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蔚(1921年-),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出身于中医眼科世家,1946年,通过医学执业考试,悬壶沪上,1952年进入上海市眼科防治所。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上海市第一、第二届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传统医疗康复旅游服务部高级医学顾问,上海市高级科学技术专业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中医科专业评审组成员。现任上海市第三届食疗研究会理事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专家委员,《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主编,载入《上海当代名医列传》、《中国当代医界精英辞典》、《中国名医列传》、《当代世界名人传》及《国际著名医学专家传记》之中。
曾获1979,1981年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评为“上海名中医”。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有《眼科证治经验》、《眼病食疗》、《眼底病的中医治疗》、《五官科手册》、《儿童眼病诊治》、《近视弱视患者必读》、《中医眼科全书》、《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眼底病中医治疗临床研究》等。
一、明医理 重实践 辨证精细
治病必须明理,医理不明,犹如盲人夜行。重视中医基本理论对眼科临床的指导,主要运用阴阳五行学论。脏家学说,经络学说在眼科上的应用和肝开窍于目的临床应用。五轮学说上阴阳五行,脏腑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眼的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及在辨证论治上提供参考与依据。八廓学说,结合现代微循环学说,证实本学说用于治病,识症,探求病机与治疗方法,判断病情与预后及早期诊断都有参考价值。但还需进一步探讨。眼病的辨证可从辨主病,探病因,论病性与分主次四个步骤进行。强调辨证要“证”与“病”紧密结合,要重视以往病史及可能发生的诱因,同时还得注意体质因素、精神因素、人事因素、生活起居、气候与环境因素等,以探求内、外致病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分别主治,作对症治疗。
二、厚古训、不薄今、中西汇通
始终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认为眼分阴阳,眼由脏腑精气聚结而成:眼内各组织与内脏相应,其所表现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内脏的情况,眼病的形成,全系阴阳失调,脏腑偏胜,要正确掌握治病求本原则,强调运用现代医学及科学检查仪器,来弥补中医眼科不足之处。运用现代仪器进行望诊,询问体征,结合检查,可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在药物运用上,对西医激素类的应用,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可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可用某些中药来抑制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指出长期服用激素,舌苔多见白腻,这是假象,不可作为主要辨证依据。
三、障治内 医治外 内外合治
《审视瑶函》提出“治内失外是为愚,治外失内是为痴,内外兼治是为良医”,对内障眼病的内治为主,外障眼病以外治为主,根据病情二者相互结合,采用壮水涵木、滋阴降火、育阴潜阳、滋肾益火等多种方法,同时亦重视脾胃对眼的作用,认为眼内真气,真血皆由脾胃所化,所以调理脾胃成为治疗上的一个主要方法,健脾、温中、运脾、升阳、理气、清胃、和胃、攻下等为临床常用。对于炎症、变性、创伤等原因引起的眼部充血、出血、肿胀、疼痛、疤痕形成的及变性,萎缩等病多由瘀滞,血瘀当祛,血滞当治,采用活血化瘀配合其他治则治疗。退行性眼底病变,属于难治或不治主症,多由气虚止瘀,络阻窍闭,经用益气治血,开窍通闭之剂取得疗效。通过研究,研制了很多外用药,都对临床取得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