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新依旧“那些年”

特邀作者黄震: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观察者、研究者。目前供职于某欧洲汽车品牌,负责自动驾驶与对外战略合作;曾担任罗兰贝格云赛创新中心运营部总监,并在德国曼海姆大学商学院期间追随导师学习并研究开放式创新。

在前四期的连载中,我们的视角聚焦于美国的硅谷、荷兰的埃因霍温,从“过去时”的角度浏览了开放式创新的缘起和发展。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聚焦中国,从“现在时”的角度去观察、去探求“开放式创新”带给中国智造的精彩篇章。

对于华为(Huawei)来说,最近的几个月真的是非常令人唏嘘。 

2018年1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宣布停止与华为的研究合作;2019年1月初,英国牛津大学宣布停止接受华为的捐助;2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宣布停止和华为进行新的研究合作;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表示,停止和华为的合作……

唏嘘之余,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华为已经同那么多世界顶尖学府开展了研究合作了!而且根据华为公司董事徐文伟先生的介绍,华为每年在资助以及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方面的支出超过了3亿美金!

为什么ICT巨头华为还要链接“那些年”我们青春年少的大学呢?为什么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开放式创新中会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呢?

高校和研究机构:开放式创新的不竭动力

大家是否还记得亨利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商学院的教授Henry Chesbrough(以下简称亨利教授)是开放式创新的开山宗师。在2003年,亨利教授提出 “开放式创新”,强调创新前端和后端的多样化。其中在创新前端,开放式创新倡导公司可以和外部的优秀人才合作,共同加速研究的进展。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高校和研究机构一直是优秀人才的聚集之地,知识和研发的重镇。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往往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共同“打包”,常常一个研究项目可以派生出若干应用,不仅收获论文、专利,还往往收获产品,甚至孵化出了公司等等。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企业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已经成为全球各地进行开放式创新最为普遍的方法了。美国的许多高校都设有技术转移办公室(OTL),负责连接科研人员和企业界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那些年”我们待过的大学,已经成为开放式创新的不竭动力!

任正非:让高校的灯塔照亮华为

其实早在1999年,华为就设立了“华为高校基金”。当时基金仅仅覆盖中国大陆的高校,并且单一聚焦在通讯领域。在2010年,华为将基金升级为华为创新研究计划(Huawei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以下简称HIRP),并且扩大到欧洲的高校,范围也扩大到ICT领域。

2014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创造性的提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即采取开放式创新,坚持内部开发的同时,积极对外开放,广泛进行合作。

但是在华为开始实践开放式创新理念的时候,就发现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先华为很难找到合适的学术界合作伙伴,其次学术界也没有合适的渠道与华为建立联系。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提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于是,HIRP成为华为实践开放式创新,链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重要桥梁,经过几年的演化发展,形成了目前以“Exploratory、Open、Flagship”三个类别为主的结构。

Exploratory主要是华为资助技术峰会、论坛等进行创新思想交流;

Open主要是每年华为向全球公开发布研究资助方向,将ICT领域的前沿技术需求、难题和创新想法传递给高校和研究机构。经过华为技术专家小组以及受邀技术专家的综合评审确定之后,华为将给予入选项目资助和支持。项目周期主要为1-2年的中短期项目,华为资助的金额约3-7万美金左右;

Flagship主要是华为针对其研究与创新中的重大技术难题,邀请这个领域顶尖的学者,共同实现研究突破。项目周期主要为2-3年的长期项目,资助金额也更为慷慨,视具体的研究内容而定;

以HIRP OPEN为例,2018年华为推出了180个研究课题,涉及20个学科领域,其中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无线通讯、数据管理、区块链技术等等。从4月15日至5月底,全球的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都可以提交研究计划方案等。在6月华为会宣布入选的项目,并在9月之前同学者们签署合作研究协议,开始项目。合作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联合研究、赞助研究等,知识产权可以属于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可以和华为分享等。

在合作过程中,华为投入高端研究资源,从产业的角度提供专业见解,分享真实环境下的约束条件,提供实现与验证环境,帮助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

华为创新研究计划 (Huawei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HIRP)

目前,HIRP已经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400多所高校(包括全球排名前100的大学),超过1200个创新研究项目。曾经或现在参与计划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中,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多位IEEE和ACM院士。其中许多项目已经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且成功商用。例如,华为与慕尼黑工大合作手机噪音处理技术,已经应用于华为手机;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Josef Nossek教授,将无线领域的方法进入光通信,攻克了光传输100G波分产品核心芯片的功耗难题。

以HIRP为基础,华为在全球建立的16个Open Lab、26个能力中心、36个联合创新中心、1500个实验室,也积极参与当地的科研交流。华为内部17位Fellow(科技外交家)每年也至少花费1/3的时间,参与到全球知名大学或者国际高端论坛交流,跟踪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虽然在近几个月遭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华为和学术界的合作依然在“进行时”。就在前不久的4月16日,华为宣布成立战略研究院,每年继续投入3亿美金进行支持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等创新研究。今后5-10年探索的领域包括:光计算、DNA存储和原子制造。

基础理论与商业应用之间一直存在巨大鸿沟,被称为“死亡谷”,中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时间积累。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使得产业界和学术界更加直面跨越“死亡谷”的问题,并且在同一框架下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当然,跨越“死亡谷”往往是九死一生,成功往往是偶然的。以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同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持之以恒的合作,持续创新,这是华为给我们大家的生动案例吧!

中国的创新企业还有哪些实现开放式创新的优秀案例?实践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有哪些难点?又有哪些突破?我们,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伯克利与华为分手?英美多所大学停止接收华为研究资助
有边界的华为,是真正做到共赢的华为
华为高级副总裁陈黎芳:今日数字青年,未来世界栋梁
创新新篇章
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
经济日报新闻调查:哈工大(深圳)为何能成为企业科研“福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