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活论语】学而篇(13)“义”就是能兑现自己的诺言
人要兑现自己诺言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做到了言而有信,能兑现自己所说的话,就接近义了,说过的话和承诺的事情,能够还原,也就是能够兑现。为人处世能做到恭敬,就接近于符合礼的规范,可以避开羞耻和侮辱。沿袭这种符合礼义的原则为人处世,就不会失去亲人的维护,也能够不会失去同宗同族的人的维护。”


 

注释


 (1)近,《说文》:“近,附也。”即附近。本义是距离近,与“远”相对。引申指时间短。又引申指接近、靠近。本章指接近、靠近。


 (2)义,繁体字“羊我”结构,“我”是兵器,又表仪仗,而仪仗是高举的旗帜,“羊”表祭牲。合起来的意思是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牺牲。本义是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本章指正义的、合宜的。


(3)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即直接讲话叫言“言”,议论辩驳叫“语”。“言”的本义为吹奏乐器,也指所吹奏的乐器。引申为说,说话。本章指说过的话,承诺的事情。


 (4)复,《尔雅·释言》:“复,返也。”复,是还、返回,有回来的意思。《说文》:“复,往来也。”即往而复来。本义是返回、回来。引申为恢复、还原。本章指回归,还原。 


 (5)恭,《尔雅·释诂》:“恭,敬也。”即恭敬、谦逊有礼。《说文》:“恭,肃也。”即态度肃静。本章指谦逊有礼。


(6)远,《尔雅·释诂》:“远,遐也。”《说文》:“远,辽也。”即遥远。本义为走路走得长。引申指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引申指长久、长远。本章指离开,避开。  


(7)耻,《说文》:“耻,辱也。”即羞辱。本义是羞惭,有愧。用作动词,指使羞耻、侮辱。本章指羞耻。


(8)辱,本义是除去农田害虫。古代重视农耕,失耕则戮之,故引申为羞耻,名誉受到损害。本章指侮辱。


(9)因,《尔雅·释诂》:“儴、仍,因也。”儴是因循、沿袭,仍是依照、沿袭,他们都是沿袭、承袭的意思。《说文》:“因,就也。”即依凭。本义为席子、垫子。席子是人们用来躺卧或者依靠的东西,故“因”又引申为依靠、凭借。由凭借引申为承袭、沿袭。本章指沿袭。


(10)失,《说文》:“失,纵也。”即放(手而掉落)。本义是丢失。引申为没控制住,没把握住。又引申为改变。又引申为错过、耽误。用作名词时,指过失。本章指失去。 


(11)亲,《说文》:“亲,至也。”即密切之至。本义为关系密切、亲近。泛指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又特指婚姻。用作副词时,表示亲自、亲身。本章指亲人,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12)宗,《说文》:“宗,尊祖庙也。”即祭祖先的庙。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庙。引申为祖宗。又引申为宗族。又引申为主旨、本源。本章指宗庙,宗族,同族。


解读


我们理解这一章,是不能和前面两章分开来理解的,并且要把前两章和本章作为一个对话的整体,也应该把整个《学而篇》作为一个对话的整体。在学到这一章,我们可以明白。孔老夫子将他的学生们组织在一起,来探讨“学而”的思想。于是,孔子一句,弟子一句,孔子又一句,就这样一路讨论下来。这就是孔子的弟子们编辑《论语》的思路。那么,上面两章分别讲了“父之道”和“先王之道”,一个是与“家”有关的,一个是与“国”有关的。这一章的核心是“因”,就是沿袭的问题,沿袭父之道和先王之道要遵循什么原则。本章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沿袭的原则;一是“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按照这个原则沿袭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这就是本章内容的结构。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有子接着上一章告诉我们。这里提到了两个概念,就是“礼”和“义”。上一章讲到“礼”,本章谈“义”。后人解读本章的“义”,多根据“五常”的“仁义礼智信”来解释。五常,最早见于《尚书·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斯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痛四海。”意思是,现在商纣王轻忽侮慢五常,荒废懈怠无所恭敬,自己绝灭于上帝,结怨于民众。孔颖达的注释说:“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董仲舒《贤良对策》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在本章所说的“信”和“义”,与五常之信和义,还是有区别的。


信,是通过言语来表达,然后通过行动来兑现的。因此,一个人是否能做到信,就是看他能否兑现自己的言论。义,《中庸》:“义者,宜也。”《礼记·表记》:“义者,天下之制也。言制之以合宜也。”后人多将“义”理解为合情合理。在本章,义就是指正义的、合情合理的事物。近,接近,靠近。信近于义,意思是,做到了言而有信,能兑现自己所说的话,就接近义了。言可复也。言,说过话的话,承诺的事情。可,可以,能够。复,回归、还原。这句话的直译是,说过的话和承诺的事情,能够还原,也就是能够兑现。而在《左传》中,有“复言”一词,意思就是实现诺言,一言既出,必实行之。比如,《左传·僖公九年》:“荀叔曰: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意思是说,荀息说:“我和先君有言在先,不可以有二心。哪能想要实践诺言又贪生怕死呢?”《左传·哀公十六年》:“叶公曰:吾闻胜也好复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意思是说,我听说胜讲求实践诺言,而寻求不怕死的勇士,恐怕存有私心吧!只是实践诺言,不算信;不怕死,不算勇。


对于人该不该做到言而有信,后人拿孔子和孟子的两处来反驳,认为儒家学问思想的虚伪,有两套标准。在这里,我和大家来分享理解一下。第一就是对《子路篇》第20章的误读,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这完全是对这一章的误读。这一章的意思是说,说出来的话一定要诚信,所做之事要按照说过的话使其成为事实。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就像敲击石头发出来的声音,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但是做事就没谱了,其实这种人是小人啊,也可以算作士人吧。能错解这一章,是后人断章取义了。还有一处就是孟子的话,《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后人将这句话理解为,人可以说话不一定要守信。其实,这句话的主语是“大人”,即通达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不必考虑是否句句守信,做事不必考虑件件有结果,只要从合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就行了。因为通达之人把“义”作为根本,义决定信和果,信和果是从属于义的,能从“义”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做事,一定是言而有信、行必有果。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恭敬,是内心的一种恭敬。为人处世能做到恭敬,就接近于符合礼的规范。远,离开,避开。相同的用法有,《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远疱厨。”耻,羞耻。辱,侮辱。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处世能做到恭敬,就接近于符合礼的规范,可以避开羞耻和侮辱。恭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很恭敬,反而招致别人的厌恶,有时甚至招来羞辱。什么样的恭敬适得其反呢?就是让别人感觉到是恭维。甚至孔子说的“恭而无礼则劳”,对不该恭敬的人去恭敬,自取其辱。因此说,恭敬这种美德和礼是很接近的,如果恭敬不符合礼的规定,自然会招来羞辱。实际上,那些见了谁都点头哈腰的人,往往被人称为哈巴狗。也会出现对别人很恭敬,弄得别人上不来下不下去的很尴尬。这些恭敬都是不符合礼的。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是有争议的,尤其是旧注讲得非常混乱,至今没有权威而准确的说法。钱穆认为,选择依靠之人,一定选择自己可亲者,这是可以依靠的。钱穆以关系的亲疏来认为这人是否可靠,实际情况往往并不是这样。施政也好,做事也罢,值得依靠的未必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历史上杀兄弑父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南怀瑾认为,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南怀瑾的解释,道理讲起来很清楚,但与原文似乎挨不上边。


在阅读“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有“亲”和“宗”两字,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孔子生前的西周社会是宗法制度。对周代宗法内容比较完整的记载,保存在《仪礼》和《礼记》中,并且能在先秦其他典籍中得到印证。其中《礼记》的《大传》和《丧服小记》中两段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是了解周代宗法制度基本内容的主要依据。这种宗法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我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也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在民间,这种宗法制度形成了家谱、宗祠、族规。在民间,每逢春节,我们还可以看到“天地君亲之神位”的牌位,也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的。关于宗亲制度,在这里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明白什么是“亲”,什么是“宗”。


因,《尔雅·释诂》的意思是“儴、仍,因也”,是沿袭、承袭的意思。《说文》的意思是“就也”,是依靠、凭借的意思。在本章,因的含义是沿袭。有子在这里告诉我们沿袭什么呢?就是上文所讲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就是指沿袭这种做人做事的符合“礼”和“义”的原则。其结果呢?失,失去。其,代指所指之人。亲,亲人,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所以这句话应该是“因(之)不失其亲”,沿袭这种符合礼义的原则为人处世,就不会失去亲人的维护。接下来,宗,《说文》的意思是“尊祖庙也”即祭祖先的庙。本章的意思是宗庙,包括同宗、同族的一切人。亦可宗也,这句话的完整句式是“亦可(不失其)宗也”。意思是,也能够不会失去同宗同族的人的维护。因此,我们终于明白,父之道和先王之道的延续,靠的是“礼”和“义”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学一句《论语》《学而篇》(13)
Suriel & Sunwind:
中国人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如此珍贵的中华瑰宝,永生谨记
素说《论语》:里仁篇(二十三)
仁义礼智信(五常)
解读仁义礼智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