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时珍生活的时代家庭常备药是什么?人类对待疾病的智慧

蒋高明

所有的生命都可能会生病,人类也不例外。疾病由两部分组成,即疾和病。汉字的“疾”字,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矢”,这个“矢”就是“箭”。那意思是指,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再来看“病”字,“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脏器官里,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感到不适有火,人就得病了。

医学

现代人理解的疾病最常应用的定义是用科学数据来衡量的,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指标偏离正常值就生病了。人体的各种生物参数大体上服从统计学中的常态分布规律,95%健康个体的指标是一定的,习惯上称为正常范围,范围过高或过低,便不正常, 疾病就在不正常范围内。也有人从功能或适应能力来定义疾病,认为功能受损和与环境协调能力遭到破坏才是疾病的表现,如缺氧时出现症状的镰状细胞性贫血。但是,适应功能不良并不一定是疾病,如一个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就不能适应常人能够胜任的体力活动,稍有劳累就腰酸背痛,这不一定是有病。

那么,医学是什么呢?它是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或预防生理疾病,或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系统体系。

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即通常说的西医学)和传统医学(包括中汉医、藏医、蒙医、维医、朝医、彝医、壮医、苗医、傣医等)多种医学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相应的医学体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印度传统医学系统也被认为很发达。现代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发展十分迅猛,分科也越来越细。医学进步对于维护人类健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下,过度医疗、过度体检造成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应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统筹发展,预防为主,从源头控制疾病。

李时珍时期中国人家里常备什么药

人类祖先并不是在疾病面前自然等死的,而是根据不断的实践经验,发明了利用物理方法和中草药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就是中国的中医和中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提到中药,就不能不提到一位著名的古代科学家,他就是李时珍。李时珍是我国古代医药家,明朝人,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人。自1565年起,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在李时珍时期的中国人,家里常备的药都是些什么呢?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让他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在他之前本草书,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错误很多。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本草纲目》就是对那些家庭常备药进行科学订正,共涉及植物、动物和矿石药物1892种,药方11096种。当然啦,那些常用药并不是每一个中国家里都有,一些药是在中草药铺里。李时珍的贡献就是将那些药铺里的药名弄准确,还有那些中药的性能。人命关天,吃错药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方面在于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来,中医开始没落。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上世纪50-70年代,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看病基于以下主要理论体系:

一是运气学说。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二是精气学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三是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四是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五是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产生。六是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七是经脉学说。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八是病因学说。造成疾病的原因很多,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风、寒、暑、湿、燥、火、疠气、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疗事故等等原因都可能造成人体不适,中医根据不同的病因对症下药。

九是元气学说。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或很早应用中医治病,或青睐用中医治疗,以应对西医药越来越多的副作用。如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花费60亿美元用于营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拓展。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防病,还是在养生方面,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中医无论作为一种文化,还是一种使用技术,中国的中医对于人类的贡献远大于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火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络是人体的金矿 文 / 萧言生
中医与西医
中医--推文模板
中医左手为阳还是右手为阳?
第一讲——三通五元基础中医理论概述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2.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