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守陈传

杨守陈,字维新,浙江鄞县人。祖父杨范学问操行俱佳,曾以精思实践之学教育杨守陈。杨守陈考中景泰二年(1451)进士任庶吉士,授编修职。成化初年,充任御前讲席的讲官,升为侍讲。《英宗实录》完成,守陈升为洗马。不久升侍讲学士,参加修撰《宋元通鉴纲目》。为母丧守服期满,仍起用任故官职。太子出后宫就学,杨守陈任东宫讲官。当时编纂《文华大训》,凡事涉宦官的都不收入。守陈认为这样不对,他将涉及宦官的善恶得失一一列入。书编纂成功,守陈被升为少詹事。

  孝宗即位,太子属官都提升官职品级,执政初拟杨守陈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孝宗举笔划掉“南京”。左右说刘宣已为右侍郎,孝宗于是改刘宣为左侍郎,而以守陈代任右侍郎。守陈任《宪宗实录》副总裁。弘治元年(1488)正月,守陈上疏说:

  “孟子说‘非尧、舜之道我不敢陈述于君王之前’。尧、舜之道是什么道呢?《尚书》说‘人心在于守正,道心在于精微,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这是尧、舜在内心修养深厚的缘故,他们以此为治国之本。尧舜与四方诸侯君长谋划政事,打开明堂四门宣布政教,使四方见得明白真切,听得清楚全面。因此尧、舜对外部情况十分了解,这是治政的大纲。臣以前在东宫充任属官,看见陛下朗读经书,未曾勤于探究圣贤要旨。儒臣大略讲解训诂,未曾详细地解说到帝王治政要道。因此陛下内心修养不够深,现在上朝所看见的只是大臣的风度、神采而已。君子小人的情况、官级低的臣子、离得远的臣子的才行如何识别?陛下退朝所看的是百官的奏章而已。各部门的典章规则、众吏的情况如何看得到?宫中所听信的是内官的言语而已。百官的正确意见、人民的意见如何听得到?只怕陛下对外面情况了解不够广博。

  “希望皇上遵循祖宗旧制,开办大小御前讲席,一天上朝二次。大的御前讲席及早朝,仍按旧仪式办。如开办小的御前座就必须选择端方博雅之臣轮流进讲。凡是陛下未弄明白的,就请问清楚。凡是圣贤的经书要义、帝王的统治方略,以及人臣贤否,政事得失,民情好坏,必须讲得明白无误,方可以实行而无弊病。对于前朝经籍,祖宗典训,百官章奏都应当贮存于文华殿后面,供陛下退朝阅览。每天令内阁一人、讲官两人在前殿厢房,陛下如有疑问就询问他们,必须把问题弄得明白透晰为好。一天中,陛下在文华殿的时间多,在乾清宫的时间少,那么就会清心寡欲,处理政事时不被迷惑,这样内心修养深厚而治国之本就建立起来。午朝则驾幸文华门,大臣台谏轮流值班。事情已经写进疏文的采用揭帖形式,简略地当面口奏,陛下详细地了解后进行裁决,在外的文武官来京朝见陛下,要他们将所奏之事一一逐条列在奏章里,向陛下口头陈述提要,交付各分管部评议。对于那些辞别陛下前去赴任的,要根据他们出任职务的情况加以不同内容的告诫,遇到大事陛下则到文华殿,使大臣各尽其谋,不互相推避。不当之处则允许言官驳正。其他用疏文呈上的,召阁臣面议可否,然后批答。而对于奏事、辞朝诸臣,必须和颜悦色,详细地询问,广泛地查访,务必了解下情,使贤才常常能出现在面前,使陛下的视听不受身边宠幸的人所左右,合天下的耳目使自己耳聪目明,对外部情况有了广泛了解,那么就抓住了治国之纲。

  “再如御前讲席,一般日子只遵循故事,凡百官章奏都交给内臣让皇上批答,臣担心积弊未革,后患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积弊多得不可胜数。做官的少有廉耻之心,士人大多轻浮躁进,教化衰败,刑法禁令松懈。风俗侈靡而财物更加缺乏,人民穷困而使盗贼一天比一天多。各卫的城墙和护城河不修,各郡的仓库很少有积储。铠甲和兵器朽坏锈钝,军队空虚。将领骄傲懒惰而不知用兵,士兵疲惫衰弱而不操练。一旦有紧急情况,如何防御?这是臣因此朝夕忧虑的,以致有时废寝忘食。”

  孝宗深为赞许并接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恢复午朝,召大臣面议政事,这些都是守陈疏中提到的事。不久守陈以史馆事务繁多,请求解除吏部事务。三次上章;孝宗乃命他以本官职兼任詹事府,专门负责史馆事务。弘治二年(1489),杨守陈去世,谥号文懿,追赠礼部尚书。  

杨守陈 

杨守陈(1425年~1489年)明代官员。字维新,号镜川,一作晋庵,浙江鄞县栎社杨家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编修,成化八年(1472年)时历侍讲、侍讲学士,编《文华大训》,改变不录涉及宦官诸事之成例,备列善恶得失,弘治元年(1488年),擢吏部右侍郎,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后乞解部务,以本官兼詹事府,专事史馆。弘治二年(1489年),杨守陈去世,谥号文懿,追赠礼部尚书

人物生平

折叠编写史书

杨守陈,祖父杨范学问操行俱佳,曾以精思实践之学教育杨守陈。

杨守陈半身像杨守陈考中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任庶吉士,授编修职。成化元年(1465年),充任御前讲席的讲官,升为侍讲。《英宗实录》完成,守陈升为洗马。不久升侍讲学士,参加修撰《宋元通鉴纲目》。为母丧守服期满,仍起用任故官职。太子出后宫就学,杨守陈任东宫讲官。当时编纂《文华大训》,凡事涉宦官的都不收入。杨守陈认为这样不对,他将涉及宦官的善恶得失一一列入。书编纂成功,杨守陈被升为少詹事。

孝宗即位,太子属官都提升官职品级,执政初拟杨守陈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孝宗举笔划掉"南京"。左右说刘宣已为右侍郎,孝宗于是改刘宣为左侍郎,而以杨守陈代任右侍郎。杨守陈任《宪宗实录》副总裁。

折叠直言进谏

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杨守陈上疏说:"孟子说'非之道我不敢陈述于君王之前'。尧、舜之道是什么道呢?《尚书》说'人心在于守正,道心在于精微,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这是尧、舜在内心修养深厚的缘故,他们以此为治国之本。尧舜与四方诸侯君长谋划政事,打开明堂四门宣布政教,使四方见得明白真切,听得清楚全面。因此尧、舜对外部情况十分了解,这是治政的大纲。臣以前在东宫充任属官,看见陛下朗读经书,未曾勤于探究圣贤要旨。儒臣大略讲解训诂,未曾详细地解说到帝王治政要道。因此陛下内心修养不够深,现在上朝所看见的只是大臣的风度、神采而已。君子小人的情况、官级低的臣子、离得远的臣子的才行如何识别?陛下退朝所看的是百官的奏章而已。各部门的典章规则、众吏的情况如何看得到?宫中所听信的是内官的言语而已。百官的正确意见、人民的意见如何听得到?只怕陛下对外面情况了解不够广博。

"希望皇上遵循祖宗旧制,开办大小御前讲席,一天上朝二次。大的御前讲席及早朝,仍按旧仪式办。如开办小的御前座就必须选择端方博雅之臣轮流进讲。凡是陛下未弄明白的,就请问清楚。凡是圣贤的经书要义、帝王的统治方略,以及人臣贤否,政事得失,民情好坏,必须讲得明白无误,方可以实行而无弊病。对于前朝经籍,祖宗典训,百官章奏都应当贮存于文华殿后面,供陛下退朝阅览。每天令内阁一人、讲官两人在前殿厢房,陛下如有疑问就询问他们,必须把问题弄得明白透晰为好。一天中,陛下在文华殿的时间多,在乾清宫的时间少,那么就会清心寡欲,处理政事时不被迷惑,这样内心修养深厚而治国之本就建立起来。午朝则驾幸文华门,大臣台谏轮流值班。事情已经写进疏文的采用揭帖形式,简略地当面口奏,陛下详细地了解后进行裁决,在外的文武官来京朝见陛下,要他们将所奏之事一一逐条列在奏章里,向陛下口头陈述提要,交付各分管部评议。对于那些辞别陛下前去赴任的,要根据他们出任职务的情况加以不同内容的告诫,遇到大事陛下则到文华殿,使大臣各尽其谋,不互相推避。不当之处则允许言官驳正。其他用疏文呈上的,召阁臣面议可否,然后批答。而对于奏事、辞朝诸臣,必须和颜悦色,详细地询问,广泛地查访,务必了解下情,使贤才常常能出现在面前,使陛下的视听不受身边宠幸的人所左右,合天下的耳目使自己耳聪目明,对外部情况有了广泛了解,那么就抓住了治国之纲。

"再如御前讲席,一般日子只遵循故事,凡百官章奏都交给内臣让皇上批答,臣担心积弊未革,后患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积弊多得不可胜数。做官的少有廉耻之心,士人大多轻浮躁进,教化衰败,刑法禁令松懈。风俗侈靡而财物更加缺乏,人民穷困而使盗贼一天比一天多。各卫的城墙和护城河不修,各郡的仓库很少有积储。铠甲和兵器朽坏锈钝,军队空虚。将领骄傲懒惰而不知用兵,士兵疲惫衰弱而不操练。一旦有紧急情况,如何防御?这是臣因此朝夕忧虑的,以致有时废寝忘食。"

折叠晚年生活

孝宗深为赞许并接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恢复午朝,召大臣面议政事,这些都是杨守陈疏中提到的事。不久杨守陈以史馆事务繁多,请求解除吏部事务。三次上章;孝宗乃命他以本官职兼任詹事府,专门负责史馆事务。弘治二年(1489年),杨守陈去世,谥号文懿,追赠礼部尚书。                                                                              

人物轶事

杨守陈任职为洗马时请假回家探亲,走到一个驿站,驿丞不知道他是什么官,接待时与他对面坐下来。驿丞突然问杨守陈说:"你的职务是洗马,那么一天能洗几匹马呢?"杨守陈随口答道:"如果勤快的话可以多洗几匹,如果懒惰的话就少洗几匹,没有具体的数目。"过了一会儿有人报告说有一个御史马上要到了,驿丞就催促杨守陈让出上等的住处,杨守陈说:"等他来了以后我再让也不迟。"等到御史来了后,因为御史是杨的门生,见到杨就长跪问安。驿丞于是趁御史没看见,就匍匐在台阶下,百般乞怜,杨守陈并不和他计较。

主要作品

折叠诗词

不寐[1]

客夜耿无寐,其如钟漏稀。

入帘霜气重,当户月华微。

切切候虫语,萧萧寒叶飞。

拥衾成永叹,不是为无衣。

春寒

二月燕城暖渐回,北风吹雪遍楼台。

春寒毕竟无多日,桃李何须怨未开。

送僧归吴

一锡南飞度碧空,宝坊遥在白云中。

定知门外青松树,别后新枝已向东。

(以内容来源。)

折叠文集

杨守陈著有《读易私钞》、《三礼私钞》、《五经考证》等,后人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编成《杨文懿全集》。[2]

家族成员

祖父:杨范

弟弟:杨守址,亦仕至尚书。

儿子:杨茂元

儿子:杨茂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耿直的中唐宰相陈夷行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卷五十四
杨家将演义
经筵
一步走了十九年!康熙帝真的特别器重陈廷敬吗?
《唐玄宗时的那些事》之八:杨国忠扰乱朝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