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政的名字藏玄机,昭示《红楼梦》思想内涵

贾政的名字藏玄机,昭示《红楼梦》思想内涵


贾政,字存周,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不得不说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荣国府贾代善的次子,生母为荣国府老祖宗贾母,其妻王夫人为金陵王家大小姐,其子是书中主角贾宝玉,从政前期官至工部员外郎。《红楼梦》作者给人物起名字很讲究,贾政如此重要的人物,名字定有深意。

电视剧中的贾政和宝玉

一、贾政之名“政”的玄机

首先看他的名:贾政。政者,从攴从正,组合在一起本意是匡正。《说文》:“政,正也。”据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描述:“次子贾政,自幼酷爱读书,为人端方正直,祖父钟爱。”这里的“为人端方正直”几个字只有甲辰本和程高本有此一说。看来程伟元、高鹗二人是读懂了《红楼梦》主旨思想之一“吊明责清”,可能是二人编书时有意保留了这几个字,或者是故意增添了这几个字。既然《红楼梦》是一部隐写“吊明责清”的“史书”,那么“政”肯定也有“国家政事”之意。

《荀子·宥坐》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里明确地说了“中则正”,也就是不偏不倚之意。既然如此,那作者为何不直接用“正”而要用“政”呢?原因很简单:既要体现“正”,又要影射“国家政事”。那么贾政的“正”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笔者看来,可以大概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子正,训子正,读书正,为人处世正,为官正。总结为两个字:忠,正。

1、为子正。第二回说“自幼喜读书,祖父最疼”,在那个以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荣的年代,还有比“喜读书”更让人称道的事情吗?故而“祖父最疼”乃理所当然。但是在这样的世族大家中,“喜读书”绝对是一件鹤立鸡群的事。咱们看看荣宁二府子孙们的读书情况: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名唤贾珍……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贾敬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贾珍“那里肯读书”,故此我们推断出贾蓉在这样的父亲影响下,让其读书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为子正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对祖宗的孝顺,对贾母的孝顺。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贾政膝下有三儿一女。在认为“多子多福”的年代,延续家族香火、祭祀祖先就是最大的孝顺。

其次是对贾母的孝顺。在儒家正统思想中“孝道”极其重要。古代还曾用“举孝廉”的方式举荐为官人才。而贾政正是遵循了儒家“事亲为大,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的传统思想。我们看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遭笞鞭》,在板笞贾宝玉后贾政对待贾母的态度情节: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政听这话不象,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贾政对母亲毕恭毕敬

在当时儒家传统文化熏陶下,他“又急又痛,连忙迎出来”,“忙跪下含泪说道”,“又赔笑道”,“忙叩头哭道”,“苦苦叩头认罪”,这一系列举动正是对贾母孝敬的外在表现。由此可见,贾政对于贾母的孝敬也是发自内心深处。古语云“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部分曹学家把贾政的这些做法看成是虚伪的表演,抨击他是“假正经”,他们哪儿知道作者正是要借贾政之名来为汉家正统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同时也是从内心对于入侵的异族政权的否定呢!

《红楼梦》作者除了在这种激烈矛盾状况时表现贾政的孝顺,此外还让贾政用一些“小心思”来表现对贾母的孝顺。比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描写道:

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贾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也得了贾母的东西。然后也念一个与贾母猜,念道:……说毕,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意会,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贾母想了想,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贾母逐件看去……甚喜……”

一点小小的心思就能哄得贾母“甚喜”,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可不是人人都愿意做的。故说其“为子正”乃名副其实。再有,从来都是一本正经的贾政居然在贾母的要求下,为了讨贾母开心,讲了一个“黄酒”的笑话,这恐怕是荣国府破天荒的“大新闻”了。我们再对比一下长子贾赦的做法,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其在孝道方面与贾政相比那可是相形见绌。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贾赦要纳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做小妾,在鸳鸯一番哭诉发誓之后贾母的反应:

贾母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

贾赦不但把贾母气得浑身乱战,还连累了王夫人。与贾政相比,贾赦有没有孝道就不用多说了吧。

2、训子正。贾政自己为子正,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也“为子正”了。我们通过两件事情看看他是如何“训子正”的。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的情节:

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回说上学里去,贾政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蒙府本双行夹批:这一句才补出已往许多文字。是严父之声。】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因向他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话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贾政也掌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批语提示我们:“这一句才补出已往许多文字。是严父之声。”可见贾政是多么的望子成龙却又恨铁不成钢!“学了些精致的淘气”——这更加说明贾政内心对于贾宝玉喜欢耍小聪明的不认同。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失望而放弃,接下来给出了儒家正统的教训:“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是“训子正”其一。同时,这也是贾政“读书正”的最好阐释,真的做到了言传身教。

其二,对于贾宝玉行为规范的“训子正”。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遭笞挞》描写道:

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贾政那里肯听,说道:“……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贾政痛责宝玉

这次宝玉挨打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后面更是贾母来一顿炮轰才把贾政“拿下”。但是看看打儿原因,我觉得宝玉挨打不冤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贾政说的“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也不无道理。古语有云:不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小见大尔。我们再看其兄贾赦是如何训子的,就更见贾政“训子正”了。简单归结为两件事:第一,把自己的小妾秋桐赏给贾琏——有违纲常人伦。第二,抢夺石呆子古扇事件,嫌自己的儿子不够坏,还打了贾琏。贾政打宝玉是想让他归正,而贾赦打贾琏却相反。

3、为人处世正。我们看看贾政的妹夫林如海是怎么评价贾政的。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书中写道:

如海笑道:“……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甲戌本侧批:二名二字皆颂德而来,与子兴口中作证。】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甲戌本侧批:写如海实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前面的批语“二名二字皆颂德而来。”既然颂德,那至少说明贾政是“有德之人”。后面林如海又说贾政“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这更加印证了批语的“德”字。更有意思的是第二条批语:“写如海实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其实就是借他人之口来评价贾政的为人处世正。

4、为官正。贾政前期官至工部员外郎,这可是一个肥差,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全国各地的各种工程项目都得经手工部,如果要贪污,那油水可是捞不完的。可是,我们从未见贾政捞油水,可见其为官清廉,是为“为官正”也,也即是对皇家的忠也。其忠臣一节,还描述了在元春省亲时,贾政含泪启道:“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

正是由于贾政为官正,在宝玉挨打后调养了几个月,到中秋时节,贾政点了学政,于八月二十日起身赴任。此次出差长达三年,回京途中因近海一带海啸糟蹋了几处生民,奉旨就着贾政顺路查看赈济。他任学政期间“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因此回京后得到吴巡抚保举,皇上擢升他为工部郎中,这是他为官正的有力明证。

二、贾政表字“存周”之玄机

上面说贾政的“正”,都是在儒家正统思想的规范下进行的。这对于他的表字“存周”是很好的诠释。古人表字取法七大类:同义互训、反义相对、使典用事、景仰前贤、崇奉宗教、原名变化、记实志盛。笔者认为表字“存周”应该取第一种:同义互训。“政”,取“端方正直”之意,而“存周”也为“存端方正直”之意。那么存的是何种“端方正直”呢?笔者认为,“周”取“周礼”之意。周礼是什么?正是贾政一直用来约束自己,孝敬贾母,管教儿子的“法宝”。也是汉族几千年来融入骨子里的文化内涵——再往大了说,这就是汉人的根!千百年来,时光荏苒,无论是异族入侵,还是同族刀兵相向,最终我们的汉文化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不但保存下来,还发扬光大,同化了很多入侵的异族。“周礼”讲究什么?其实也就是汉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家正统思想。儒家讲“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又讲“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贾政为人处世的根本。故而贾政之“政”,是儒家正统的“端方正直”,表字“存周”是要“存”儒家正统的端方正直——周礼。

孔子像。他终身以复兴周礼为己任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作者是经历了改朝换代昏暗历史时期的明遗民。1644年甲申之变,崇祯殉国,对明遗民来说失去了江山就是“天塌地陷”。冯梦龙在《甲申纪事》中写道:“甲申之变,天崩地裂,悲愤莫喻,不忍纪,亦不忍不纪。”民族英雄陈子龙在抗清活动中,写下了七律《九日登一览楼》,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陈子龙期望像女娲补天那样恢复被清人侵占的华夏江山。《红楼梦》的思想感情与冯梦龙、陈子龙等人一致,所以作者在给人物起名字的时候也融入了这种思想感情。受清人统治,汉人被迫剃发易服以俯首为奴,大兴文字狱使华夏文化遭受空前劫难。“存周”,希望“存周礼”,这是对华夏文明的怀念,唤醒明遗民要保留华夏文化的根,同时也是对那些不顾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诲,为了荣华富贵屈节仕清汉大臣的谴责。

我们为什么要保留自己文化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这个民族就名存实亡了。华夏文明历经几千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在清以前,汉族屡被外族入侵,但是那些侵略汉族的异族大都被汉文化所折服,不得不融入汉文化之中。蒙元曾经统治汉人长达百年,因为不肯融入汉文化,又实行民族奴役政策,很快就被汉人赶回漠北。清人本来是通古斯地区的民族,在灭绝了女真人建立了后金政权后,吸取了蒙元失败的经验教训,从关外开始,每占领一个地方都推行“剃发易服”的恶政,妄图从根本上毁灭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

1、剃发与屠杀——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摧毁。

清人入关后本来对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汉族实行“剃发易服”心存忌惮,可是,一个叫孙之獬的仕清汉族大臣因为受到同样仕清的汉族大臣们的排挤,一怒之下写了个奏疏:“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都应该以新朝建立而更新,唯独衣冠束发之制,仍从汉人之制,此乃陛下从中国,而非中国从陛下。”

汉族从来是留全发的民族,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这种思想在汉人心中根深蒂固。汉人除了幼儿期是不剃头的,按照传统,在死的时候就算是落了的牙齿也要留着一起入棺。曹孟德曾有“削发代首以正军纪”之举,更有“割须弃袍”之耻辱。身体发肤如此重要,如何能剃发?孙之獬的奏疏岂不是要让汉人辱没祖宗教诲吗?真是枉为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难怪贾宝玉会说这类人是“国贼禄蠹”。

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强盗逻辑淫威下,江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暴政。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劫......汉族百姓血流成河。如此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真是骇人听闻,清人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这才是《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真正含义!真是“白骨如山忘姓氏……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清廷的剃发易服,是想从根本上摧残华夏文明

2,易服——把汉人当死人。

在着装问题上,汉家正统都是右衽,一种说法左衽那是给死人穿的。另外

,左衽是华夏周边少族的习俗。在华夏文化中,人们认为生者衣襟左衽是对华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背离,或用“左衽”表示落后、野蛮的异族。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础上,“左衽”更被视为家园遭入侵、占领,甚至国家被异族灭亡、华夏文明沦落的标志。清人要求汉人易服,这不是把汉人当成死人吗?事实上,汉人在清初的地位也是相当低下。在等级划分上,清朝延续了元朝的等级划分制度,满,蒙,藏,色目人,最后才是地位低下的汉人——汉人地位真的与死人无二。

爱国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有六处包含“左衽”词汇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华夏故土沦陷的沉痛心情和收复中原的坚决志向。再如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总结并反思汉族历史教训时,痛定思痛,多次提及“左衽”,用以表示汉族人民遭奴役或华夏文明的沦落。二十四史中关于“左衽”的记载,除记述汉文明周边地区的异族风俗,基本都是汉族精英对左衽代表败亡的持续不断的否定和排斥。汉族对左衽的排斥贯穿于二千多年的历史,表明反对左衽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而清人让汉人易服,就是要从根本上扼杀这种“华夏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贾政字存周,一个简单的名与字,融入了博大的思想内涵。“正”是“端方正直”,“ 存周”存的是周礼,存的是主体民族汉族以及认同儒家正统文化的兄弟民族的共同文化信仰,存的是对华夏民族文化的忠正,存的是对华夏江山复兴的希望,存的是对华夏文化伟大复兴的希望。

一个实行民族奴役政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不思进取只图少数统治者享乐的封建政权,是注定覆灭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这个毁灭中华传统文化的清朝腐朽政权,建立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中华民国。三百年前《红楼梦》作者“存周”的愿望实现了。如今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不但发扬光大,而且香飘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中宝玉庶出的弟弟贾环究竟是谁
从《宝玉挨打》一文谈谈贾政
《红楼梦》贾政中秋笑话的另一种解读
《红楼梦》中的贾政砚台之谜
戏说红楼砚台
《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6)——红楼梦阅读随笔之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