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夏五千年

华夏五千年-雕塑集-战国 秦雕塑

(2007-12-27 10:10:09)
11-战国 青铜错金银翼兽

  


升腾,自古以来为人类所憧憬。人们幻想着,希望人和陆地动物能象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这个在当时不能实现的梦,人们便在艺术品中去努力实现它。羽人、翼马、翼兽的形象在造型艺术中频频出现。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音西)墓出土的错金银翼兽便是其中很出色的传神之作。
这件作品高24厘米,通高40厘米。
它到底是什么动物呢?既象是真实的虎,又象是想象的龙,甚至还综合了其它鸟兽的特征。它高昂着头,低俯着胸,四肢弯曲,利爪有力撑住身子,臀部隆起,尾又低垂,在这大的起伏之中,体现出极强的动态和韵律感,富于弹性的身体内充满了活力。这是一只神奇的翼兽,它象是在如雷吼声中行进,也象是在驻足张望,更象是在这静止的一瞬间欲展翅飞腾。
翼兽是以青铜铸成,体表施用错金银工艺。这是从战国时期兴盛起来的金属新工艺。作法一般是在金属胎表面錾刻的凹槽中嵌进金、银片和丝,然后再用错石将突起的部位打平,这样使得处于同一平面的铜和金、银交相生辉,金光闪耀。这些装饰在翼兽身体之上,更显得神秘异常。
12-战国青铜虎噬鹿器座

 

 

作品运用了强与弱的强烈对比,尤其突出地表现了虎的威猛。老虎颈高抬,腹伏地,脚后蹬,尾甩起,全身犹如一张待发的强弓,既呈波浪形起伏,又扭转成s形,在动感之中显示出一股内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器座巧妙之处在于刻划强烈冲突之时,又没有忽略这件雕刻的实用功能,从虎背上的双銎(音穷,装柄的孔)眼里残留的木榫看,这肯定是一个器座,要求有必要的稳定,因而在虎因抓鹿而悬空一爪时,借用了那垂下的一只无力的鹿脚来保持平衡。这样不露声色地构思,使人感到一切都在合理之中。
错金银的装饰效果使虎、鹿的毛皮特点更加鲜明,使整个作品愈显生动而且富丽堂皇。
这件青铜错金银虎噬鹿器座,高21.9公分,长51公分,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透过作品,我们不仅看到战国时期雕刻技艺的明显进步与金属工艺的发达,而且也可看到当时由于社会动乱造成的思想剧烈变化的精神气质,它为先秦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13-战国?(西汉) 青铜牛虎饰纹祭案云南省博物馆

 

这也是一场厮杀。然而又是出奇的肃静。老虎在噬吃牛尾,而牛却令人不解地无动于衷,肃立的小牛,更加强化了这几近凝固的气氛。在这动与静之中,由静统一了整个器物,将其笼罩在肃穆、典雅的神秘气氛中。
牛虎祭案以大的立牛为主体,牛背呈椭圆形浅腹盘,立牛四足间有横梁相连,梁上又立有一小牛,一虎前爪攀附盘缘,后爪紧蹬牛腿,口紧咬牛尾,身形恰似一器耳,与前伸的牛角遥相呼应。虎的后拉的动态与牛的前倾的动态相抵,构成运动感相反的对称形式。且牛头与虎体量相当,因而形成稳定重心,倒三角的构图又使之不失灵巧。牛与虎的形象塑造得形体饱满、结实有力,写实的动物与装饰性结构、观赏功能与实用功能的巧妙结合,使这一作品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牛虎祭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台古墓群。与牛虎祭案一起出土的还有很多以猎兽、斗兽为题材的青铜制品,多是表现跳跃奔腾、撕咬追杀的激烈情节,人与动物形象都很生动逼真,并富于装饰趣味。还有的表现奴隶主残杀奴隶、牲畜来祭祀神灵的悲惨场面。这些装饰性雕刻都真实地反映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而云南古滇族人尚处于奴隶社会统治下的生活情景以及在与大自然斗争中求生存的奋斗精神。

 

滇文化的标志--虎牛铜案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尺寸:高43、长76厘米

1972年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滇国是战国西汉时滇人在云南滇池周围建立的一地方政权,其别具一格的青铜文化举世闻名。此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合一,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当之无愧地成为滇文化的标志。


14-战国木雕镇墓兽

 

 

楚人富于想象,因而楚地的艺术风格具有与黄河流域大异其趣的浓郁的浪漫主义倾向。无论是屈原的《楚辞》,还是楚地巫术,加之诱发屈原“天问”的绘满神异形象的壁画,都表明了这一地区的风情、民俗、信仰及艺术构思。在这其中,漆绘木雕作品更是以鲜艳的色彩、怪异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楚人的品位与爱好。
这是一件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关台一号楚墓中的镇墓兽,全高195厘米。它给于观者第一眼感觉中最为突出的是那圆圆的突起的大眼和鲜红的长达40厘米的舌头,其次是底圆顶尖的耳朵,画有旋转花纹的眼圈,上卷的嘴唇、犀利的牙齿、有力的尖爪、跽坐的动态、遍体的鳞文或羽毛纹。还有在非常规整的形体上配有一对十分写实的鹿角。它双爪抓着一条两头蛇。正在用嘴狠咬,这似乎与人们担心蛇会毁墓有直接关系,但有趣的是它虽然形象怪异并做出恶狠狠的动作,但并不可怕,倒象是一个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略带滑稽的玩偶。作者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努力塑造他们心目中的神异形象,同时又充分运用了圆形、螺旋形等几何形态及平行、对称等装饰手法,加之楚漆器特有的装饰色彩处理从而构成了这一代表楚地镇墓兽风格的佳作。
15-秦陶将军俑
 

 

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得埋了2200多年的秦始皇陵地下兵团展现在现代人眼前。人们为之震惊,世界随之轰动。这与真人真马等大的8000武士、600战马、125辆战车组成的强大阵容,令人信服地再现了“秦王扫六合”那气吞山河的非凡气概。

这个高达197厘米的将军俑,1977年出自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一号俑坑。从形象上看,这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他神态安详,稳重端庄,高扬的双眉带着必胜的信念,紧闭的嘴唇显示出坚毅果敢的性格,或许是正在准备发出排兵布阵的号令吧,那微低的头,交叉按剑的手与那专注的眼神,都说明他老谋深算,善用心机,正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既威风又可亲近。那准确的结构比例与入微的性格刻划,使这些陶制品变成了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有力地显示了我国秦代雕塑艺术已达到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雕塑史上秦代的空白,而且为研究当时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艺术等情况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此规模的大型兵马俑的烧制,能做到不裂、不变形,并且人物神态、表情、年龄、性格、服装发式尽得其妙,在当时条件下,是何等艰巨的工程啊!

16-秦陶马
 


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群中,这与真马等大、昂首伫立的陶马,是目前我国所见最大的陶马了。  
陶马身高约150厘米,筋骨强健,比例匀称。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战马的形象特征,以洗练、概括的手法,进行了有力地刻画。陶马四肢塑造得挺直有力,胸部发达、颈项粗壮,躯干部的结构起伏真实自然。尤其是马头的塑造处理尤为生动,尖如刀削的两耳机警地竖起,铜铃般的两眼圆瞪,大张的鼻孔及几乎成平面的面颊,加之眼皮、鼻翼、嘴唇等处以精细阴纹表现出的皱褶,无不表现出战马神骏骁勇的气质。透过那引颈嘶鸣、急于上阵的神情,不难想象这些战马一旦驰骋疆场,那所向披靡的壮观景象。
马在秦代以前的雕塑中出现极少,而如今一下子展示出如此众多高大而写实的陶马,实在令人惊讶,这不仅可以从中看出秦代雕塑追求写实及巨大体量的时代风格,同时也反映出秦代养马业的发达,具有培养选择良马的丰富经验。《相马术》中谈到的“双耳窄小如斩竹筒”,“鼻大则肺大,肺大则能奔”,“前腿如柱,后腿似弓,蹄胡高,蹄脉细,口裂宽,头如剥兔”等良马特征均在这些陶马上得以体现。秦代工匠正是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这些良马为模特儿,传神写照,方塑造出这些举世无双的佳作。

 

以上文字及黑白图片选自华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丛书-雕塑集-王家斌》

王家斌,男,一九四五年生。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雕塑教学与研究。现为该院造型教研室主任。作品有天津开发区纪念碑和矿工英雄纪念碑浮雕及大悲院、望海楼、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处雕塑多座。并曾多次获奖。译著有《画动物》等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青铜到玉器:关于马的珍贵雕塑你都见过吗?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解说词
流失海外中国历代雕塑遗珍(四)
云南博物馆(上)
古滇国出土青铜储贝器,装钱用的!
从青铜到玉器:盘点马的珍贵雕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