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产农机不行怎么办?看看日本久保田和德国克拉斯!

这几天武汉农机展刚结束,很多人都在讨论相关话题,尤其以农机君的话题引发了很多讨论,很多人在感同身受的时候,还不忘鄙视一把农机君,说农机君“就知道瞎嚷嚷”,什么笑点每年有,没有解决方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更多的人实际上是在笑话农机君,认为农机君没什么真材实料,对农机不了解。今天,农机君就通过2018武汉农机展,来聊一聊中国农机的现状、机会和突破路径。

我们先来说说现状

不用说你们也知道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吧?

实际上,在上一篇笑点和看点里面,已经对中国农机的现状作了很好的解释,只不过有些人的智商确实让人捉急,这里农机君就带点逻辑的稍微说一下。

要说当前我国农机工业的最大问题,很多人都会说“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话,但这句话怎么理解,对不对呢?

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我国确实有一批高端产品需求的客户。这个高端的定义,是指高技术含量,占整个市场大约5%的份额。

如拖拉机的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技术,这些不但能够在驾驶体验上提升很多,在某些合适的地区,使用效率非常高。

但是,这块市场,我们几乎是拱手让人。最为典型的就是农垦和大型农场,拖拉机几乎都是约翰迪尔、凯斯的天下。特别是200马力以上的产品,国产还停留在两位数的市场销售数量阶段。

说不对,是因为我国需求更多的是高质量产品,技术含量不一定要很高,但可靠性最重要,如果保证不了可靠性,你就需要用服务来保证,这部分占据整个市场大约25%的份额。

比如玉米收获机和早期的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

好在,这一块市场有些国内企业逐渐做到了,取得了阶段性的领先,但很可惜,能够坚持高品质并不断提高技术含量的企业,非常少。

如某水稻收割机企业,依靠质量取得了大好局面,却被管理不善的质量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

除了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或者质量还可以,服务非常好)之外,我国当前农机市场可竞争的手段非常有限,集中在价格一条上,整个市场有70%都是处在这个领域。

为了达到低价的目的,有些企业采取偷税漏税,有的采取套取补贴,有些采取偷工减料,反正是各有各的高招。

如果说还有第四种情况,那就是小众产品的速度竞赛。

因为在某一个领域形成了真实的需求,注意这里说的是真实的需求,不是补贴等造成的伪需求。这个真实需求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卖方市场,即你制造什么,用户购买什么,能用就行。

比如,国内一些大蒜种植机、谷子收获机等,就处于这样一个领域。但这个领域占比还比较少,可以忽略不计。只要某一个类似领域火起来,也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快要做死了。

所以,总结以上来看,我国农机行业的现状是:大部分农机产品(俗称大路货)已经到了买方市场时代,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如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等,来制造产品;十分有限的农机产品种类还处于卖方市场,但很快也会转变为数量到质量的提升,再到技术含量的升级。

看看老外是怎么做的

针对中国设计也就是技术降档

如果我们把在中国的农机企业,用本土和外资分割开来,那外资企业基本都是在高质量和高技术含量上守住了底线,也有少数不行的,就像也有一些本土企业还行的一样,比较稀少。

而本土企业呢,大部分没有达到高质量,有些企业好高骛远地在追求高技术含量,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那我们本土企业的机会在哪里呢?就像下围棋一样,敌之要害即是我之优势。所以,看看老外(也有部分本土企业如此做)是怎么做的,对我们很有帮助。

在武汉农机展上,可能大家已经注意到,老外的典型做法: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进行技术降档,收购品牌进行质量提升。这一点,CLAAS并购春雨进行双品牌运作,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上文也说了,本土企业大部分只会价格战,实际上老外也想价格战,但他们很好地平衡了质量和价格。当然,也有失败的产品,如在技术降档的时候设计失误,在质量提升的时候管理不善。

这个时候,需要拿用户作为判断依据,即平衡价格和质量及技术含量的最终评价指标,就是用户是否愿意买单且愿意成为忠诚用户,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打造一个品牌。

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无底线地降低用户端的购买价格,失去了一些底线,从道德层面上来讲,也最多就是“不要脸”而已,可从长久的用户获取上来说,会见效很快地崩溃。

如有些拖拉机企业,先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后全国都被骗一遍了,做臭了品牌,只能换个牌子继续欺骗。

用户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只是当前生产关系(和土地的关系)没有捋顺、粮食价格处于低位运行,所以忽悠还有点用,就与高品质和高技术含量的效果差不多,有些企业就开始沾沾自喜,自认为别人怎样不也怎样,好像自己很高明似的。

可是,很快大家会发现,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的局面就会形成。到时候,那些靠忽悠的企业,不但毁了自己的企业,还毁了本土企业在用户中的印象。

最后的结果是:凡是国产都不行。

这个趋势很明显,也很可怕。好在,现在还没有完全形成,至少还有一些本土企业的产品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这,也就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千万不要再继续伤害用户,活在当下很重要,但要活出个骨气来,平衡好价格和质量及技术含量之间的关系,不要把整个本土企业的品牌都毁掉了。

谈谈我们的突破路径

这款产品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

首先是跟随战略,这点全世界都是如此,我们没必要觉得羞耻。但需要注意的是,跟随要有个讲究,不能全部照抄照搬,你沿着别人的路走,永远都是东施效颦、得不偿失,最多是为别人培育市场。

日本人的做法值得学习,他们有个“马到成功”的说法,就是说人在和马赛跑的时候,人如何赢得了马呢?你只需要骑着马,到终点的时候,你的脑袋伸到马前面,你就先撞线了。

转化为人话就是:你需要在你学习的产品原型上做文章,推出来的时候,一定要比他们有新的改进。这样,跟随战略才有意义。

其次,保持质量是底线。这几天有人不断给农机君留言,有一个人说得特别好:我们可以穷,穿补丁衣服,但我们不能去模仿别人的名字,自取其辱。

再来转化一下人话:你可以价格很低,但你可以造一个功能更加简单的,能解决一些问题的农机,可以不漂亮、可以名字不响亮,但一定要用得住。

第三,我们还需要提高技术含量。在守住质量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满足用户更大的收益,我们需要在技术含量上进行提升。比如,原来皮带传动小四轮变成了直联;玉米摘穗机增加剥皮机构等。

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在适应本土用户的前提下,慢慢追赶老外们的步伐。从当前的案例来看,只要守住质量底线,我们技术含量提升,要比老外做技术降档更有优势。毕竟,我们更了解本土用户的需求。

第四,储备技术并创新颠覆性技术。本届展会,久保田就给出了这个信号,即他们展出的水稻直播机,这就是要去颠覆或者弥补自身插秧机的不足。

这也是本土企业所能够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同样,也是有最大的翻车危险。而世界农机巨头们,没有一个不再研究颠覆自己的技术,他们资源更多,经验更多,成功概率更大。

总结

久保田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榜样

实际上,要探讨清楚这个问题,恐怕最少要写一本专著。这里,农机君只是说一下思路,并没有展开。关于政策环境以及土地关系,农机君会专门再论述。

很明显,虽然农机君大部分是在谈产品、谈质量和技术,实际上,这背后牵涉到一个企业的治理结构,一个行业的发展环境,以及整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尽管这些年我们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农机君认为,我们没有任何一点点喜悦或者骄傲的资本,恰恰相反,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和世界农机巨头的距离在不断加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人说,这是我们必经的阶段。如果说行业必须是保持技术的连续性,但单个企业未必。如,某企业可以不用做动力换挡或者无级变速,也可以去做纯电动拖拉机。

农机君很多时候是悲观的,但更多时候是上火的,最多的时候是恨铁不成钢。农机君希望,我们行业能够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到底要不要去做农机这个事业。

有人骂农机君,说什么老是唱衰行业,把大家搞的都很焦虑,没有了信心。农机君想说的是,既然想去做一番事业,那就不要把自己放在舒适区,将焦虑转化为动能,努力去拼搏吧!

农机君坚信,中国的农机市场终将由中国人满足,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的是中国的粮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海道农机展见闻:独具一格的日本农机产业
【精彩书摘】《专利分析——方法、图表解读与情报挖掘》:一张表通晓专利引文分析 | 评论赠书
收获机市场:美丽外表下的暗潮涌动
要想干过久保田,先干好精益制造!
农机再制造应该怎么做?看久保田二手拖拉机标准...
久保田:供不应求的四驱农机,原因:不种田的人买来当越野车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