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融学:利息的本质

有借贷就有利息,利息是借贷关系成立的前提和依据。过去,亲戚朋友之间借钱,往往是没有利息的,只还本金。我们说过,这也是信用的内涵之一。没有信用,即便是亲戚,也很难借到钱,偶然借到了,也是碍于面子。亲戚朋友之间借钱,虽然不付利息,但有亲情、人情的付出,出借者押注的是感情。很多的亲戚朋友就因为借债纠纷,从此不相往来。有人说,检验是不是真朋友,就看能不能开口借到钱。其实,这更是结束朋友关系的一招,要慎用。这个世界,原本谁也不欠谁的。

现在,即使是亲戚朋友之间,打借条,还本付息的也多起来了。这是好事,既尊重别人,也积累自己的信用。不要以为亲戚朋友嘴上不在乎那点利息,其实心里一定在乎。

经济学家论利息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1]认为,利息是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所应该获得的报酬。配第的这个利息定义,十分简洁、清晰,至今仍然是非常经典的利息定义。

英国哲学家、政治学家约翰·洛克 [2]认为,利息是承担风险的报酬。把钱借给别人,是一种冒险举动,到时候收不回来怎么办?所以,收取利息是对承担风险这种压力的一种补偿和安慰。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西尼尔 [3]认为,利息的本质是节欲。资本家遏制了自己的欲望,减少了消费,因而才增加了储蓄,而储蓄正是资本的唯一来源。所以,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就是对节欲这种牺牲精神的回报。否则就没人节欲,没有资本了。节欲是痛苦的事,花钱消费才是享受。这一点,和马克斯·韦伯 [4]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论述类似。

马克思关于利息的理论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即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一部分),它完全是由工人创造的,但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共同剥削产业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这当然是很深刻的,虽然理解起来有难度。

高估现在,低估未来

如果要问:同一件物品或者事情,放在今天的价值大,还是放在明天的价值大?能想清楚吗?答案是:今天。这与大多数人的直觉相反,因为人们通常认为明天更重要。不是说,要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吗?何以答案竟是今天价值大呢?

经济学中著名的奥地利学派 [5]的经济学家们,使用“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两个概念来说明利息的源泉。

现在物品,就是马上就可以使用、消费的物品(含劳务);未来物品,是只能以后使用、消费的物品。

同一件物品,放在今天,作为现在物品,和放在将来,作为未来物品,怎么比较价值的大小呢?

现在物品马上就可以使用,没有不确定性,肯定能享用得了。而未来物品需要经过等待过程,但是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在等待的这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任何事情,很可能,未来你无法消费该物品,这是难以避免的。中国的俗话“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发洪水时,你躲到树上去,洪水马上要淹没你,这时有人从旁边经过,他能救你,而且只有他才能救你。救其实很简单,就是拉一把而已。

他给你两个选择:马上救你,必须给他10万元;明天再救你,只要100元就行。你会选择哪一个呢?显然是前者。此时此刻,你还会在乎钱吗?即使你是个吝啬鬼。你会想,从现在到明天,这段时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十分凶险,很可能就被洪水冲走了。对现在救你这个行为的评价高,对你而言价值不止10万元;对明天同样也是救你的行为的评价低,100元都不值。所以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马上救你。这个例子很极端,但是很能说明问题。事情的本质往往昭然于极端。

高估现在、低估未来在小孩子身上的体现是最明显的。商场里,看到有些小孩子缠着大人买玩具,大人们常这样哄孩子:这个玩具不好,下次再给你买个更好的。可是,孩子不会乖乖听话,他们会闹将起来,非这个不要。在他们看来,下次的那个再好,也没有现在的这个好!

经济学家把人们认为同一件物品,放在今天比放在明天价值要大的现象称作“高估现在,低估未来”。小孩子是最为“高估现在,低估未来”的一群。

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小孩子不懂事,大人并没有骗他。是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不理智、不健全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并非小孩子独有,整个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都是这样的。 这是人类天生的不可克服的缺陷,是人性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是高估现在,低估未来的。

利息(interest)

把钱借给别人,失去了流动性,放弃了本来可以消费的现在物品,还承担了风险,这种借钱的行为,也是节欲。放弃现在消费的唯一目的,是消费更多的未来物品。

如果借给别人100元,为期1年,1年后,别人还了100元的本金。假定没有通货膨胀,你满意不满意呢?

肯定不满意。根据现在物品的价值高于未来物品的原理,1年以后100元的价值,是未来物品的价值,不如今天的100元的价值大,今天的100元是现在物品的价值。

为了让1年以后偿还的钱的价值与今天的100元的价值相等,借方除归还本金外,还要再多支付一些,这些超出本金的钱,就是利息。

因此,利息是人们高估现在、低估未来这种正常心理的反应,也是人性的反应。不支付利息是漠视人心和人性,收取利息才符合人心和人性,收取利息乃天经地义。

利息度量的其实就是货币在这段时间内累积起来的价值。现在,是不是觉得“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更有道理了呢?

利率(interest rate)

凡商品必有价格,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价格的作用是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也就是指导人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价格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能找到的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关于价格机制的神奇作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弗里德曼 [6] 《自由选择》一书中有关价格的部分。

价格的含义很丰富,其中之一是表示获得商品的难度。价格的作用不是促进消费,而是阻止消费,是对消费的约束,是给消费者设的门槛。同时,价格可以鼓励和刺激生产。如果价格是零,大家可以在商场里随便往家里拿东西,消费者当然高兴,但也别高兴得太早,生产者什么也得不到,谁还会生产呢?没有了生产,这世界就会崩溃。有了价格和价格机制,消费者和生产者、供给和需求互相约束,才能达到均衡(equilibrium)状态,这世界才会波澜不惊。

还记得吧,我说过,货币的一个不起眼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标价。商品的价格用货币表示。那有趣的是:货币有没有价格?

货币本身没有价格,比如1美元的价格是多少呢?1美元就是1美元。这样问货币的价格没有意义(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是另外一回事,在汇率部分我会讲到),因为我们不会花钱买钱。

但是,人们会借钱,借贷关系和商品买卖一样普遍而寻常。借钱有难易,既然表示购买难易的叫价格,那表示借钱难易的也可以叫价格,尽管它不是经典意义上的价格。

利息率,简称利率,就是表示这个难易程度的指标。利率的公式是:

公式8–1

意思是,利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利息额与借贷本金之间的比率,跟速度概念类似。

既然利率是表示借钱难易程度的标准,那么,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利率高,表示借钱的成本大、代价大;低则相反。

利率与商品的价格是有区别的,商品的价格表示获得商品所有权的难易程度,而利率只表示获得货币资金使用权的难易程度。

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可以调节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影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利率的变动可以调节货币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改变货币资金的流向。现代经济体现为一种货币经济形态,生产要素 [7] 跟着货币走,货币到哪里,生产要素就跟到哪里。

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资金就只能流入那些利率高的部门,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出。相应地,前者繁荣而后者衰落。生产要素就通过利率这个杠杆,配置到了效率更高的部门。因此,利率是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工具之一。如果利率水平不当,资源就会出现错误配置,整个经济就没有效率,资源被浪费,人们的福利就会下降。

高利贷(usury)

跟利息有关的一个话题,是高利贷。

高利贷,顾名思义,就是利息超出平均水平很多的借贷行为。世人往往从道德层面出发,抨击高利贷。过去的宣传常常说,高利贷逼得小业主和贫苦人家破人亡,是罪恶的勾当。这种指责相当武断,但又植根于相当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圣经》 [8]中多次提到,如果借钱,只可收回本金,不要收取利息,更不用说高利贷了。在中古时期 [9],教会禁止高利贷,把高利贷视为罪孽,认为是灵魂的毁灭。

历史学家中有一种流行的看法:天主教 [10]反对高利贷,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因为禁止高利贷的教义,抑制了资本的快速原始积累。

一开始,所有的借贷利率都很高,都是高利贷,因为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借钱人既没有什么抵押物(高利贷是不需要抵押的),信誉也无从确认,对于资金的出借者而言,风险实在太大,必须用高利率才能平衡风险,高利率是信用市场落后的必然结果。

高利贷可能酿成过人间悲剧,就如药物可以救人同时也可能害人,是无法避免的。正常利率水平的借贷也可能酿成同样的悲剧。

假如一个人因为借了高利贷还不上,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能说放高利贷的资本家邪恶吗?恐怕不能。借高利贷的人必有急难之事,而本人又没有抵押物,谁敢借钱给他?放高利贷的人首先是帮了他,比那些有能力帮而没有帮他的人,要好心。如果不是还有人放高利贷,借者的困难早就不可克服,悲剧也许早就发生了。

其次,并非是放高利贷的人逼迫或者央求借高利贷者借钱,而是后者有求于前者。利率虽然高,但是借贷双方都预先达成一致,是借者的承诺,不是放贷者事后敲诈。先小人后君子是为有德。

最后,不能只考虑借高利贷的,放高利贷的人的利益也需要保护,他们不是天生的坏人。必然会有借钱的人还不上,放高利贷的人利益就会受损,而且在过去的时代这个比例不会低。那么,不靠高利贷,又没有完备的法律,拿什么保证放高利贷人的利益?

高利贷,相当于放贷者的保险机制。仅仅凭直觉和感情就指责高利贷,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客观上说,是放贷的人过少,而借钱的太多,资金供求过于悬殊才造就了高利贷,物以稀为贵,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后来在欧洲,随着近代银行出现,放贷的人渐渐多了,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下来了,高利贷就消失了。

再说,高利贷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不是科学概念。利率的高低是相对的,多少算高,多少算低?按照经济学的原理,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相当时的利率才是合适的,既不高也不低。按照这个科学的标准,高利贷是供不应求的结果,是正常的,既不低,但也不高。

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rate)和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假如你借给别人100元,利率是10%,一年后,收到的本金和利息之和是110元。但是,这一年里通货膨胀率是20%。你的110元,已经买不到去年100元能买到的东西,名义上,利率是10%,但以货币所购买的商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为标准,你不但没有获得利息,还亏了10%。亏损的10%,即–10%,才是你真正的收益。

为了表示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影响,经济学家们区分了货币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人们收到的或支付的利率,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对收益的影响,比如上面例子中的10%,就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利率,比如上面的–10%,就是实际利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时间偏好?
这样的借贷行为算高利贷吗?借贷行为合法吗?
最伟大的天主教哲学家会怎样谈论私有财产
财富:典当行巧变你的钱铺
货币突然贬值,应不应该马上提前还贷款比如房贷
货币不断贬值, 向亲戚借了4万, 5年后还是还4万, 亲戚亏了多少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