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蟹高效养殖关键技术

_郭志文

蟹大小,看水草,要想养好一塘蟹,主要种好一塘草,可见水草栽种是整个河蟹养殖的核心;其次河蟹生活于水体底层,底质好坏也关系到河蟹养殖的成败;再者,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投食饲量加大,残饵、粪便增加,如果在养殖池塘得不到及时转化,易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滋生病原微生物,危害河蟹健康。笔者就一线实践经验总结,于河蟹健康养殖的技术要点做简明扼要的阐述,供养殖户参考。

一、水草的选择与栽种

1. 轮叶黑藻、黄丝藻。河蟹养殖池塘以种植轮叶黑藻为主,以黄丝草为辅,轮叶黑藻、黄丝草根部不易腐烂,又有利于河蟹食用,是河蟹从暂养池转入大池的优良水草。

2. 伊乐藻。养殖前期,河蟹暂养池以伊乐藻为主,低温时期利于伊乐藻生长、繁殖,及时为高密度暂养池河蟹提供青饲料来源,而高温期,水体混浊时易断根腐烂,从而败坏水质,不利于大面积种植。

3.苦草。适合于深水区种植,河蟹喜食其根部,可作为判断河蟹摄食情况的标识物,是确定投饵量的标志性水草,如苦草大面积被养殖河蟹夹断,表明投饵量不足,提醒养殖户应加大投饵量。

4.水草种植模式。以“十”或“井”字型模式种植,横条区、竖条区种植伊乐藻,板块区种植轮叶黑藻,深水沟种植苦草或黄丝草。

二、水草的养护与管理

1. 补磷、补钾。河蟹养殖中后期不主张施肥,长期投喂高蛋白饲料,残饵、粪便等含氮量较高,水体不缺氮,而一旦水体缺磷,水中的氮由于磷元素的限制作用不能及时转化成被有益藻类和其它水生植物利用的氮源,从而助长蓝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滋生病原微生物。其次,钾是水草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养殖池塘钾元素不足会导致水草生长不良,根系发黄。

2.抑制青苔滋生。河蟹相对于其它品种的养殖池塘透明度要求更大,这样才有利于光线的进入,从而可为水草的光合作用提供有利保障,但透明度过大,又有利于青苔的滋生。笔者主张对青苔的控制以预防为主,通过补磷、钾元素促进有益藻类繁殖,以利用养殖池塘中的氮源,加速水体物质循环,从而抑制青苔生长。

3.防止水体混浊。河蟹养殖池塘水体混浊后,光线很难进入水体中下层,不利于水草光合作用,甚至导致水草发生根系腐烂。养殖水体发生混浊的原因及其改良办法:①野杂鱼类过多。如鲤、鲫、鳑鮍等底层野杂鱼过多,会搅动池塘底泥,造成池水混浊,放养适量的鳜鱼可较好的清除野杂鱼。②水质过于老化。养殖水质一旦老化后,会滋生大量轮虫、枝角类等大型浮游动物,导致水体清瘦,有机质得不到及时转化,形成较多有机悬浮物。解决方案可采取早晚沿池边泼洒“阿维菌素”杀灭大型浮游动物或套养一定数量的花白鲢,可较好的控制水质,有效遏制浮游生物的种群数量。③池塘护坡不好。由于池坡绿化植被不好或池坡土壤过于松软,雨水冲刷易带入大量泥沙,导致养殖池塘呈现浑浊水。做好池坡绿化,或雨后使用“聚丙烯酰胺”“聚合硫酸铁” “芽胞杆菌” “腐殖酸钠”等可较好预防或澄清水。

4.除尖。河蟹养殖池塘水草不能露出水面,更不能形成遮天蔽日之势,否则易阻止光线进入养殖水体,不利于水体物质循环;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草露出水面,还容易开花继而老化,同时也为病虫害的发生创造条件,因此要及时对露出水面的水草进行除尖处理。

5.防芽虫。池塘水草发生芽虫后,会咬断水草,如断裂的水草未被及时清除,易腐烂,从而败坏水质。对于发虫的水草,应及时选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在水草生长区进行局部泼洒。

6.中后期清整。河蟹养殖中后期,池塘不能整池长满水草,须在水草种植区清理几条沟,有利于水流畅通,保持水体溶氧的充足,可以维持水草不易腐烂,水质不易败坏。

三、水质的维护与调节

水草之下是河蟹正常生活的水体,一旦河蟹上草、上岸说明池塘水质或底质败坏,维护养殖池塘良好的水质及底质,可有效预防河蟹疾病的发生。

1.减少残饵。高温及低气压天气适当减少投饵量,改一次投饵为二次,相应加大夜间投饵量,尽量减少动物性饵料,加大植物性饵料的投喂。

2. 换底层水,进外源新水。河蟹养殖池塘的表层水光线能较好的进入,藻类光合作用强烈,溶氧充足,水质较好,而底层水相对溶氧不足,水流不畅通,残饵、粪便、水草等易腐烂,从而败坏水质。因此要定期换池塘底层水,进外源新水,保养殖水体正常物质循环。

3. 定期改底。养殖中后期,池塘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累积,加之池塘底层水流不畅,溶氧不足,厌氧分解后易形成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不利于河蟹蜕壳与生长,定期选择微生物型底质改良制剂,可增加池塘有益菌,加速残饵、粪便等有机质的转化,促进河蟹蜕壳生长,增强摄食,降低饵料系数,减少养殖成本。

4.用微生物代替藻类生长形成初级生产力。一般集约化养殖水体需要丰富的藻类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而河蟹养殖池塘透明度相对较大,藻类相对较少,可通过定期施用“芽孢杆菌”+“有机酸类”或“腐殖酸钠”代替藻类形成初级生产力,分解池塘有机质,调节优良水质。

5.定期使用磷酸二氢钙(钾)防蓝藻及补充池塘矿物质。高蛋白及动物性饵料的投喂,残饵、粪便、氨氮等含量较高;其次 pH 值越高,氨氮毒性越大,也会促使蓝藻疯长;再者,河蟹蜕壳需要大量钙质,通过定期泼洒磷酸二氢钙(钾)+“有机酸类”或“腐殖酸钠”,可以促进有益藻类繁殖,降解氨氮,调节 pH 值,抑制蓝藻生长,促进河蟹顺利蜕壳。

四、病害预防与保健

1.防止积温过高。养殖池塘水温易随气温而变化,高温时期,池塘水温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加高水位,种植水草,多投喂植物性饵料,有效避免养殖池塘积温上升过快,保证河蟹健康生长。

2.防止肝脂肪积累。河蟹养殖7-8月份高温时期分三天投喂一次动物性饵料或高蛋白饲料,其它时间投喂植物性饵料,减轻肝脏代谢负担,有效避免河蟹肝脂肪的积累。

3.补充多维提高抗应激。投喂冰鲜海鱼或高蛋白饲料的河蟹养殖池塘,应长期投喂“水产复合多维” “酵母菌” “多糖类免疫增强剂”等,促进河蟹性腺的发育,防止肝脂肪的积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增强河蟹抗应激能力。

4.加强化学底改及复合酶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河蟹养殖池塘透明度较大,浮游植物相对较少,加之水体种植水草,池塘底部水流不畅,残饵、粪便的累积易使底质及水质恶化,每7~10天使用一次“过硫酸氢钾复合盐” “高铁酸钾”等化学底改制剂,可有效改良底质及水质;长期投喂“复合酶微生态制剂”,改善河蟹肠道菌群结构,提高对饵料中蛋白质的吸收能力,减少粪便中氨氮排泄量,增强食欲,促进生长。

5.促脱壳防纤毛虫。通过定期泼洒磷酸二氢钙和投喂“脱壳素”,补充水体钙源,保证河蟹蜕壳所需矿物质,促进河蟹顺利蜕壳,有效预防因脱壳不遂引发纤毛虫病。

6.关注天气变化。河蟹对养殖水体溶解氧要求较高,含量为4mg/L以上才能维持河蟹正常生长代谢,遇低气压天气,暴雨前后或连续阴雨天气,须全池抛洒颗粒型增氧剂如“过碳酸钠” “过氧化钙”等,补充水体溶解氧,氧化底泥中的有机物,避免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超标。

7.饵料消毒。因冰鲜海水鱼中所携带有弧菌,在投喂冰鲜海水鱼时,应选择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后再投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期蟹塘肥水是重点,如何肥?选择怎样的肥水产品?
4月关键期,10多年养蟹人的5个螃蟹养成经验(干货分享)
高温雨水交替现身,一不注意就缺氧、伤亡损失惨重,该如何做好管理?
河蟹塘的水质-底质管理
高效养殖河蟹 必须把握好脱壳三关
七月河蟹养殖技术问答:越到后期越要注重换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