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庆60家重点药企及100个重点药品目录

府发〔2013〕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已经2012年12月5日市人民政府第13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3年1月21日


重庆市医药产业60家重点企业名单



重庆市医药产业100个重点产品目录


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


医药产业是具备可持续性和高成长性的产业。为振兴发展我市医药产业,推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基本情况。

2011年,我市医药产业(不含中药材种植)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33亿元。其中,中成药及饮片制造100亿元,化学制剂、原料药及中间体制造90亿元,兽用药品制造21亿元,医疗器械制造13亿元,其他医药用品制造9亿元。总的特点是:中成药仍占主导,具有品牌、品种优势;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基础较好,近十多年来虽发展缓慢,但仍有特色;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剂具有原始创新优势,但规模偏小。医药生产企业约400家,其中上市公司8家,是我市上市公司最多的行业。注册药品超过3500种,销售超亿元的单品种超过30个,医疗器械注册产品450余个。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27所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专科学校开设了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近年来培育了“胃病疫苗”“海扶刀”“胶囊内窥镜”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积淀了3500余项有效专利成果。


直辖以来,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与先进省(区、市)的差距逐渐拉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集聚度低,没有形成集群效应。2011年我市医药生产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1.5%;医药企业分散在主城九区及大部分远郊区县,缺乏产业集聚氛围和整体竞争优势。二是产业上下游融合差,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的优势。化学药具备较强中间体生产能力,但缺少原料药及制剂后端链条的延伸。药材种植与大品种主药材缺乏有机衔接,优势中药材大品种成药开发少。三是缺乏一批领军型的龙头企业,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仅有4家,排名最前的太极集团仅列第17位。通过GMP认证的生产线约270条,仅为先进省份的1/5;高水平生物制药生产线缺失,无法快速承接重大创新产品产业化。四是注册产品数量少,品种规模小。注册药品数量不到先进省份的一半,进入医保目录独家品种少,大品种药品更少,还没有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单品种。五是创新体系不健全,产业创新活力不足。全市GLP实验室仅1个,临床前研究单位仅6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仅12家,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近两年获批新药不到5个,进入临床研究的新药只有40个。


(二)发展机遇。

从全球来看,医药产业增长速度近30年来始终快于其他工业领域,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万亿美元,是一块巨大的产业“蛋糕”,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产业制高点。从国内来看,未来十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全球第二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趋势、全民医保和新医改政策的推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健康需求、价值2000多亿美元的欧美专利到期药可承接转移,这些都将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为此,国家已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把包括医药产业在内的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从重庆来看,抓住国际、国内机遇,发挥已有的基础和条件,振兴发展医药产业大有作为。我市是全国五大老医药工业基地之一,化学药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积累,氨曲南、维生素E、磺胺嘧啶等产品占据了全球较大市场份额;医疗器械自主创新优势突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发展中心,超声医疗引领全球无创医疗领域,蓄势待发;中药产业特色明显,已有两家企业上榜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急支糖浆”“藿香正气液”等大品种跻身国家重点发展的中药品种名录。“十一五”以来,国家陆续支持我市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打造了系列国家级医药产业发展平台。“十二五”及更长时期,我市只要将医药产业放在突出地位,引导各方形成合力,不断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夯实产业发展条件,完全可以乘势而上,重振重庆医药产业的雄风。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新型工业化战略,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把握医药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类突破,“无中生有”、提速赶超,努力做大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和保健品产业规模,做强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产业,促进“化学制药规模化、现代中药特色化、医疗器械集群化、保健品产业品牌化、生物制药高端化”发展,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营造政策政务环境,发挥医药产业战略性先导作用,努力将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新型工业体系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原则。

―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既要坚定不移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原始创新和再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增强发展后劲,又要积极引进有带动力的国内外医药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快速上规模。


―龙头带动与大品种培育相结合。要着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和资源整合作用,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品种为产业支撑,扩大市场规模,培育全国知名品牌。


―产业链延伸与集群发展相结合。要推动完善医疗器械和化学药研发生产链条,延长中药产业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若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公共平台打造与中小企业培育相结合。政府主导打造动物实验、公共试验、公共检测、中试放大等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支撑创新创业的配套体系,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政府推动与行业监管服务相结合。把加强行业监管与促进产业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制定实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意识。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7年,全市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


―全市医药生产企业超过500家,培育产值百亿级企业3家,50亿级企业5―8家,10亿级企业15家以上。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5―10家。


―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力争建成国家认定GLP实验室3个以上,临床前研究机构超过15个,临床试验机构超过20个,国家级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超过15个。药品和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成为区域性检验中心。


―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以上,全市新药证书年均取得量超过15件,平均每年有30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形成医疗器械、中药、化学药三大产业集群,建成五大重点产业集聚区,集聚产业超过总规模的75%。


三、重点任务


(一)化学制药规模化。

1.发展定位:建成全国重要的化学药生产基地,到2020年,产值超过700亿元。


2.产业路径:以制剂和原料药为核心,医药中间体为配套,推动仿制药制剂和原料药研发及产业化,整合优化大品种基本药物生产链条,提升中间体生产装备和技术水平,积极承接生产外包,重振重庆化学药产业。


3.发展重点:

新特药。重点在市场容量较大的抗感染、心脑血管、消化和代谢系统、抗肿瘤、抗抑郁、骨骼和肌肉系统、呼吸系统等7大类适应症领域,支持骨干企业开发欧美专利即将到期的药品原料药及制剂,研制缓控释、靶向治疗、口腔崩解片等新剂型,加速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尽快上市并占领市场。


大品种基本药物。重点发展头孢类抗生素、解热镇痛、呼吸系统等领域的优势基本药物品种,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整合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能力,解决关键技术、工艺优化、成本控制等问题,提高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形成从中间体到制剂的完整生产链条,扩大规模效应。


中间体。加大对低水平、高能耗、高污染生产企业关、停、并、转力度,促进中间体生产企业技术升级,推动中间体集约化生产。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医药化工中间体。


专栏一 化学药产业重点工程

新特药:支持西南合成制药的枸橼酸坦度螺酮、米力农、双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盐酸莫西沙星、卡培他滨、复方α-酮酸片、缬沙坦、奥氮平、莱美埃索美拉唑、地西他滨、匹克盐酸纳、福安托伐普坦、盐酸奈必洛尔、拉科酰胺,华邦制药的卡泊三醇软膏、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卤米松乳膏、利奈唑胺片、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科瑞制药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盐酸吡格列酮片、白藜芦醇降脂胶囊,华森制药的阿戈美拉汀、布洛芬注射液、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阿莫曲坦、雷沙吉兰、桂哌齐特注射液,植恩药业的盐酸罗匹尼罗、甲磺司持、盐酸他利克索、盐酸兰地洛尔、盐酸美利曲辛等100个仿制新药研发及产业化,预计投资80亿元,产值400亿元。


大品种化学药物:支持磺胺嘧啶、罗格列酮钠片、维生素E、维A酸系列产品、青霉素制剂、阿拓莫兰、氨曲南、富利康唑片、盐酸克林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氧化钠、氨甲环酸氧化钠、硫氰酸红霉素等10―15个大品种药物进行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提升,预计投资15亿元,产值150亿元。


(二)现代中药产业特色化。

1.发展定位:建成国内最具特色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值达到350亿元。


2.产业路径:推动“大企业”“大品种”“大基地”联动,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整合技术和品种资源,着力培育大企业;以大企业为主体,深度开发优势产品,培育大品种和知名品牌;由大企业带动,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建设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和濒危药材种植大基地。


3.发展重点:

中成药。支持太极、天圣、华森、希尔安、康刻尔、迪康药业等有实力的企业在市内外进行并购重组,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规模扩张,大力引进优势中药企业来渝建厂发展。支持企业围绕“急支糖浆”“藿香正气口服液”“通天口服液”“补肾益寿胶囊”“鼻窦炎口服液”“六味地黄丸”“太极天胶”“地贞颗粒”“五黄养阴颗粒”“都梁软胶囊”等优势品种进行深度开发,扶持企业工艺技术改造升级,进行新版GMP认证,提高药品现代化水平,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开发新剂型,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市场规模;在心脑血管、抗肿瘤、免疫调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糖尿病以及儿科领域,引导企业研究开发疗效确切、道地药材使用量大的中药新品种,广泛收集中医院和名老中医的验方,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形成中成药新品种。


中药材种植。配套中成药、中医药保健品大品种,鼓励由生产企业牵头,区县(自治县)政府引导,中药研究院和药用植物研究所技术支持,带动农户因地制宜地调整传统药材种植品种结构,开展紫苏、金荞麦、紫菀、苍术、旱半夏、颠茄草、天冬、白芷、丹参、补骨脂、黄荆、太白贝母等大宗和濒危主药材规范化种植,形成“企业 区县 院所 农户(合作社)”的四级合作机制;围绕黄连、青蒿、山银花、丹皮等道地药材,合理有序发展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大力引进下游加工、生产企业,鼓励中药研究院、中药企业深度开发道地药材,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种植 生产”一体化,做大做精道地药材。支持申报GAP种植基地认证,力争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实现“一县(区)一(多)基地”的产业格局。


专栏二 现代中药产业重点工程

太极工业园:深度开发通天口服液、藿香正气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儿康宁糖浆、补肾益寿胶囊等中药产品,实现产值80亿―100亿元。


中成药:投资100亿元,深度开发天圣制药的银参通络胶囊、小儿肺咳颗粒、地贞颗粒、延参健胃胶囊、百咳净胶囊、复方灵颗粒、板蓝根注射剂、丹参注射剂,华森制药的都梁软胶囊、柑桔冰梅片、痛泻宁颗粒、六味安神胶囊,希尔安药业的跌打七厘片、复方枣仁胶囊、金蝉止痒颗粒、巴戟口服液、丹桃合剂,东田药业的五黄养阴颗粒,中药研究院的芪黄颗粒、消郁安神胶囊等重点产品;加快华森制药的乌三颗粒、八味芪龙颗粒、欣梦颗粒、蛇黄乳膏,希尔安药业的小儿黄龙颗粒,中药研究院的肝康宁注射剂、消郁安神、复方菥冥胶囊等100个新药研发及产业化,预计产值200亿元。


中药材种植:发挥中药研究院、南川药用植物研究所、西南大学等院所在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品种布局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引导黄连、青蒿、金银花、丹皮、天门冬、紫苏、太白贝母、黄芪、白术等规模化种植。


专栏三 道地药材产业链建设重点工程

黄连产业链条:投资15亿元,由东田药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引进黄连用量大的药品项目及生产企业,实施治疗糖尿病新药“五黄养阴颗粒”产业化,开发降血脂、安神新药2―4个、兽药和饲料添加剂3―6个,综合开发利用黄莲花、黄连须等有效部位,开发健康饮品、食品5―10个,后端产品产值达到20亿元,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5亿元。


山银花产业链条:投资10亿元,以秀山红星等企业为龙头,引进中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发抑菌、抗病毒、消炎解毒中药新药(6类)3―5个,引进培育保健食品、保健化妆品生产企业,发展清热解暑、清咽利喉的饮料、冲剂等功能性食品6―8个,以及洗手液、牙膏、芳香水等日化产品3―5个,后端产品产值达到30亿元,基地种植面积达20万亩,带动农户增收2亿元。


青蒿产业链条:投资5亿元,以科瑞南海等企业为龙头,研究青蒿挥发油、青蒿多糖、青蒿酸等有效物质,开发双氢青蒿素片、青蒿琥酯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新药品种3―5个,开发降温解热、防止中暑的保健饮品1―2个,开发青蒿渣制生物肥料品牌1个,后端产品产值达到15亿元,基地种植面积达15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亿元。


(三)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化。

1.发展定位:建成全国重要的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产业集群基地,到2020年,产值超过150亿元。


2.产业路径:分类突破。一是原始创新高端医疗设备。着力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加速技术嫁接和二次开发,促进创新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二是中高端医疗设备。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追赶并超越国内外同类产品,同时大力引进主流中高端医疗设备,填补技术和产品空白。三是医用耗材。着力围绕优势设备,引进、开发配件耗材和高端植入器械,同时大力引进承接常规医用耗材项目。四是体外诊断试剂。引进和开发快速、准确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生产。


3.发展重点:

原始创新高端医疗设备。建设无创医疗产业基地,支持研发更加高效的超声聚焦技术,扩大无创治疗领域,引进核磁共振、术中彩超等先进影像诊断技术,集成创新形成超声治疗设备产品系列;建设无创医疗旗舰医院和连锁医疗体系,培育发展超声无创医疗服务产业,建成全球领先的无创医疗产业集聚地和技术策源地。


引进开发中高端医疗设备。培育发展手术机器人,支持利用微系统、手术动力装置、机电控制等优势技术,进行技术集成,整合开展手术机器人研发,力争在全国率先掌握该项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围绕MEMS微系统医疗器械、电子诊疗设备、人工组织和器官、手术动力装置、检测设备、影像设备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重点发展胶囊内窥镜、血液净化器、无创脑水肿监护仪、数字化X线机、血液流变仪等产品,支持企业突破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营销水平,做大产业规模,打造知名民族品牌。大力引进GE、飞利浦、西门子等行业巨头,吸引高水平技术团队来渝创新创业,在医用磁共振、核医学影像等空白领域,快速形成产业条件。


医用耗材。开发引进为血液净化、超声诊疗、X线机等本地设备配套的血液处理耗材、超声辅助材料、X线成像材料等配件耗材,培育引进心脏、血管、骨内植入物等高端耗材;承接东部转移的一次性消耗用品、临床检验分析用品、手术器械、诊察器械等市场容量较大的常规医用耗材。


体外诊断试剂。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大、检测迅速准确的临床生化试剂、免疫诊断试剂等体外诊断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培育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和产品;大力引进国内外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和项目,培育我市体外诊断试剂行业起步发展。


专栏四 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工程

无创医疗产业基地:投资6亿元,建设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设备、CZF超声妇科治疗仪、“阿是”治疗仪、CZG超声关节炎治疗仪等产品生产线,预计产值25亿元;建设全球超声医疗中心、超声治疗连锁医院,投资10亿元,预计医疗服务收入30亿元。


金山国际MEMS产业园(金山硅谷):投资10亿元,推进手术机器人、人工视觉假体、消化道胶囊内窥镜、PH值检测胶囊等项目研发及产业化,引进孵化心电监护仪系列产品、心脏除颤仪等国内外创新项目,预计产值20亿元。


引进开发中高端医疗设备:投资30亿元,推进山外山血液净化装备、华伦多功能DR、博恩彩色B超和脑水肿无创监护仪、西山手术动力装置、天海尿沉渣检测仪和LED手术无影灯、第三军医大学组织工程与配套产品、赛诺人工耳蜗、安碧洁超声远程治疗仪、康如来心电24小时远程监护仪等中高端设备产业化,大力引进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机(CT)、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正电子断层扫描仪(PET)、肿瘤精准治疗设备等项目,预计产值50亿元。


医用耗材:投资10亿元,支持山外山、希尔康等企业的血液净化耗材、B超耦合剂等设备配件耗材项目研发及产业化,引进培育医用高分子材料、口腔材料、手术缝合线、一次性注射器械等医用耗材生产企业和项目,预计产值20亿元。


体外诊断试剂:投资5亿元,支持中元生物胰岛素检测试剂盒、奥创毒品检测试剂等10个项目产业化;大力引进临床生化、微生物、组织细胞、遗传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检测试剂项目20个,预计产值10亿元。


(四)保健品产业品牌化。

1.发展定位:建设西部规模最大的保健品生产基地,到2020年,销售规模超过150亿元。


2.产业路径:发挥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和骨干中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的产业化、市场优势,开发市场容量大、功能确切的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大力引进承接国内外保健品生产企业和项目,形成国内外知名的保健产业品牌。


3.发展重点:

保健康复用品。发挥我市在电子信息技术、超声诊疗技术、医疗电子设备领域的优势,引导海扶、硅酸盐所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针对市场需求量大的慢性疼痛、关节炎、失眠、风湿症等适应症领域,开发功效确切的保健康复器械产品;整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特色产品研发及生产资源,创新营销模式,做大已有产品市场规模;大力引进国外和东部沿海地区健身器材、按摩器、保健类服装等保健用品生产企业和项目。


保健食品:以太极集团、希尔安药业、三峡云海、重庆加多宝、重科院生物技术所等企业为龙头,发挥中药研究院、重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充分挖掘山银花、丹参、丹皮、青蒿等道地药材资源潜力,研发提高免疫力、辅助降糖、辅助降血压等功能确切的保健食品和饮品;大力引进国内外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和管理营销理念,快速形成保健食品产业集群。


专栏五 保健产业重点工程

保健康复用品:支持海扶超声康复治疗仪、硅酸盐所和华伦弘力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三正脑康治疗仪、海坤睡眠治疗仪等15个项目,引进按摩器、健身器材、物理康复器械等15个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产值超过50亿元。


保健食品:支持中药研究院开发抗疲劳、提高免疫力、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压、清咽、改善睡眠等功能确切的保健品;支持太极集团的阿胶系列、虫草胶囊、番茄红素、太极凉茶,希尔安的好睡胶囊、唐方胶囊、希尔胶囊、蜂胶灵芝胶囊、坤雅胶囊,重庆加多宝的刺五加参麦饮,三峡云海的还少仙酒等50个产品规模化生产,大力引进维生素类、中医药保健食品类生产企业和项目50个,预计投资50亿元,产值超过100亿元。


(五)生物制药高端化。

1.发展定位: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制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2.产业路径:引导本地医药龙头发展生物制药,加快推进在研新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建设生物制药生产能力,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新药品种,力争培育形成医药产业新增长点。


3.发展重点:重点支持开展治疗和防疫性疫苗、人干扰素、细胞因子、干细胞药物、单克隆抗体等生物技术新药研发,力争获得新药证书,并在本地产业化。引进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团队和项目,壮大本地创新药物研发及生产实力。鼓励太极集团、重庆化医集团等参与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富进、前沿、科润等研发型企业和机构向生产型企业发展,建设发酵、分离纯化、稳定制剂规模化生产线。


专栏六 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工程

新药创制:投资50亿元,支持第三军医大学、前沿生物、富进生物、科润生物等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重组多亚单位基因工程疫苗、龋齿疫苗、重组人αB-晶体蛋白、PEG修饰精氨酸脱亚氨基酶、重组人促肾上腺素释放因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骨质疏松症新药、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长效HIV融合抑制剂艾博卫泰、HC-1等30个重大新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预计产值100亿元。


生物药物产业基地:富进生物制药生产线建设、大新生物发酵生产线迁建、澳龙基因疫苗生产线建设、华兰生物制品生产线建设、中英生命科技园建设等,预计投资10亿元。


(六)培育医药配套及衍生产业。

1.发展定位:打造西部地区最完善的医药产业配套体系,到2020年,销售规模超过50亿元。


2.产业路径:重点发展医药技术服务、健康服务和生产配套及服务三大配套衍生行业,积极引进药品研发外包服务企业,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引入个性化医疗机构,衍生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电子医务;提升制药机械生产水平和标准,构建医药产业重要的配套支撑。


3.发展重点:

医药技术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培育引进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发展药物筛选、毒理病理、动物实验等新药临床前研究业务,以及药物代谢及动力学、新药评价等临床研究服务业务。发展新药申报、专利申请、专利咨询、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检疫、计量、认证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


健康服务。发展健康咨询、健康检测、康复理疗等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创新发展以个人健康信息为核心的电子门诊、医疗咨询、网上会诊、医务培训等电子医疗服务。引入高水平医疗保健康复中心和全球知名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机构。


生产配套及服务。引进培育药品包材、辅材生产企业,提升制药机械企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标准,适应医药企业新版GMP生产线建设要求。集中发展医药仓储、物流、交易等生产服务行业,打造区域性流通、交易平台。


专栏七 医药配套及衍生产业重点工程

建设创新药物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创新药物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


建设重庆金域医学检验中心、重庆雅明健康管理项目、重庆市健康云计算服务中心,发展健康服务产业。


支持瑞迪胶囊、钱龙医药包装、庆春塑料包装、精工药机、南方药机等企业发展。建设南岸迎龙医药物流城、万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医疗器械交易平台等。


四、医药创新支撑体系

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基础创新能力,形成体系完善、装备先进的医药创新物质支撑条件,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医药创新高地。


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重科院、中药研究院、医工院、畜科院、国家医药科研院所在渝分支机构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所、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技术水平,促进检验检测能力上档升级。完善和新建医药和医疗器械GLP和GCP实验室。推进市级实验动物中心开展国际标准认证。推动医药公共实验体系资源整合与共享,增强行业服务能力。建设百万平方米创新孵化器,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功能。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建设临床研究机构,提升临床研究试验能力。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统筹推动完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眼于开发产业共性技术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超声、微系统、现代中药生产技术、生物医药创制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工程实验室,支撑产业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开发和重大装备设计试验及重要技术标准创制;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提升产业技术工程化、产业化验证能力。依托龙头企业研发平台,推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地位。支持中试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转化能力。加强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纽带功能。


基础研究试验平台。着眼于发展具有领先优势或比较优势的科学领域,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流水平、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对接国家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等,加强高校医药相关学科建设,提升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在学科交叉广泛和日趋活跃的研究领域,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能力。加快建设临床医学转化中心,提升理论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能力。促进实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实验机构。


专栏八 医药创新体系重点工程

公共服务平台:医药工业研究院、重科院等基础设施,医药GLP实验室、医药GCP实验室、临床研究基地、新药设计及高效筛选平台、新药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重庆市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心、重庆市实验动物中心。


产业技术平台: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系统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多肽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提取分离工程研究中心、无创检测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物中试生产基地、生物医学检测工程实验室、数字化医疗器械工程实验室、现代中药质量控制工程中心、化学制药工程研究中心、纳米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兽药工程中心、太极企业技术中心、华邦企业技术中心、科瑞企业技术中心、天圣企业技术中心、中药新品种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基础研究平台:烧伤烫伤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药发现平台、中药分离纯化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学重点实验室、创伤烧伤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感染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临床检验诊断学重点实验室、消化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医附一院临床医学转化中心等。


医疗器械GLP、GCP:紧紧抓住医疗器械GLP、GCP与药品分离的国际趋势,发挥重庆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高校,以及全市三甲医院的优势,力争创建国家首个医药器械专业GLP、GCP实验室。


五、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厂房集中的原则,加大政策干预力度,突出特色,整合优势,集聚增量,在两江新区、高新区、涪陵区、荣昌县和巴南区推动建设五个主要产业园,在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带,建成青蒿、黄连、山银花、玄参、云木香、淫羊藿、佛手、党参等七大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五园两带七基地”的产业格局(见图1)。重点建设五个产业园。


两江综合性医药产业园。发挥两江新区水复片区现有政策、产业、技术、人才、土地资源优势,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建成以医疗器械、化学药制剂、生物制药为主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园。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医药品牌和百强企业,大力发展医疗器械、化学药制剂两大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培育生物制药新兴产业集群。


高新区医药创新孵化园。发挥高新区创新政策及周边地区人才、科技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专利咨询、认证、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机构,提升医药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功能,引导医药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临床研究机构入驻发展,完善产业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国际交流合作和新技术新产品展示功能,培育形成以研发技术服务、临床研究服务、外包服务为主的医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


涪陵现代中药产业园。发挥涪陵区临近三峡库区道地中药材产地的区位优势,以及太极工业园现有产业、技术优势,提升中药现代化创新能力,促进中成药加工能力集中发展,引导建成以现代中药为主的专业性医药产业园。


荣昌医(兽)药产业园。发挥荣昌县医药和兽药产业、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引导板桥工业园建成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兽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医(兽)药产业园。


巴南化学药产业园。依托巴南区麻柳沿江开发区毗邻长寿化工产业园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大品种化学药中间体、原料药及制剂项目,支持化学药中间体、原料药、化药制剂企业入园发展,力争形成化学药产业集群。


专栏九 重点产业园

两江综合性医药产业园。布局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期规划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化学药、生物制药领域。已入驻北大国际医院集团医药生产基地、重庆药友生产研发基地、重庆博腾科技研发中心、重庆富进生物研发中心、中国干细胞集团、重庆海扶生产基地、陆达生物细胞临床医院等企业和项目。


高新区医药创新孵化园。布局高新区拓展区金凤板块,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个性化医疗、研发技术服务等产业。已入驻中英生命科学园、重医生物科技产业园、生物医药制剂及创新平台、眼保健产业基地、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重庆金域医学检验中心、三医大GLP中试基地、重庆雅明健康管理中心、市健康云计算服务中心等项目。


涪陵现代中药产业园。布局李渡工业园区和龙桥工业园区,其中在李渡工业园区规划5平方公里,在龙桥工业园区规划1平方公里,合计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已入驻太极集团、葵花药业集团、常捷医药、重庆中宝生物制药、博雅干细胞科技、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水年华生物制品、重庆首键医药等企业。


荣昌医(兽)药产业园。布局板桥工业园,一期规划3.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制剂、兽药等产品。已入驻重庆更尚科技、西南农大科信动物药业、重庆通量药业、重庆澳龙生物制品、重庆永建生物技术、重庆泰通动物药业、重庆信心农牧科技、重庆吉亨动物药业、重庆天龙牧业科技、重庆方通动物药业、重庆华森制药、重庆灵方生物等企业。


巴南化学药产业园。布局巴南麻柳沿江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学药中间体、原料药及制剂产业。已入驻西南合成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制造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医药产业统筹协调。建立医药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立市医药产业发展专家顾问组,对接国家专家资源,加强决策咨询服务。产业主要集聚区所在区县(自治县)要将发展医药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发展规划与配套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切实加强引导和协调服务。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制定配套措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协调工业发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科技等各项专项资金,重点向医药产业倾斜,重点扶持新药新器械研发、产业化,支持企业新版GMP改造。提升医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分级奖励获得临床批件的新药新器械。实施自主创新大型医疗器械物流补贴,加大新药新器械推广扶持力度。完善医药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培养高端专业人才团队,落实人才培育政策。


(三)推进医药管理体制综合创新。树立监管和发展并重的理念,将符合条件的新药新器械临床批件、新产品注册、生产批件、新产品定价审核、首仿定价、进医保目录、进基药目录等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将许可受理、审核、审批、发证等全程服务纳入部门考核范畴,强化产品市场准入服务。


(四)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和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招标投标制度,杜绝歧视国产和本地产品的招标投标规则。深化药品交易制度创新,积极争取重庆药交所升级为国家或区域性药品交易平台,努力营造全国性公正、公开、透明交易环境。财政资金优先采购本地药品、医疗器械产品,鼓励各类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市内医药产品,将本地产品使用率纳入县级以下公立卫生机构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积极研究配套政策,探索推行“两票制”。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配送行业监管,适当放宽主城医药配送企业名额限制。


(五)打造医药产业大平台。研究成立医药投资集团,建立50亿元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打造全球性医药投资并购、项目运营管理、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扩张“大平台”,积极整合境内外医药人才团队、企业和创新成果。支持同业兼并重组,培育业内龙头企业。推动建立10亿元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和5亿元医药产业天使投资平台,加大创新创业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力度。采取税收扶持政策以及改制、辅导、申报核准费用专项补贴等多种措施,加强优势企业上市前专项辅导,支持企业在国内主板、创业板及香港、美国、伦敦、新加坡等海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


(六)积极引进医药大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医药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开展对口招商。加大研发平台和生产项目招商力度,引导入驻重点园区发展。吸引国内外医药龙头企业来渝“高位嫁接”本地医药企业,推动市外资本、先进技术、优势医药品种与本地资源、产业基础融合。发挥区位、资源、成本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和项目梯度转移。对来渝新企业除提供本地企业同等扶持政策外,在入驻初期给予用地、配套费、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特殊扶持政策。


(七)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氛围。研究出台《重庆市促进医药产业振兴发展的若干政策》,形成长期稳定的优越政策环境。建立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会,搭建医药产业信息平台,充分对接国内外专家和行业信息资源,服务医药产业振兴发展。加强中医药等特色医药文化宣传,营造良好医药文化氛围,提升医药产业发展内涵。积极承办全国(全球)性生物产业大会、医药博览会、医疗器械博览会、医药展会、药品交易会、保健品展会、兽药大会等,营造“万商时时云集”的发展氛围。



申请免费电子期刊:长按识别如下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药并购火热 资本逐鹿三大细分领域
【精彩讲话】关于学习浙沪经验助推我市医药产业提质的调研报告
北京启动产业创新发展“双引擎”
安徽出台若干政策 支持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
【冰城公务员 生物经济课堂】第九期:加快生物医药创新升级促进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洞察 | 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