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病食疗大全》(超值全彩白金版)

《百病食疗大全》(超值全彩白金版)

作者:张明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字数:19.5万

简介

食疗是一种绿色的治病之道,更确切地说,食疗是人类治病好的药品。但是,普通人对中药和食物的属性与功效并不是很了解,当然对自制食疗药膳更是无从下手。为了帮助读者解决这一难题,让读者少打针、少吃药、少往医院跑,我们精选了千余道绿色安全、疗效显著、操作简单的食疗方,张明编著的这本《百病食疗大全(超值全彩白金版)(精)》精选的食疗方将蔬菜、水果、肉类等食材与药材和调料巧妙搭配,制作方法抑是健康又简单的煲、炖、蒸等烹饪手法,而且品种齐全,包括羹汤、家常菜、果汁、主食等,力求让读者学会既营养又健康的餐桌美食,乐享食材和药材的天然补益作用。此外,本书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分别介绍了心脑血管科、神经科、呼吸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妇科、男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科等11个科室,100多种疾病的食疗方。而且为了帮读者达到“食到病除”的目的,对每种疾病的病理、疾病特征、家庭防治行了详细分析,让读者明白治,放心吃。本书中的食疗方原料便宜、制作方便、安全有效,非常适合普通家庭采用,让您和家人在日常饮食中实现低成本防病治病,健康每一天!

……………………………………………………………………………………………………………………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食疗养生常识须知

--------------------------

食疗的历史渊源

食疗的中医基础

食疗与中医食疗学

藏象与食疗

阴阳五行在食疗中的应用

食疗的使用原则

辨证用膳

因人用膳

因时用膳

因地而异

食疗材料的四性五味

中药材的“四性”

中药材的“五味”

食物的“四性”

食物的“五味”

食疗药膳的分类

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

按制作方法分类

按功效分类

食疗药膳的食用须知

食用药膳宜合理饮食

食用药膳需要科学忌口

中药材的使用须知

中药材的来源和命名

中药材炮制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材的配伍禁忌

中药材的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

中药材的用量和用法

正确煎煮中药

煎煮中药的用具

煎煮中药的用水

煎煮中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的时间

煎煮中药的方法

食材的使用须知

食材的食用禁忌

食材与药材的搭配禁忌

--------------------------

第二章心脑血管科

--------------------------

贫血

玫瑰八宝饭

菠菜拌粉条

醋泡黑木耳

冬瓜红豆汤

红枣糕

西湖莼菜草菇汤

桂花酒酿圆子

玫瑰菩提子茶

胡萝卜西芹汁

鸭血荠菜羹

百合花鸡蛋羹

黑芝麻甜奶粥

草莓柚奶汁

红枣桂圆猪皮汤

大蓟粥

白果冬瓜汤

石榴花粥

当归玫瑰茶

黑芝麻山药羹

香菇白菜羹

红枣莲子鸡腿汤

冠心病

素虾仁饭

翡翠莴笋丝

山药豆腐汤

菠菜玉米枸杞粥

西芹炒豆干

油菜枸杞粥

红花煮鸡蛋

西红柿桂圆粥

西红柿海带粥

豆浆玉米粥

玉竹炖猪心

木瓜葡萄粥

木瓜大米粥

莴笋粥

桂枝红枣猪心汤

木耳枣杞粥

黄芪红茶

香蕉糯米粥

淡菜冬瓜汤

桂圆银耳粥

杏仁豆腐汤

心律失常

红凤菜素面线

凉拌黄花菜

仙人掌炒青椒

黄芪蔬菜汤

腐皮百合羹

吉利香蕉排

黄芪红枣枸杞茶

核桃山楂饮

灵芝猪心汤

何首乌炒猪肝

双仁菠菜猪肝汤

绞股蓝养血茶

高血压

农家芋头饭

毛丹银耳

九层塔豆腐

味噌三丝汤

鳕鱼蘑菇粥

菠菜芹菜萝卜粥

豆奶南瓜球

玉米核桃粥

陈皮黄芪粥

红枣杏仁粥

浓汤杂菌煲

田螺芹菜咸蛋粥

糖醋芹菜

淡菜芹菜鸡蛋粥

鸡肉芹菜芝麻粥

冬瓜竹笋粥

黑枣玉米粥

茄子炖土豆

黄瓜胡萝卜粥

丝瓜胡萝卜粥

豌豆鱼头汤

土豆葱花粥

西红柿山药粥

荞麦面疙瘩汤

香菇枸杞养生粥

蒜蓉茼蒿

木耳大米粥

绿豆麦片粥

什锦炒面

低血压

山药当归鸡汤

鲫鱼糯米粥

桂圆黑枣汤

人参红枣茶

当归龙眼猪腰汤

红枣山药粥

脑卒中

玉参炖鸭

灵芝黄芪猪蹄汤

复方白蛇酒

钩藤白术饮

天麻炖猪脑

全蝎酒

牡蛎豆腐羹

黑豆白酒

爬山虎药酒

薏苡仁南瓜浓汤

濒湖白花蛇酒

复方黑豆酒

--------------------------

第三章神经科

--------------------------

头痛

银芽冬菇炒蛋面

香草鲜菌炒粉

地三鲜

冬瓜双豆

桂圆山药红枣汤

薏仁半夏汤

白萝卜饼

菊花糖蜜水

芹菜蔬果汁

失眠多梦

小米绿豆粥

冰糖百合

醋熘莴笋

葡萄干红枣汤

红豆莲藕粥

糯米卷

银耳山药甜汤

玉竹冰糖粥

芡实茯苓粥

核桃红枣木耳粥

猕猴桃鲜藕羹

赤小豆莲子清鸡汤

琥珀莲子羹

皮蛋瘦肉粥

牛奶椰汁

卷心菜菠萝汁

红枣桂圆粥

莲子青菜粥

桂圆核桃青菜粥

红豆核桃粥

核桃牛奶煮豆浆

樱桃麦片大米粥

荸荠荔枝排骨汤

香菌豆腐羹

胡萝卜瘦肉粥

玉米瘦肉粥

菖蒲猪心汤

金瓜百合甜点

养心安神茶

瘦肉生姜粥

抑郁症

当归郁金猪蹄汤

木瓜雪蛤羹

玫瑰香附茶

莲心香附茶

柴胡白菜汤

佛手瓜白芍瘦肉汤

头晕耳名鸣

归芪白芍瘦肉汤

女贞子首乌鸡汤

枸杞人参酒

龙骨牡蛎炖鱼汤

阿胶猪皮汤

灵芝蒸猪心

天麻鱼头汤

补益杞圆酒

菊花酒

神经衰弱

芹菜素肉蒸饺

莲子百合汤

炝拌三丝

蘑菇菜心炒圣女果

土豆豆沙糕

白芷果醋茶

龙眼百合蜜汤

杜仲五味子茶

虫草炖甲鱼

百合汁

龙眼花生汤

桂圆红枣粥

三叉神经痛

白芍猪尾汤

羌活鸡肉汤

石膏沙参茶

阿尔茨海默病

北京炒疙瘩

桑叶清新茶

紫菜蛋花汤

雷沙汤圆

臭豆腐蒸毛豆

女贞子蜂蜜饮

醋烧鳜鱼羹

清汤鲈鱼羹

天麻黄精炖乳鸽

黄鱼海参羹

鸡蛋木耳粥

坐骨神经痛

强筋党参牛尾汤

附子蒸羊肉

猪腰黑米花生粥

桑寄生竹茹汤

威灵仙牛膝茶

胡萝卜煲牛肉

--------------------------

第四章呼吸科

--------------------------

感冒

竹叶菜饭

荷叶冬瓜粥

降火酱拌菠菜

木耳炒百合

空心菜粥

冬瓜汤

生菜芦笋沙拉

韭菜盒子

板蓝根茶叶汤

金银花薄荷茶

山药扁豆粥

葱白荆芥酒

小白菜萝卜粥

南瓜蔬菜浓汤

南瓜红豆粥

豆腐菠菜玉米粥

大蒜洋葱粥

党参生鱼汤

芋头香菇粥

附子杜仲酒

葱姜盐酒

肺炎

桑白杏仁茶

蜜饯胡萝卜粥

归精黑豆煲鸡汤

白果蒸鸡蛋

沙参玉竹煲猪肺

陈皮牛肉蓉粥

菊花桔梗雪梨汤

山药蛋黄粥

罗汉果杏仁猪蹄汤

慢性支气管炎

菠菜洋葱牛肋骨汤

椰子黄豆牛肉汤

南北杏无花果煲排骨

杏仁菜胆猪肺汤

寒凉咳嗽酒

首乌生地绿茶

山药酒

丹参川芎酒

鸽子银耳胡萝卜汤

雪梨酒

陈皮酒

哮喘

灵芝银耳茶

核桃乌鸡粥

瘦肉豌豆粥

山药冬菇瘦肉粥

白果瘦肉粥

麻黄陈皮瘦肉汤

瘦肉西红柿粥

香菇白菜肉粥

白菜鸡肉粥

莲子葡萄萝卜粥

太子参炖瘦肉

黑豆瘦肉粥

肺气肿

百合参汤

枇杷叶桑白皮茶

桑白润肺汤

款冬花猪肺汤

晶莹醉鸡

清肺润燥汤

肺结核

鸡蛋银耳浆

木瓜白果姜粥

香菇煲鸡翅粥

栗子炖猪肉

海带鱼头汤

金橘银耳羹

慢性咽炎

罗汉果瘦肉汤

厚朴蔬果汁

乌梅竹叶绿茶

罗汉果银花玄参饮

川贝母杏仁枇杷茶

百合无花果鲾鱼汤

--------------------------

第五章消化科

--------------------------

胃炎

红豆炒芦荟

党参鳝鱼汤

酱拌面

白菜豆腐汤

蜜饯萝卜

干姜绿茶

白果煲猪小肚

西蓝花四宝蒸南瓜

淡盐水

菠萝银耳红枣甜汤

大蒜银花茶

佛手酒

胃溃疡

白芍椰子鸡汤

白术猪肚粥

生姜米醋炖木瓜

麦芽乌梅饮

佛手延胡索猪肝汤

柴胡枸杞子羊肉汤

白芍山药鸡汤

黑豆甘草茶

椰子肉银耳煲老鸽

胃下垂

补胃牛肚汤

枣参茯苓粥

莲子红枣糯米粥

胃癌

山楂消食汤

牡蛎猪蹄汤

参枣茯姜黑米粥

带鱼黄芪汤

佛手娃娃菜

芡实羊肉汤

腹泻

糙米豌豆饭

黄花菜马齿苋汤

海带姜汤

豌豆包

水果沙拉

赤芍菊花茶

马齿苋荠菜汁

蒜糖止泻酒

地榆附子浸酒方

急性胃肠炎

菜心扒豆腐

蘑菇蛋卷

黄连白头翁粥

苹果番荔枝汁

藕姜蜜饮

山药鲑鱼

慢性肠炎

金针生地鲜藕汤

双花饮

蒜肚汤

便秘

核桃仁粥

米粉蒸茼蒿

沙姜菠菜

菠菜西红柿汤

海带黄豆汤

凉拌苹果花豆

酵素糖醋水

山楂苹果大米粥

大肠枸杞子核桃汤

黑芝麻核桃汤

芹菜玉米粥

春砂仁花生猪骨汤

山药莴笋粥

大黄绿茶

绿豆玉米粥

萝卜洋葱菠菜粥

香菇绿豆粥

菜心螺片猪瘦肉汤

西蓝花香菇粥

菠菜鱼片汤

红薯粥

香蕉鱼卷

栗子白菜枸杞汤

当归红枣煲鸭汤

痔疮

爽口粳米饭

香蕉粥

莴笋炒木耳

苦瓜豆腐

芦荟苹果汁

罗汉斋肠粉

开封凉皮

芝麻姜奶

淮山土茯苓煲瘦肉

鱼腥草茶

笋菇菜心

益母草黑豆鸡蛋汤

直肠癌

银花茅根猪蹄汤

山药大蒜蒸鲫鱼

大白菜面筋泡

牛蒡素肉丝汤

藕断丝连

白萝卜牛蒡茶

胆结石

洋葱炖乳鸽

玉米须煲蚌肉

慢性病毒性肝炎

何首乌茶

板栗枸杞粥

天冬米粥

鹿茸大米粥

百合桂圆薏苡仁粥

红枣首乌芝麻粥

枸杞南瓜大米粥

红枣玉米萝卜粥

党参红枣黑米粥

黄花菜瘦肉枸杞粥

猪腰大米粥

板栗花生猪腰粥

鸡蛋枸杞猪肝粥

白菜薏苡仁粥

黑豆玉米粥

胡萝卜薏苡仁粥

胡萝卜山药大米粥

眉豆大米粥

莲子糯米蜂蜜粥

羊肉虾米青菜粥

鹌鹑瘦肉粥

羊骨杜仲粥

茵陈甘草蛤蜊汤

猪肝黄豆粥

苦瓜鸭肝汤

猪骨黄豆粥

猪肉香菇粥

美味蟹肉粥

山药黑芝麻粥

脂肪肝

冬瓜豆腐汤

柴胡白菜汤

丁香绿茶

肝硬化

决明枸杞茶

萝卜丝鲫鱼汤

黄芪蛤蜊汤

胆囊炎

补气紫米菜饭

玉米车前大米粥

川楝子利胆糖浆

牛蒡红薯面

红枣芹菜汤

香菇白菜魔芋汤

清脂豆腐浆

栀子菊花茶

黄疸

茵陈炒花甲

茵陈姜糖茶

鸡肝萝卜粥

--------------------------

第六章内分泌科

--------------------------

糖尿病

荞麦蒸饺

蚝汁扒群菇

枸杞大白菜

梅芪玉米须茶

三菇冬瓜汤

韭菜煎饼

三丝萝卜羹

玉竹蜂蜜饮

豆腐鲜汤

痛风

五加皮炒牛肉

淫羊藿药酒

白花蛇酒

苹果雪梨煲牛腱

牛奶炖花生

威灵仙牛膝茶

杜仲丹参酒

牛膝大豆浸酒方

急性肾炎

车前子田螺汤

薏苡仁瓜皮鲫鱼汤

红豆薏苡仁汤

车前草猪肚汤

芹菜甘草汤

虫草炖雄鸭

慢性肾炎

西瓜翠衣煲

车前子荷叶茶

山药炖羊肉

肾结石

水果拌饭

胡萝卜红枣汤

白菜滑子菇

丝瓜豆腐汤

黑木耳拌豆芽

人参蜂蜜粥

茯苓枸杞茶

蒲公英金银花茶

金钱草煲牛蛙

尿路感染

通草车前子茶

乌梅甘草汁

绿豆炖鲫鱼

--------------------------

第七章妇科

--------------------------

月经过少

四物乌鸡汤

鸡蛋麦仁葱香粥

黄芪炖生鱼

黄精黑豆塘虱汤

鸡蛋生菜粥

益母草红枣瘦肉汤

牛奶鸡蛋小米粥

当归田七炖鸡

冬瓜鸡蛋粥

痛经

红枣豌豆肉丝粥

黑豆益母草瘦肉汤

豌豆肉末粥

红糖西瓜饮

香菇白菜猪蹄汤

银耳桂圆蛋粥

菠菜芝麻卷

当归田七乌鸡汤

陈皮眉豆粥

闭经

参归枣鸡汤

猪蹄炖牛膝

红枣羊肉糯米粥

羊肉萝卜粥

羊肉包菜粥

红枣桂圆鸡肉粥

鲜人参乳鸽汤

蛋黄鸡肝粥

当归羊肉汤

羊肉南瓜薏苡仁粥

淮杞红枣猪蹄汤

玫瑰调经茶

木瓜墨鱼汤

鸡肉枸杞萝卜粥

阴道炎

山药土茯苓煲瘦肉

上汤窝蛋苋菜

银花连翘甘草茶

马齿苋荠菜汁

绿豆苋菜枸杞粥

白带异常

莲子百合糯米粥

莲子桂圆糯米粥

糯米香蕉粥

木瓜莲子粥

桂圆枸杞红枣粥

桂圆莲藕糯米粥

山药荔枝糯米粥

山药赤豆糯米粥

花生银耳粥

花生红枣大米粥

玉米芋头粥

盆腔炎

冬瓜薏米煲鸭

生地木棉花瘦肉汤

丹参瘦肉汤

二草红豆汤

莲子茅根炖乌鸡

薏米黄芩酒

丹参红花陈皮饮

三香饮

宫颈炎

茅根马蹄猪展汤

黄柏苍耳消炎茶

苦瓜败酱草瘦肉汤

黄柏油菜排骨汤

大芥菜红薯汤

女性不孕症

鲍汁鲜竹焖海参

蛋黄山药粥

龟板杜仲猪尾汤

顺气猪肝汤

肉桂茴香炖雀肉

灵芝茯苓炖乌龟

绿豆糯米粥

栗子羊肉汤

鸡蛋鱼粥

杏仁花生粥

红枣柠檬粥

巴戟羊藿鸡汤

习惯性流产

鸡蛋紫菜粥

菟杞红枣炖鹌鹑

百合板栗糯米粥

红枣鲫鱼粥

莲子猪肚

豌豆樱桃粥

杜仲艾叶瘦肉汤

青菜枸杞牛奶粥

黑枣高粱粥

山药人参鸡粥

芋头红枣蜂蜜粥

白术芡实煲猪肚

阿胶牛肉汤

花生猪排粥

白菜鲤鱼粥

妊娠呕吐

白扁豆鸡汤

香菜鱼片汤

蛋花南瓜粥

砂仁黄芪猪肚汤

生姜牛奶

莲子乌杞炖鸽蛋

生姜橘皮茶

蛋奶菇粥

豆蔻陈皮鲫鱼羹

白菜鸡蛋大米粥

生姜黄瓜粥

妊娠水肿

白术茯苓田鸡汤

胡萝卜马蹄煮鸡腰

赤小豆炖鲫鱼

莲子红米粥

豌豆鲤鱼粥

玉米须大米粥

粉葛薏米脊骨汤

黑枣红豆糯米粥

马蹄冬菇鸡爪汤

鲈鱼瘦肉粥

鲈鱼西蓝花粥

鲤鱼米豆粥

鲜滑草鱼粥

鲜车前草猪肚汤

产后腹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

鸡血藤鸡肉汤

丹参三七炖鸡

化瘀止痛酒

山楂桂皮茶

产后恶露不尽

芥菜大米粥

苦瓜菊花猪瘦肉汤

猪肉莴笋粥

花旗参炖乌鸡

洋葱豆腐粥

冬瓜黑鱼汤

白果莲子糯米乌鸡汤

无花果煲猪肚

小米鸡蛋粥

产后缺乳

莲子土鸡汤

竹笋鲫鱼汤

萝卜干蜜枣猪蹄汤

通草丝瓜对虾汤

猪蹄凤爪冬瓜汤

枸杞香猪尾

乳腺炎

茯苓菊花猪瘦肉汤

豆腐杏仁花生粥

丝瓜银花饮

胡萝卜玉米罗汉粥

莲藕红豆汤

三蔬海带粥

马蹄百合生鱼汤

蒲公英茶

乳腺增生

青皮炒兔肉

佛手黄精炖乳鸽

香附豆腐泥鳅汤

佛手元胡猪肝汤

海带海藻瘦肉汤

田七薤白鸡肉汤

山楂茉莉高粱粥

柴胡橘皮饮

功能性子宫出血

莲藕炖排骨

猪骨黄豆丹参汤

槐花猪肠汤

艾蒿茶

田七炖乌鸡

人参莲枣炖乌鸡

三七粉粥

墨鱼鸡肉汤

乌梅汁

子宫脱垂

黄芪山药鱼汤

飘香鳝鱼粥

人参雪梨乌鸡汤

枣鸡汤

鲜人参炖鸡

参芪炖牛肉

党参老母鸡汤

鳝鱼红枣粥

甲鱼芡实汤

胡椒猪肚汤

红枣红米补血粥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甘麦大枣粥

莲子芡实猪心汤

韭菜猪骨粥

灵芝炖土鸡

山药麦芽鸡肫汤

山楂猪骨大米粥

参麦泥鳅汤

河虾鸭肉粥

姜片海参炖鸡汤

洋葱青菜肉丝粥

莲心苦丁更年清心茶

--------------------------

第八章男科

--------------------------

阳痿

细辛枸杞粥

三草酒

西汉古酒

小麦生地百合羹

韭菜虾羹

五香狗肉汤

助阳酒

五子螵蛸酒

蛤蚧麻雀汤

龙凤海鲜粥

红参海马酒

猪脑粥

复方栀茶酒

羊肾酒

巴戟黑豆鸡汤

补肾健脾酒

青松龄药酒

早泄

北芪枸杞子炖乳鸽

沙苑莲须酒

福禄补酒

莲子菠萝羹

韭菜汁

保真酒

苁蓉羊肉粥

芡实莲须鸭汤

蛤蚧菟丝酒

遗精

牛筋三蔬粥

鸭肉菇杞粥

枸杞鸽粥

地黄首乌酒

六神酒

海马汤

健阳酒

首乌归地酒

猪肚槟榔粥

熙春酒

巴戟熟地酒

前列腺炎

五子下水汤

酸浆草酒

山枝根酒

椰汁薏苡仁羹

荠菜酒

二山芡实酒

土茯苓鳝鱼汤

灯芯草雪梨汤

仙茅益智仁酒

前列腺增生

绿豆茯苓薏米粥

菠菜素肉饺

韭菜绿豆芽

油茶面

半枝莲蛇舌草茶

核桃冰糖炖梨

知母玄参茶

银耳西红柿汤

绿茶乌梅粥

男性不育症

沉香五花酒

还春口服液

种子药酒

淫羊交藤酒

魏国公红颜酒

晒参山药酒

--------------------------

第九章儿科

--------------------------

小儿流涎

韭菜枸杞粥

多味水果粥

小儿厌食症

橘皮粥

香菜大米粥

毛豆糙米粥

鲜藕雪梨粥

菠萝麦仁粥

小儿夜啼

砂仁茯苓粥

姜糖饮

清心宁神茶

小儿营养不良

牛奶山药麦片粥

山楂山药茶

红枣带鱼粥

小儿惊风

蝉蜕薄荷茶

枣仁粳米羹

天麻炖鹌鹑蛋

小儿遗尿

桂圆莲子羹

玉竹茶

白果莲子乌鸡汤

四味猪肚汤

薏苡仁猪肠汤

小儿肥胖症

八宝高纤饭

香菇素菜包

花菜拌西红柿

绿豆薏仁奶粥

银丝竹荪汤

红花绿茶饮

竹荪玉笋粥

冬瓜冬笋冬菇汤

蒜汁西芹

菊花山楂饮

茯苓白豆腐

小儿腮腺炎

柴胡莲子田鸡汤

赤芍银耳饮

--------------------------

第十章五官科

--------------------------

口腔溃疡

土茯苓绿豆老鸭汤

石斛炖鲜鲍

麦冬竹叶茶

西红柿猪肝汤

糯米莲子羹

鼻炎

翠玉蒸饺

蒜蓉木耳菜

香椿拌豆腐

香菜黄豆汤

蝴蝶薄撑

决明山楂茶

宁波汤圆

菊花薰衣草茶

辛夷花鹧鸪汤

丝瓜络煲猪瘦肉

薄荷茶

耳鸣耳聋

肾气乌鸡汤

河车鹿角胶粥

杜仲牛肉

何首乌黄精茶

牛膝猪腰汤

丝瓜莲子鸭羹

流行性结膜炎

板蓝根丝瓜汤

枸杞子菊花茶

茯苓清菊茶

菊花枸杞子绿豆汤

鳝鱼苦瓜枸杞子汤

夜盲症

菊花决明饮

桑麻糖水

菠菜羊肝汤

枸杞子鹌鹑鸡肝汤

菊花羊肝汤

决明子鸡肝苋菜汤

决明子杜仲鹌鹑汤

枸杞子韭菜炒虾仁

鸡肝胡萝卜汤

南瓜百合粥

蛋液鲫鱼羹

猪皮麦冬胡萝卜汤

--------------------------

第十一章皮肤科

--------------------------

痤疮

山药红枣粥

芦荟苹果汁

茉莉花鸡粒羹

枸杞菊花排骨汤

益母草黑豆鸡蛋汤

椰汁黑糯米粥

甜杏仁羹

白果麦片粥

苦瓜菠萝汤

湿疹

竹笋米粥

苦参地肤酒

苦参百部酒

白扁豆粥

黄柏地肤酒

除湿药酒

黄褐斑

银耳美白润颜茶

木瓜炖银耳

苹果雪耳猪蹄筋汤

西红柿荸荠汁

牡蛎粉煮鸽蛋汤

蔬菜沙拉

什果西米露

清爽蔬果汁

冻疮

花椒羊肉汤

艾叶煮鸡蛋

复方樟脑酒

当归山楂汤

防治冻伤药酒

姜椒酒

生姜肉桂炖猪肚

木瓜煮樱桃

生姜肉桂炖虾丸

当归酊

桂苏酒

银屑病

斑蝥百部酊

牛皮癣酒

马钱二黄酒

白癜风

白癜风酊

骨脂猴姜酒

补骨丝子酊

菟丝子酒

补骨川椒酊

复方补骨脂酒

脱发

首乌黑芝麻茶

首乌黄精肝片汤

神应养真酒

--------------------------

第十二章骨科

--------------------------

骨质疏松

红绿豆花生猪蹄汤

枸杞鱼头汤

玉米山药粥

鲜奶银耳乌鸡汤

荔枝山药粥

红枣乌鸡雪蛤汤

双丝银鱼羹

鲜红椒鱿鱼羹

鱿鱼豆腐羹

燕麦枸杞粥

月见草花粉饮

肩周炎

桑枝鸡汤

五加皮烧黄鱼

痹酒

风湿性关节炎

百合雪梨粥

薏苡仁桑枝水蛇汤

百合南瓜大米粥

红枣大米粥

三红玉米粥

牛筋汤

牛奶芦荟稀粥

豆腐木耳粥

桂圆大米粥

绿豆海带粥

豌豆枸杞牛奶粥

山药萝卜莲子粥

颈椎病

薏苡大枣粥

莲芡粥

红椒黄豆

醪糟汤圆

芝麻糯米糕

罗汉三宝茶

骨质增生症

补骨脂芡实鸭汤

玉竹西洋参茶

海带豆腐汤

--------------------------

前言

--------------------------

“药补不如食补”,食疗是我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的防病治病理念,也是中国特有的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调理方式。它不仅不需要病人吃苦涩的药物,接受痛苦的针剂,还能让人一饱口福,深受百姓欢迎,已成为寻常百姓乐于接受的治病方法。

食疗方是以食物和药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饪经验相结合的产物。食疗并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加工,而是在中医阴阳、虚实等辨证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品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食物。

俗话说:“药食同源。”食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它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对于无病之人,可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对于身患疾病之人,可选择适当的食疗方,对身体加以调养,增强体质,辅助药物发挥其药效,从而达到辅助治病的作用。在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人们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调养身体,而食疗简单说起来就是注意食物的搭配和做法,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省去了求医问诊的时间。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具有毒副作用,长期食用人体还会产生依赖性,而食疗所用的大部分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合理选择和搭配便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另外,食疗所用食材价格低廉,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调理的目的,这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最重要的是,食疗免去了人们打针、吃药的痛苦,让我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强健身体,治疗疾病。

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都可以借助食疗方进行治疗,小病小恙通过食疗可以轻轻松松地治愈,恢复健康;各种慢性、疑难病症通过食疗逐步调理,既能根除疾病,又对身体之正气无害;即使患有大病也可用食疗方辅助治疗,加快机体康复,增强抵抗力。可以说,食疗对身体有益无害,让人们在一日三餐中,轻松保持健康。

食疗是一种绿色的治病之道,更确切地说,食疗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但是,普通人对中药和食物的属性与功效并不是很了解,当然对自制食疗药膳更是无从下手。为了帮助读者解决这一难题,让读者少打针、少吃药、少往医院跑,我们精选了千余道绿色安全、疗效显著、操作简单的食疗方,编写了这本《百病食疗大全》。书中精选的食疗方将蔬菜、水果、肉类等食材与药材和调料巧妙搭配,制作方法抑是最健康又简单的煲、炖、蒸等烹饪手法,而且品种齐全,包括羹汤、家常菜、果汁、主食等,力求让读者学会既营养又健康的餐桌美食,乐享食材和药材的天然补益作用。此外,本书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分别介绍了心脑血管科、神经科、呼吸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妇科、男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科等11个科室,100多种疾病的食疗方。而且为了帮读者达到“食到病除”的目的,对每种疾病的病理、疾病特征、家庭防治进行了详细分析,让读者明白治,放心吃。本书中的食疗方原料便宜、制作方便、安全有效,非常适合普通家庭采用,让您和家人在日常饮食中实现低成本防病治病,健康每一天!

……………………………………………………………………………………………………………………

【第一章 食疗养生常识须知】

《食疗的历史渊源》

食疗药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在当时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食医专司饮食营养卫生。这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有饮食营养法研究,而且形成了制度。

《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的医学专著,该书提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要求“治病必求于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疗原则。书中还将多种食物分列于五味之下,以治五脏之疾病。在论述膳食治疗之后,它总结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原则。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从而加速了药膳研究的进程。东汉末年所出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书中根据药物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而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宣,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著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食疗药膳性质的民间简便方。如海藻治瘿病,羊肝治雀盲等。梁代养生家陶弘景对药物和食物进行了分类。北魏崔浩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唐代,中国药膳不但在理论上得以系统发展,在应用方面也更为广泛。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并附虫鱼共五部分,共收载药用食物154种,载有药膳食疗方117首,并且明确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并认为“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至此,食疗已成为一门学问。

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医药理论,提倡蒙、汉医的进一步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成果,由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

明清药膳著述更为丰富多彩,在各种食疗方剂、药物和食物的性味功用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在应用上更加广泛和普及,特别是药膳的烹调和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明代李时珍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突破了古代本草分类方法的约束,增列了水、火、土、服器部。收载了谷物73种、蔬菜105种、果品127种。所载444种动物药中,有许多可供药膳使用,且营养十分丰富,疗效也甚高。这个时期,对食疗学发展有价值的医药古书较多,卢和撰写的《食物本草》问世以后,另一本托名元代李果编辑,明代李时珍参订的《食物本草》二十二卷本,成书于明末,广为流传。姚可成辑补的《食物本草》将食物列为1682条,叙述全面,有名称、产地、加工、制备、治疗功效等,是我国明代食物专著中较完善的版本。清代养生家曹慈山在《老恒言》中,专为老年人编制了一百种粥谱,可谓集药粥之大成。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医学发展的方向在原来临床医学的基础上逐步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方向发展。食疗药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健食品和食疗药膳逐步向社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广泛应用食疗的方法可使患者早日康复,健康也得到保障,老年人更加长寿,青少年增强体质;这对民族的兴旺及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食疗的中医基础》

中国传统医学向来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药膳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结合了中医食疗学,人体阴阳五行与药膳的调理关系,藏象与药膳的调理等内容。简要地说,它包括了食疗和药膳两个方面。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目的;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食疗与中医食疗学

中国食疗,源于古代。饮食疗法,远在周秦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而在中国中医学中,也十分重视用药膳进行保健工作。这时的药膳即古代的食疗。而在现代,我们给食疗总结了一个定义,即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物、食物,通过烹调加工,变为具有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食疗也可以指一种养生方法,又称“食治”,即根据食物的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而有调理和治疗作用。它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药膳等重要内容。

人类用食物治病起源甚早。《黄帝内经》指出:“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还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千金要方》中有“食治篇”,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叙述,孙氏曰: “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能用食物治好疾病的医生,才是高明的医生。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以饮食防病、治病或康复的方法,称为中医食疗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如何将食物经过一定的烹饪加工,充分发挥其食物的治病、保健作用;二是配入适当的药物,虽然用药,但通过技术处理而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疗疾与保健。我国有“药食同源”之说。甘人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将饮食与药物并论,认为可供饮食的动、植物及加工品,虽然种类繁多,但其五色、五味以及寒热、补泻之性、 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物与药物应用的道理并无二致。所以历代医家,对于饮食的宜忌,调剂方法亦颇究心,用饮食治病、防病、保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在古医籍中亦多有论及,具有专门论述。历代书目著录及现存的食疗文献,散见于医家著述中,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藏象与食疗

藏象,古代认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不仅和中医学有着重要关系,就是和中国食疗学也密切相关。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整体。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由此可见,脏腑某一器官出现病变,与脏腑表里有关,比如心出现病变,必然牵连小肠;肾出现病变与膀胱有牵连等。

这些现象对食疗方法十分重要,给诊断、食疗配方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有人患眼疾,若是肝上的病变,我们则用补肝明目的药膳,用沙苑子羊肝汤,其效果就很理想。又如,羊肝汤对青盲内障也有较好疗效。我们在藏象学说的指导下,认真研究药膳对各个脏腑的治疗方法、保健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阴阳五行在食疗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贯穿在中国药膳学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中医用阴阳说明人体病理变化,虽然人体病变有多种,但用阴阳失调进行概况,则一目了然。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一原则,直接指导药膳的应用。用药膳疗疾的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先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分析机体脏腑、经络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在药膳学中,五行学说指导着“四季五补”用膳原则。一年四季分“春、夏、长夏、秋、冬”五脏配五行,即,春,五脏属肝,配木;夏,五脏属心,配火;长夏,五脏属脾,配土;秋,五脏属肺,配金;冬,五脏属肾,配水。因而对药膳的施膳滋补方法是:春需要升补,宜补肝;夏需要清补,宜补心;长夏需要淡补,宜补脾;秋需要平补,宜补肺;冬需要滋补,宜补肾。

《食疗的应用原则》

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但大部分中药汤剂味道都比较苦涩;而加入了食材而成的药膳,多以养生防病为目的,见效虽慢,但胜在其整体的味道上。药膳重在“养”与“防”,因此,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不能代替药物治病。同时,虽然药膳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其应用也很广泛,但是不能乱用、滥用,在应用时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辨证用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点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证治疗”,而是以证为基础的普遍应用的一种诊治方法。药膳在治疗、补益方面,以中医理论作为依据,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症状、健康等情况的不同,对药膳的施法应用上也有所区别,这就叫“因证施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辨证选用药膳是人们合理使用药膳的基本原则,就药膳与病证性质而言,则当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总原则,结合脏腑辨证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药物和食物配制药膳。

虚证即正气不足,可分为气、血、阴、阳虚弱四大类型。气虚的人宜多选用补脾益气的食材和药材,如母鸡、莲子、大枣、西洋参等。血虚的人宜多选用补养心血的食材和药材,如乌骨鸡、猪肝、当归、阿胶、夜交藤、合欢花、柏子仁、酸枣仁等。阴虚的人宜多选用滋养肺阴、心阴的食材和药材,如梨子、冰糖、枸杞子、麦门冬、沙参、玉竹等。阳虚的人宜多选用温振心阳、温补脾阳、温肾壮阳的食材和药材,如桑葚、葡萄、桂枝、炙甘草、干姜、白术、附片、肉桂等。常见的慢性病不仅是正气不足,还挟有实邪,常见有气滞、血瘀、痰湿、虚火等。配制药膳时在一定阶段也必须选用行气、化瘀、消痰、降火诸品,不可一味用补。如气滞证兼见脘腹胀满疼痛、呕吐、嗳气、呃逆、矢气(放屁),为脾胃气滞,可选用佛手柑、陈皮等制作药膳理气健脾止痛。如血瘀兼见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刺痛,或牵引肩痛,舌尖有瘀斑,脉结代,为心脉瘀阻,可选用桃仁、生地、葛根等制作药膳通脉活血。

因人用膳

人的年龄不同,其生理状况有明显的差异。人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选择药膳养生也区别对待。小儿体质娇嫩,选用原料不宜大寒大热;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是生机旺盛,脏腑娇嫩,选用原料应少温补,注意多样化,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且尤其应注意时时呵护脾胃,以补后天之本。中年人脏腑功能旺盛,各器官组织都处于鼎盛时期。通过补养不但能身体强壮,也可防治早衰。药膳选料宜补肾、健脾、疏肝。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这些都是在药膳选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同时还需注意,人的年龄不同,人的体质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

因时用膳

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就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组方施膳时必须注意。如长夏阳热下降,纲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在此季节中,感受湿邪者较多。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药膳用解暑汤为宜。冬天气温较低,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们不注意防寒保暖,就易感受寒邪,容易损伤阳气。所谓“阴盛则阳病”就是阴寒偏盛,阳气损伤,或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故出现一系列功能减退的证候。如恶寒、肢体欠温、脘腹冷痛等。药膳用天雄羊腿等最宜。

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均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会不同。有的地方气候潮湿,此地的人们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方天气寒冷,此地的人们饮食多热而滋腻。在制作药膳时也应遵循同样的道理。例如:同是温里回阳药膳,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宜轻。上述施膳的4个因素,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辨证施膳”主要辨明症候,而因地、因时、因人施膳,强调既要看到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又要注意地理和气候的差异,把人体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组方施膳。

《食疗材料的四性五味》

药膳养生是按药材和食材的性、味、功效进行选择、调配、组合,用药物、食物之偏性来矫正脏腑功能之偏,使体质恢复正常平和。中医将药材和食材分成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也是指人体食用后的身体反应。如食后能减轻体内热毒的食物属寒凉之性,食后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人体五脏,酸对应肝、苦对应心、甘对应脾、辛对应肺、咸对应肾。

中药材的“四性”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温、热、寒、凉。温性和热性中药材一般都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病证。寒性和凉性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四性”外,还有性质平和的“平性”。

温热性质的中药包含了“温”和“热”两性,从属性上来讲,都是阳性的。温热性质的药材有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的功效,可以消除或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如怕冷、手脚冰冷、喜欢热饮的人食用。典型中药材有黄芪、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大枣、桂圆肉、鸡血藤、鹿茸、杜仲、淫羊藿、锁阳、肉桂、补骨脂等。

寒凉性质的中药包含了“寒”和“凉”两性,从属性上来讲,都是阴性的。寒凉性质的药材和食物均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如金银花可治热毒疔疮;夏季食用西瓜可解口渴、利尿等。寒与凉只在程度上有差异,凉次于寒。典型中药材有金银花、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菊花、桑叶、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淡竹叶、马齿苋、葛根等。

平性的药食材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药食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并容易消化。各种体质的人都适合食用。典型中药材有党参、太子参、灵芝、蜂蜜、莲子、甘草、白芍、银耳、黑芝麻、玉竹、郁金、茯苓、桑寄生、麦芽、乌梅等。

中药材的“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酸”能收敛固涩、帮助消化、改善腹泻。多食易伤筋骨;感冒者勿食。典型中药材有乌梅、五倍子、五味子、山楂、山茱萸等。

“苦”能清热泻火、降火气、解毒、除烦、通泄大便,还能治疗咳喘、呕恶等。多食易致消化不良、便秘、干咳等;体热者不宜多食。典型中药材有黄连、白果、杏仁、大黄、枇杷叶、黄芩、厚朴、白芍、青果等。

“甘”能滋补、和中、缓急。多食易发胖、伤齿;上腹胀闷、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典型中药材有人参、甘草、红枣、黄芪、山药、薏苡仁、熟地等。

“辛”发散风寒、行气活血,治疗风寒表征,如感冒发热、头痛身重。辛散热燥,食用过多易耗费体力,损伤津液,从而导致便秘、火气过大、痔疮等;阴虚火旺者忌用。典型中药材有薄荷、木香、川芎、茴香、紫苏、白芷、花椒、肉桂等。

“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消肿,用于大便干结,还可消除肿瘤、结核等。多食易致血压升高、血液凝滞;心脏血管疾病、中风患者忌食。典型中药材有芒硝、鳖甲、牡蛎、龙骨、草决明、玉米须等。

食物的“四性”

不管是食物还是药材,其“四性”皆为“寒”“热”“温”“凉”四种。凉性和寒性,温性和热性,在作用上有一定同性,只是在作用大小方面稍有差别。此外,有些食物其食性平和,称为平性。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能减轻和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

温热食物:温热性的食物多具有温补散寒、壮阳暖胃的作用。适宜寒证或阳气不足之人服食。常见的温热食物有:生姜、葱白、大蒜、姜、韭菜、南瓜、羊肉、狗肉、荔枝、龙眼、栗子、大枣、核桃仁、鳝鱼、鲢鱼、虾、海参等。

寒凉食物:寒凉性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功效。适宜热证或阳气旺盛者食用。常见的寒凉食物有:西瓜、木瓜、梨、甘蔗、荸荠、菱角、绿豆、莲藕、芹菜、冬瓜、黄瓜、苦瓜、丝瓜、白萝卜、海带、鸭肉等。

平性食物:平性食物大多具有营养保健作用。适宜日常营养保健或者大病初愈后的营养补充。常见的平性食物有:大米、玉米、红薯、芝麻、莲子、花生、黄豆、扁豆、猪肉、鸡蛋、牛奶、胡萝卜、白菜等。

食物的“五味”

“五味”与“四气”一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黄帝内经》中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黄帝内经》中说:“辛以润之。”意思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作用。多用来治疗虚证、身体诸痛,调和药性和中毒解救。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肺虚久咳、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症。

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有泻火解毒和化湿的作用,多用于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咸:能软、能下,即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多用来治疗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肿瘤包块等证。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谨和三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小便频多、滑精、咳嗽经久不止及各种出血病。但酸味容易敛邪,如感冒出汗、咳嗽初起、急性肠火泄泻,均当慎食。常见的酸性食物有醋、番茄、橄榄、山楂等。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证、湿证。但过量食用易引起腹泻,所以脾胃虚弱者宜审慎食用。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茶叶、百合、白果、猪肝等。辛即辣味,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表证及寒凝疼痛病症。但过多食用易辣的食物伤津液,积热上火。常用的辛味食物有姜、葱、辣椒、芹菜、豆豉、韭菜、酒等。甘即甜,甘味食物有补益、和中、缓和拘急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证。但过量食用会导致气滞、血压升高。常见的有红糖、白糖、胡萝卜、牛奶、猪肉、牛肉、燕窝等。咸味食物有软坚、散结、泻下、补益阴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瘤(大脖子病)、痰核、痞块、热结便秘、血亏虚等病症。但过量食用会导致血行不畅。盐、猪心、猪腰、紫菜、海带等都属于咸性食物。

《食疗药膳的分类》

我们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和动物,且需加工处理。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爱好及特殊需要,经过不同的配制和加工,制成形态、风格、营养价值不同,花色繁多的加工品。药膳的传统制作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伍,经过加工,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特殊食品。纵观古代医籍文献中的分类方法记载,结合现代药膳加工、烹调技术引入药膳后所产生的影响,按药膳食品的治疗作用、制作方法和应用,及药膳食品原料等方面进行如下分类。

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

流体类:①汁类:由新鲜并含有丰富汁液的植物果实、茎、叶和块根,经捣烂、压榨后所得到的汁液。制作时常用鲜品。②饮类:将作为药膳原料的药物或食物经粉碎加工制成粗末,以沸水冲泡即可。制作特点是不用煎煮,省时方便,有时可加入茶叶一起冲泡而制成茶饮。③汤类:将要做药膳的药物或食物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放入锅内,加清水用文火煎煮,取汁而成。这是药膳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种剂型。食用汤液多是一煎而成,所煮的食料亦可食用。④酒类:将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白酒,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而成。⑤羹类:以肉、蛋、奶或海产品等为主要原料加入药材而制成的较为稠厚的汤液。

半流体类:①膏类:亦称“膏滋”。将药材和食物加水一同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状的稠膏。具有滋补、润燥之功,适用于久病体虚、病后调养、养生保健者长期服用。②粥类:是以大米、小米、秫米、大麦、小麦等富含淀粉的粮食,加入一些具有保健和医疗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再加入水一同煮熬而成的半液体食品。中医历来就有“糜粥自养”之说,故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等脾胃虚弱之人。③糊类:由富含淀粉的食料细粉,或配以可药食两用的药材,经炒、炙、蒸、煮等处理水解加工后制成的干燥品。内含糊精和糖类成分较多,开水冲调成糊状即可食用。

固体类:①饭食类:是以稻米、 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材料,加入具有补益且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米饭和面食类食品。分为米饭、糕、卷、饼等种类。②糖果类:以糖为原料,加入药粉或药汁,兑水熬制成固态或半固态的食品。③粉散类:是将作为药膳的中药细粉加入米粉或面粉之中,用温水冲开即可食用。

按制作方法分类

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下锅,加水适量置于武火上,烧沸去浮沫,再置文火上炖烂而制成的。

焖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和食物同时放入锅内,加适量的调味品和汤汁,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的。

煨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置于文火上或余热的柴草灰内,进行煨制而成。

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和调料拌好,装入碗中,置蒸笼内,用蒸气蒸熟的。

煮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在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熟的。

熬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与食物倒入锅内,加入水和调料,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烧至汁稠、味浓、熟烂的。

炒类:此类药膳是先用武火将油锅烧熟,再下油,然后下药膳原料炒熟的。

熘类:这是一种与炒相似的药膳,主要区别是须放淀粉勾芡。

卤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加工后,放入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而制成的。

烧类:此类药膳是将食物经煸、煎等方法处理后,再调味、调色,然后加入药物、汤汁,用武火烧滚,文火焖至卤汁浓稠而制成的。

炸类:此类药膳是将药膳原料放入油锅中炸熟而成的。

按功效分类

养生保健延寿类:①补益气血药膳:适用于平素体虚或病后气血亏虚之人,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等。②调补阴阳药膳:适用于机体阴阳失衡之人,如具有补阴作用的桑葚膏,具有补阳作用的冬虫夏草鸭等。③调理五脏药膳:适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弱、功能低下之人,用酸、苦、甘、辛、咸来补养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健脾膏、补肾膏。④益智药膳:适用于老年智力低下,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记忆力减退之人,如酸枣仁粥、柏子仁炖猪心等。⑤明目药膳:适用于视力低下、视物昏花之人,如黄连羊肝丸、决明子鸡肝汤等。⑥聪耳药膳:适用于老年耳聋、耳鸣,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力减退之人,如磁石粥、清肝聪耳李实脯等。⑦延年益寿药膳:适用于老年人平素调养、强身健体、养生防病,如清宫寿桃丸、茯苓夹饼等。

美容美发类:①增白祛斑药膳:适用于皮肤上有黑点、黑斑、色素沉着之人,如白芷茯苓粥、珍珠拌平菇等,以美容增白。②润肤美颜药膳:适用于皮肤老化、松弛,面色无华之人,具有美容抗衰功效,如沙苑甲鱼汤、笋烧海参等。③减肥瘦身药膳:适用于肥胖之人,如荷叶减肥茶、参芪鸡丝冬瓜汤等。④乌发生发药膳:适用于脱发、白发以及头发稀少之人,如黑芝麻山药米糕、《积善堂经验方》中的乌发蜜膏等。⑤固齿药膳:适用于老年体虚、牙齿松动、掉牙之人,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等。

祛邪治病类:①解表药膳: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如葱豉汤、香薷饮等。②清热药膳: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机体热毒内蕴,或余热未清之证。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等。③祛寒药膳: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机体外寒入侵或虚寒内生的病证。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等。④消导药膳: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腹胀等症。如山楂糕、五香槟榔等。⑤通便药膳:具有润畅通畅的功效,适用于大便干燥之症。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等。⑥利水药膳:具有利水祛湿、通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尿少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如赤小豆鲤鱼汤、茯苓包子等。⑦活血药膳: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瘀血内停,跌打损伤等症。如益母草膏、当归鸡等。⑧理气药膳:具有行气、理气、止痛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胀痛不舒以及气滞血瘀等证。如陈皮饮、佛手酒等。⑨祛痰药膳:具有祛痰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等症。如梨膏糖、瓜蒌饼等。⑩止咳药膳:具有宣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咳嗽等症。如川贝蒸白梨、糖橘饼等。?平喘药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哮喘等症。如丝瓜花蜜饮、柿霜糖等。?熄风药膳:具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适用于肝经风热,或虚风内动之证。如菊花茶、天麻鱼头等。?安神药膳:具有养血补心、镇静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症。如柏仁粥、酸枣仁汤等。?排毒药膳:具有调节机体状况、改善机体功能、排出体内毒素的作用,适用于机体不适、痤疮等平素火毒易盛之症。如黄芪苏麻粥、鲜笋拌芹菜等。

《食疗药膳的食用须知》

在食用药膳时我们也需要知道,在理念上,药膳讲究的是“辨体施食,对症下药”,虽然药膳有很多优点,但它毕竟只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功能食品”,要讲究“对症下药”。同时,食用药膳时还应该科学忌嘴。俗话说“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这充分说明了忌口的重要性,不少中医文献中都有忌口的记载。但是,目前民间的忌口方式太过于苛刻而且盲目,所以我们都需要了解科学忌口的道理。

食用药膳宜合理饮食

人的体质可能因为遗传、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的体质在生理、病理上会有不同的表现。随着中医养生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正确吃法”的重要性,也开始懂得从饮食方面来改善体质,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以法,长有天命。”说明了五味合理搭配的重要性。

粗细搭配:粗粮和细粮搭配既能提高食物蛋白质的生理利用率,又可增进食欲,经常进食少量粗粮,还能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干稀搭配:单吃过干食品,如米、馍,或单喝稀汤,都不符合营养要求,应该干、稀搭配,这样才可使蛋白质得到补充。

荤素搭配:素食主要是指粗粮、蔬菜等植物性食品,荤食主要指动物性食品。荤素搭配并且以素为主,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并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利用率,保证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需要的满足。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单纯吃素对人体可能并无益处。僧侣们大都长寿并非全部得益于素食,而是与其他因素,如环境、生活规律、清净无为等有关。

此外,中医学还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

常见食物保健功效:

(01)聪耳作用:莲子、山药、荸荠、蜂蜜。

(02)明目作用:猪肝、羊肝、青鱼、枸杞子、蚌。

(03)生发作用:芝麻、韭菜子、核桃仁。

(04)乌须作用:黑芝麻、核桃仁、大麦。

(05)益智功能:五味子、核桃仁、荔枝、龙眼、大枣、百合、山药、粳米。

(06)强化筋骨:栗子、酸枣、鳝鱼、盐、牛膝、杜仲。

(07)提神解乏:茶叶、荞麦、核桃仁。

(08)补肾壮阳:韭菜、花椒、狗肉、羊肉、鹿肉、海参、鳗鱼。

(09)轻身利尿:荷叶、荷梗、燕麦、高粱米、冬瓜皮、茯苓、泽泻、玉米须。

(10)协助消化:山楂、萝卜、胡椒、葱、姜、蒜。

(11)安神作用:酸枣仁、莲子、百合、龙眼、鸽肉、牡蛎肉。

食用药膳需要科学忌口

(1)认识“发物”:患病需要忌口,如感冒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肝癌忌食油炸食品和酒等。但忌口要讲究科学,不能忌得太过,否则反而会影响病体康复。比如慢性肾脏病患者,需以低蛋白清淡饮食为主,不能大补,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什么肉都不能吃,有些人因为忌得太过,到最后营养不良,反而给治疗和康复带来很大障碍。民间说法中有很多“发物”,多指泥鳅、虾、蟹、海参、羊肉、牛肉、香椿等一些高蛋白质和高营养的食物。人们认为,凡患病就要忌食一切“发物”,否则会引起疾病复发或加重疾病的观点是完全没有科学根据的。营养学家认为,这些“发物”甚至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激发反应,唤醒机体免疫力,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和提高。如泥鳅富含蛋白质、脂肪、钙、铁以及多种维生素,是保肝护肝佳品,急、慢性肝炎病人应多食之;香椿有涩肠止血、燥湿、固精等功效,故适用于便血、痔疮、肠炎、痢疾、妇女赤白带下、男子遗精等疾病。

(2)服药后忌口:即服药后摄取哪些食物会增强或降低药物功效。例如病人正在服用健脾和胃、温中益气的中药,却又摄取一些凉性滑肠的食物,就削弱了药物的作用,起不到预期的进补和治疗效果。这时候就要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相克关系,正确忌口或正确进补,如服含荆芥汤剂后应忌鱼、蟹;服用含白术的汤剂后要忌桃、李、大蒜;服有土茯苓的汤剂忌蜂蜜等。

(3)中医辨证施食:中医的特点是“辨证施治”,药膳也要依据这一理论,进行“辨证施食”。即根据病人的病情、病性决定忌口。对病人食物的选择要考虑食物的性味,结合疾病情况及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实行辨证施食。总结起来,忌口的原则有四点“:因病忌口”“因药忌口”“因时忌口”和“因体型忌口”。

《中药材的使用须知》

药膳用中药材大部分取自野生植物药,小部分取自野生动物药,极少部分取自矿物质。在使用中药材前对中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药材,这里我们从中药材的来源和命名、中药材炮制的目的和意义、中药材的配伍禁忌、中药材的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以及中药材的用量和用法等五个方面来介绍这些相关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搭配药膳时,须严格遵守中药材的配伍禁忌(即十八反、十九畏)。

中药材的来源和命名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医药事业的需要,人们对药用植物、动物的栽培和饲养能力越来越强,药物来源也越来越丰富了。

药膳用药物野生植物有:甘草、麻黄、桔梗、柴胡等。

药膳用栽培植物有:人参、党参、 川芎、 山药、当归、菊花、天麻等。

药膳用野生动物药有:猴枣、九香虫等。

药膳用饲养动物药有:麝香、牛黄、鸡内金、蜂蜜、鹿茸、全蝎、珍珠等。

除从上述几方面得到的药物外,我国还从国外引进一些药物品质,如胡桃、砂仁、白豆蔻等。

药膳用药材命名方法丰富多彩。有的按产地命名,如川贝母,产于四川,党参,产于山西上党等;有的是根据药物性状命名,如人参,其形态像人形,牛膝,长得像牛的膝关节;有的是按颜色命名,如红花、黑豆、绿豆等;有的是根据药物的气味命名,如麝香、五味子等;有的是根据生长特点命名,如冬虫夏草、月季花等;有的是按用药部分命名,如葛根,药用其根;韭菜子、莱菔子,因药用其子;荷叶、桑叶,因药用其叶;有的按其功效命名,如何首乌,因能令人头发乌黑,是何家祖宗三代吃此药,使头发乌黑,故叫此名。

中药材炮制的目的和意义为了使药材保持清洁纯净,首先必须除去药物的泥沙,杂质、瘀血、毛桩和非药用部分。如杏仁去皮、麻黄分开根茎等。

矫正药材的不良气味,消除腥味或减轻臭味,有利于提高药膳食品香味,如桩白皮用麸麦炒,可以除去臭味。提高药物疗效,增强补益和治疗作用,如奶制茯苓、人参等。降低或消除药物和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转变药材和食物的性能,保持特定的营养,如生半夏用生姜汁制过,不致刺激喉咙,使人中毒;巴豆去油,可减低毒性;首乌制后,不致泻下;生地清热凉血,酒蒸成为熟地,就变为性温而补血;常山用醋制,催吐的作用加强,用酒制可减弱其催吐的作用。

便于制剂、服用和保存。如为了切片或碾碎,用泡炒各法;代赭石、磁石、牡蛎、鳖甲等矿物、介壳药,用醋处理后质地松脆,既便于粉碎和减少煎煮时间,也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为了使药物干燥,便于保存,用烘、晒、阴干等法。

中药材的配伍禁忌

目前,中医学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为“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其意思即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其意思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材的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禁忌药物是指妇女在妊娠期,除了要中断妊娠或引产外,禁用或须慎用的药物。根据临床实践,将妊娠禁忌药物分为“禁用药”和“慎用药”两大类。禁用的药物多属剧毒药或药性峻猛的药,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慎用药主要是大辛大热药、破血活血药、破气行气药、攻下滑利药以及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禁用药:

水银、砒霜、雄黄、轻粉、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马钱子、蟾蜍、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麝香、干漆、水蛭、三棱、莪术、斑蝥。

慎用药:

桃仁、红花、牛膝、川芎、姜黄、大黄、番泻叶、牡丹皮、枳实、芦荟、附子肉桂、芒硝等。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忌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黏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热患者还应忌油。

中药材的用量和用法服用中药的时间都有讲究的,而且特殊病证需要同时服用中药和西药,也是需要区分服用中药和西药的时间间隔。对大多数药物来说,如果医生无特别嘱咐,一般在饭后两小时左右服用,通常需一天口服2次。

中药与西药:服用间隔1~2小时为好,因西药容易同中药里的鞣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失去药效。

散寒解表药:应趁热温服,服后可喝少量热粥,以助药力,随即上床休息,盖上被子,捂至全身微微出汗为宜。

清热解表药:宜放至稍温凉后服用。

温阳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汤)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中医学认为,这“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驱虫药:应在睡前空腹服用,不宜在饭后服用。

安神药:应在晚上睡前服用,不宜白天服用。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服用方法是否得当,对药物疗效有一定影响。

汤剂:宜温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此即《内经》所谓“治热以寒,温以行之;治寒以热,凉以行之”的服药方法。

丸剂: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融化后服。

散剂、粉剂: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恶心、呕吐。

冲剂、糖浆剂:冲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用少量开水冲服,也可以直接吞服。

《正确煎煮中药》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曾说过:“凡物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以无功”。可见,只有正确煎煮中药,才能真正发挥出汤剂的疗效。要做到正确的煎煮这些中药,需要注意几个方面,包括煎煮中药的用具、用水、火候、时间以及煎煮方法。中药材的煎煮方法很重要,一般药物可以同时煎,但部分药物需做特殊处理。有的需要先煎,有的需要后下,有的需要包煎,还有一些需要在煎煮前烊化,等等。

煎煮中药的用具

煎药用具的选择、使用历来很受人们的重视,正确选用煎药用具可避免中药变性,保持药物的有效成分及保温等,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皿或铝制品也可,忌用铁器、容器,因为有些药物与铜、铁一起加热之后,会起化学变化,或降低溶解度。煎具的容量应该大些,以利于药物的翻动,也可避免药液外溢,煎药时要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过快、药物有效成分损失过多。

煎煮中药的用水

一般情况下,煎煮中药时使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前人常用流水、泉水、米泔水等。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的性质,也有用酒或水酒合煎。用水量可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漫过药面3~5厘米为宜。目前,每剂药多煎2次,有的煎煮3次,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一些,第二三煎则可略少。每次煎得量为100~150毫升即可。

煎煮中药的火候

煎煮一般药宜先用大火后用小火,也就是前人所说先用武火(急火)后用文火(慢火)。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煎煮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泻下药时,时间宜短,其火宜急,水量宜少。煎煮补益药时,其火宜慢、煎煮时间宜长,水量略多。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宜用小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更充分地溶出。如果将药煎煮焦枯,则应丢弃不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煎煮中药的时间

药性不同,煎煮时间不一。一般来讲,解表药类宜用快煎,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药物用慢煎,头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一般药物20~25分钟,二煎沸后15~20分钟;有先煎药时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煎煮中药的方法

中药材的煎煮方法很重要,一般药物可以同时煎,但部分药物需做特殊处理。所以,煎制中药汤剂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先煎:如制川乌、制附片等药材,应先煎半小时后再放入其他药同煎。生用时煎煮时间应加长,以确保用药安全。川乌、附子等药材,无论生用还是制用,因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所以都应先煎。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材,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也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放入其他药材同煎。

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材,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分解破坏而不耐长时间煎煮者,煎煮时宜后下,待其他药材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包煎:如车前子、葶苈子等较细的药材,由于其所含的淀粉、黏液质较多,所以需要包煎,而又如辛夷、旋覆花等有毛的药材,也需要在煎煮时用纱布包裹好后才入水煎煮。

另煎:如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材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烊化: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胶类药,由于其黏性比较大,煎煮时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

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材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

泡服:即可以像泡茶一样用开水直接冲泡,如菊花、胖大海等。

《食材的使用须知》

食物对疾病有食疗作用,但如运用不当,也可以引发病或加重病情。因此,在使用药膳食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些食材的使用禁忌知识,才能安全有效地避开这些误区,从而让养生更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同时,食物与中药材的搭配也需注意,这些知识都是前人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所以,我们在烹调药膳时应特别注意中药与食物的配伍禁忌,只有了解了这些禁忌,才能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

食材的食用禁忌

1.不适合某些人吃的食物

白萝卜:身体虚弱的人不宜吃。

茶:空腹时不要喝,失眠、身体偏瘦的人要尽量少喝。

胡椒:咳嗽、咯血、喉干、口臭、齿浮、流鼻血、痔漏的人不适合吃。

麦芽:孕妇不适合吃。

薏苡仁:孕妇不适合吃。

杏仁:小孩吃得太多会产生疮痈膈热,孕妇也不可多吃。

西瓜:胃弱的人不适合吃。

桃子:产后腹痛、经闭、便秘的人忌食。

绿豆: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

枇杷:脾胃寒的人不宜食。

香蕉:胃溃疡的人不能吃。

2.不宜搭配在一起食用的食物

牛奶和菠菜一起吃会中毒。

柿子和螃蟹一起吃会腹泻。

羊肉和奶酪一起吃会伤五脏。

蜂蜜与葱、蒜、豆花、鲜鱼、酒一起吃会导致腹泻或中毒。

李子和白蜜一起吃会破坏五脏的功能。

芥菜和兔肉一起吃会引发疾病。

3.不宜多吃的食物

木瓜多吃会损筋骨,使腰部和膝盖没有力气。

杏仁吃太多会引起宿疾,使人目盲发落。

醋多吃会伤筋骨、损牙齿。

乌梅多吃会损牙齿、伤筋骨。

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

李子多吃,会使人虚弱。

胡瓜多吃,动寒热、积瘀血热。

酒喝得太多会伤肠胃、损筋骨、麻醉神经、影响神智和寿命。

盐吃得太多,伤肺喜咳,令人皮肤变黑、损筋力。

糖吃得太多,会生蛀牙,使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

菱角吃得太多,伤人肺腑、损阳气。

肉类吃得太多,会让血管硬化、导致心脏病等。

食材与药材的搭配禁忌

猪肉:不能和乌梅、桔梗、黄连、苍术、荞麦、鸽肉、黄豆、鲫鱼同食。猪肉与苍术同食,令人动风;猪肉与荞麦同食,令人毛发落、患风病;猪肉与鸽肉、鲫鱼、黄豆同食,令人滞气。

猪心:不能与吴茱萸同食。

猪血:不能与地黄、何首乌、黄豆同食。

猪肝:不能与荞麦、豆酱、鲤鱼肠子、鱼肉同食。

猪肝与荞麦、豆酱同食,令人发痼疾;猪肝与鲤鱼肠同食,令人伤神;猪肝与鱼肉同食,令人生痈疽。

鸭蛋:不能与李子、桑葚同食。

狗肉:不能与商陆、杏仁同食。

羊肉:不能与半夏、菖蒲、铜、丹砂、醋同食。

鲫鱼:不能与厚朴、麦门冬、芥菜、猪肝同食。

龟肉:不能与酒、果、苋菜同食。

雀肉:不能与白术、李子、猪肝同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药膳发展简史
食疗食品常用的十种类型
高血压降压食疗,要懂食品的脾气
扶阳食疗与心脏康复
不同类型的类风湿,适合吃哪种食物和药?
《中国药膳》药膳的内容与分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