为期。

  四时虚邪,名曰经虚。八风从其虚之乡来,令人暴病卒死,名急虚身。辟于随溺,(辟,卑至反,除也)谓不得随意溺也。如此急虚之病,亦有生者,故不可与为死期也。

  平按:“身”下,《素问》有“中”字。《甲乙》“身”上有“中”字。“辟于随溺”《素问》作“譬于堕溺”,《甲乙》作“譬之堕溺”。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中于急虚,其脉绝而不来,有来一息脉五六至,不待肉脱及真脏见,必当有死也。

  平按:“若”下,《甲乙》无“人”字。《素问》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必'息’字误,当作'呼’乃是。”

  平按:“一息五六至”,乃连上文脉绝不来而言,以脉绝不来,或来而不息五六至,复绝不来,此即经所谓“不满十动而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故真脏虽不见犹死。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凊凊然,如按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凊,寒也。如以衣带盛绳,引带不引绳,即外急也;引绳不引带,即内急也;绳带俱引,即内外急也。今真肝脉见,中外皆急,如人以手犹摩刀刃,中外坚急,令人洒淅寒也。又如以手按瑟弦,急不调耎者,此无胃气,即真肝脉也。青为肝色,白为肺色,是肺乘肝也。故青不泽也。肺主于气,气为身本,身之气衰,即皮毛不荣,故毛折当死也。

  平按:《素问》、《甲乙》“凊凊”作“责责”。注“犹摩”,“犹”字恐系“循”字传写之误。

  真心脉至,坚而揣,如循薏芑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薏,于极反。芑,义当苡,即十①珠也。坚而揣者,譬人以手循摩薏苡之珠累累然,坚钩无胃气之柔,即真心脉也。赤为心色,黑为肾色,是肾乘心也,故赤不泽也。

  平按:“揣”《素问》作“搏”。《甲乙》“坚”作“紧”;“揣”作“搏”。“薏芑”《素问》作“薏苡”,《甲乙》作“薏苡子”。

  ①“十”,人卫本粒曰:疑“小”之误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然,其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

  其真肺脉,如毛羽掷来,中人皮肤,大而浮虚者,毛无胃气,即真肺脉也。赤为心色,白为肺色,是心乘肺也,故曰不泽也。

  平按:《素问》、《甲乙》“如”下有“以”字;“肤”下无“然”、“其”二字。

  真肾色至,揣而绝,如循弹石辟辟然,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揣,初委反,动也。其真肾脉至,如石弹指辟打指者,营无胃气,即真肾脉也。黄为脾色,黑为肾色,是脾乘肾,故黑不泽也。

  平按:《素问》、《甲乙》“揣”作“搏”;“循”作“指”。《甲乙》此段在“真脾脉”一段下。注“黄为脾色”,袁刻“为”作“色”。

  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然,其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真脾脉至,乍疏乍数也。疏,谓动稀也。数,谓连动。此无胃气,即真脾脉也。青为肝色,黄为脾色,是肝乘脾,故黄不泽也。

  平按:“色”上,《素问》、《甲乙》无“然”、“其”二字。

  诸真脏见者,皆死不治。

  脏脉独见,以无胃气,死故不疗也。

  平按:《素问》、《甲乙》“脏”下有“脉”字。又按:《素问》此节下,新校正引杨注甚详。

  四时脉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名曰逆四时”,见《素问》卷六第十九《玉机真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经脉》第一下篇。自“黄帝问于岐伯曰:脉其四时”至“持脉之大法也”,见《素问》卷五第十七《脉要精微论篇》,《甲乙》同上。又自“是故阴盛则梦涉大水”至“肺气甚则梦哀”,见《甲乙》卷六第八《正邪袭内生梦大论》。自“春得秋脉”至末,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气篇》,又见《甲乙》卷四《经脉》第一中篇。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之肥瘦,气之大小,色之泽夭,脉之盛衰,病之新故,凡疗病者,以此五诊,诊病使当,为合其时,不当,为后其时也。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形瘦气大,形肥气小,为不相得;形肥气大,形瘦气小,为相得也。

  脉色泽以浮,谓之易已;

  其病人五色,浮轻润泽,其病易已。

  平按:《素问》无“脉”字。

  脉顺四时,谓之可治;

  四时王脉,皆有胃气,无他来克,故曰顺时。

  平按:“顺”《素问》作“从”。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趣之以时。

  四时之脉皆柔弱滑者,谓之胃气,依此疗病,称曰合时也。

  平按:“趣之以时”《素问》作“取之以时”,《甲乙》作“治之趋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谓之不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勿趣以时。

  此之四诊,趣之为难,可明告病人,宜以变常设于疗法,不得依常趣之以时也。

  平按:“谓之不治”《素问》作“为不可治”,无“勿趣以时”句。《甲乙》无“必察四难”以下十二字。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

  四时皆得胜来克己之脉,己脉悬绝沉涩,失四时和脉,虽未有病脏之形,不可疗也。

  平按:“命曰”《甲乙》作“名曰”。

  春夏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

  此脉反四时也。

  平按:《素问》、《甲乙》“春”上有“于”字。“浮大”下,《素问》有“名曰逆四时也”六字。

  病热脉凊静,

  热病脉须热而躁也,今反寒而静。凊,寒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凊”字。

  泄而脉大,

  人之泄利,脉须小细,今为洪大也。

  脱血而脉实病在中,

  人之脱血,脉须虚弱,今反强实,病在中也。

  而脉实坚病在外。

  脱血脉实坚,病在外也。

  而脉不实坚为难治,名曰逆四时。

  脱血而脉不实不坚,难疗也。以上七诊,皆逆四时也。

  平按:“为难治”《素问》作“皆难治”。又按:《素问》新校正云:“按《平人气象论》云:'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与此相反,此经误,彼论为得。自'未有脏形春夏’至此,与《平人气象论》相重,注义备于彼。”

  黄帝问于岐伯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知?请问此六者,可得闻乎?

  六,谓六问。此中唯有五问,当是脱一问也。

  平按:《素问》“请”上无“知”字;“六”作“五”。据本篇下经文“此六者持脉之大法”,应作“六”。杨注云“当是脱一问”,于义正合。

  岐伯对曰:请言其与天转运。

  量下答中,文当有六,故为六合也。人身合天,故请言人身与天合气转运之道也。

  平按:“与天转运”《素问》作“与天转运大也”。

  夫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

  万物各受一形,自万物一形之外,从于六合苞裹之内,皆是天地为其父母,变化而生,故万物皆与天地之气应而合也。

  平按:《素问》无“夫”字。《甲乙》无“夫万物之外”五字。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

  春夏者,阴气终始也。春之三月,阳气之始,气和日暖。夏之三月,阳盛暑热,乃是春暖增长为之也。

  平按:注“阴气终始”,“阴”字当是“阳”字之误。

  彼秋之急,为冬之怒,

  秋冬者,阴气终始也。秋之三月,阴气之始,风高气切,故名为急。冬之三月,阴气严烈,乃是秋凉增长为之也。

  平按:“急”《素问》、《甲乙》作“忿”,王注云:“忿一作急。”注“气切”,“切”字恐是“劲”字之误。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暖、暑、急、怒,是天之运四气变动。人之经脉,与彼四气上下变动亦不异也。春夏之脉,人迎大于寸口,故为上也;寸口小于人迎,故为下也。秋冬之脉,寸口大于人迎,故为上也;人迎小于寸口,故为下也。此乃盛衰为上下也,此答初问也。

  平按:注“秋冬之脉”至“故为下也”五句,袁刻脱,依原钞补入。

  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

  春三月时,少阳之气用,万物始生未正,故曰应规也。夏三月时,大阳之气用,万物长正,故曰应矩也。

  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秋三月时,少阴之气用,万物长极,故曰应衡也。冬三月时,太阴之气用,万物归根,故曰应权也。

  平按:“衡”,原钞作“冲”,注同,谨依《素问》、《甲乙》作“衡”。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冬至以后,阳气渐长,故曰微上;阴气渐降,故曰微下也。

  夏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下,阴气微上。

  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故曰微上;阳气渐降,故曰微下也。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阴阳以有四时,四时与脉为期,为期在于四时相得失处,即知四时之脉,分在四时之际,脉分四时有期,则死生之期可知,此答第二病所在也。

  平按:“知脉所分”,“知”字原钞作“和”,谨依《素问》、《甲乙》及本注作“知”。

  微妙在脉,亦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欲知人之死生者,无胜察之妙,察脉纲纪,必以阴阳为本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亦”字。

  始之有经,从五行生,

  阴阳本始,有十二经脉也。十二月经脉,从五行生也。

  生之有度,四时为数,

  五行生十二经脉,各有法度。脉从五行生,木生二经。足厥阴、足少阳也。火生四经,手少阴、手大阳、手厥阴、手少阳也。土生二经,足大阴、足阳明也。金生二经,手大阴、手阳明也。水生二经,足少阴、足大阳也。此为五行生十二经脉。法度者,春有二经,夏有四经,季夏有二经,秋有二经,冬有二经,故十二经脉以四时为数也。

  平按:《素问》“数”作“宜”,新校正云:“按《太素》宜作数。”

  循数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诚,以知死生。

  于寸关尺三部之中,循十二经之脉,得其弦、钩、浮、营,四时之气而不失错,与天地气宜然为一,如此则能了知死生之期也。

  平按:“循数”《素问》作“补泻”;“诚”作“情”。自“始之有经”至“以知死生”,《甲乙》无此八句。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人之音声,合于五音;人之形色,合于五行;人之脉气,合于阴阳。此答第三知病之所变也。

  平按:注“知病”,“知”字原钞作“之”,据上经文宜作“知”。

  是故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扬[平按:《素问》、《甲乙》无“扬”字],下盛则梦堕坠;[平按:《素问》、《甲乙》无“坠”字。]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甚则梦怒,肺气甚则梦哀;[平按:“甚”《素问》、《甲乙》作“盛”。《素问》“哀”作“哭”,《甲乙》作“哭泣恐惧飞扬”。]短虫多则梦众,长虫多则梦相击破伤。

  凡梦有三种:人有吉凶,先见于梦,此为征梦也;思想情深,此为想梦也;因其所病,见之于梦,此为病梦也。此十一种梦,皆病梦也,并因阴阳气之盛衰、内有饥饱、肝肺气盛、长短虫多以为梦也。此所以因伤致梦,即以梦为诊也,此为梦诊,可为四答之脱也。

  平按:《甲乙》无短、长“虫多”二句,《素问》新校正云:“详此二句,亦不当出此,应他经脱简文也。”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持脉之道,虚心不念他事,凝神静虑,以为自保,方可得知脉之浮沉、气之内外也。

  平按:《甲乙》无“是故”二字;“保”作“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皮;夏日在肤,沉沉乎万物有余;

  春时阳气初开,脉从骨髓流入经中,上至于皮,如鱼游水,未能周散。夏时阳气荣盛,脉从经溢入孙络肤肉之中,如水流溢,沉沉盛长,万物亦然,茂盛有余。此答第五病在外也。

  平按:“皮”《素问》、《甲乙》作“波”。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固密,君子居室。

  秋日阳气从肤渐伏于内,故曰下肤。蛰虫趣暖入穴,故曰将去。是时阴气从内出在皮肤,腠理将开也。冬日阳气内伏,蛰虫闭户固密,君子去堂居室,人之脉气行骨,故持脉者深按得之。此答第六病乍在内也。

  平按:“固”《素问》、《甲乙》作“周”。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①始之。

  秋冬脉气为阴在内,故按得纲纪;春夏脉气为阳在外,故趣终得始②也。春夏之脉为秋冬脉终,即为阳之始也。

  ①“而”,仁和寺本作“如”。

  ②“趣终得始”,萧本原作“趣得终始”。今据仁和寺本改。

  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

  以为诊脉大法。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秋得春脉,冬得夏脉,阴出之阳,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皆贼邪来乘也。秋得春脉,冬得夏脉,虽是微邪来乘,以秋冬得之,阴出之阳交争者,不疗也。

  平按:《素问》“夏得冬脉”下,有“长夏得春脉”五字;“秋得春脉”作“秋得夏脉”;“冬得夏脉”作“冬得长夏脉”;“阴出”上有“名曰”二字,《甲乙》同。又《甲乙》“死不治”上无“命”字。

  人迎脉口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无劳用力也”,见《灵枢》卷八第四十八《禁服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经脉》第一上篇。自“雷公曰:病之益甚”至“伤于食饮”,见《灵枢》卷八第四十九《五色篇》,《甲乙》同上。自“一日一夜五十营”至“乍数乍疏也”,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甲乙》同上。自“黄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至“治之无功矣”,见《素问》卷三第十一《五脏别论篇》,又见《甲乙》卷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篇。自“凡刺之道”至“取之其经”,见《灵枢》卷二第九《终始篇》,又见《甲乙》卷五第五《针道终始篇》。自“人迎一盛”至“命曰关格”,又见《素问》卷三第九《六节藏象论篇》。自“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病胃管”至“故胃管为痈。帝曰:善”,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八《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篇》。自“安卧”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四《论疾诊尺篇》,又见《甲乙》卷十一第六《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篇》。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之受业,通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

  南方来者,九针之道有六十篇,其简之书,远年者编有断绝,其近年者简生尘垢,言其深妙,学久日勤,未能达其意也。

  平按:“远者”《灵枢》作“久者”二字。“近”、“远”二字,据注宜互易。

  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其所谓也。

  揣,初委反,度也。浑,户昆反,合也。束,总要也。五脏六腑吉凶善恶,其气在内,循手大阴脉总合为一,见于寸口外部之中,可以手按度量,令人得知者,未通其意也。

  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

  经脉之气,合天地之数,与道通洞,苞裹六合,故大无外也。气贯毫微,则小无内也。然则无形不可以大小极,不可以高下测,欲以总为一者,殊不可知也。

  平按:注“与道通洞”四字,袁刻脱。

  士之才力,或有厚薄,知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未若细子,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也,敢问约之奈何?

  褊,鞭缅反。人之所学,未若细子,惟恐其至道绝于后代,无及子孙,故问其要,传之不朽也。细子者,雷公自谦之辞也。

  平按:“若”上,《灵枢》无“未”字。

  黄帝答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为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齐乎![平按:“歃”,原作“□”,恐传写之伪,谨依《灵枢》作“歃”。“为盟”《灵枢》作“之盟”;“齐”作“斋”,下同。]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矣。于是乃齐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黄帝乃与俱入齐室,割臂歃血。黄帝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

  上古贷季传至岐伯,岐伯授之黄帝,故贷季为先师也。非其人不可授道,故须禁之坐私传也。方,要道。以盟誓授人。

  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

  吾方愈病,各为其要,圣人杂合行之,以针为轻小,能愈大疾,故先言之。人之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络于身,营卫阴阳气之经坠,生之夭寿,莫不由之,故为始也。

  平按:注“坠”字,恐系“隧”字传写之误。

  营其所行,知其度量,

  刺之理者,必须经营循十二经诸络脉等所行之气,并知脉之长短度量也。

  平按:注“脉之长短”,“脉”字袁刻误作“肺”。

  内次五脏,别其六腑,

  从于脏腑,流出经脉行身外,故脏腑称内,知内之道,先次五脏内中之阴,次别六腑内中之阳也。

  平按:注“知内”,袁刻误作“知道”。

  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络尽而不殆。

  次知卫气为阳行外,受诸邪气以为百病,次欲知经络虚实,实者乃止而泻之,先泻大小血络,血邪尽已,得无危殆也。

  平按:“虚实”下,《灵枢》重“虚实”二字。“血络尽而不殆”《灵枢》作“血尽不殆矣”。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也,未知其所约也。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不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弗与俱。

  约,节量也。方,法也。方以诊气,囊以盛气,故得比之。囊满不为节约,必泄其气;诊法成已,不为节约,以泄神气。神气去矣,不与周运,故曰不俱也。

  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天下师焉。

  摄生之道,材有上下。诊法成已,节约合理,得长生久视,材德之上,可为天下之师;诊法未能善成,故曰未满而能节而行,得为国师,是按脉而知病生所由,称之为工,材之不下也。

  平按:《灵枢》“天下”上,有“为”字。

  雷公曰:愿闻为工。

  为工是持脉之道,故问也。

  黄帝曰:寸口主中,

  按此《九卷》、《素问》肺脏手太阴脉动于两手寸口中、两手尺中。夫言口者,通气者也。寸口通于手太阴气,故曰寸口。气行之处,亦曰气口。寸口、气口更无异也。中,谓五脏,脏为阴也。五脏之气,循手大阴脉见于寸口,故寸口脉主于中也。

  人迎主外,

  结喉两箱,足阳明脉迎受五脏六腑之气以养于人,故曰人迎。《下经》曰:“人迎,胃脉也。”又云:“任脉之侧动脉,足阳明,名曰人迎。”《明堂经》曰:“颈之大动脉,动应于手,侠结喉,以候五脏之气。人迎胃脉,六腑之长,动在于外,候之知内,故曰主外。寸口居下,在于两手,以为阴也;人迎在上,居喉两旁,以为阳也。”《九卷·终始篇》曰:“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应四时者,上下相应,俱往俱来也。”脉口,谓是手太阴脉行气寸口,故寸口、脉口亦无异也。既上下俱往俱来,岂以二手为上下也。又《九卷·终始篇》云:“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即知手太阴无人迎也。又《素问》第五卷云:“胃管痈诊,岐伯曰:当得胃脉沉细,胃沉细者气逆,气逆者人迎甚盛,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管为痈。”此经所言人迎、寸口之处数十有余,竟无左手寸口以为人迎,右手关上以为寸口,而旧来相承,与人诊脉,纵有小知,得之别注,人多以此致信,竟无依据,不可行也。

  平按:注两“胃管”,“管”字袁刻均误作“营”。

  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

  寸口、人迎两者,上下阴阳虽异,同为一气,出则二脉俱往,入则二脉俱来,是二人共引一绳,彼牵而去,其绳并去,此引而来,其绳并来,寸口人迎,因呼吸牵脉往来,其动是同,故曰齐等也。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譬彼引绳之动,大小齐等,细寻其动,非无小异,故此,牵此动之端为大,彼端微小;彼动之端为大,此端微小。脉亦如之,上下虽一,因呼吸而动,以春夏之阳,秋冬之阴,故微有大小。春夏阳气盛实,故脉顺之,微大为平;秋冬阴气盛实,故脉顺之,微大为平。平者,和气无病者也。

  平按:注“故微有大小”,袁刻脱“微”字。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大阳;人迎三倍,病在阳明。

  计春夏人迎大于寸口少半已去,少阳即已有病,其病犹微,故未言之。成倍方言,以病成可名,故曰病在少阳,言一倍等。按不病之人,寸口、人迎脉动大小一种,春夏之时,人迎之动微大寸口,以为平好。人迎之脉渐大小半、大半,至于一倍,即知少阳有病。少阳盛气未大,故得过阴一倍,名曰少阳之病,致使人迎之脉大于寸口。少阳病气渐盛,过于阴气二倍,名曰大阳之病,则人迎之脉二倍大于寸口。大阳病气渐盛,过于阴气三倍,名曰阳明之病,则人迎之脉三倍大于寸口也。

  平按:《灵枢》“病在少阳”作“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病在太阳”作“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病在阳明”作“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甲乙》“二倍”作“再倍”。

  盛则为热,

  阳气内盛为热,故人迎脉虚也。

  虚则为寒,

  阳气内虚,阴乘为寒,故人迎脉虚也。

  紧则为痛痹,

  其气动紧似急也。此肌肉之间有寒温气,故为痛痹也。

  平按:注“寒温”,“温”字,依下注“寒湿气居”,恐系“湿”字传写之讹。

  代则乍甚乍间。

  代,止也。脉绝不来,故曰代也。代者,邪气客于血络之中,随饮食而变,故病乍甚乍间也。

  盛则泻之,

  人迎一盛者泻于少阳,二盛泻于大阳,三盛泻于阳明也。

  虚则补之,

  人迎虚者,人迎小于寸口也。小于寸口一倍补于少阳,二倍补于大阳,三倍补于阳明也。

  紧痛则取之分肉,

  分肉之间,寒湿气居。

  代则取血络且饮药,

  邪在血络,致令脉代,可刺去邪血,饮汤实之。

  陷下则灸之,

  谓其诸脉血气不满,陷下不见,是中寒,故须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不盛不虚,正经自病也。假令心痛,中风得之,肝来乘心,从后而来,名为虚邪。饮食劳倦,脾来乘心,从前来者,名为实邪。伤寒得之,肺来乘心,从所不胜来者,名曰微邪。中湿得之,肾来乘心,从所胜来者,名曰贼邪。以上四病,皆是他邪为之,须视心之虚实,补泻他经。伤暑得病,起于自脏,以为正邪,宜疗自经,故曰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也。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外格,死不治。

  人迎三倍,各病一阳,至四倍,其阳独盛,外拒于阴,阴气不行,故曰格阳。格,拒也。阳气独盛,故大而且数。以无阴气,独盛必衰,故死不疗。

  平按:《灵枢》“名曰”下有“溢阳,溢阳为”五字。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必须审按人迎寸口,内外本末,察其脉中寒暑,然后验知脏腑中之病也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厥阴;寸口二倍,病在少阴;寸口三倍,病在太阴。

  秋冬寸口大于人迎少半已去,厥阴即已有病,其病犹微,故未言之。以病成可名,故曰病在厥阴,言一倍等。按不病人,寸口、人迎脉动大小一等,秋冬之时,寸口之动微大人迎,以为平好。寸口之脉至于一倍,即知厥阴有病。厥阴之气衰少,故得过阳一倍,名曰厥阴之病,致使寸口之脉一倍大于人迎。阴气虽少,得过阳气二倍,名曰少阴之病,则寸口之脉二倍大于人迎。太阴最大,过于阳气三倍,名曰太阴之病,则寸口之脉三倍大于人迎也。

  平按:《灵枢》“病在厥阴”作“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病在少阴”作“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病在太阴”作“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甲乙》“二倍”作“再倍”。又《甲乙》无“寸口三倍,病在太阴”八字。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

  寸口阴气大于人迎三倍,病在太阴,太阴之病自有虚实,是以寸口阴盛,则腹中寒气胀满,有寒中食不化也。

  平按:“寒中食不化”《甲乙》作“寒则食不消化”。

  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

  阴虚阳气来乘,肠胃中热,故大便出强如黄糜。少阴气虚,故少气溺色黄也。

  平按:注“出强如黄糜”,袁刻作“出糜如黄疽”。

  紧则为痹,

  风寒湿气,留于分肉间为痹,故令寸口脉紧实也。

  代则乍痛乍止。

  寸口脉动而中止不还曰代。邪客分肉,致令卫气之行乍行乍止,故令其痛乍有乍止也。

  平按:《甲乙》作“代则乍寒乍热,下热上寒”,注云:“《太素》作代则乍痛乍止。”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下言疗方,盛泻之法,唯①人迎可知也。

  ①“唯”,人卫本注曰:疑“准”之误。

  紧则先刺而后灸之,

  紧有痹痛,先以痛为输荥,针刺已,然后于其刺处灸之。

  平按:注“荥”,袁刻作“营”;“刺处”,袁刻作“刺后”。

  代则取血络而泄之,

  代则乍痛乍止,故刺去邪血之络也。

  平按:“而泄之”《灵枢》作“而后调之”,《甲乙》同,注云:“《太素》作泄。”注“乍痛”,袁刻误作“乍病”。

  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

  徒,空也。诸脉陷下不见,是脉中寒,血结聚,宜空灸之,不假先刺也。

  平按:“徒灸”《甲乙》作“从灸”。注“血结”,袁刻作“血倍”;“不假”误作“不复”。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准人迎可知也。

  寸口四倍,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阴气三倍大于阳气,病在三阴,至于四倍,阴气独盛,内皆闭塞,阳不得入,故为内关。关,闭也。寸口大而又数,即阴气将绝,故死不疗也。

  平按:“内关”,袁刻误作“内闲”,注同,依原本更正。

  必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必察寸口人迎大小终始寒温,则知内外脏腑之病也。

  平按:“之寒温”《甲乙》作“察其寒热”。

  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日盛则徒泻,虚则徒补,

  候知五脏六腑病之所在,先须针药通其荥输,然后传于灸刺大数,谓空补泻之数也。

  平按:《甲乙》“大数日盛”作“大曰盛”;“虚”上有“小曰”二字;两“徒”字,均作“从”。

  紧则灸刺且饮药,

  脉之紧者,三疗俱行。紧,谓动而中止。小数中有还者,曰结也。

  陷下则徒灸之,

  准前人迎。

  平按:《甲乙》“徒”作“从”。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

  不盛不虚,经疗之法,亦三疗俱行之。

  平按:“亦曰”《甲乙》作“亦用”。

  脉急则引,

  引,挽也。寸口脉急,可以针导引令和也。

  脉代以弱则欲安静,无劳用力也。

  脉衰代绝,至复微弱,不欲烦动者,宜安静恬逸,不得自劳也。

  平按:《灵枢》“代”作“大”。《甲乙》无“以弱”二字。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问其切脉知病衰甚。

  黄帝曰:外内皆在焉。

  外腑内脏,并有甚衰,故曰皆在。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其病益甚,在中;

  脉口,阴位也。滑为阳也。小、紧、沉者,皆为阴也。按于脉口,得一阳三阴,则阴乘阳,故病益甚。病在五脏,故曰在中也。

  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人迎,阳位也。紧为阴也。大浮,阳也。二阳一阴,则阳乘阴,故病益甚。病在六腑,故曰在外也。

  其脉口滑而浮者,病日损;

  滑、浮皆阳,在于阴位而得二阳,其气以和,故病①日日瘳损也。

  平按:“滑而浮”《灵枢》作“浮滑”。

  ①“故病”,仁和寺本作“故病,病”,后“病”字疑衍。

  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一阴一阳在于阳位,其气易和,故病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其病日进,在内;

  一阴一阳在于阴位,故病日渐进,在五脏。

  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滑、盛、浮等,俱为阳也。又在阳位,名曰太过,病增,在于六腑也。

  脉之浮沉及人迎寸口气小大等者,其病难已。

  诸有候脉浮沉及人迎寸口中气大小齐等者,是阴阳不得相倾,故病难已也。

  平按:注“相倾”,袁刻作“相顾”。

  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

  人迎寸口之中候之,知病在于内五脏中,其脉且沉且大,是为阴阳气和,虽病易已;其脉沉而小者,纯阴,故逆而难已也。

  病之在腑,浮而大者,病易已。

  候之知病在外六腑中,其脉浮而且大,得其时易已。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人迎盛为阳也,紧则为阴也,谓冬因蛰寒气入腠,名曰伤寒,春为温病也。

  平按:“盛紧”《灵枢》作“盛坚”,下同。

  脉口盛紧者,伤于饮食。

  盛为阴也。脉口盛而紧者,是因饥多食,伤脏为病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饮”字。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也。

  营气一日一夜,周身五十,营于身者也,经营五脏精气,以奉生身。若其不至五十营者,五脏无精,虽生不久,故曰狂生。

  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矣;

  脉口,寸口,亦曰气口。五十动者,肾脏第一,肝脏第二,脾脏第三,心脏第四,肺脏第五,五脏各为十动,故曰从脉十动,以下次第至肾,满五十动,即五脏皆受于气也。持脉数法,先将不病人之脉口以取定数,然后按于病人脉口,勘知病人脉数多少,谓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行,按于脉口,以取定数也。

  四十动而一代者,一脏无气矣;

  其脉得四十动已,至四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五十数少,故第一肾脏无气也。

  三十动而一代者,二脏无气矣;

  其脉得三十动已,至三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四十数少,故第二肝脏无气。

  二十动而一代者,三脏无气矣;

  其脉得二十动已,至二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三十数少,故第三脾脏无气。

  十动而一代者,四脏无气矣;

  其脉得十动已,至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二十数少,故第四心脏无气。

  不满十动而一代者,五脏无气矣,

  其脉不满十数,有一代者,即十数少,故第五肺脏无气。

  予之短期。

  肺主五脏之气,肺气既无,所以五脏气皆不至,故与之短期也。

  平按:“予”《甲乙》作“与”,下同,袁刻误作“子”。

  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盖是五脏终始,常道之要也。

  以知五脏之期也。予知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与短期者,谓五脏脉乍疏乍数,不合五十之数,故可与之死期也。

  黄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

  谓九候各候五脏之气,何因气口独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等气也。

  平按:《素问》、《甲乙》“主”下无“气”字。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也,六腑之大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长,出五味以养脏腑。血气、卫气行手太阴脉至于气口,五脏六腑善恶,皆是卫气所将而来,会手太阴,见于气口,故曰变见也。

  平按:《素问》、《甲乙》“大”下有“源”字;“五气”作“五脏气”。

  故五脏气入于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谷入于胃,以养五脏,上薰入鼻,藏于心肺,鼻中出入,鼻为肺官,故心肺有病,鼻气不利也。

  故曰:凡治病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治。

  疗病之要,必须上察人迎,下诊寸口,适于脉候。又观志意有无,无志意者,不可为至。及说疗疾,复观其人病态,能可疗以否。若人风寒暑湿为病,乃情系鬼神,斯亦不可与言也。

  平按:《素问》“察其上下”作“察其下”三字;“脉”下无“候”字;“病”下无“能”字。袁刻“能”误作“熊”。《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与此正合。

  恶于鑱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治病不许治者,病不必治也,治之无功矣。

  鑱,仕监反,铍也。其病非针石不为而恶之者,纵岐、黄无所施其功。其病可疗而不许疗者,纵仓、扁不可为其功也。

  平按:“鑱”,原抄作“镜”,据注应作“鑱”,《素问》作“针”。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凡刺之道,其要须穷阴阳气之终始。人之阴阳气终始者,必本五脏以为纲纪,以五脏藏神居身,故为阴阳气之纲纪,即阴阳定矣。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

  阴气主于五脏,在内;阳气主于六腑,在外也。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清阳实于四肢,浊阴者走于六腑,故阳受气于四末也。清阴起于五脏,浊阳者营于四肢,故阴受气于五脏也。

  平按:《甲乙》“末”作“肢”。

  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故补泻之道,阴阳之气,实而来者,迎而泻之,虚而去者,随而补之,人能知此随、迎、补、泻之要,则阴阳气和,有疾可愈也。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代,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敬其传方,令守道去私也。

  平按:《灵枢》“后代”作“后世”。《甲乙》无“传之后代”以下六句。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言其奉诫,因请五脏终始之纪也。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五脏终始纪者,谓经脉也。欲知经脉为终始者,可持脉口、人迎动脉,则知十二经脉终始阴阳之气有余不足也。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春夏人迎微大寸口,秋冬寸口微大人迎,即应四时也。

  平按:注两“微”字,原作“后”,依前经文应作“微”。

  上下相应而俱往俱来也,

  人迎在结喉两傍,故为上也。寸口在两手关上,故为下也。上下虽别,皆因呼吸而动,故俱往来也。“往”谓阳出,“来”谓阴入也,往来虽别异,同时而动,故曰俱也。

  平按:《灵枢》《甲乙》“来”上无“俱”字。

  六经之脉不结动也,

  阴阳之脉俱往来者,即三阴三阳经脉动而不结。

  本末之寒温相守司也,

  春夏是阳用事,时温,人迎为本也。秋冬是阴用事,时寒,脉口为本也。其二脉不来相乘,复共保守其位,故曰相守司也。

  平按:《灵枢》“温”下有“之”字。《甲乙》作“本末相过”,无“之”字。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①。

  形,谓骨肉色状者也。肉,谓肌肤及血气□者也。衰劳减等□□好即为相称也。如前五种皆为善者,为平人。

  平按:注“血气”下原缺一字,上半作“四”。“衰劳”,“劳”字原校作“荣”。

  ①“是谓平人”四字,仁和寺本无。又此节杨注,仁和寺本亦无,“形肉血气必相称也”与下节“少气者”

  文字衔接无空。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则阴阳俱不足。

  脉口,寸口也。寸部有九分之动,尺部有一寸之动。今秋冬寸口反小于人迎,即寸口不称尺寸也。春夏人迎反小于寸口,即人迎不称尺寸也。如此勘检,则知脏腑阴阳二气俱少也。

  平按:注“勘”,袁刻误作“甚”。

  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愈,可饮以至齐。

  夫阳实阴虚,可泻阳补阴;阴实阳虚,可泻阴补阳。今阴阳俱虚,补阳,其阴益以竭;泻阴之虚,阳无所依故阳脱。所以不可得于针石,可以甘善汤液将扶补之,若不已,可至于齐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愈”字;“齐”作“剂”。注“甘善”,袁刻作“甘药”。

  如此者弗灸不已,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如此二皆是虚,可以汤液补者,日渐方愈,故曰不久不已。若不如此,即用针泻,必坏五脏之气也。为“不灸”于义不顺,“灸”当为“久”也。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在手少阳;

  病在足少阳。足少阳病,大于足厥阴一倍,故人迎盛于寸口一倍。一盛而躁,病在于手少阳经也。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在手大阳;

  躁,手道反,扰也。阳气渐大,在足大阳。足大阳病,大于足少阴二倍,故人迎盛于寸口二倍也。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在手阳明;

  阳气更盛,在足阳明。足阳明病,大于足大阴三倍,故人迎盛于寸口三倍也。

  平按:注“足大阴”,“阴”字原钞作“阳”,据上注拟作“阴”。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人迎盛至四倍,大而动数,阳气盈溢在外,格拒阴气不得出外,故曰外格也。

  平按:《素问》作“四盛以上为格阳”。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足厥阴盛病大于足少阳一倍,故脉口盛于人迎一倍也。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足少阴盛病大于足大阳二倍,故脉口盛于人迎二倍也。

  脉口三盛,病在足大阴,三盛而躁,在手少阴;

  足太阴盛病大于足阳明三倍,故脉口盛于人迎三倍也。

  平按:“手少阴”《灵枢》、《甲乙》均作“手太阴”,依经文亦应作“太”,当系传写之误。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命曰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阴气四盛于阳,脉口大而且数,阴气盈溢在内,关闭阳气不得复入,名曰内关,不可疗也。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者,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脉口,寸口也。阳盛四倍,格而不关;阴盛四倍,关而不格。皆与死期。脉口、人迎俱四倍以上,称曰关格,死之将近,故与短期。此云人迎与太阴脉口,即知手大阴脉无人迎也。

  平按:“关”字,袁刻均误作“开”。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

  人迎一倍大于脉口,即知少阳一倍大于厥阴,故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余皆准此也。

  二泻一补,

  其补泻法,阳盛阴虚,二泻于阳,一补于阴。阴盛阳虚,一泻于阴,二补于阳。然则阳盛得二泻,阳虚得二补;阴盛得一泻,阴虚得一补。疗阳得多,疗阴得少,何也?阴气迟缓,故补泻在渐;阳气疾急,故补泻在顿,倍于疗阳①也。余仿此也。

  平按:注“放此”,“放”字原作“故”,谨拟作“放”,袁刻作“做”。

  ①“阳”,人卫本注曰:疑“阴”之误。

  日一取之,

  一取,一度补泻也。足大阳盛,足少阴虚;足少阴盛,足大阳虚。此二经者气血最少,故二日一补泻也。足少阳盛,足厥阴虚;足厥阴盛,足少阳虚。此二经者血气次多,故日一补泻也。足阳明盛,足太阴虚;足太阴盛,足阳明虚。此二经者血气最富,故日二补泻,以为例准。厥阴血气最少,少阴次多,太阴最多。此中少阴二日一取,厥阴一日一取,太阴一日二取,或经错耳。

  必切而验之,

  必须切诊人迎、脉口,以取验也。

  躁取之上,

  人迎躁而上行,皆在手脉,故曰取上。取者,取于此经所发穴也。

  平按:“躁”《灵枢》、《甲乙》作“疏”,下同。

  气和乃止。

  泻实补虚,令阴阳气和乃止,亦为例也。

  人迎二盛,泻足大阳而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大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大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大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大阴主胃,大富于谷气,故日二取。

  释此二经多取所由也。

  平按:“太②阴主胃”《灵枢》作“阳明主胃”。《甲乙》“谷”下无“气”字。

  ②“太”字,据经文应作“大”。

  人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人迎、脉口俱三倍已上,未至四倍,阴阳俱有溺溢,当尔之时,必须以针开泻通之;若不开者,气无所行;淫溢反流,内伤五脏,不可灸也。

  平按:“三倍以上”《甲乙》作“四倍以上”,注:“《灵枢》作三倍。”注“当尔”,“尔”字袁刻作“诊”。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

  夫泻阴为易,补阴为难;补阳为易,泻阳为难。刺法补阴泻阳,二气和者,即可停止也。

  平按:注“泻阴”,“阴”字袁刻误作“阳”。

  音气并章,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身中。

  阴阳和者,言音清朗,吐纳和畅,故曰并章。七窍开通,所以耳目聪明;反此为逆,故血气不行也。

  平按:“音气并章”《灵枢》作“音气益彰”,《甲乙》作“音声益彰”。《灵枢》、《甲乙》无“身中”二字。注“为逆”,袁刻作“者逆”。

  所谓气至而有効者,

  针入肤肉,转而待气,气至行补泻而得验者,谓有効也。

  平按:“効”《灵枢》作“效”。

  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以其有实,所以须泻。泻者,益虚损实。其实损者,其脉大如故而脉中不坚,即为损实也。若泻已脉大如故,脉中仍坚者,去针适虽以损称快,病未除也。

  平按:“快”《灵枢》作“故”。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以其有虚,所以须补。补者,补虚益实者也。其得实者,脉大如故而脉中坚,即为得实。若补已脉大如故,脉不中坚,去针适虽快,病未愈也。

  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故补则补虚令实,泻则泻实令虚。补泻未尽其工,去针适虽言差,病未除也;若补泻穷理,其痛虽不随针去,病必衰去也。

  平按:“针”下,《甲乙》有“减”字。

  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

  十二经病所由通之者,知诸邪气得之初始,亦知万病所差之终,是以可得传于终始,贻诸后代也。

  平按:“经”下,《甲乙》无“脉”字;“传”上无“得”字。

  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是故,学者须知阴阳虚实不相倾移者,可取十二经脉行补泻也。

  平按:“倾”,袁刻误作“颀”,注同。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管为痈。黄帝曰:善。

  胃管痈者,胃口有热,胃管生痈也。得胃脉者,寸口脉也。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大阴之动也,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所终始也。平人手之寸口之中,胃脉合浮与大也。今于寸口之中,诊得沉细之脉,即知胃有伤寒逆气,故寸口之脉沉细,上之人迎洪盛者也,盛则胃管热也。上人迎者,在喉两边,是足阳明胃脉者也。胃气逆者,则手之寸口沉细,喉边人迎盛大,故知热聚胃口不行为痈。纡恭反,肿也。

  平按:“胃管”《素问》、《甲乙》作“胃脘”。“沉细”《甲乙》作“沉涩”,《素问》新校正云:“《太素》作沉细。”

  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

  安卧,小便黄赤,脉小濇,脾病,故不嗜食也。

  平按:“濇”《灵枢》作“涩”。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寸口,即脉口也。人病,寸口之脉,秋浮冬沉;人迎之脉,春小夏大,纵病易已。四时大小浮沉皆同,即四时脉乱,故难已也。

  平按:《灵枢》“大小”作“小大等”三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迎脉口诊
《黄帝内经》白话文 (全文)【中篇】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九经脉之二 脉行同异
《黄帝内经太素》
《难经》(1-20难)王正龙
黄帝内经白话版--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